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奏古琴,學斫古琴,開班傳藝 一位越南博士的琴色人生

2020-12-19 新華教育

阮博士在製作琴槽。受訪者供圖

  中國古琴藝術是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今年是越南籍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畢業生阮延俊來到武漢的第15個年頭。沉醉於古琴藝術的他,在東湖之畔的琴坊,開班傳授古琴技藝,另還教人製作古琴。

  隱於市的琴坊

  阮延俊的琴坊,名叫「南天坊」,隱匿於武漢東湖風景區大李文創村的一棟三層民宅。黑色牌匾、銅釘木門、紅色拱橋、竹子簾門,牆上雕刻著用書法繪製的琴譜,顯示著琴坊的與眾不同。

  深色布衣,皮膚略黑,中文流利,阮延俊像是一名隱士。在大李文創村,大家都習慣用「博士」來稱呼他。

  12月15日,琴坊內幾名成年人正在學習斫(音:zhuó;意:砍、削)琴。鋸木頭、刨木花的聲音此起彼伏。在中國古琴界,素有「善彈者善斫」之說。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的中國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斫琴是對古琴進行精工細作的一種工藝。今年11月,他的首屆斫琴班開班,授課地點就位於其東湖之畔的「南天坊」琴坊。

  屋外有梅蘭竹菊,屋內有琴棋書畫。琴坊一樓書架上擺放的物品,除了一張古琴和琴譜外,還有一套華中師範大學戴建業教授的作品集。戴建業是阮延俊讀博時的導師。「我在武漢找到了知音,在武漢學習了斫琴的技藝,希望在武漢將斫琴的技藝傳承下去。」阮延俊說。

  迷上中國古琴

  阮延俊是一名70後,出生於越南的廣治省。來中國之前,他在越南的高校主修過中文,還曾在一家家具廠兼職做過3年木工。

  很早之前,他就在越南看過根據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改編的影視劇。「『空城計』裡的一段音樂,深深打動了我。」他說。《六指琴魔》《英雄》等中國電影在越南的播放,讓阮延俊越發喜歡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當時只是停留在喜歡聽的程度上,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迷上古琴斫制和演奏」。

  中國的古風古韻令阮延俊著迷。2005年他來到中國,到位於湖北武漢的華中師範大學攻讀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讀碩士和博士時,阮延俊的主要研究方向都與中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有關。

  他在碩士畢業論文答辯時創紀錄地獲得7個A,博士畢業論文答辯現場彈奏的一曲《高山流水》贏得滿堂喝彩。

  在華中師範大學讀書期間,他白天學習,深夜趕工,通常會在宿舍樓的衛生間和留學生的公用廚房裡學習彈琴和斫琴。阮延俊第一把像模像樣的琴,就在那裡誕生。

  博士開班教琴

  為了製作一張音色完美的古琴,他延誤了博士畢業論文提交時間,最後不得不推遲一年畢業。

  博士畢業後,阮延俊改變了最初返回越南講授中國古代文學的想法,而是留在武漢彈琴和斫琴。

  古琴有13個徽位,首屆斫琴班原計劃招收13位學生,但在開班儀式上,請來的見證人臨時報名,最後學生總數就變成了14位。跟著阮延俊學古琴的多是成年人。他們中有妻子學琴、丈夫報名學習斫琴的,也有7歲的女兒學琴、母親代為體驗斫琴的。

  斫琴製作工序複雜。做完木胚之後,再裹布防變形防炸裂。灰胎十幾道,面漆也是幾十道,每一道工序都要自然幹透,然後才是下一步。「一切都是自然演變。」阮延俊說。

  沿用古法斫琴,工序超過200道,製作一把琴,要花兩三年的時間。作為一名手工匠人,阮延俊看重的是背後的文化。

  發文吐露心聲

  「千金易得,知音難覓。」武漢是知音故裡,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撫琴遇知音鍾子期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在中國學習古琴演奏和古琴斫制時,阮延俊得到許多名師的教誨。武漢音樂學院丁承運教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阮延俊每次上門求教,都得到了丁承運「很誠懇的指點」。

  首屆斫琴班開班次日,阮延俊在朋友圈發文吐露心聲:願將斫琴經驗傳授出去,讓技藝傳承下去。

  在阮延俊的越南家鄉,古琴基地建設也在籌劃之中。「我會把這個樂器帶回越南,讓它滋養我們的民族,讓我們越南人也能聽到天籟之音。」他說。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戴建業的眼裡,阮延俊是「中國的文學博士、古琴演奏家、古琴製作師」。他坦承,自己的學生中沒一個能像阮延俊這樣活得輕鬆灑脫,也沒有一個能像阮延俊這樣在人生的道路上獨闢蹊徑。(文/記者李琴)

相關焦點

  • 一位越南博士在漢的琴色人生
    一位越南博士在漢的琴色人生來漢15年,學奏古琴,學斫古琴,開班傳藝一位越南博士在漢的琴色人生阮博士在製作琴槽中國古琴藝術是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今年是越南籍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畢業生阮延俊來到武漢的第15個年頭。
  • 臺灣古琴大師李孔元來臨海市傳藝
    受台州道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邀請,2月11日至13日,臺灣古琴大師李孔元先生來臨海市城隍廟舉行「丁酉上元古琴雅聚」活動,受到琴友的歡迎。李孔元先生是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中國琴會名譽理事、中國古琴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理事,是臺灣當今青壯派著名古琴家。他自幼研習書畫,學習金石篆刻欣賞,研讀中國書畫史著。大學就讀期間,師從容天圻研習琴學與古琴操彈,兼治中國音樂學與詩、詞、曲音樂。
  • 振興傳統工藝、弘揚嶺南國粹,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項目啟動
    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班項目啟動儀式(活動方供圖)南方網訊 (記者/楊智明 通訊員/黃婷)0興傳弦工藝、弘揚嶺南國粹,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班項目啟動儀式於2020年12月8日在廣州塔嶺南古琴藝術館舉辦。
  • 古琴好學嗎?古琴學習要領
    而今古琴之風盛行,古琴藝術再次復興也燃起了很多古琴愛好者沉寂已久的愛琴之火,很多古琴愛好者蠢蠢欲動,欲立馬學之而後快,但多數信心不足者多以自己初次接觸古琴,苦於對古琴基礎一無所知而放棄學琴,認為零基礎學古琴會很難學,錯!大錯特錯!
  • 江蘇省「古琴文化藝術傳承人才培養」項目在淮開班
    昨日上午9時,淮陰師範學院音樂學院古琴教室裡琴聲悠揚,由江蘇藝術基金資助的「古琴文化藝術傳承人才培養」項目正式開班。文化和旅遊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音樂人類學博士高舒為學員們傳授了開班第一課,「非遺回歸生活,古琴走進校園」的觀念深入人心。
  • 德清90後小夥 一鑿一斧斫古琴
    2006年時父母給他買了一臺電腦,用了一個月壞了,商家不願保修,他就自己買了很多計算機書籍研究電腦的軟硬體運行原理和電路原理後動手維修。2015年,盧雲開接觸到了古琴。自古以來,「琴、棋、書、畫」被中國人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備才藝。古琴,亦稱瑤琴、七弦琴,起源於中國,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距今已有三四千年歷史。
  • 樂器悅耳古琴悅心!斫琴名家陳一民師生古琴精品展開幕
    在此期間,還將於 12 月 26 日和 1 月 2 日舉行 " 梓元琴坊雅集 " 和 " 臨風鼓暢——古琴分享會 " 兩場配套文化活動,通過互動交流的方式,讓現場觀眾聆聽嶺南古琴經典曲目、共同分享探討古琴藝術知識,充分展現古琴藝術(嶺南派)的魅力。
  • 5歲適合學古琴嗎?三十歲適合學古琴嗎?古琴大家幾歲學琴?
    近代社會上有種共識,學樂器要從小開始學,最好四五歲便要打下「童子功」。這種共識的形成,既是我們對傳統技藝的一般認識,也是受西方樂器如鋼琴等苛求童子功的影響。有許多人想學琴,但他們有的方總角,有的已弱冠,他們都有種疑惑,在他們這個年齡是否可以學古琴?
  • 初學者如何挑選古琴
    當然,前提是有一家適合挑選古琴、靠譜的古琴專賣店。初學者買琴買琴會遇到哪些狀況?①一開始買個千元下的廉價琴這是最不推薦的。千元下的琴性價比太差,不會選琴的人買到差琴的機率更大。而太差的琴可能導致你失去學琴的興趣,這個是最大弊端。
  • 古琴入門——挑選篇
    杉木:因生長環境要求較高,生長周期緩慢,100年方可成才,多產於南方,色淺黃,紋理直,結構稍粗,較軟,易加工,不易翹曲開裂。北京民宅舊屋板多為杉木,歷代古琴中杉材亦不少,如北京故宮藏唐琴「九霄環佩」為杉木製(納音為桐),另一唐琴「飛泉」亦為杉材。宋琴「___賓鐵」亦為杉木製,發音清透。
  • 講座|琴藝與琴道,古琴傳承與藝術人生
    85歲的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系教授、北大國學院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樓宇烈先生近日在北京大學從《琴藝與琴道》的角度講述古琴傳承和發展,他認為:「學過琴的人都會在琴裡面感受到人的一種安靜、專一、中正的東西,所以中國的藝術不是簡單的技藝,而是通過技藝引導你的興趣。中國的古琴能夠幫助人養成這種敬意。」
  • 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梁球 斫君子之器修賢德之心
    日前,記者走進梁球的工作室——溪隱琴堂,聽他談古琴、彈古琴,以及關於古琴傳承的困惑。撫琴 承君子之氣質初見梁球,是在他的工作室溪隱琴堂。古畫、紅木家具、古琴……空間不大,陳設簡單,但頗具文人氣息。尤其是見面時他那深深的一鞠躬,讓人陡生敬意——好一位謙謙君子,這禮儀讓人自漸形穢。
  • 古琴名家楊青:古琴是生活方式 有琴就不會絕望
    6月26日,孔子琴坊高端古琴品鑑會在濟南舉辦。國際中國音樂家聯合會副主席、國際古琴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青,諸城派琴家、山東泉韻琴社社長朱子易等古琴名家現場演奏了《流水》、《梅花三弄》等古琴名曲。楊青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古琴是當今優雅的生活方式,彈琴就像與祖先對話。」
  • 古琴名琴-蕉葉式
    古琴流傳下來的形制較多,據統計從古代流傳到今天的形制大約由五六十種,每種樣式都不盡相同。今天的古琴琴式科普給大家介紹的是蕉葉式古琴。大德琴坊蕉葉式古琴,講究的是整體像一片芭蕉葉一般,它的琴首部位(護軫)像蕉葉的葉柄一般秀氣,琴邊略作波浪式起伏像葉片,整個琴的琴身尤其顯清瘦秀美,蕉葉式最能體現琴文化中的藝術與浪漫情調。蕉葉式是目前已知古琴中最難做的琴,一般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
  • 十香花十古琴琴畫和鳴共譜嶺南情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江粵軍因十香園琴與畫聯結談到與古琴的淵源,陳永鏘表示,小時候看古畫,常見有抱琴或彈琴之雅人高士徜徉於山水間,印象很深刻。花甲之年,他應陝西畫家江文湛邀請,和嶺南畫友赴終南山小聚。
  • 古琴什麼牌子好?
    一張合格的古琴,其散音、按音和泛音的音色和音量要均衡統一。彈奏古琴時聲音要有下沉感,聲音不散而韻味悠長者為良,大家在購買古琴時,這些必要的條件不可忽視。建議初學者在買琴前多聽聽看看一些做工音色較好的老琴或名家的親斫系列古琴以增強對古琴工藝與音色的了解。試音色的手法與音色辨別:首先辨別有沒有三病,打板、抗指、沙音。
  • 蕭禛·學堂 《古琴養護十忌十防》 (一)
    蕭禛 古琴—混沌式(1998年斫制,2000年髹漆「斷紋」)          蕭禛斫制髹漆的每張琴,需歷時兩三年完成。另外,橫琴彈奏完畢後,為了更好的保持琴身和琴弦潔淨,按照如下措施:一、新琴,即近年剛斫制髹漆的琴。可以長期橫放在琴桌上,一年四季都可以將防塵罩蓋住古琴全身,防止灰塵直接落在琴面上。或者彈奏後用幹布擦拭琴弦與琴體,再懸掛於牆壁上,當再次撫彈時,用幹布擦拭後撫彈。二、老琴,即百年以上的琴。為了防止古琴長期橫放,導致「塌腰」現象,造成古琴不能演奏的狀況,應將古琴裝入布質琴囊,再鉤掛在牆上,不必裝入琴箱。
  • 廈門中醫院推出古琴養生;虞山派之鄉古琴進課堂……|每日琴訊
    ——真希望我上學時也有這福利京城琴家千裡進社區普及古琴知識4月19日,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郭懷瑾,受邀赴安徽合肥天鵝湖社區老年大學,為100多名古琴愛好者舉辦 「春韻古琴」主題講座。——看來老人小孩的學習熱情比較高名家公益講座倪詩韻:良材善斫——古琴琴器與製作主題:良材善斫——古琴琴器與製作主講:倪詩韻,著名斫琴師,梅庵琴派傳人。
  • 想了解一把古琴的誕生 來文化館這個展看看吧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很多人愛古琴。學琴不易,不僅在技藝,也在琴。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一把趁手的琴,是每個琴人的夢想。12月17日下午,「嶺南清音——斫琴名家陳一民、劉筆華古琴精品展」在廣東省文化館一樓展覽廳開幕。現場不僅展出兩位斫琴名家的多件古琴作品,還將制琴的流程和若干技術細節呈現出來,讓大家可直觀感受到好琴之得來不易。
  • 藝術大家|聆聽悠然古琴音,「斫琴名家陳一民、劉筆華古琴精品展...
    展覽期間,主辦方還將於12月26日和1月2日舉行「梓元琴坊雅集」和「臨風鼓暢——古琴分享會」兩場配套文化活動,讓現場觀眾聆聽嶺南古琴經典曲目、共同分享探討古琴藝術知識。陳一民演奏古琴 黃宙輝 攝賞展感悟傳統人文精神嶺南古琴以其爽朗、剛健、明快的藝術風格聞名於世,嶺南斫琴師在古琴製作的追求上精益求精,數百年間嶺南琴學昌盛,琴家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