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修身的必備之器——古琴

2020-12-15 大家傳世

對於古琴,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自古以來,古琴就受到文人雅客的青睞。

從伏羲發明古琴,到伯牙子期知音之交,再到嵇康的廣陵絕響,古琴已融入到泱泱大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

再說幾個琴曲典故:

《神人暢》

一聽名字就是一首通天達地的神曲,跟古代帝王堯有關,放堯殿下畫像鎮樓。

傳說堯祭神的時候彈《神人暢》,《神人暢》在當時是與天神通話的途徑之一。天神聽到後,告訴堯,洪水即將來臨,需要派堯的兒子去解救臣民。所以,他的臣民躲過了上古時期的大洪災。

《流水》

這大概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首古琴曲了。伯牙子期憑高山流水古琴曲相知相遇的基情已流傳千古了。1997年美國宇宙飛船旅行者2號探測器升空,並攜帶有一張特製金唱片。

這是一件捎給外星人的禮物,讓外星人可以了解地球文明。其中,包含了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中《流水》樂曲,也是唯一一首代表中華民族的樂曲。

《大胡茄》

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文姬是個嫁了三個老公的奇女子,經歷了兵荒馬亂、生離死別,練就了一顆強大的內心。早年,她曾被搶到匈奴,嫁給匈奴王,生了兩個兒女,但是過著非常不習慣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

12年後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文姬贖回,她的兩個兒女卻留在匈奴。蔡文姬回到思念已久中原後,又時常被骨肉分離的痛苦所折磨。《大胡茄》講述了她一生顛沛流離的悲慘遭遇,成為千古絕唱。

說了這麼多,各位看官覺得還不夠了解?

辣麼,看看下文,親自了解下古琴的魅力。

古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是國樂之精粹。對於古人來說,古琴的角色不僅是一種音樂,還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道」。

它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是傳統高雅藝術的典型代表,深深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意義與價值遠遠超出了一般的傳統音樂。

《聽琴圖》(屬一級文物,是北宋宋徽宗趙佶所作的一副絹本設色工筆畫,此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古琴,在古代稱之為琴,又名瑤琴、玉琴、七弦琴。古琴造型優美,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款式大約有50幾種,主要以仲尼式、伏羲式、神農式、連珠式、落霞式、蕉葉式、靈機式等為代表。

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般寬約六寸,厚約二寸。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別象徵天地,與古時的天圓地方之說相應和。

古琴上有13個用貝殼做的叫「徽」的圓點,就是音階,它代表一年有12個月加1個閏月。整體形狀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古琴結構圖

古琴的歷史

古琴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有關古琴的記載最早見於《詩經》、《尚書》等文獻。堯彈琴,神降其室,曰:天下有洪水,命子救之。

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琴最初為五弦,周代時已有七弦(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以堯舜之聖,還需要以琴通神,而後號令天下,可見琴在上古時代的功能,是王者溝通神人、兼濟天下的載道之器。

舜帝撫琴《南風暢》

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用於伴奏和演唱,稱之為「弦歌」,主要在士以上的階層中流行。後來逐漸普及到了士的階層,成為君子修身的必備之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主要體現的是教化的功能。它的標誌是琴瑟並稱,琴還沒有發展成為一種獨具功能的樂器。

春秋戰國時期,古琴的獨奏音樂已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能力,如伯牙彈琴子期善聽的傳說。當時有名的琴師有衛國的師涓,晉國的師曠,鄭國的師文,魯國的師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飛》、《陽春》、《白雪》等,均已載入史冊。

《伯牙鼓琴圖卷》 春秋名士伯牙過漢陽,在舟內鼓琴時路遇知音鍾子期的故事。

漢、魏、六朝時期,古琴藝術有了重大發展。如器樂曲《廣陵散》、《大胡笳鳴》、《小胡笳鳴》等,反映出古琴作為器樂演奏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漢朝開始,七弦琴制基本定型,左手指法已有相當發展。漢魏以來的司馬相如、漢末的蔡邕父女和魏、晉間的嵇康,都是當時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三國》劇照 諸葛亮空城計 一把古琴護城池

隋唐時期,西域音樂盛行,琵琶興起,古琴音樂的發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於古琴譜的產生,不僅推動了當時古琴音樂的傳播,而且對後世古琴音樂的繼承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使中國古代音樂歷史進人了一個具有音響可循的時期。

唐代大詩人李白、白居易等,都為古琴寫下了不朽的詩篇。晚唐曹柔鑑於文字譜"其文極繁",使用不便,而創造了減字譜。即在文字譜字的基礎上對漢字譜字加以減筆而成的一種譜式,近似演奏符號,是古琴減字譜的早期形式。

唐代「大聖遺音」伏羲式古琴

宋朝時期,因抑武揚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兩宋期間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無不以能琴為榮,達到歷代好琴的頂峰。宋代是唐以後制琴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官方甚至設局制琴,即所謂「官琴」。

北宋 明月古琴

(明月古琴為仲尼式,乃張大千先生喜愛之物。琴長119釐米,額寬16.5釐米,肩寬17.5釐米,琴尾寬13.5釐米。琴體扁而寬,為宋琴之代表,蛇腹斷紋明顯,琴為赭石漆制配以硃砂修補,漆胎略硬。龍池上方樴有石綠填色篆書「明月」二字名款,古意盎然,涵義頗具韻味。該琴形貌典雅,發音清實而松厚,高音脆亮。)

明、清時期由於印刷術的發展,大量琴譜得到刊刻流傳,見於記載的琴譜有一百四十多種,從中可知僅明代創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明初琴家冷謙的《琴聲十六法》,是對古琴的美學思想、演奏技巧和藝術表現提出的理論。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是明代琴家,對古琴藝術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他收錄唐宋之前藝術珍品六十四曲、歷十二年主持撰輯了《神奇秘譜》,於1425年刊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琴譜。

明代 古琴 仲尼式

清末至民國年間由於戰亂和社會變遷,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一些琴會組織,它們的活動都有一定的社會影響。

民國時期,琴隨文人出洋而流傳到東南亞和歐美澳洲,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後大規模華人在海外的情況下,迄今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荷蘭和瑞典等都有琴師和琴社。

民國 古琴

建國後,古琴音樂得到政府的重視,調查、收集、整理了流失於民間中的各種傳譜,並錄製了一批音響;發掘一批失傳的琴曲,如《廣陵散》、《幽蘭》等。培養了一批古琴音樂人材,為今後古琴音樂的整理、研究、發展開闢了新的前景。

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古琴列入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

古琴的製作

古琴藝術的傳承不僅表現在琴派、琴史、琴譜、琴曲、琴師等演奏藝術上,還表現在古琴製作上。古琴製作古稱「斫琴」(zhuoqin),是體現傳統斫琴技藝的一種複雜程序,完成一張古琴大概需要一到三年的時間,其中中間步驟達到一百多種,包括刨、削、磨、鑿、鋸、髹漆、裝配等等。

作為一名合格的斫琴師,除了斫琴的審美能力需要有一定水準外,還要懂得木理知識、音樂基礎、音響結構和生漆工藝。那麼,古琴的製作工序大概是怎麼樣的呢?

1、木料選材:歷代古琴製作首重選擇良材。面板宜選天然乾燥的桐木或幾百年的杉木,底板選用堅硬的梓木。均須紋理順直、硬度適中,且無疤節和蟲蛀。所謂「選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聲」。

2、外觀造型:主要是形制和面板曲率。古琴的造型稱為形制,即規範的形狀制度。古琴面板曲率具有豐富的動態變化,以及琴面與琴弦之間距離,均對古琴演奏產生重大影響。故古琴製作中,對面板曲率之合理性、平整性均有極高要求。

3、槽腹結構:槽腹結構即共鳴腔結構,是決定古琴音色的靈魂。槽腹結構的大小、比例、造型以及所影響到的面板與底板各部分的厚薄尺度,包括由雁足分開的兩個共鳴腔的固有頻率、相互音程關係等,均對古琴音量、音質產生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要影響。

4、木胚裝配:將古琴的面板和底板通過生漆粘合而結合在一起,傳統方式是用繩子均勻緊密的綑紮,待底板完全粘合,這樣就構成了可以發音的共鳴箱。合琴後,鑲嵌嶽山、承露、焦尾、龍齦等硬木配件。配件安裝須與琴面曲率合理配合,以期最佳彈奏效果。

5、木胚裱布:將古琴表面清潔,修補平整,上一道透明底漆後陰乾。將浸泡稀釋漆的麻布均勻裱裹在木胚上,最後陰乾即可。

6、灰胎工序:用篩子把鹿角霜分別篩成粗(40-60目)、中(80-100目)、細(100-120目)三種規格。不同粗細規格的鹿角霜和大漆混合成粗灰、中灰、細灰。首先上粗灰,之後陰乾。再打磨,局部補灰之後再陰乾,再打磨。

粗灰完成後依次上中灰及兩遍細灰。步驟跟粗灰類似,且每道工序均須反覆陰乾、打磨、補灰。由於底漆和灰胎的乾燥期都比較長,刮一遍灰胎要乾燥10天左右才能達到一種表幹狀態。故須相當的細緻及製作周期。

7、琴徽安裝:古琴琴面鑲嵌的十三個琴徽,其功能在於作為泛音位置的標識,同時也為按弦取音提供了準確的音位位置。徽位的安設,是根據全弦長(指嶽山至龍齦兩個架弦點之間的有效弦長)分段震動的道理排定的。

一般先定中間七徽的位置,然後依次向兩邊排列。確定13個琴徽位置後,向下打眼,深度約1毫米。琴徽厚度1.5毫米,露出琴胚0.5毫米。將來髹漆後統一打磨平整。

8、髹漆工序:先刷一層黑色不透明大漆,並陰乾後打磨。如有大眼(琴胚不平或塌陷),則用細灰加大漆混合後補平。

再用色漆在琴胚上畫出紋樣作為髹飾,若是素色琴則無此道工序,然後徹底陰乾後再刷一遍透明大漆,再陰乾。最後一次陰乾後,用細號水磨砂紙,將底下髹飾的紋樣通過打磨顯露出來。

9、擦漆工序:首先刷一層透明大漆,陰乾後打磨。然後反覆進行「擦青」、陰乾、打磨工序3-5次。擦青次數越多,漆面越光亮。若不擦青,刷完透明大漆直接推光的,則為亮光漆面。刷完大漆先打磨再推光的,則為啞光漆面。

10、推光工序:用人手、棉團、真絲團或頭髮團蘸取生植物油推擦10-20遍。反覆摩挲,直至琴面達到光潔細膩的效果。達到古人「漆光如鏡」的要求。

11、雁足安裝:古琴面板和底板粘合以後構成兩個共鳴箱,大的叫龍池,小的叫鳳沼,兩者以兩個雁足為界。雁足下方為足池。古琴的雁足位置應該是在尾託到軫池之間的黃金分割點上,這個點則正好構成了古琴兩個共鳴箱的固有頻率的和諧音程關係。

12、琴弦安裝:安裝古琴的七根琴弦應按一定的順序。一般先上五弦,目前五弦定為國際標準音高A。五弦定準後,依次六、七弦,先後纏繞在琴背右邊雁足上,然後再上一、二、三、四弦,纏繞在左邊雁足上。

13、調音:弦安裝後還須調音,使七根琴弦達到相互音程關係。如此,一張古琴才算製作完成。

一張優秀的古琴相當難得,既需要精良的材料,還需要斫琴師具備高超的斫琴技藝、藝術審美以及相當的古琴彈奏水準。

由於古琴製作採用的天然材料及傳統工藝,即使由同一名斫琴師在同一時期,使用同樣的材料和工藝,最終製作的古琴音色也不盡相同。這恰恰是大自然給人們帶來的驚喜。

古琴的鑑別

近年來,古琴連續拍出的高價,使古琴收藏越來越熱。在收藏的時候,我們也要學會一些鑑別的方法,因為不時有仿製的「老琴」在市場上出現。現就老琴的鑑別和收藏說幾點簡單的方法:

1、看斷紋辨年代:古琴全身用生漆罩住,以適合演奏和保護琴體。因年代久遠,經不斷震動和風化,灰胎就逐漸從漆中泛出種種裂紋,被稱為「斷紋」。歷經不同的時間,加之本質紋理不同,同時也存在漆胎的厚薄及有無布底諸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出不同種類的斷紋。

2、聽音色:好的古琴要具備「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九德。但一般具有靜、透、圓、潤、清、勻就算是好琴了。

3、看漆灰:斫琴選用桐木或杉木,因為這兩種木料質地松透,共鳴效果好。但是由於這兩種材質比較鬆軟,為了保護琴面且能歷經長期磨損,又能夠具有傳音效果,在古琴表面的漆下面必須要有灰胎。

4、看形制:古琴的款式同樣體現著中國悠久的文化,歷代讀書人也對古琴寄予了「載道」與「言志」的厚望。隨著每個朝代審美、工藝及斫琴技術和斫琴師情趣的變化,古琴的款式也不斷豐富。

5、看銘文:對古琴收藏而言,銘文也格外重要,自古良琴必有銘。銘文多刻在琴背、琴腹,內容一般為琴名、題銘、制琴時間、印章等。此外,是否是名家藏琴題銘,也為買家所看重,一些名流大家的題刻往往令琴價倍增。

6、聞氣味:老琴琴腹內聞之會嗅到一股淡淡的沉香味。

古琴鑑定需要綜合很多方面的知識,比較複雜。對於藏家來說,收藏名家製作或舊藏的古琴相對比較可靠,因為名流大家的藏琴傳承有緒,可信度較高,名家本身的經歷與收藏傳承也能增加其價值。

高檔琴為唐、宋、元琴和明代皇家宗室制琴。由於留存鳳毛麟角,一旦在市場露面,就受到藏家追捧,價位動輒數百萬、數千萬元,一般人難以入手。明代文人制琴作為中端品種,尚有一定數量遺存,價位在百萬區間居多。清和民國時期的古琴因品質遠遜、數量較多,價位相對較低。

南宋 和潤琴

(和潤琴出自宋代範仲淹《與唐處士書》中語:「(琴)清厲而靜,和潤而遠。」製作年代為南宋,款式為仲尼式,造型古樸典雅,秀美精緻。琴面梧桐木,琴底梓木,滿身呈牛毛斷紋,聲音和諧圓潤,松透純粹,韻味綿長,音質絕佳。)

古琴的保養

1、琴弦的保養

古琴弦主要分為尼龍包金屬弦和絲弦兩種。尼龍包金屬弦外皮纏繞包裹尼龍,可以承受指甲的摩擦,質量較好的尼龍金屬弦手感潤滑。注意不要讓硬物、尖銳的、粗糙的物體刮到琴弦,尼龍皮一旦刮破就可能脫絲,整根弦很可能就廢了。

家裡有孩子、寵物的,要特別注意不要讓他(它)們碰到琴弦。孩子喜歡把琴當玩具、用手提著琴弦往上拽,這樣很可能用力過大將弦拽斷。寵物的爪子、牙齒很尖,很可能刮到弦。

新購古琴有一個穩定期,最好不要松弦,請老師將琴弦調到標準音高,以觀察琴體變化。一般在北方,古琴在正常琴弦拉力下過冬後,請老師看一看,如果沒問題,就算渡過穩定期了。

2、漆面的保養

對於古琴漆面的保養,要防止灰塵、曝曬、吹風、水淋、驟冷驟熱、硬物刮蹭,不要靠暖氣太近。小灰粒無孔不入,有些看不見的灰粒會藏在琴弦底部,按弦彈琴時它們就會夾在弦與面板之間產生摩擦從而對面漆造成磨損,所以在彈琴前,要用軟布,或用超市裡賣的盒裝無妨布材料的溼紙巾,稍涼幹些,帶些溼度擦拭琴面,尤其是琴弦底部。

練琴比較多時,琴面弦路下的面漆在按弦走音較多的地方可能產生漆面磨損,露出底下的灰胎、小窪塘,都屬不正常現象,如已影響美觀,這時可聯繫斫琴師拿到制琴廠一併修復,重做一遍面漆即可。

3、古琴的室內擺放

製作合格的新制古琴,它的拱形結構和強度完全可以長期承受琴弦拉力,不松弦的情況下平放幾十年也不會出現塌腰變形現象,平時放於琴桌上即可。主要是要防止落灰、防止直曬陽光、不要放在太靠近散熱器的地方,要避免溼度和溫度的驟變。

如果有條件在牆上固定有軟包或木質包裹的釘子,算好距離,掛琴於牆上,則古琴的受力會更加合理。如長期不彈琴弦應適當放鬆。

4、清潔

用柔軟乾淨的專用擦琴布每天將琴面上的手汗印與細小的灰塵擦拭乾淨。切忌用粗糙的布使勁擦,那樣琴面多少會有些磨損。

5、古琴的攜帶

古琴一般都配有琴囊,有的琴還配有硬質琴盒,短途攜帶裝入琴囊即可。抱琴時應大頭朝上,琴尾朝下,注意保護琴軫、琴弦不要受到磕碰。長途旅行應將琴先裝入軟質琴囊,再裝入硬質有緩衝層的專用琴盒。

6、古琴最佳保養方法

古琴最佳的保養方法,實則為每天都要抽出時間彈奏它,如此音色才會越來越好。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大家傳世」

歡迎踴躍留言和吐槽~

人海茫茫,字裡行間的相逢,也是一種緣分

—聲明—

本文部分素材及圖片源自網絡

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相關焦點

  • 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梁球 斫君子之器修賢德之心
    1月15日下午,佛山市圖書館五樓文史館,佛山古琴傳人梁球率一眾弟子現身,為讀者帶來一場迎新春古琴音樂會。作為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梁球現場演繹了一首古琴名曲《梅花三弄》,清逸、高潔的曲風,為讀者帶來儒雅的天籟之音,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餘音繞梁。梁球出生於佛山古琴世家,自幼隨父學古琴並親手制琴,更有家族傳下來的古琴譜。如今,年過六旬的他彈古琴、制古琴,希望將古琴技藝傳承下去。
  • 帶你穿越歷史,了解古琴文化與其歷史變遷
    由此可知,上古琴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易經》中「飛龍在天」象徵著九五之尊,可以說,上古琴制反映的是一種圖騰思維。貳周秦時代:君子修身的必備之器《禮記》「士無故不撤琴瑟。」「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厄於陳蔡,弦歌不輟。經孔子刪定的「詩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其中有許多關於琴瑟和鳴的詩句:「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詩經·小雅·鹿鳴》)、「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詩經·小雅·棠棣》 )而其中每每琴瑟並稱,反映了琴瑟都是君子修身的必備之器,似乎沒有孰輕孰重之分。
  • 讀《君子不器——半部論語品一生》有感
    談君子 話品格——讀《君子不器——半部論語品一生》有感□ 王楚健近日,筆者翻開張傳玖先生的新作《君子不器——半部論語品一生》,感覺其意義非凡。寫作的過程,也是其思想境界循序漸進、步步登高的過程,他在自序中坦言,一開始,以自己家庭傳統文化教育為出發點,體現一個父親對兒子的諄諄善誘,薰陶漸染,潛移默化;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自己進一步得以正心、修身、悟道、解惑、提煉,逐步演變成系列寫作,並與大眾廣泛交流、分享,贏得更多共鳴,獲得更多受眾面,凸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也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力量。
  • 子曰:「君子不器。」
    要處理「君子不器」的問題,首先要釐清「君子」與「不器」指何而言?進而再將「君子」與「不器」關聯一起?從中釐清二者關係,期望能解決本章問題。何謂「君子」?先引《白虎通義》講:「或稱君子者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
  • 古琴清運,蜀琴木性實,楚絲音韻清
    琴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彈撥弦鳴樂器之一,是古人心目中的樂器之王,現代稱之為「古琴」或「七弦琴」。琴之音韻清雅綿長,琴之文化博大精深。 世傳華夏祖先伏羲、神農、堯、舜,按天地、陰陽、五行之說削桐為琴,束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修身理性,返其天真。
  • 「君子不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當時只有地位高的人才能受教育,才能更多的關心「公德」而非私利,因此君子之「德」與君子之「位」密不可分,論及「君子」時,主要是指政治、社會地位高者,而非道德高尚卻沒有高位的人。與之相對的「小人」、「民」,主要是就政治和社會地位而言,一般沒有道德上的貶義。到了孔子生活的年代,由於生產力發展,出現了大批雖然「無位」卻有較高道德素養的人。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篇》中說:君子不器!字面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一種用途。其實,「器」不僅有器皿的意思,還有其他更為深刻的意思。《易經·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禮記-學記》也說:「大道不器」,(大道)普遍的規律,不僅僅適用於那一件事物。由此可見,器是和道相對的,君子不器就是說君子思想通化,能夠遵循無形的大道,變化起來可以如龍如虎,也可以像莊子夢蝴蝶一樣。這就好比是一個很好的演員,演什麼角色,就是什麼角色;一個好的工人,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
  • 君子四藝「琴棋書畫」中的古琴到底是什麼樣子
    中國古代有君子四藝「琴棋書畫」之稱。其中圍棋、書法、作畫,大家接觸的比較多。但是古琴可能很多人都沒接觸過,可能真正看過古琴,聽過古琴的都寥寥無幾。古琴長約120釐米,由兩塊長短相同的木板組成,交合在一起就是共鳴箱。
  • 【修身做人】品琴之境
    古琴位列「琴棋書畫」之首,現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琴之「古」,散淡為「韻」,沉凝為「境」。   古琴不喧,最宜與一爐沉香幽幽為伍;古琴不玄,亦宜與一場詩吟親親做伴。   因而,左琴右書,君子無故不撤琴;因而,琴棋書畫,古琴當之無愧居首席。
  • 論語|為政 君子不器
    孔子說:「君子不器」。這句話雖然簡單,但是含義很深。錢穆先生對這點的解釋比較少,大家也可以去讀一下錢先生的《論語新解》,也可以看一下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學習其中的相關內容。對於「君子不器」,錢穆先生的解讀總結起來大致是說:一個人不要做偏才,要做通才。如果你只是把它理解成學習某一個專業的方向,那就沒有把這裡面最核心的地方點出來。
  • 「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到底什麼是「器」?
    如「廟堂之器」,就是說這個人有高居廟堂的本事,如「器官」,就是指功能結構。一般來說,「器」除了在添加前綴的時候,指具體分類物品——如「金器」、「玉器」、「木器」等等,在文言文中其他時候都是指才具、功能。那麼「君子不器」,難道是說「君子不講究才能?」當然不是的。
  • 「善言」裡有君子的修身智慧
    和「修身」有關!想要知道是什麼?請繼續往下看。1、「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背後的故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其實出自《論語》,而這句話的重點,可不是在強調人死前說的話是帶有善意的,而是在為這句話後面與「君子修身」相關的三個要點做鋪墊。
  • 天天非遺丨享譽全國的天水古琴
    在我國,古琴名列四藝之首,有著三千多年渺渺光陰的文化傳承史。它不僅是一種演奏樂器,而且有著豐富渾厚的文化內涵和極高的審美價值,古人曾把琴視為修心、修身乃至文人的一種象徵。古琴共有十四大式,伏羲式、仲尼式、落霞式、靈機式是比較常見的式樣,每一式都各不相同。
  • 感悟《論語》——溫故而知新,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君子不器子曰:「君子不器。」——《論語》換成現代話就是:一個君子,應該拿得起,放得下。器,器皿,已經做成固定的形狀,有專門的用途。如果一個人,也像一個器皿一樣,只能做專門的事情,那就是:器;但,有又說法:不成器。大概就是說自己的孩子,沒本事,不能做點事情。不成器,豈不是君子也不器嗎?
  • 修身養德做君子
    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主題是舔犢之情,收錄了古代家訓或奏疏的四條格言。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三國諸葛亮五十四歲時寫給他八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意在教導兒子要按照君子的標準來修身養性,淡泊名利,遠離喧囂。
  • 《墨子·所染、修身》:志為智之本,信為行之本,君子不可不修身
    之後分別列舉了舜、禹、商湯王、周武王幾位明君,以及夏桀、殷紂、周厲王、周幽王幾個昏君的例子,論述了明君任用賢臣,君臣之間相互影響,國君因此能夠治國有道,國泰民安;而昏暴之君用佞(nìng)臣,結果君王之惡愈彰,導致身死國滅的道理。通過正反對比,墨子得出結論:「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李也。行理性於染當。」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慎言處世,方為君子
    在這一時期,最富傳奇色彩的就是諸葛亮,諸葛亮也的確足夠傳奇,《三國演義》當中的對其刻畫十分突出,諸葛亮不僅有著很強的謀略能力,軍事才能卓越,而且教子有方,諸葛亮的《誡子書》值得每一個父母進行學習,《誡子書》的開篇一句便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論語》「君子不器」,這句話什麼意思,其中的「器」是指什麼?
    《論語·為政》篇講的什麼呢,簡單明了地說就是求官、為官的基本原則,一言以蔽之——「以德為政」。那好,我們知道為政的意思,就好理解君子不器了。君子君子一詞,最先的意思是君王的兒子,但後來在詞彙的發展過程中,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層面的含義。
  • 古人常說「君子不器」,這個「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論語》一書中,很多有名的句子流傳甚廣,更是被人們當作警醒啟發之句用來勸諫與教導年輕一代學子。「君子不器」正是這些句子中的其中一句,其出於《論語.為政篇》之中,關於該句的深刻意義,顯而易見是無可辯駁的,但其具體所指以及它的真實意蘊,人們對此持有很大的爭議。
  • 寶樹堂琴院春季古琴少兒班/親子班招生簡章
    散音松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其泛音則如天籟,有一種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則非常豐富,手指下的吟猱餘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可以對話,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則同大地,稱為天地人三籟。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籟,可以狀人情之思,也可以達天地宇宙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