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琴名列四藝之首,有著三千多年渺渺光陰的文化傳承史。它不僅是一種演奏樂器,而且有著豐富渾厚的文化內涵和極高的審美價值,古人曾把琴視為修心、修身乃至文人的一種象徵。古琴共有十四大式,伏羲式、仲尼式、落霞式、靈機式是比較常見的式樣,每一式都各不相同。天水伏羲式古琴以其音質松沉蒼古、曠遠峻潔、泠泠清亮以及品質上乘,在全國古琴業界有口皆碑,被視為難得一求的珍品。
桓譚《新論》中說:「八音之中,惟絲最密,而琴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聲不震譁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不聞。」說出了古琴音質音色的特點,這種含蓄的藝術特點,與中國古人所崇尚的中庸和諧精神相符,故也是古琴藝術受到士大夫鍾愛的原因之一。
製作古琴的材料是很重要的,只有成木在百年以上的才能作為古琴的材料備選。首先,琴人彈老木製的琴不易有火氣;其次,與新木材相比,老木不易變形、開裂,木性相對比較穩定。老木的來源有老房梁、出土的棺木等等,但是棺木由於長年埋在地下,終年吸收地氣,陰氣十足,而且敗棺也常裂,用此材做琴前最好先放置六七年,行家稱為返陽。此外,老木並非越老越好,如橫劃木紋時木材掉面,則此木已朽,不堪再用,且木材一老,原有木性改變很多,所以選木以老而不朽為妙。
製作一把好琴,必須歷經制胚、修面、制底以及合琴等19道工序,一把上好的古琴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製作完成。古琴最後的工序是晾乾琴身上的漆,而最為講究的是用天水小隴山林區生長的獨有的大木漆,是斫琴上品。製作一把古琴,為了防止變形和皸裂,一般木料要在自然常溫、通風透氣的地方放置五六年以後才可使用,不能在太陽底下暴曬,也不能依靠熱源烘乾,而是要在陰天慢慢陰乾。
投稿郵箱:343254522@qq.com
須知:非遺項目、圖片、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