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4 05:35
德清縣洛舍鎮素以「木業重鎮、鋼琴之鄉」名揚四海。在這個區域總面積47.3平方公裡,總人口1.8萬的江南小鎮,誕生了許多鋼琴製造專家,三家村還走出了「武林箏」傳承人陸偉章。眼下,90後斫琴人盧雲開,正在這裡打磨著自己的夢想。
手工達人從小愛鑽研
走進三家村盧雲開的家裡,屋後的一間柴草房是他的工作室,狹小的空間裡到處擺放著精緻的刻劃、雕琢工具,其中一面牆上密密麻麻掛滿了鋸子、鑿子、刨子、銼刀等各種工具。
盧雲開說,自己從小就有很強的好奇心,喜歡對著新鮮事物琢磨鑽研,見到感興趣的東西就想自己動手鼓搗一件出來。很多淘氣好動的男孩童年時都有過拆鬧鐘、拆收音機的經歷,而他在上小學時竟把家裡的電視機給拆了。長大以後,他還是保持著愛動手的特長。
2006年時父母給他買了一臺電腦,用了一個月壞了,商家不願保修,他就自己買了很多計算機書籍研究電腦的軟硬體運行原理和電路原理後動手維修。
2015年,盧雲開接觸到了古琴。自古以來,「琴、棋、書、畫」被中國人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備才藝。古琴,亦稱瑤琴、七弦琴,起源於中國,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距今已有三四千年歷史。
古琴的音質優美、深邃、幽雅、飄逸、空靈,仿若天籟之音,因其學習難度之大,學者稀少,製作者更是寥寥。好的古琴價格動輒數萬,且一琴難求。但是這事難不倒盧雲開,彈琴之餘,他自操刀柄做起了古琴。
自製設備還做小玩意
一張古琴從選坯到最後成型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整個過程分為選坯、制坯、出型、修面、掏槽腹、做底板、合琴、裹布、上面漆等十幾個步驟。
盧雲開沒有現成的經驗,也沒有師傅傳授技藝,所有做琴的知識都是他從書本上、網上找來的,在他的房間裡、工作室裡,堆滿了古琴書籍和資料,他還搜集、整理出了近5萬字的《古琴製作基礎資料》。
古琴在斫制過程中需要使用琴繃來試音,盧雲開就自己做了一個,不僅如此,他還幫北京、上海等地的琴友做了幾個琴繃。
古琴的灰胎、面漆需要在恆溫恆溼的狀態下自然乾燥,前人是在琴房的地面鋪上磚頭,然後在磚頭上灑水以保持室內溼度,採用在琴房外包裹棉被等辦法保持溫度。盧雲開覺得這樣依靠人工管控精度不高,於是他想到了製作一個恆溫恆溼器:在一個木箱裡放一個暖風機、一個加溼器,然後通過一個自動化數字式儀表來進行控制,就成了一個簡易的恆溫恆溼器。
盧雲開有些得意地說,這套設備使用的電源、風扇,都是他從閒置的電腦機箱上拆下來的,屬於廢物再利用。他把一個木頭架子蒙上塑料紙改造成蔭棚,放入自製的恆溫恆溼器後,將溫度設定在28℃,將溼度設定在75%,測試獲得了成功。
除了做古琴,盧雲開還經常用木頭製作一些小玩意兒,有手鐲、髮簪、梳子、古琴式樣的書籤等,朋友們看了都很喜歡,紛紛向他討要。他還曾用木頭、生漆做了三個仿古的漆器碗兒送給新婚的朋友,生生羨煞旁人。
建資料庫幫琴友圓夢
盧雲開深感古代斫琴技術少有文字記載,通常均依靠口授相傳,目前仍然保留完好的歷代古琴,又難以了解裡面的構造,只能依靠科技手段來掃描琴腔的情況,再加上一些斫琴師比較保守,古琴的真正製作技術被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難以形成標準化而完整傳承,許多琴友雖然也想自己斫制古琴,但卻苦於找不到路徑登堂入室,一窺究竟,盧雲開於是想到了為古琴製作技術建立一個資料庫。
在盧雲開的工作室內,記者見到了一份完整的「斫琴數據記錄表」,共有四頁,像底板、面板的厚度,龍池、鳳沼的長寬、直徑、腹槽數據等,凡是各個步驟中與古琴音色相關聯的工藝數據,他都悉心採集。
盧雲開說,琴腔和琴形有很多細節,例如不同部分間合適的分隔比例和偏移量等,任何一個細微的不足都會對美感、音色、使用壽命產生連鎖影響。他採集了不同工藝不同介質材料引起振動的頻率,然後在電腦上分析與古琴音色的關聯性,再確定哪種材料變化和工藝變化更符合古琴音色的審美標準。
「數據量太小,參考的意義就不大。所以我聯合了網上的許多琴友,讓他們把採集到的數據發送給我,我分析以後再把結果和他們共享。」盧雲開現在已經完成了斫琴木坯階段最後一篇技術資料的撰寫,他從選材一直寫到如何排除製作過程中異常現象以保證音色,總共寫了55篇,目前正在進行髹漆工藝的資料整理。
他說,他撰寫的資料會以圖文、圖表、數據表、文字理論配合實踐的方式呈現,以後逐漸修改完善、整理成冊後將進行公開,而他的夢想,就是幫助每一位琴友實現自己的斫琴夢。
據德清新聞網
14509065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