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者的心聲

2020-11-02 社會學吧

題記:以下片段是我的曾患有抑鬱症的朋友,在患病期間的隨想。經他同意得以公開,是為了告訴抑鬱症患者:你不孤單,請堅持下去。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對抑鬱症患者少些苛責,多點善意。

求生意志和求死意志不一定是相反的關係,而可能甚至更加可能是正向相關。也或許在這個意義上,西哲會說明白了死,才懂得生、知曉愛。越是想生,卻又不能,才會反過來想死。不是說自殺的人比他人更熱愛生活,而是說他們不一定那麼不珍惜生命。活下去,是不能也,非不為也。所以自殺真的那麼決絕麼?或許也未必,而可能是柔軟的,柔軟卻得不到諒解吧,誰的諒解?生活與生命。自殺是脆弱麼?我覺得是脆弱,但脆弱之前,有韌性者也。還是那句話,死的時候,也可能有很多很多眷戀吧。只能說自己之於生活生命,有緣無分了。

病的時間久了,被迫成為合格病人或者完美病人,或許可以說,做了一個「正常的」病人。這是疾病帶來的諷刺吧:你的狀態越是疾病,你的認知越可能是康復。

抑鬱某種程度上可能有些像「漸凍人」:看著自己一點點失去認知、情緒和行為的能力,卻無能為措,只能「等死」。有部電影講人密閉在棺材裡,也與之類似,氧氣一點點耗盡,症狀一點點累積,生悄悄就變成了死。

說來也挺可笑吧:過去強迫著學習,現在強迫著放鬆,都是在強迫人去忙碌,急著把日子塞滿;過去焦慮要學習不停,現在焦慮怎麼去放鬆,都是急匆匆而找不到動力和意義;過去抑鬱是因為沒有好好生,現在抑鬱是因為沒法真真死,都是對生活生命的羞慚。殊途同歸,是不是人生比較大的笑話和滄桑?

研究說語言使用與抑鬱症有關,因為語言意味著社會資本、社會支持等。不知道是這世界的本來就殘酷涼薄,還是自己套在了「鐘形罩」裡,是抑鬱症患者才清醒,還是夢醒後迷了路(榮格:向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清醒)。還是那句話:症狀襲來,好像被丟棄在沙灘的貝殼,再也找不到也沒有能力找到回去的路,又好像一隻空有皮囊的氣球,自己動不了,他人拍不起。

每每詢問症狀襲來該怎麼辦,好心的回答總是服藥、運動、順應、照常、堅持等等。可自己不是沒有做過,為什麼就沒有用呢?看到有人跳舞、養貓就能夠康復,心裡也生出絲絲羨慕。是懲罰對麼?如果說人生最苦是無告,無可告訴,那最怕是不是失控,比如易激惹,現在明白關鍵不在激惹,而是那個無法控制的「易」。

治病是否不是治病,而是飲鴆止渴?病情發作,依賴藥物和醫院等,結果是下一次越發頻繁和迫切地依靠外力。可是不如此,什麼才是根本的舉措呢?心理、藥物、運動,多管齊下,難道就是為了把自己紮成篩子,越來越無力與無措麼?這樣想的緣故,是不是因為自己放棄了康復的希望?對治療感到麻木卻又依賴。

一面撞牆,因為那是清醒的唯一方式,一面又服藥早早入睡,渴求擺脫清醒,遠離這個世界。這裡的矛盾怎麼解釋呢?我覺得是因為對於自己的狀態手足無措吧。

心結、鑽牛角尖、自我評價低、耍小孩子脾氣,一路聽到了好多種解釋,它們把問題清淡化,賦予人以改變的能力和期待。反倒是五羥色胺分泌失調聽的最少,但這種解釋卸掉了自己的責任。——就是我站在路口,橫橫豎豎,不知道該往哪一個方向走,反而想就這樣躺下來,一直躺下去。

在病友群裡問能不能發一個哭的表情,身心難受,又怕添了打擾。因為在患者群裡,割腕的圖片是禁止發的,怕給其他患者造成負面暗示。大家都說能。人生最苦,究竟是無告(無可告訴),還是無回(無所回應)呢?在自己,有一個表情、一句搭理,就覺得會好起來。可是這樣的依賴,則大家沒有義務,二則是添了麻煩,三則最終還是靠自己——可是什麼時候、什麼程度,才是「最終」呢,我能不能等到、找到、做到呢。

慢性病患者常有 為什麼是我 等疑問——說控訴大約也可以。我不想問為什麼,可是找不到怎麼辦,或許康復成了海市蜃樓,肥皂泡。感受不到希望的日子,真難。抑鬱的起因或許不是絕望,但結局一定是吧。

一面撞牆想讓自己清醒,一面希望藉助藥物讓自己睡過去以逃避;一面每次扇耳光都耳鳴,一面不知道怎麼提升自我價值感;一面依賴家裡,一面怕造成負擔與拖累而不敢;一面想聯繫好友,一面又不知道說什麼和不想添麻煩;做事抑鬱,不做事焦慮。就是難受啊

……

相關焦點

  • 抑鬱少女紋身吐心聲 看似「我很好」實則「救救我」
    原標題:抑鬱少女紋身吐心聲 看似「我很好」實則「救救我」   抑鬱少女雙向紋身吐心聲,看似「我很好」實則「救救我」。   據香港「東網」9月1日報導,美國俄勒崗州女子邁爾斯(Bekah Miles)患上抑鬱症,以大腿紋身刻畫出自己的心聲,外人看起來,該紋身是「I'm fine」(我很好)的字眼,但原來從邁爾斯的角度向下望向大腿,紋身則變成「Save Me」(救救我)。   她近日於臉書上載紋身照片,公開自己患上抑鬱症,即獲逾30萬網民贊好鼓勵。
  • 抑鬱型人格障礙的情感特徵,如何同抑鬱型人格者相處?
    1、家有抑鬱型人格障礙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強調積極的心理暗示(方法來自百度百科),所以作為抑鬱型人格障礙者的家人,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多鼓勵患者,給他們積極的心理暗示,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很棒的。可以從小事出發,比如當患有抑鬱型人格障礙的家人在學習和工作中取得一點點小的進步,或者能夠做好家務勞動,都可以用一些比較誇張的方式進行鼓勵和表揚,讓他一點一點建立起信心。在陪伴的過程中,可以多帶他到外面走走看一些美麗的風景。
  • 每5個孩子就有1個抑鬱!青少年抑鬱,真的不是「戲多」
    最近,B站一則關於「抑鬱症患者」的短片火了,片名叫《燈火之下》,借一個患抑鬱症的高中女孩純子之口,表達抑鬱患者的心聲,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 深入了解後,溢米君發現短片由3個人大附中的00後製作完成。為了搞清楚青少年患抑鬱症的現狀,他們仨不僅拍了短片,還做了一系列研究:走訪抑鬱症患者、諮詢心理專家、發放問卷、分析數據......
  • 《正午之魔》:成為一名專業抑鬱者
    讀書過程中,有一次把這本書分享到了一個非心理群,短短幾分鐘,好多人說出自己曾經經歷抑鬱,以及如何求助和治療。 抑鬱,從前覺得很遙遠,卻遠比我們想像到和感受到的普遍、無助。本書作者安德魯·所羅門是一名專業抑鬱者。
  • 一個抑鬱者的自我救贖(一)
    說起抑鬱,人們似乎並不陌生,你身邊或能見到或能聽到誰誰誰是抑鬱患者,甚至都親眼看到或親耳聽到某某某因抑鬱自殺。 沒有哪一種疾病像抑鬱症那樣常見一一患病率高達6%一11%,約有1/3的人在一生的某個時期會發生抑鬱症;沒有哪一種疾病像抑鬱症那樣使人痛苦一一心靈痛苦,肉體也痛苦;沒有哪一種疾病像抑鬱症那樣特殊一一有病找不到證據,也常常不被他人理解;也沒有哪一種疾病像抑鬱症那樣就診率和正確診斷率低一一很多患者不去醫院看病,或者不會到應去的醫院或科室看病,約有一半的抑鬱障礙患者未被識別或得到治療;更沒有哪一種疾病像抑鬱症那樣自殺率高一一約有
  • :理解式的陪伴和保護,是對抑鬱者最好的治癒
    本文我將圍繞著抑鬱症這個主題,通過深入剖析珍妮的案例和故事來解開抑鬱者發病時面對的黑暗世界,以及為何抑鬱症難以擺脫,珍妮的家人和朋友如何陪伴她並且給予她強大的抗爭病魔的力量。最後,我將談談如何正確面對和理解抑鬱者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走出人生低谷和困境。
  • 這6個特徵,表明你是隱形的抑鬱者
    1、他們故意努力表現得很好,甚至看起來是指數快樂和樂觀抑鬱的人並不都是消沉和沮喪的。那些患有抑鬱症或潛在抑鬱心理的人往往很擅長改變他們的情緒,甚至可能是你所認識的最「快樂」的人。而偽裝的抑鬱者則會始終如一的保持快樂,只為不讓他人發現或失望。
  • 心理學:抑鬱者的世界你真的懂嗎?我們對抑鬱症的2大誤區
    在心理學這種消極想法被稱為抑鬱思維,而抑鬱思維與抑鬱情感(負面情緒)是分不開的,心理學家把抑鬱者的思維說成是一個「抑鬱認知三和弦」,意思是說,抑鬱者都有對自己的消極思維、對未來的悲觀態度、以消極方式解釋當前經歷這三者的結合。
  • 自願者翻譯的心聲:笑並快樂著
    在本次賽事上,考慮到外國車手語言不通的情況,賽車運動組委會從我縣幾個中學招募了4名英語老師當起了自願者翻譯,這些充當翻譯的英語老師在外國車手和所有賽事工作人員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11月13日是他們「上任」的第一天,記者在賽車主題公園見到了他們忙碌的身影。經過幾個小時的適應,自願者翻譯們此前的各種忙亂和忐忑都已消除,工作似乎變得簡單起來。在這樣的轉變過程中,志願者翻譯與國外賽車手相處得越來越融洽。
  • 連續創業者 Wayne Sutton :在矽谷對抗抑鬱和「冒充者症候群」
    自 2011 年以來,我意識到自己一直在斷斷續續地同抑鬱苦苦對抗。2013 年初我從北卡羅來納州羅利(Raleigh)搬到舊金山之後,我的抑鬱症程度達到了一個峰值。搬家並不是抑鬱的原因,實際上沒有意識到我處於抑鬱之中這一事實讓我備受折磨。作為一名企業家,最成功的行為之一就是培養自我意識的能力。了解哪些是你知道的,哪些是你不知道的,以及你的感受如何,並且要有學會處理自己情緒狀態的能力。
  • 心理學:抑鬱者的崩潰,往往是悄無聲息的!小心這「三低」症狀
    行動減少精力減退、疲乏,走路緩慢,行動、活動減少,喜歡獨處,嚴重者不吃不喝以上三種症狀是典型、重度抑鬱症的症狀,並不是所有抑鬱症病人都表現「三低」症狀,也不一定出現在所有抑鬱發作上。,原因比較複雜,我國著名心理學專家曾奇峰這樣闡述:抑鬱是因為憤怒轉向自身。
  • 抑鬱症者的口頭禪,你聽到過嗎?
    從我老公患抑鬱症的角度來看,如果把這幾句話當作口頭禪,那麼要注意了,有抑鬱的傾向了。因為下面的話,其實已經反映出抑鬱症者內心產生了無價值感和無力感,內心有很強烈的自責和負罪感了。1.活著真沒意思。我覺得現在什麼都沒有意思了。2.我快要承受不住了,我真的不行了。3.我就是一個負擔。4.我只想自己待一會。
  • 生命重建,一個抑鬱者的重生
    過去抑鬱要自殺的她,今天心態平和喜樂;過去喜歡炫耀虛榮的她,今天敢於直面自己過去的自卑;過去擺架子裝樣子的她,今天腳踩到了地上;過去病怏怏的她,今天光彩照人女人味十足;過去向外求認可的她,今天活出了自我;過去釋放負能量的她,今天渾身散發著正能量。最近交流,她的狀態更是好的不得了。
  • 千萬不要忽視抑鬱者身體的變化,它是你前進路上的明燈!
    抑鬱發作的時候,會伴隨各種身體的改變,卻往往被忽略(比如:失眠,心煩心跳加快,四肢無力不想動,沒食慾,拉肚子,記憶力下降,易怒,流淚不止……)殊不知它是抑鬱者前進道路上的明燈!即使察覺了這些變化,也有部分人對自己的身體症狀採取消極的方法來調理。下面,我想以最近才發生的一個真實事件,希望能幫到大家重視抑鬱帶來的身體變化,並加以積極的方法促進自己修復抑鬱。
  • 每5個孩子就有1個抑鬱!: 青少年抑鬱,真的不是「戲多」
    最近,B站一則關於「抑鬱症患者」的短片火了,片名叫《燈火之下》,借一個患抑鬱症的高中女孩純子之口,表達抑鬱患者的心聲而她的呼籲,也正好是製作這則短片,人大附中這3個00後想傳達給大眾的心聲。也就是說大約5個孩子中有1個有抑鬱傾向。
  • 「誰能救救我」,每5個孩子就有1個抑鬱,青少年抑鬱真不是矯情
    而在這些抑鬱症患者中,青少年數量逐漸增長,在 2012年,中國大陸地區2679名10-25歲的青少年抑鬱比例為20.3%,這也就是說大約5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抑鬱傾向,青少年抑鬱真不是矯情。
  • 「誰能救救我」,每5個孩子就有1個抑鬱,青少年抑鬱真不是矯情
    20.3%,這也就是說大約5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抑鬱傾向,青少年抑鬱真不是矯情。《燈火之下》,借抑鬱症女孩之口表達抑鬱症患者心聲一片名叫《燈火之下》的短片在網絡上火了起來,短片是由3個人大附中的00後完成,借抑鬱症女孩純子之口,表達抑鬱症患者的心聲,引發眾人共鳴。
  • 心理學:內心越是抑鬱的人,越容易有這三種表現,你中了幾條?
    或許你有一天你會突然得到消息,你身邊那個看起來一直開朗陽光的朋友,突然間就抑鬱了……抑鬱是一種心理疾病,但有抑鬱傾向的人往往看起來和常人無異,那麼又該如何去識別這種人呢?從心理學角度看,抑鬱傾向者往往有這三中表現。
  • 抑鬱者自述:我開始去菜市場跟人們攀談;開始坐計程車與司機攀談
    他化名大成,一名抑鬱者在一段不到9分鐘的視頻中, 他和另兩位抑鬱者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寥寥數語,道盡抑鬱症的酸甜苦辣與痛苦掙扎,以及讓人感動的生命力。正因如此,我更傾向把抑鬱者的自殺觀念和自殺行為,看作是症狀而非他們的真實想法。不是因為抑鬱至極而產生了自殺的想法,而是窮途末路的必然選擇。
  • 心理學:識別抑鬱者提問的潛意識心理,改變思維使調整步入正軌
    心理學:識別抑鬱者提問的潛意識心理,改變思維使調整步入正軌文,王彥輝我們來看幾個朋友提出的抑鬱問題。1、身邊的朋友有輕中度的抑鬱,有什麼方法能夠幫助到她?2、看著自己的哥哥每天沉迷於遊戲,每天晚上抽菸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健康,人生消極,他是不是抑鬱了?我該如何幫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