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朋友說到關於用來形容古琴的量詞,究竟是「把」「張」還是「床」?
看到這裡一定很多人說,「那肯定是『床』啊!我老師就是這麼說的!」「一床琴啊,這是琴界大家公認的啊!」
那究竟有多少人去考證過古琴的量詞問題呢?是否真的是「床」呢?
不是。不是。不是。(重要的事說三遍)
這邊我們要統一一個觀點——公認的未必就是正確的。事實往往需要更多的論證。
琴床來歷就不說了吧,特別是元明以後最喜歡用琴床說事兒了。
我還聽說過一種情況:古琴掛牆,也相當於歸床,古人對於古琴上牆也是很有講究的,最初也有一張隔琴板兒或是編席在牆,也相當於琴床,直接掛牆上,也相當於以牆為琴床了。
由此可見,最初,「床」它確是名詞而非量詞。
其實引發這種錯誤認識的是網上一些不明來歷的小論文,裡面引用了相關的幾句引文、詩句,還有些是錯誤理解,望文生義,實實要不得。長此以往,我們會離真相越來越遠。
就不查別的證據了,我特別笨的先去按「床」的關鍵字搜了一些古詩詞。先從早的開始:
唐代張喬《題友人草堂》:三畝水邊竹,一床琴畔書。
考據家可能把這個當成古琴論床的一個考據了。我專門請教了我學中文的同學,她告訴我其實這利用古詩文常識以及詩詞能力的理解一下,也就不至於生產岐義了,「三畝」與「一床」對,上句說的三畝竹子在水邊,下句講的是一床書籍在琴畔,這個床可以是置書放琴的大床,也可以是放書置琴的琴床,但絕對不是「一床琴邊上放了書」那麼耿直講的……(手動滑稽)
元代沈禧《風人松詠書景》:相隨唯有一床琴 ,得趣最幽深。
這裡的一床琴,這個床字,真的不是一個量詞,表達古琴可彈可奏的一種狀態,一表達數量,床琴這裡是跟琴連起來的,「床琴」,置琴於可彈的狀態。不是用一床,來表達琴一張的意思。 (你還跟我拗?請移步下幾段)
南宋,陸遊《秋雨》:壁簡積陰添蠹字,床琴生潤咽弦聲。
唐,賈島《朝飢》:坐聞西床琴,凍折兩三弦。
明,歐大任《經冶城憶亡友盛仲交》:書帶秋零落,床琴夜寂寥。
這些,就不用我多說了吧?稍微有點理解能力的人都知道這是名詞啊!剖開來講就是一張床琴,而非一床琴。
古琴論張,唐詩宋詞到處都是,從史書典籍到故宮那「大聖遺音」,都有據可查,而且是常見常識常態,就無需深論了。
總之,通用範圍的量詞,用張,隨時隨地一張琴,十張琴,千萬別再「斫了七八床」,「買了琴八床」,博物館裡見人就推廣,「這該是論床的,不能論張論架論別的」。
在日益浮躁的今天,請讓我們保持一點探尋精神吧。
探尋就是要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滅、不斷推翻、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成為偏見的附庸。
共勉。
作者:惻隱
圖片來源於網絡
轉載請註明出處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國琴網給大家提供自由言論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