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在營口這片熱忱的大地上,祖祖輩輩積累下了無數的經驗和智慧,讓文明與非物質的遺產流傳至今。這些先人們留下的厚重禮物是經過時間沉澱的寶藏,值得被深刻而虔誠地傳承。時至今日,許多非遺與傳承者仍然在營口的土地上譜寫著動人的頌歌。每周二,跟著小編,穿過歷史走到文化遺產的背後,探尋這一門門精巧技藝背後的質樸與人物背後的溫度。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風車又名吉祥輪、八卦風輪、四季平安符等,寓意喜慶祥和,如今更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傳統吉祥輪彩紙風車看著不起眼兒,在以前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及本地傳統廟會(農曆初八、四月十八、四月二十八等)前後,滿大街都瞧得見。年幼的孩子騎在大人的肩膀上,一手舉著彩色的吉祥輪(風車),另一手攥著冰糖葫蘆,風車隨風「嘎啦嘎啦」作響的清脆聲音一直縈繞耳畔,是兒時回憶中總少不了的畫面。它那紅黃綠的彩條是陽光、大地和藍天的象徵。
傳統吉祥輪彩紙風車又名八卦風輪起源於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在民間風車代表了喜慶和吉祥,傳說是姜子牙發明用來鎮妖降魔的。
南宋(1127年~1276或1279年)畫家李嵩筆下的《貨郎圖》中,就有一隻小風車,安插在貨郎帽子的後面,這是目前最早見於圖畫的史料記載。明朝(1368年~1644年)時期最為流行,百姓稱它吉祥輪。後來,人們習慣叫它風車。
每年到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前家家戶戶請財神。每個請財神的人都要把風車舉在前面,風一吹,風車「嘎啦嘎啦」作響,可以把財神爺引到家。「飛舞的彩輪,清脆的鼓聲」為財神爺開路,為百姓送回錢糧,使家家幸福;為商家、做買賣的人送錢財,能財源滾滾;直到現在依然有人相信。
崔氏傳統吉祥風車製作技藝已傳四代,第四代傳承人崔凱營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營口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崔凱將原來傳統風車製作流程和製作工藝進行大膽創新和改良。做出了自己特色的傳統吉祥輪彩紙風車。代表作品有單輪風車,兩輪風車,三輪風車,五輪風車,十輪風車,兩面雙輪風車,二十五輪風車等。
製作傳統風車看上去很簡單,但實際上很繁瑣,需要足夠的耐心和較強的動手能力。製作過程一般從開料開始,先組裝風車主架,隨後製作泥鼓、風輪、紅旗,再經過染色、裁紙、粘貼等程序,最後進行整體組裝。
傳統風車大多使用高粱杆和高粱杆皮來製作風車的輪圈,非常不結實。崔先生想要製作出一個可以陪伴主人成長的風車,讓兒時的記憶長久地延續下去。因此在製作風車的輪圈時,用塑料管替代了高粱杆,大大提升了它的耐久性和美觀度。這一改良深受營口地區愛好者朋友的喜愛和好評。
風車,是我們年少時的夢想,是老一輩人祈求平安的寄託,是後一代人手中把玩的物件。
「無風聲不小,有風響不停,風吹風車轉,車轉幸福來」。如今,大風車和很多被遺忘的傳統正在逐漸被人民重新拾起。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品收藏家將目光聚焦於風車,挖掘其背後的收藏價值。
FM95.1《主播帶你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