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風車轉起來,還欠什麼「東風」?
風電是公認的清潔能源。經過多年的發展,去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成為世界第一。但是,近年來,我國一些省份卻出現怪現象,巨額投資的清潔能源卻不讓使用,尤其是西北地區,大量的風力發電設備被迫停用。2015年,甘肅、新疆等地的風電限電率超過32%,一些風電廠的單天限電率甚至超過70%,大批「風車」在曬太陽,造成發電企業重大經濟損失。(4月7日中國新聞網)
以風電為代表的我國清潔能源建設,在短短十年時間內高速發展,成就突出,備受國際社會稱讚。但是,剛剛成為風電裝機容量世界第一,風電企業的好日子還沒到,便吹來寒風,許多地方棄風限電,讓人猝不及防,風電企業不得不抱團取暖,準備依據國家《再生能源法》,聯合起訴相關地方政府,維護自己合法權益,令人唏噓不已。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有整體經濟不景氣影響,有各層面的工作缺失,更有個中複雜利益算計。但是,風電作為可再生能源,在當今世界不可或缺。「風車」大面積曬太陽,不符合我國綠色發展理念,更不符合經濟效益,讓「風車」儘快轉起來,應成為各方基本共識。那麼,讓「風車」轉起來還欠什麼「東風」呢?
首先,欠缺坐言起行的「東風」。對建設生態文明,倡導綠色發展,我們外有國際承諾,內有《再生能源法》等法規支持,深受霧霾折磨的許多國人,更有殷切期待。但在各個層面,對綠色發展坐而論道者多,起而踐行者少,更多時候還停留在口頭上,落實在文件中。甚至錯誤地認為,發展清潔能源,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卻責不在我;人人有責,卻不必從我做起。結果人人都可以坐言,卻罕有起行者。
其次,欠缺破除地方保護的「東風」。雖然空氣無地界,經濟卻有地域之分,各級領導有發展本地經濟的天然職責。想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產出更大的效益,無可厚非。地方保護不是新鮮事,但一方面口口聲聲說要綠色發展,而另一方面暗打自己的小算盤,對外地輸入清潔能源設置重重障礙,卻還不斷上馬燃煤電廠項目,放任霧霾繼續肆虐百姓。地方保護主義如「小強」一樣,百打不死,頑強生長。
第三,欠缺頂層協調的「東風」。近十年來,我國風電項目一哄而上,「風車」如雨後春筍,立於全國各地。輸電網絡規劃、建設滯後,則嚴重製約清潔能源外送。各地用電需求不一,風電豐裕地區往往消納能力不足。解決這些問題,不能靠地方官員的思想覺悟,其中涉及的國家能源和國家電網公布局,也不是地方政府可以協調的。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對清潔能源建設作全國一盤棋的格局去統籌,沒有最頂層協調的安排,想讓停擺的「風車」繼續運轉,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清潔能源建設,符合國家發展戰略,契合人民福祉。雖然風電建設有野蠻生長的情況,但棄風限電卻明顯有違國家發展戰略,將造成巨大資源浪費,讓曬太陽的「風車」轉起來,無疑符合各方最終利益。停擺的「風車」呼喚「東風」,讓「東風」來得更快更猛烈些吧!
文/徐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