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90後小夥 一鑿一斧斫古琴

2020-12-15 浙江在線

2015-12-24 05:35

德清縣洛舍鎮素以「木業重鎮、鋼琴之鄉」名揚四海。在這個區域總面積47.3平方公裡,總人口1.8萬的江南小鎮,誕生了許多鋼琴製造專家,三家村還走出了「武林箏」傳承人陸偉章。眼下,90後斫琴人盧雲開,正在這裡打磨著自己的夢想。

手工達人從小愛鑽研

走進三家村盧雲開的家裡,屋後的一間柴草房是他的工作室,狹小的空間裡到處擺放著精緻的刻劃、雕琢工具,其中一面牆上密密麻麻掛滿了鋸子、鑿子、刨子、銼刀等各種工具。

盧雲開說,自己從小就有很強的好奇心,喜歡對著新鮮事物琢磨鑽研,見到感興趣的東西就想自己動手鼓搗一件出來。很多淘氣好動的男孩童年時都有過拆鬧鐘、拆收音機的經歷,而他在上小學時竟把家裡的電視機給拆了。長大以後,他還是保持著愛動手的特長。

2006年時父母給他買了一臺電腦,用了一個月壞了,商家不願保修,他就自己買了很多計算機書籍研究電腦的軟硬體運行原理和電路原理後動手維修。

2015年,盧雲開接觸到了古琴。自古以來,「琴、棋、書、畫」被中國人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備才藝。古琴,亦稱瑤琴、七弦琴,起源於中國,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距今已有三四千年歷史。

古琴的音質優美、深邃、幽雅、飄逸、空靈,仿若天籟之音,因其學習難度之大,學者稀少,製作者更是寥寥。好的古琴價格動輒數萬,且一琴難求。但是這事難不倒盧雲開,彈琴之餘,他自操刀柄做起了古琴。

自製設備還做小玩意

一張古琴從選坯到最後成型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整個過程分為選坯、制坯、出型、修面、掏槽腹、做底板、合琴、裹布、上面漆等十幾個步驟。

盧雲開沒有現成的經驗,也沒有師傅傳授技藝,所有做琴的知識都是他從書本上、網上找來的,在他的房間裡、工作室裡,堆滿了古琴書籍和資料,他還搜集、整理出了近5萬字的《古琴製作基礎資料》。

古琴在斫制過程中需要使用琴繃來試音,盧雲開就自己做了一個,不僅如此,他還幫北京、上海等地的琴友做了幾個琴繃。

古琴的灰胎、面漆需要在恆溫恆溼的狀態下自然乾燥,前人是在琴房的地面鋪上磚頭,然後在磚頭上灑水以保持室內溼度,採用在琴房外包裹棉被等辦法保持溫度。盧雲開覺得這樣依靠人工管控精度不高,於是他想到了製作一個恆溫恆溼器:在一個木箱裡放一個暖風機、一個加溼器,然後通過一個自動化數字式儀表來進行控制,就成了一個簡易的恆溫恆溼器。

盧雲開有些得意地說,這套設備使用的電源、風扇,都是他從閒置的電腦機箱上拆下來的,屬於廢物再利用。他把一個木頭架子蒙上塑料紙改造成蔭棚,放入自製的恆溫恆溼器後,將溫度設定在28℃,將溼度設定在75%,測試獲得了成功。

除了做古琴,盧雲開還經常用木頭製作一些小玩意兒,有手鐲、髮簪、梳子、古琴式樣的書籤等,朋友們看了都很喜歡,紛紛向他討要。他還曾用木頭、生漆做了三個仿古的漆器碗兒送給新婚的朋友,生生羨煞旁人。

建資料庫幫琴友圓夢

盧雲開深感古代斫琴技術少有文字記載,通常均依靠口授相傳,目前仍然保留完好的歷代古琴,又難以了解裡面的構造,只能依靠科技手段來掃描琴腔的情況,再加上一些斫琴師比較保守,古琴的真正製作技術被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難以形成標準化而完整傳承,許多琴友雖然也想自己斫制古琴,但卻苦於找不到路徑登堂入室,一窺究竟,盧雲開於是想到了為古琴製作技術建立一個資料庫。

在盧雲開的工作室內,記者見到了一份完整的「斫琴數據記錄表」,共有四頁,像底板、面板的厚度,龍池、鳳沼的長寬、直徑、腹槽數據等,凡是各個步驟中與古琴音色相關聯的工藝數據,他都悉心採集。

盧雲開說,琴腔和琴形有很多細節,例如不同部分間合適的分隔比例和偏移量等,任何一個細微的不足都會對美感、音色、使用壽命產生連鎖影響。他採集了不同工藝不同介質材料引起振動的頻率,然後在電腦上分析與古琴音色的關聯性,再確定哪種材料變化和工藝變化更符合古琴音色的審美標準。

「數據量太小,參考的意義就不大。所以我聯合了網上的許多琴友,讓他們把採集到的數據發送給我,我分析以後再把結果和他們共享。」盧雲開現在已經完成了斫琴木坯階段最後一篇技術資料的撰寫,他從選材一直寫到如何排除製作過程中異常現象以保證音色,總共寫了55篇,目前正在進行髹漆工藝的資料整理。

他說,他撰寫的資料會以圖文、圖表、數據表、文字理論配合實踐的方式呈現,以後逐漸修改完善、整理成冊後將進行公開,而他的夢想,就是幫助每一位琴友實現自己的斫琴夢。

據德清新聞網

1450906533000

相關焦點

  • 90道工序、兩年時間斫一把古琴 成都天府文創大集市這項非遺很「吸...
    「張氏古琴」一琴、一人、一世界......7月21日晚,封面新聞記者在展區中注意到,一家名為「張氏古琴」的攤位有些與眾不同,沒有過多的叫賣吆喝聲,只有悠遠綿長的琴聲,吸引不少人駐足觀看。據他介紹,堅守古法純手工技藝,古琴製作需經歷選材、乾燥、劃板、磨平、安裝冠角等附件的處理、再而經過打磨光滑、調音、刮灰上漆、安裝音位、再打磨、再上琴弦等90道工序,兩年方能做出一張好的古琴。15歲入行 被逼出來的斫琴師短髮、陽光、熱情,是張勇給人的第一印象,今年33歲的他已入行斫琴十餘年。
  • 蕭禛·學堂 《古琴養護十忌十防》 (一)
    古琴與人一樣,也受環境影響,當遇到「不良環境」幹擾,琴就會受到傷害。所以古琴在日常收納、珍賞與彈奏中要有如下關鍵的十忌,忌一:空調風直吹。忌二:窗前風直吹。忌三:穿堂風常吹。忌四:太陽直曬。忌五:遠離增溼器。忌六:遠離取暖器。忌七:琴胎內忌倒水。忌八:車內暴曬。忌九:雨淋霧沁。忌十:磕碰墜地。以及「十防」措施:防汙、防塵、防水、防潮、防曬、防燥、防熱、防凍、防損、防風。
  • 振興傳統工藝、弘揚嶺南國粹,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項目啟動
    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班項目啟動儀式(活動方供圖)南方網訊 (記者/楊智明 通訊員/黃婷)0興傳弦工藝、弘揚嶺南國粹,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班項目啟動儀式於2020年12月8日在廣州塔嶺南古琴藝術館舉辦。
  • 趙軍二胡:用斧斤斫出來的琴聲
    通過鋸、砍、刨、耪、鑿、鏟、削、銼、鑽、鑲、嵌、雕、刻、鏤、拼、粘、挽、磨、光等多道工序,再在整琴時對溝、槽、線、弧、彎、邊、角、孔、榫、眼等精細加工,每一道工序都細緻入微,使趙氏二胡具有琴身頎長,頭簪如月,造型美觀大方,音質柔美精準清揚等特點。
  • 學奏古琴,學斫古琴,開班傳藝 一位越南博士的琴色人生
    受訪者供圖  中國古琴藝術是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今年是越南籍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畢業生阮延俊來到武漢的第15個年頭。沉醉於古琴藝術的他,在東湖之畔的琴坊,開班傳授古琴技藝,另還教人製作古琴。
  • 上海腔調①|古琴改制急先鋒 華一志創「若水七星」
    最終在1993年,他選擇了有著3500多年歷史,製作工藝和演奏同樣考究的古琴。2013年,上海音樂學院推薦華一志評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代表性傳承人」。2014年,華一志被授予「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和證書。同年,上海音樂學院也獲頒「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保護單位」銅牌。
  • 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梁球 斫君子之器修賢德之心
    1月15日下午,佛山市圖書館五樓文史館,佛山古琴傳人梁球率一眾弟子現身,為讀者帶來一場迎新春古琴音樂會。作為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梁球現場演繹了一首古琴名曲《梅花三弄》,清逸、高潔的曲風,為讀者帶來儒雅的天籟之音,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餘音繞梁。梁球出生於佛山古琴世家,自幼隨父學古琴並親手制琴,更有家族傳下來的古琴譜。如今,年過六旬的他彈古琴、制古琴,希望將古琴技藝傳承下去。
  • 樂器悅耳古琴悅心!斫琴名家陳一民師生古琴精品展開幕
    本期展覽共展出陳一民老師斫制的 " 古崗 "" 振玉 "" 碧澗流泉 " 等 12 張名琴以及其弟子劉筆華老師斫制的 " 悟韶 "" 嘯月 "" 滄海龍吟 " 等 8 張斫琴代表作,此外還邀請到了陳一民老師門下多位弟子攜十餘張斫琴佳作共襄盛舉,通過展覽,向市民朋友們立體全面地呈現當代嶺南斫琴技藝發展狀況,為社會公眾帶來優雅風流的古典審美體驗,和大家一起領略嶺南文化的千年浪漫
  • 古琴好學嗎?古琴學習要領
    而今古琴之風盛行,古琴藝術再次復興也燃起了很多古琴愛好者沉寂已久的愛琴之火,很多古琴愛好者蠢蠢欲動,欲立馬學之而後快,但多數信心不足者多以自己初次接觸古琴,苦於對古琴基礎一無所知而放棄學琴,認為零基礎學古琴會很難學,錯!大錯特錯!
  • 木工榫卯是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間凝結著幾千年傳統家具文化
    是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凝結著中國幾千年傳統家具文化的精粹,沉澱著流光迴轉中的經典家具款式的複合傳承。隨著科技的發展,家具的靈魂榫卯結構早已被人們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大工業生產階段中的釘子和膠水,因為成本壓縮後所獲得的利益更為誘人。
  • 你還在堅持一「床」古琴的說法嗎?
    前幾天,有朋友說到關於用來形容古琴的量詞,究竟是「把」「張」還是「床」?看到這裡一定很多人說,「那肯定是『床』啊!我老師就是這麼說的!」「一床琴啊,這是琴界大家公認的啊!」我還聽說過一種情況:古琴掛牆,也相當於歸床,古人對於古琴上牆也是很有講究的,最初也有一張隔琴板兒或是編席在牆,也相當於琴床,直接掛牆上,也相當於以牆為琴床了。由此可見,最初,「床」它確是名詞而非量詞。
  • 初學者如何挑選古琴
    當然,前提是有一家適合挑選古琴、靠譜的古琴專賣店。初學者買琴買琴會遇到哪些狀況?①一開始買個千元下的廉價琴這是最不推薦的。千元下的琴性價比太差,不會選琴的人買到差琴的機率更大。而太差的琴可能導致你失去學琴的興趣,這個是最大弊端。
  • 古琴入門——挑選篇
    豐富多彩,一琴一音,音色各異,可滿足各人愛好,這也是中國古琴的一大特色!宋代《夢溪筆談》說:「以琴言之,雖皆清實,其間有聲重者,有聲輕者,材中自有五音」,足見材質與音色有密切關係。據中國民樂協會將例年來市場上口碑較好的古琴品牌所斫琴之所用材料效果統計略述如下:松木:以松制琴早有記載。松的種類較多,大多比較鬆軟,易於加工。
  • 古琴名琴-蕉葉式
    古琴流傳下來的形制較多,據統計從古代流傳到今天的形制大約由五六十種,每種樣式都不盡相同。今天的古琴琴式科普給大家介紹的是蕉葉式古琴。大德琴坊蕉葉式古琴,講究的是整體像一片芭蕉葉一般,它的琴首部位(護軫)像蕉葉的葉柄一般秀氣,琴邊略作波浪式起伏像葉片,整個琴的琴身尤其顯清瘦秀美,蕉葉式最能體現琴文化中的藝術與浪漫情調。蕉葉式是目前已知古琴中最難做的琴,一般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
  • 冷兵器之「斧」!
    斧之溯源甚早,原始人類,即知拾利石為劈器。而最早之銅斧,見於商代,不僅用於武事,而且有的雕刻嵌鏤,極為精美,已為儀仗之用。周代用斧風氣不如商代,到了雙鋒劍出,與刀並用後,斧就更少人使用了,只作為砍迤工具,或為樂舞儀仗及斬殺之器。斧雖不作為主要兵器使用,但各代均有使斧者,尤其生活在北方地區的民族,喜練斧類兵器。
  • 廈門中醫院推出古琴養生;虞山派之鄉古琴進課堂……|每日琴訊
    院方認為,「撫琴修心」是傳統音樂治療領域的「治未病」實踐探索,科室將組織一系列的雅集及講座等活動。——看療效內蒙古將舉辦第二屆古箏古琴大賽為發掘培養內蒙古地區古箏古琴優秀人才,內蒙古將舉辦第二屆古箏古琴大賽,主辦方包括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赤峰、巴彥淖爾的古箏古琴協會。其中,呼和浩特賽區比賽將在5月25日舉行。
  • 想了解一把古琴的誕生 來文化館這個展看看吧
    12月17日下午,「嶺南清音——斫琴名家陳一民、劉筆華古琴精品展」在廣東省文化館一樓展覽廳開幕。現場不僅展出兩位斫琴名家的多件古琴作品,還將制琴的流程和若干技術細節呈現出來,讓大家可直觀感受到好琴之得來不易。
  • 藝術大家|聆聽悠然古琴音,「斫琴名家陳一民、劉筆華古琴精品展...
    本次展覽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展出陳一民、劉筆華斫制的名琴代表作20張,以及陳一民多位弟子的一批斫琴佳作。展覽將持續展至2021年1月3日。蕭琨、陳一民、陳初生、劉筆華在展覽合影(從左至右)本期展覽展出陳一民斫制的「古崗」「振玉」「碧澗流泉」等名琴,以及其弟子劉筆華斫制的「悟韶」「嘯月」「滄海龍吟」等斫琴代表作;展覽還向市民立體全面地呈現當代嶺南斫琴技藝發展狀況
  • 「藝樹」讓生活慢下來,去聽沈昳麗彈一彈古琴,再去學一學減字譜
    崑曲表演藝術家沈昳麗、古琴演奏者陳翌立作為導賞嘉賓,帶來了古琴與崑曲這兩種古老藝術的導賞講座、經典片段演繹及互動體驗,為在場的30名媒體工作者呈現了一場中國傳統文化盛宴,在琴聲、曲聲中聆聽藝術魅力,釋放工作壓力,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慢下腳步,感受古琴帶來的啟發。
  • 「德音古琴品鑑會」在濟南百花洲成功舉辦
    為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良好社會氛圍,6月13日,由山東省藝術研究院非遺研究所、濟南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主辦的「德音古琴品鑑會」在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