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世承美|千年工藝 古琴斫制——傳統古琴製作技藝

2020-12-15 營口文旅之窗

今天做客到《主播帶你去旅行》的嘉賓是傳統古琴製作技藝傳承人張繼柱

遺 世 承 美

千百年來,在營口這片熱忱的大地上,祖祖輩輩積累下了無數的經驗和智慧,讓文明與非物質的遺產流傳至今。這些先人們留下的厚重禮物是經過時間沉澱的寶藏,值得被深刻而虔誠的傳承。時至今日,許多非遺與傳承者仍然在營口的土地上譜寫著動人的頌歌。

每周二,跟著小編,穿過歷史走到文化遺產的背後,探尋這一門門精巧技藝背後的質樸與人物背後的溫度。

第二十七期:傳統古琴製作技藝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自古"琴"為其特指,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別而改稱古琴。初為5弦,漢朝起定製為7弦,且有標誌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琴是漢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鍾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琴臺被視為友誼的象徵。大量詩詞文賦中有琴的身影。

古琴的工藝流程:

1:選材出形。就拿杉木古琴來舉個例子,採用古建築上的立柱或者房梁為面板,底板一般採用楸木、梓木或柏木等,按照原來的模型製作好輪廓,要求形體合適、線條流暢。

2:掏內腔。將琴體的內腔掏出準備試音。

3:圓面及初步試音。製作琴面第一講究的就是勻稱,琴面做好以後就要開始調音糾正誤差。琴面的製作關係到以後古琴成型的製作所以很重要,但是試音的方法卻有很多沒有固定的方法。

4:安裝天地柱和納音。在調好的地方安裝天柱地柱,鑲上納音,這個過程要配合試音以防在安裝的時候聲音出現偏差。

5:合底板。在做好古琴面板之後就要進行底板固定,主要要使用繩棉或固定模具固定使其變得牢固。

6:整形及安裝附件。古琴經過以上的步驟製作基本上就已經成型,剩下的主要就是後期的修整,邊角要均勻整體要平滑四角要對稱,安裝嶽山與龍齦的時候需要調音以防止出現坑指或者沙音的現象,同時還需要考慮一下上漆的空間為油漆上色預留一定的範圍。

傳統古琴製作技藝傳承人張繼柱

FM95.1《主播帶你去旅行》

主持人 遠方

主持人 子興

相關焦點

  • 振興傳統工藝、弘揚嶺南國粹,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項目啟動
    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班項目啟動儀式(活動方供圖)南方網訊 (記者/楊智明 通訊員/黃婷)0興傳弦工藝、弘揚嶺南國粹,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班項目啟動儀式於2020年12月8日在廣州塔嶺南古琴藝術館舉辦。
  • 樂器悅耳古琴悅心!斫琴名家陳一民師生古琴精品展開幕
    在粵藝術,文化與生活交融本期展覽立足於嶺南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聚焦古琴藝術(嶺南派)及古琴斫制技藝,通過展示古琴斫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一民老師及弟子製作的代表性名琴,呈現嶺南琴派的發展脈絡和獨特魅力,呼應 " 在粵 " 系列活動主題:" 粵色生香在廣東 ",為大眾展現 " 粵文化 " 與 " 粵生活 " 的交融
  • 上海腔調①|古琴改制急先鋒 華一志創「若水七星」
    鐵門上掛著一個金屬牌子——「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技藝」,旁邊用綠漆在一塊木板上寫著「華一志工作室」。工作室的主人華一志,是上海「老克勒」,1955年出生在華山路。1991年,當時正在日本大阪卡內基弦樂器株式會社修復小提琴的華一志,受到知名作曲家丁善德邀約,作為特殊人才引進,回到上海音樂學院,開始參與小提琴製作學科的建設。
  • 學奏古琴,學斫古琴,開班傳藝 一位越南博士的琴色人生
    沉醉於古琴藝術的他,在東湖之畔的琴坊,開班傳授古琴技藝,另還教人製作古琴。  隱於市的琴坊  阮延俊的琴坊,名叫「南天坊」,隱匿於武漢東湖風景區大李文創村的一棟三層民宅。黑色牌匾、銅釘木門、紅色拱橋、竹子簾門,牆上雕刻著用書法繪製的琴譜,顯示著琴坊的與眾不同。
  • 藝術大家|聆聽悠然古琴音,「斫琴名家陳一民、劉筆華古琴精品展...
    本期展覽立足於嶺南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聚焦古琴藝術(嶺南派)及古琴斫制技藝,通過展示古琴斫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一民老師及弟子製作的代表性名琴,呈現嶺南琴派的發展脈絡和獨特魅力。陳一民演奏古琴 黃宙輝 攝賞展感悟傳統人文精神嶺南古琴以其爽朗、剛健、明快的藝術風格聞名於世,嶺南斫琴師在古琴製作的追求上精益求精,數百年間嶺南琴學昌盛,琴家輩出
  • 遺世承美|匠心製作,健康美味——營口田氏中式糕點
    今天,跟著小編,穿過歷史走到文化遺產的背後,探尋這一門門精巧技藝背後的質樸與人物背後的溫度。 田氏中式糕點傳統技藝 -第三十一期-
  • 日本「工匠技藝」成功申遺 含榻榻米製作傳統工藝
    來源:海外網日本傳統的榻榻米製作工藝(朝日新聞)海外網12月18日電當地時間17日,日本的「傳統建築工匠技藝」成功申遺,主要包括榻榻米製作等17項傳統工藝,這也是日本的第22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傳統的建築技藝(共同社)據日本共同社17日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間委員會當天舉行線上會議,通過了將日本「傳統建築工匠技藝」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申請。
  • 想了解一把古琴的誕生 來文化館這個展看看吧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很多人愛古琴。學琴不易,不僅在技藝,也在琴。12月17日下午,「嶺南清音——斫琴名家陳一民、劉筆華古琴精品展」在廣東省文化館一樓展覽廳開幕。現場不僅展出兩位斫琴名家的多件古琴作品,還將制琴的流程和若干技術細節呈現出來,讓大家可直觀感受到好琴之得來不易。
  • 【正定非遺】延續手指間的千年傳奇,龍獅道具製作技藝
    【正定非遺】延續手指間的千年傳奇,龍獅道具製作技藝 2020-07-11 14: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遺世承美|風吹「吉祥輪」 車轉幸福來——崔氏傳統彩紙風車
    每周二,跟著小編,穿過歷史走到文化遺產的背後,探尋這一門門精巧技藝背後的質樸與人物背後的溫度。崔氏傳統吉祥輪彩紙風車匠人 崔凱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風車又名吉祥輪、八卦風輪、四季平安符等,寓意喜慶祥和,如今更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2014龍人古琴藝術節開幕 "琴頌詩經"闡述千年古琴文化
    ,龍人古琴研究院導師。  昨天下午,由著名古琴家楊青主講的「琴頌詩經」文化講座在廈門市圖書館舉辦,拉開了2014龍人古琴藝術節的序幕。楊青說:「古琴是流傳四千年的傳統文化,掛起來是一幅畫,彈起來是一首歌,我們可以將古琴生活化。」  古琴入門簡單 學三天可達技術四級  楊青說,古琴生存了四千餘年,生存力很頑強。
  • 傳承千年文化遺產,電城炒米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易茂才的故事
    相傳炒米餅是冼夫人軍中的軍糧,經過上千年的流傳已發展成當地特產,炒米餅的製作技藝也成為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作為電城炒米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琪昌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琪昌公司)董事長易茂才始終不忘初心,堅持以原鄉風味為基礎,帶領公司致力傳承冼夫人軍糧千年文化遺產,為維護好「嶺南餅祖,千年軍糧」的品牌和聲譽不斷努力。
  • 西藏傳統藏陶製作工藝傳承千年再煥新生
    但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比如縣比如鎮尼囊村的制陶工藝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並從未中斷,現在人們依舊傳承著具有高原特色的制陶工藝。 「它把藏民族的文化、生活、智慧、勤勞、勇敢及風俗習慣等表現得淋漓盡致。」
  • 探訪宣紙製作技藝 看「墨韻萬變,紙壽千年」
    宣紙製作流程——選料 廖宇翔 攝【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探訪宣紙製作技藝 看「墨韻萬變,紙壽千年」中新網安徽宣城11月10日電 (記者 張強 彭婧如 郎佳慧)11月9日,「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安徽站)走進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榔橋鎮烏溪村宣紙小鎮,探訪宣紙製作技藝,看「墨韻萬變,紙壽千年」。
  • 中國千年古法造紙「進城記」:延續技藝的生命
    「古法不是落後,而是有千年前的溫度。」看著親手製作的花草紙,李玫不由地感嘆手作的溫度不會隨時間而消亡,只會越來越熱。  5年前,這樣的抄紙工序只能在丹寨縣城40公裡外的石橋村才能體驗到。石橋古法造紙技藝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因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古代造紙的民間工藝,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遊客在紙漿上放上花和樹葉。
  • 終南山腳下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技藝(組圖)
    終南山腳下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技藝(組圖)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張偉  2015年06月25日10:31 楮皮紙抄制技藝是傳統手工紙製作技藝之一種。位於終南山腳下的西安市長安區北張村至今仍延續著古老的楮皮造紙技藝。
  • 中國傳統工藝——竹編工藝
    數千年來,古人根據竹材製作了竹器物,現在,我們也依然根據竹材的特徵製作竹器物。貌似千變萬化的竹器物,但是做法萬變不離其宗。十三歲學徒,陪伴肖師傅五十年的工具而竹粗編工藝的工具也為傳統自製,數量不多,但缺一不可,並且每個師傅都會根據自己習慣自製工具,透過這一件件傳統工具,我們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技藝。
  • 山東齊筆傳承人「守藝」50餘載 讓千年技藝煥發光彩
    【解說】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人逐漸遺忘毛筆等傳統書寫工具,毛筆製作技藝因此受到冷落。在山東東營廣饒縣的「齊筆之鄉」,卻有一群「守藝人」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堅持150餘道工序制齊筆,守正創新,讓千年技藝重煥光彩。年過六旬的郭明昌是山東省齊筆製作技藝傳承人,從14歲開始學習手工製作齊筆,至今已從業5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