上海老底子
獨輪車、黃包車、三輪車、黃魚車,曾經是承擔市內公共運輸的重要工具,它的演變伴隨了城市的發展,也是幾代上海人的記憶。特別是拍老上海的影視作品裡,往往有一樣老物什,它一出現,就讓人感受到濃濃的上海灘風味,那就是黃包車。
獨輪車
在黃包車之前,有一種「人力車」,由人力推動的獨輪車。現在也許難以想像,獨輪車在19世紀末的上海,不僅用來運貨,更是像現在的「計程車」一樣承載客運的功能。
上世紀初,上海學生和紗廠女工坐獨輪車
獨輪車因為大多來自蘇北一帶,傳至上海後就被叫作「江北車」。它在老上海檔案記載中還有許多別名,譬如小車、手推車、狗頭車、羊角車、嘰咕車等等。
1862年,有大批蘇北地區的人們湧到上海灘謀生,將木製的獨輪車帶到了上海。最早獨輪車只是被用來載運貨物,據說一輛車一次可載貨四五百斤,到後來它成為客運工具。據考證認為,獨輪車是在開埠之後的上海道路上最早行駛的車輛之一,也是上海「有舟無車」時代終結的一個標誌。
20世紀初的楊樹浦路
獨輪車都是用硬木打造而成,車輪安置在車身中間位置,上面設有一個車架,車輪兩側的木架既可裝載貨物,又可在載客時當座位。車後有兩根把手,一個人握住兩邊把手即可在車身後面推行。用來載客時,一部獨輪車可以載三四個人,有時甚至也能載七八個人。
黃包車
1873年,法國商人米拉看到上海租界日趨繁榮,交通工具的不敷應用,便向法租界公董局呈請,在兩租界設立手拉小車客運服務機構。
經法租界與公共租界當局協商,同意發放人力車執照,並批准路程價格。次年3月,米拉開設了上海第一家人力車公司,並從日本引進300輛人力車,人稱「東洋車」。不久又有外國人在上海開設了9家人力車公司,直至1898年才有中國人在老城廂地區開辦人力車出租業務。
黃包車夫與印度巡捕
早期的人力車為木製車輪,外裹鐵皮,行車顛簸,且易損傷路面,後改為鋼絲橡膠輪,行車平穩,拖拉也省力。人力車無油耗,便利經濟,一經引進,便流行開來。
外灘的黃包車
當年上海市民自發組織了黃包車拉力大賽來慶祝抗戰勝利
1882年上海租界內已有1500輛,1900年達4647輛。到1914年,僅公共租界就有9178輛。為了區別於私人包車,工部局發布規則,所有公共人力車須漆成黃色,從此「黃包車」成為人力車的代稱。
上世紀上半葉的上海,滿街的黃包車就承擔了計程車的作用,一直到改革開放後,才被快速淘汰。
三輪車
從民國開始一直到70年代,人力三輪車是當時路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在當時也比較常見。
三輪車,實際上就是舊社會「黃包車」的升級版。在那時候家裡有人生病了要上醫院,年紀大的人出趟遠門,或者在外面買了大包小包的東西,乘公交不方便,就會叫上一部三輪車。
三輪車師傅往往是一把年紀,他們通常會挑選不走公交的小馬路騎,七兜八繞,帶你一路觀光式地到達目的地。
黃魚車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前,「三輪車」在上海就是專指人力客運車;而裝貨什、運東西的三隻輪子的車,則另有名稱,就叫「黃魚車」。有些90後可能要說,不就是「三輪車」麼?這樣回答的,多數就是上海人說的:「洋盤」。簡單地說,名字上就能這樣理解——「三輪車」是運人的;「黃魚車」,則是「運黃魚」的,就對了!
那麼到底為什麼上海會把它叫作黃魚車呢?據說是:由於上海人喜歡吃黃魚,看到黃包車滿街跑,很象海裡喜群居又到處亂竄的黃魚,因此給了一個「黃魚車」的綽號。
過去的弄堂裡,到處是人,堆得也隨處是物什,哪裡還騎得進黃魚車?但是,即便如此,黃魚車對於上海人的市井生活而言,依然是一件非常拉風的工具。
黃魚車」有交關「優越性」。首先,勿用汽油、柴油、天然氣,零碳排放,絕對環保!踏「黃魚車」,車貨色,還可以消耗不少體力,賽過鍛鍊身體!
要是碰到搬場,就特別希望自家屋裡廂,也有一部「黃魚車」,平常也可以便當交關;但是,要是想到「啥地方擺車子」這個問題,也就會放棄了念頭——那個年代,「腳踏車」、「黃魚車」就像現在的自備車,尤其後者,功能還是挺拉風的。
綜合自:看懂上海、影像上海和網絡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獨輪車、黃包車、三輪車、黃魚車,車輪滾滾,幾代上海人的記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