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素衣,兩鬢華發,謙謙君子,溫潤如玉。1月15日下午,佛山市圖書館五樓文史館,佛山古琴傳人梁球率一眾弟子現身,為讀者帶來一場迎新春古琴音樂會。
作為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梁球現場演繹了一首古琴名曲《梅花三弄》,清逸、高潔的曲風,為讀者帶來儒雅的天籟之音,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餘音繞梁。
梁球出生於佛山古琴世家,自幼隨父學古琴並親手制琴,更有家族傳下來的古琴譜。如今,年過六旬的他彈古琴、制古琴,希望將古琴技藝傳承下去。日前,記者走進梁球的工作室——溪隱琴堂,聽他談古琴、彈古琴,以及關於古琴傳承的困惑。
撫琴 承君子之氣質
初見梁球,是在他的工作室溪隱琴堂。古畫、紅木家具、古琴……空間不大,陳設簡單,但頗具文人氣息。尤其是見面時他那深深的一鞠躬,讓人陡生敬意——好一位謙謙君子,這禮儀讓人自漸形穢。
梁球談撫琴要點:身坐端正,左手按弦,右手撥弦。
說起自己與古琴的情緣,梁球細細道來。原來,他出生於佛山古琴世家,自祖輩起便與古琴為伴。如今家裡還保存有曾祖父梁聯磬編寫的古琴譜《竹桃軒太音》,以及祖父梁恆福彈奏過的清代古琴九霄環佩。
古琴譜《竹桃軒太音》編寫於清光緒甲辰桂秋,記錄了祖輩經常彈的近20首古琴曲。翻開琴譜,記者發現,與一般的琴譜以簡譜或者五線譜記譜不同,古琴譜的每個音都是由幾個漢字或者筆畫組合而成的,這種記譜方式讓人目瞪口呆。
梁球說,古琴乃君子之器,琴家多以文人士大夫階層為主,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如今的樂譜中,也只有古琴還保留了這種古代的記譜方式。「現在流傳下來的古琴譜大概有3000首,但是,能彈出的並不多,許多古琴譜都還需要翻譯。」
不過,談到琴家,梁球頗為自豪。因為在歷史上,有名的琴家,嶺南幾乎佔了半壁江山,如明代南海大瀝大圳人鄺露、明代新會人陳白沙、明代南海沙貝人陳子升、陳子壯,還有明末清初與屈大均齊名的南海詩人梁佩蘭等,這些人既是人們熟悉的文人雅士,也是有名的琴家。
「古琴為文人樂器,因此,從坐姿到手勢,對撫琴者都有一定的要求,應體現出文人的儒雅氣質。」梁球說著,現場做了個示範:身正、兩腿自然平放,左手按弦,右手撥弦,耳際隨即傳來清逸、質樸之音,沁人心脾。
斫琴 續自然之靈氣
一邊撫琴,一邊斫琴,是梁球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
梁球說,自己小時候先是跟著父親學彈古琴,幾年後,父親又教他造琴。據說這是梁球祖傳的一門絕技。但在梁球看來,所謂絕技,其實不過是遵循自然的規律,以虔誠之心,造出有靈性的古琴。
造琴,首先就是要找對木頭。梁球說,現在造琴的木頭已很難找。梁球造琴的木頭,多是從當年被拆的嶺南名祠五嶺祠上搶救下來的。
除了木頭,最重要的就是上漆。古琴所上的漆叫生漆,這是一種從漆樹上採下來的汁液,有著防火防蟲防輻射的功效。這種漆要反覆塗抹打磨15遍以上,而且需要在潮溼的季節上。一般半年才能斫一張琴。
隨著古琴漸漸被人們所認識,古琴的需求也越多越大,現在有些老闆想跟梁球學造琴,但梁球都不願意。「他們大多數都是想跟我學了造琴技藝後,自己開工廠造琴。」梁球說,「但經過工廠機械化加工的古琴,制琴時間短,沒有吸入人的靈氣,音色自然就不會好。」所以,儘管一年也造不了幾張琴,但梁球還是堅持純手工的古法斫琴。
授琴 不傳無德義之人
梁球不僅撫琴、斫琴,還授琴。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是佛山最早教琴的人。至今,前後共有兩三百人跟他學過古琴。然而,最終能堅持下來的人並不多。
「作為文人樂器,古琴學的是內修,學古琴者需要淡泊名利,與外揚的表演、經濟等都無關。」梁球說,「此外,古琴學習不像其他樂器,光有技藝就可以,古琴演奏者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要了解古琴曲的韻味,這樣才能彈出那種淡泊寧靜、氣節高雅的感覺。」
不管怎樣,作為嶺南古琴藝術的傳承人,梁球還是希望讓這種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古琴藝術傳承下去,讓更多人認識中國古代的文化。因此,他每年都會帶弟子到梁園、圖書館舉辦古琴演奏,他自己也義務到惠景小學、中山大學等學校講授古琴。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誰都可以跟他學古琴。「無德義之人,酬萬金不傳。」梁球說,只有修養好的人他才教。
文/圖佛山日報記者黎紅玲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