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歷史的古琴,是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有它在就不會有絕望

2020-12-15 岐黃問答

中國古琴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距今已有約3000年的歷史,被譽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至今仍有伏羲、神農、蕉葉等古琴款式廣為流傳。

學習古琴,不僅可以練得一技之長,更重要的可以讓你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特別是在工作壓力大或心煩氣躁時,練練古琴,更是能讓你靜下心來,而且練古琴,經常活動手指,可以鍛鍊大腦,可以治療肩周炎、頸椎和滑鼠手,學古琴的時候,每天堅持練,反覆聽,潛移默化地,個人也會因為音樂的薰染會變得更加有氣質、更加有自信。

從古琴中流出的音樂,或孤獨,或清雅,或緊張,或悲涼。它不是用來表達輕鬆愉快之類的心情,而是用來表達清高、淡泊、或者孤寂。所以十多年前我沒選擇古琴而是古箏,隨著年齡增長和生活的改變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從而迷戀上了古琴,現在琴茶是我的伴侶,生活中必不可少。

彈古琴有很多好處,適合各類人群,且我覺得上手比古箏琵琶容易得多。

餘秋雨說,在這喧鬧的凡塵,我們都需要有適合自己的地方,用來安放靈魂。也許是一座安靜宅院,也許是一本無字經書,也許是一條迷津小路。而對琴人來說,一床古琴即可。

一床琴,一壺茗,一宅院,時而一人獨處,時而三五友人相聚,聽琴喝茶話趣事。生活如此,人生大幸。

古琴可彈,可撥,可滑過琴弦,散音的清晰純美,泛音的空靈,按音走音的含蓄深沉,即使撫擦一根琴弦,那絲絲擦響,亦可表達一種心境,散發出一種韻。

古琴難不在技法,難在它的韻,沒有一定的修養和閱歷,彈琴者是不能彈出動人的琴曲,聽琴者也不能感受琴曲的感情。於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伯牙與子期以琴成知音,而嵇康,使廣陵散成為絕響。

古琴的美,不只在於音色,更在於其意境。古琴由於長期作為文人修身養性的「法器」,積澱了異常濃厚的哲學、文化意味,並因此而獲得特殊的魅力,而被專業人士稱作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樂器之一。

雖然我們難為伯牙和子期,更難為嵇康,但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不妨可以學學古琴,古琴載了太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去學習去傳承,除此之外,它也帶給我們一種美的生活的享受。

今日互動:如果有時間有空閒的話,你會不會給自己或者給自己的小孩報名學古琴?歡迎留言與我們互動。

相關焦點

  • 古琴名家楊青:古琴是生活方式 有琴就不會絕望
    6月26日,孔子琴坊高端古琴品鑑會在濟南舉辦。國際中國音樂家聯合會副主席、國際古琴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青,諸城派琴家、山東泉韻琴社社長朱子易等古琴名家現場演奏了《流水》、《梅花三弄》等古琴名曲。楊青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古琴是當今優雅的生活方式,彈琴就像與祖先對話。」
  • 淺談古琴的保護與發展
    有不少朋友甚至會認為是不是我說錯了,或許認為我要表達的是古箏。的確,相較而言古箏的知名度更高,普及率也更廣。我周圍認識的幾個朋友學習的就是古箏,估計在我從事斫琴這個行業之前,他們應該也不會知道這個世間有古琴的存在吧。
  •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學古琴?原來有三個好處
    中國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它具有約3000年的歷史。它被稱為「琴棋書畫」四門藝術中的第一門。在我剛開館授琴時,學古琴的人並不多,大多是些書香門第的朋友送孩子過來學琴。這幾年,我發現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少人尋找琴館學習。箇中原因很多,在古琴的功能上,或者說「好處」上,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一、去浮燥,寧心神「琴棋書畫」是過去培養文人思想必不可少的工具。 「琴」是指古琴,是這四種藝術中的第一種。古琴乃是文人樂器,文雅儒靜,正如讀書要靜心,彈琴也要靜心。
  • 古琴傳人龔一:古琴裡有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
    到他這一代,嶺南琴派基本是一脈相承,如今,謝導秀已經有不下三百個徒弟,學習嶺南派古琴的已過千人。  古琴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的七弦琴彈撥演奏藝術,有文獻記載的歷史已有四千多年。在古代,古琴除了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的雅樂演奏外,還與「詩、書、畫」一起作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工具,且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居於「棋、書、畫」之前。
  • 為什麼會有古琴流派之分?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 ;可見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 帶你穿越歷史,了解古琴文化與其歷史變遷
    )02:52來自大白的剪刀古琴文化與其歷史變遷琴棋書畫,文人的高雅藝術的表率,琴居其首。由以上論述可見,在周秦時期,古琴已經普及到了士的階層,是君子修身的必備之器,主要體現的是教化的功能。它的標誌是琴瑟並稱,琴還沒有發展成為一種獨具功能的樂器。
  • 古琴有哪些大師級粉絲
    古琴又有「焦尾」「綠綺」等別稱,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琴藝術不斷得到繁榮發展,2003年11月7日,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二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人鍾愛古琴,認為古琴不是一般的樂器,它是富有生命、靈性的樂器。
  • 正乙祠戲樓賞「古琴雅集」:看古琴與古戲樓如何「碰撞」
    能否成為「知音」其實並不重要,感受古琴之美,尤其是了解古琴曲背後那些動人的故事,體味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就已經足夠了。就像楊浪所說:「在這有300多年歷史的古戲樓,聽有3000年以上歷史的古琴,演奏1000多年前唐朝的曲譜,表達的是2000多年前漢朝的離別之情,這就是文化。」
  • 古琴梅庵 海曲清韻|梅庵派古琴藝術公益講座在海曲書房舉行
    掛是一幅畫,彈是一首詩以絲弦為伴,表達高度的妙有;與旋律對話,聆聽自性的光明。本次公益講座由中國教育衛視「綻放的向陽花」藝術聯盟常務副會長,「金龜子國際兒童藝術節」日照組委會副主席宋詩音老師主講梅庵派古琴藝術。古琴,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之首,被視為高雅藝術的代表。古琴的音樂特質順乎自然、耐人尋味。撫琴自古以來是文人雅士修身養性,乃至靜心悟道的重要方式。古琴培訓課程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 孩子學古琴:三分指法,七分人品!
    古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樂在整個中國音樂結構中,屬於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一種音樂形式。,成為人格培養和精神升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 27歲女生抖音彈奏千年古琴 網友:聽3000遍都不過癮
    「小曲300遍,大曲3000遍,聽到這曲子,直接幻想到3019年……」網友聽到古琴和中國鼓合奏的《權御天下》之後,在白無瑕的抖音帳號下留下這樣的評論。通過白無瑕的演奏,讓古琴被更多人知曉、了解和喜愛。古琴與箏、琵琶等其他樂器大不相同,古琴計譜方式特殊,並且很多曲譜是口口相傳,會演奏古琴並能夠把古琴演奏好的人並不多。同時,古琴古樸、清遠、儒雅敦厚,沒有肆意宣洩,只在平和中流露超脫。2003年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
  • 歷史的音符,論述中華民族傳統樂器古琴,在古代的演變和發展
    古琴的發明距今已經有2700年的歷史了。傳說炎帝夜觀鳳羊頭山,似聞黃鐘大呂神音,心中靈感一閃,想製作一種樂器可以把這個神音演奏出來,以是他削山上梧桐樹幹為琴身,用麻繩搓弦一根,製造了中華第一把古琴一弦琴。傳說歸傳說,但是古琴開始時確定是一種玩具,只有一根弦的。後人附會,把一弦琴歸於炎帝神農氏發明而巳。但這也證明了中國彈拔樂器古琴的源淵流長,歷史悠久。
  • 三千年的延續,彈撥的是心聲;博物館的古琴,薰陶的是心靈
    最近去了浙江省博物館,參觀了一場「世界非物質遺產中的中國古琴」展覽,初步了解到「中國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主要由弦與木質共鳴器發音。古琴以其歷史久遠、文獻浩瀚、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其深邃、空靈的音色展現了古樸內雅、清渺悠遠的精神境界。」
  • 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梁球 斫君子之器修賢德之心
    1月15日下午,佛山市圖書館五樓文史館,佛山古琴傳人梁球率一眾弟子現身,為讀者帶來一場迎新春古琴音樂會。作為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梁球現場演繹了一首古琴名曲《梅花三弄》,清逸、高潔的曲風,為讀者帶來儒雅的天籟之音,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餘音繞梁。梁球出生於佛山古琴世家,自幼隨父學古琴並親手制琴,更有家族傳下來的古琴譜。如今,年過六旬的他彈古琴、制古琴,希望將古琴技藝傳承下去。
  • 大年聊古琴 - 古琴在什麼情況下不能彈
    話說古人彈奏古琴時規矩大了,他們總結了幾種不便彈琴的狀況。下面聽我給大家解讀一下。1、疾風甚雨不彈。這話說的有道理,您說外面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電閃雷鳴的,氛圍是不對啊,所以就不要彈琴了。2、於塵市不彈。您想啊,您要是在鬧市彈琴,剛彈兩聲,便傳來了「磨剪子呦,戧菜刀」的叫喊之聲,實在是大煞風景,所以不彈也罷。
  • 2020年北京「心花盛開 愛滿世界」新年古琴文化匯演散記
    此次節目編排獨具新意,由詩、書、禮、樂四部分構成,用悠遠的琴曲來闡釋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追求;尤其是那一床床古琴靜臥其上,給人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意境;整個現場氛圍溫馨,美好,祥和,高雅……眾所周知,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是中華傳統文化燦爛的瑰寶,自古「琴」為其特指,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居中華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
  • 詞語|古琴中英文詳解
    素材來源:鹹熙永築、崖居山房等 本文轉自:譯匠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年歷史。
  • 「藝樹」讓生活慢下來,去聽沈昳麗彈一彈古琴,再去學一學減字譜
    昨日,2019年藝樹計劃·古琴公益普及活動在上海報業集團開展了第11場系列活動。圖說:藝樹計劃走進上海報業集團 官方圖同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和崑曲都繁盛於文人精緻典雅趣味的耕耘,表達了人們對理想生活的嚮往。它們的歷史源遠流長,包羅了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元素,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審美意境和藝術趣味。
  • 古琴記譜有什麼方法?學古琴必知文字譜法、減字譜法、五線記譜法
    古代古琴記譜法的演變文字譜、減字譜記錄的三千餘首琴曲曲譜,跨越一千五百年的歷史,浩瀚之態蔚然大觀。它從中國歷史的另一個側面,向後人展示了自漢唐以來各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風俗、審美思維及漢族與其他民族、中國與外國在音樂文化方面的交流等概貌。
  • 古琴減字譜的來歷
    古琴音樂誕生的時候,也就已經有了相應的文字記錄,也就是古琴的文字譜。文字譜所記錄的是古琴音樂的彈奏指法、彈奏時候的下指、弦序、音位的一種記譜方法,由於文字譜的記錄方法過於繁瑣,複雜,使用起來也頗為不便,後來經過唐代著名古琴家曹柔減化,就發展成為了今天我們所常見的古琴減字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