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梁球 斫君子之器修賢德之心

2020-12-15 佛山在線

一身素衣,兩鬢華發,謙謙君子,溫潤如玉。1月15日下午,佛山市圖書館五樓文史館,佛山古琴傳人梁球率一眾弟子現身,為讀者帶來一場迎新春古琴音樂會。

作為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梁球現場演繹了一首古琴名曲《梅花三弄》,清逸、高潔的曲風,為讀者帶來儒雅的天籟之音,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餘音繞梁。

梁球出生於佛山古琴世家,自幼隨父學古琴並親手制琴,更有家族傳下來的古琴譜。如今,年過六旬的他彈古琴、制古琴,希望將古琴技藝傳承下去。日前,記者走進梁球的工作室——溪隱琴堂,聽他談古琴、彈古琴,以及關於古琴傳承的困惑。

撫琴 承君子之氣質

初見梁球,是在他的工作室溪隱琴堂。古畫、紅木家具、古琴……空間不大,陳設簡單,但頗具文人氣息。尤其是見面時他那深深的一鞠躬,讓人陡生敬意——好一位謙謙君子,這禮儀讓人自漸形穢。

梁球談撫琴要點:身坐端正,左手按弦,右手撥弦。  

說起自己與古琴的情緣,梁球細細道來。原來,他出生於佛山古琴世家,自祖輩起便與古琴為伴。如今家裡還保存有曾祖父梁聯磬編寫的古琴譜《竹桃軒太音》,以及祖父梁恆福彈奏過的清代古琴九霄環佩。

古琴譜《竹桃軒太音》編寫於清光緒甲辰桂秋,記錄了祖輩經常彈的近20首古琴曲。翻開琴譜,記者發現,與一般的琴譜以簡譜或者五線譜記譜不同,古琴譜的每個音都是由幾個漢字或者筆畫組合而成的,這種記譜方式讓人目瞪口呆。

梁球說,古琴乃君子之器,琴家多以文人士大夫階層為主,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如今的樂譜中,也只有古琴還保留了這種古代的記譜方式。「現在流傳下來的古琴譜大概有3000首,但是,能彈出的並不多,許多古琴譜都還需要翻譯。」

不過,談到琴家,梁球頗為自豪。因為在歷史上,有名的琴家,嶺南幾乎佔了半壁江山,如明代南海大瀝大圳人鄺露、明代新會人陳白沙、明代南海沙貝人陳子升、陳子壯,還有明末清初與屈大均齊名的南海詩人梁佩蘭等,這些人既是人們熟悉的文人雅士,也是有名的琴家。

「古琴為文人樂器,因此,從坐姿到手勢,對撫琴者都有一定的要求,應體現出文人的儒雅氣質。」梁球說著,現場做了個示範:身正、兩腿自然平放,左手按弦,右手撥弦,耳際隨即傳來清逸、質樸之音,沁人心脾。

斫琴 續自然之靈氣

一邊撫琴,一邊斫琴,是梁球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

梁球說,自己小時候先是跟著父親學彈古琴,幾年後,父親又教他造琴。據說這是梁球祖傳的一門絕技。但在梁球看來,所謂絕技,其實不過是遵循自然的規律,以虔誠之心,造出有靈性的古琴。

造琴,首先就是要找對木頭。梁球說,現在造琴的木頭已很難找。梁球造琴的木頭,多是從當年被拆的嶺南名祠五嶺祠上搶救下來的。

除了木頭,最重要的就是上漆。古琴所上的漆叫生漆,這是一種從漆樹上採下來的汁液,有著防火防蟲防輻射的功效。這種漆要反覆塗抹打磨15遍以上,而且需要在潮溼的季節上。一般半年才能斫一張琴。

隨著古琴漸漸被人們所認識,古琴的需求也越多越大,現在有些老闆想跟梁球學造琴,但梁球都不願意。「他們大多數都是想跟我學了造琴技藝後,自己開工廠造琴。」梁球說,「但經過工廠機械化加工的古琴,制琴時間短,沒有吸入人的靈氣,音色自然就不會好。」所以,儘管一年也造不了幾張琴,但梁球還是堅持純手工的古法斫琴。

授琴 不傳無德義之人

梁球不僅撫琴、斫琴,還授琴。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是佛山最早教琴的人。至今,前後共有兩三百人跟他學過古琴。然而,最終能堅持下來的人並不多。

「作為文人樂器,古琴學的是內修,學古琴者需要淡泊名利,與外揚的表演、經濟等都無關。」梁球說,「此外,古琴學習不像其他樂器,光有技藝就可以,古琴演奏者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要了解古琴曲的韻味,這樣才能彈出那種淡泊寧靜、氣節高雅的感覺。」

不管怎樣,作為嶺南古琴藝術的傳承人,梁球還是希望讓這種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古琴藝術傳承下去,讓更多人認識中國古代的文化。因此,他每年都會帶弟子到梁園、圖書館舉辦古琴演奏,他自己也義務到惠景小學、中山大學等學校講授古琴。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誰都可以跟他學古琴。「無德義之人,酬萬金不傳。」梁球說,只有修養好的人他才教。

文/圖佛山日報記者黎紅玲

編輯:何欣鴻

相關焦點

  • 振興傳統工藝、弘揚嶺南國粹,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項目啟動
    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班項目啟動儀式(活動方供圖)南方網訊 (記者/楊智明 通訊員/黃婷)0興傳弦工藝、弘揚嶺南國粹,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班項目啟動儀式於2020年12月8日在廣州塔嶺南古琴藝術館舉辦。
  • 樂器悅耳古琴悅心!斫琴名家陳一民師生古琴精品展開幕
    在此期間,還將於 12 月 26 日和 1 月 2 日舉行 " 梓元琴坊雅集 " 和 " 臨風鼓暢——古琴分享會 " 兩場配套文化活動,通過互動交流的方式,讓現場觀眾聆聽嶺南古琴經典曲目、共同分享探討古琴藝術知識,充分展現古琴藝術(嶺南派)的魅力。
  • 藝術大家|聆聽悠然古琴音,「斫琴名家陳一民、劉筆華古琴精品展...
    ,邀請文藝名家共同參與,通過音樂、繪畫、美食、服飾四大主題的現場展示與分享交流,向社會大眾呈現嶺南藝術之瑰麗、生活美學之精妙。本期展覽立足於嶺南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聚焦古琴藝術(嶺南派)及古琴斫制技藝,通過展示古琴斫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一民老師及弟子製作的代表性名琴,呈現嶺南琴派的發展脈絡和獨特魅力。
  • 想了解一把古琴的誕生 來文化館這個展看看吧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一把趁手的琴,是每個琴人的夢想。12月17日下午,「嶺南清音——斫琴名家陳一民、劉筆華古琴精品展」在廣東省文化館一樓展覽廳開幕。現場不僅展出兩位斫琴名家的多件古琴作品,還將制琴的流程和若干技術細節呈現出來,讓大家可直觀感受到好琴之得來不易。
  • 「德音古琴品鑑會」在濟南百花洲成功舉辦
    為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良好社會氛圍,6月13日,由山東省藝術研究院非遺研究所、濟南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主辦的「德音古琴品鑑會」在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舉辦。
  • 十香花十古琴琴畫和鳴共譜嶺南情
    嶺南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脈,在此「四友」上有著自身獨具特色的發展,其中「琴」與「畫」二藝更是自成一派、揚名四海——琴有嶺南琴派,畫則有嶺南畫派。而作為當代嶺南畫派代表性傳承人、羊城九老之一的陳永鏘,早在2008年就與其子陳志彥創辦了稼軒琴坊,並於2015年被列入廣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君子修身的必備之器——古琴
    辣麼,看看下文,親自了解下古琴的魅力。古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是國樂之精粹。對於古人來說,古琴的角色不僅是一種音樂,還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道」。有關古琴的記載最早見於《詩經》、《尚書》等文獻。堯彈琴,神降其室,曰:天下有洪水,命子救之。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琴最初為五弦,周代時已有七弦(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以堯舜之聖,還需要以琴通神,而後號令天下,可見琴在上古時代的功能,是王者溝通神人、兼濟天下的載道之器。
  • 廣州海珠舉行首屆嶺南古琴大賽
    海珠區非遺保護中心作為「古琴藝術(嶺南派)」的項目保護單位,致力於弘揚嶺南古琴文化,每年一屆的嶺南古琴音樂會已為海珠區群眾文化活動品牌。 2021年,海珠區首次舉辦嶺南古琴大賽,大賽分視頻初選、網絡投票、評委複選、現場決賽四個階段,初選共徵集到來自珠三角地區的百餘件作品,最終選出10個古琴節目來到現場參加決賽。決賽設金、銀、銅獎及最佳人氣獎、最佳創意獎、小小傳承人等專項獎,金獎獎金高達萬元。
  • 文薈嶺南,藝耀星空|同懷赤誠之心,打造嶺南文化直播平臺
    嶺南文化是時代傳承的驕傲,金僑集團作為湖南企業的代表,秉承湖湘文化與嶺南文化共有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並出於對嶺南文化的尊重,懷著赤誠之心,深度挖掘嶺南地域文化,致力做嶺南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承者。國家館藏級廣州廣播電視臺節目--嶺南星空作為華南首屈一指「傳播嶺南文化」的人文節目,跟金僑集團打造的融嶺南文化於中式院子的初衷同出一轍,以嶺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目的,在廣州文化藝術村邂逅嶺南文化之菁華,在金僑嶺南會館溯源嶺南畫派風起之地,打造嶺南文化藝術直播基地。所以將融媒體形式的嶺南星空下落戶在金僑嶺南院,是「天作之合」。
  • 學奏古琴,學斫古琴,開班傳藝 一位越南博士的琴色人生
    受訪者供圖  中國古琴藝術是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今年是越南籍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畢業生阮延俊來到武漢的第15個年頭。沉醉於古琴藝術的他,在東湖之畔的琴坊,開班傳授古琴技藝,另還教人製作古琴。
  • 以古琴之名 會高山流水 一場古琴音樂會激揚東城琴友心
    可是,這天的古琴在保持著清泠、恬澹個性的同時,呼朋引伴,春風滿面:洞簫、二胡、中阮、手鼓甚至是壎等民族樂器的加入,伴隨著吟誦、弦歌等形式,讓太古遺音多了幾分膠質。太音琴社社長、古琴非遺傳承人陳成渤專門從杭州來東,為音樂會助興。因為,這場音樂會的主辦者——市古琴協會會長胡晉正是他的得意門生。
  • 走訪上海非遺傳承人:面人趙 石氏傷科 洪氏古琴
    原標題:「文化遺產日」前夕走訪上海非遺項目傳承人家風傳世久絕藝顯精神  他的長女趙豔林跟隨父親學藝,先後拜張充仁、萬籟鳴等藝術大師為師,是上海「面人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海派麵塑」上海市代表性傳承人。  作為「上海面人趙」第三代傳承人,陳凱峰七歲隨母親學習麵塑技藝,又隨父學習書畫雕刻。考入上海師範大學美術系後,他還系統學習了西方藝術、鑽研繪畫、雕塑和陶藝。在中學從事美術教育二十餘年,陳凱峰教會上千學生麵塑本領。
  • 德清90後小夥 一鑿一斧斫古琴
    在這個區域總面積47.3平方公裡,總人口1.8萬的江南小鎮,誕生了許多鋼琴製造專家,三家村還走出了「武林箏」傳承人陸偉章。眼下,90後斫琴人盧雲開,正在這裡打磨著自己的夢想。2006年時父母給他買了一臺電腦,用了一個月壞了,商家不願保修,他就自己買了很多計算機書籍研究電腦的軟硬體運行原理和電路原理後動手維修。2015年,盧雲開接觸到了古琴。自古以來,「琴、棋、書、畫」被中國人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備才藝。古琴,亦稱瑤琴、七弦琴,起源於中國,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距今已有三四千年歷史。
  • 古琴藝術之美——一個文化的奇蹟
    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於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春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
  • .| 2021春季招生進行中,少年國學院小小傳承人藝術融合親子課程...
    招生信息 | 2021春季招生進行中,少年國學院小小傳承人藝術融合親子課程等你來!小小傳承人 傳統藝術融合課程——寫給古人的一封書信「小小傳承人」傳統藝術融合課程,致力於培養具有中國才情與技藝的東方少年!
  • 今日摘句--君子之德風
    今日摘句仍然摘自《君子之道》。內容是本論部分的君子之德風。摘句似乎已經變成了摘段,或者叫做推書節選可能更加合適。不管如何,先把君子九論更完吧。
  • 蕭禛·學堂 《古琴養護十忌十防》 (一)
    古琴與人一樣,也受環境影響,當遇到「不良環境」幹擾,琴就會受到傷害。所以古琴在日常收納、珍賞與彈奏中要有如下關鍵的十忌,忌一:空調風直吹。忌二:窗前風直吹。忌三:穿堂風常吹。忌四:太陽直曬。忌五:遠離增溼器。忌六:遠離取暖器。忌七:琴胎內忌倒水。忌八:車內暴曬。忌九:雨淋霧沁。忌十:磕碰墜地。以及「十防」措施:防汙、防塵、防水、防潮、防曬、防燥、防熱、防凍、防損、防風。
  • 上海腔調①|古琴改制急先鋒 華一志創「若水七星」
    1991年,當時正在日本大阪卡內基弦樂器株式會社修復小提琴的華一志,受到知名作曲家丁善德邀約,作為特殊人才引進,回到上海音樂學院,開始參與小提琴製作學科的建設。最終在1993年,他選擇了有著3500多年歷史,製作工藝和演奏同樣考究的古琴。2013年,上海音樂學院推薦華一志評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代表性傳承人」。2014年,華一志被授予「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和證書。同年,上海音樂學院也獲頒「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保護單位」銅牌。
  • 古琴好學嗎?古琴學習要領
    而今古琴之風盛行,古琴藝術再次復興也燃起了很多古琴愛好者沉寂已久的愛琴之火,很多古琴愛好者蠢蠢欲動,欲立馬學之而後快,但多數信心不足者多以自己初次接觸古琴,苦於對古琴基礎一無所知而放棄學琴,認為零基礎學古琴會很難學,錯!大錯特錯!
  • 《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回顧上文「《論語》:君子,只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孔子認為君子是會懂得成就他人的。「君子成人之美」,並非是一句拿來客套的話。君子,君子,簡單的來理解就是君子只會成全別人做美德的事情,而不會看著別人去行惡。就是把別人帶向好的一面,幫助他人走出困境,就是「君子成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