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墨子看理想人文情懷(十五)
04:13來自陽明悟行學宮
所染
墨子與很多先賢一樣,非常強調人才對治國的作用,但對人才所發揮的作用上,墨子的看法又有與眾不同之處。在《所染》篇中,墨子先見染絲者「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由此想到了「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
之後分別列舉了舜、禹、商湯王、周武王幾位明君,以及夏桀、殷紂、周厲王、周幽王幾個昏君的例子,論述了明君任用賢臣,君臣之間相互影響,國君因此能夠治國有道,國泰民安;而昏暴之君用佞(nìng)臣,結果君王之惡愈彰,導致身死國滅的道理。
通過正反對比,墨子得出結論:「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李也。行理性於染當。」也就是說,大凡國君之所以能安邦定國,原因就在於行事合理,而行事合理源於所染得當。
修身
《墨子·修身》云:「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遊。本不固者未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後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意思是說意志不堅強的人,他的智慧就不能充分發揮;講話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動也難有結果;擁有財富而不能與別人分享,不值得與他交朋友。
不信守原則,不遵守正道,不明辨是非,不值得與他交遊。墨子的這幾句話很有意思,實際上也是他對為人之本的理解——「志」是「智」之本,「信」是「行」之本。人人都嚮往智慧,但很少有人意識到,真正的大智慧往往來自於高遠的志向、堅強的意志。
《墨子·修身》云:「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無主於心者不留,行莫辯於身者不立;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思利尋焉,忘名忽焉,可以為士於天下者,未嘗有也。」意思是說智慧之人內心明辨而不繁言誇耀,勤奮努力而不居功自傲,因此名譽揚於天下。說話不圖繁多而講究富有智慧,不圖文採而講究明白。所以既無智慧又不能審查,加上自身又懶惰,則必背離正道而行了。
善不從本心生出就不能保留,行不由本身審辯就不能樹立,名望不會由苟簡而成,聲譽不會因詐偽而立,君子是言行合一的。以圖利為重,忽視立名,而可以成為天下賢士的人,還不曾有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