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蓮:古琴非遺更要有「真正」的傳人

2020-12-15 東方網

  

  戴曉蓮在演奏

  6月9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國古琴藝術早於2006年就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時機,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海市古琴藝術非遺傳承人、上海古琴研究會會長戴曉蓮邀請我去聆賞她主創的名為「靜聽琴說」的音樂會劇。

  拓展古琴發展空間

  本場音樂會劇分為「家國情懷」、「史傳煙雲」、「弦寄情思」、「君子之守」、「襟懷流風」、「山林舒嘯」六個章節,在每個章節裡以相應題材的琴曲集中講述這一方面的故事,以期用古琴的語言,使觀眾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世界與審美意趣。

  在表演形式上,音樂會劇既充分發揮古琴自身之表現力,同時將戲曲、表演和敘說與古琴相融合。既保持「音樂會」古琴為主角的聽覺傳達,同時帶有「劇」類演出表演性的特質,為原本純抽象的古琴音樂加入一些具象性的元素,使「靜聽琴說」的演出更加完善地表現出「故事性」的敘述感,也讓觀眾在觀賞中進入一種高度凝練的「神韻、意境、移情」的視聽境界。

  戴曉蓮認為,保護「非遺」,不是將古琴藝術像古董一樣束之高閣,僅供遠觀,而是要將古琴融入現代審美需求,讓演奏藝術作為活態傳承,以人為核心,以實踐為載體,不斷提高傳承水平,增強古琴藝術的表現力和吸引力,維護和拓展古琴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尋求拓展古琴新路。

  上海第一個古琴專業學生

  上世紀70年代,上海出現了學琴熱,尤其隨著王昌元的《戰颱風》而名動神州的古箏成為古為今用的成功範例,古琴也隨之露面了。

  這個時候,戴曉蓮的叔外公,著名的廣陵派古琴家、教育家,曾以一曲《龍翔操》而馳名琴壇的被譽為「張龍翔」的張子謙從「牛棚」出來了。

  古琴圈裡都知道,是張子謙把琴曲中頻繁的速度變化轉換為一種獨特語音樂言,既不同於管平湖的雄健高古,也不同於吳景略的流美絢麗,而是表達出一種極具自我意識、氣息寬廣、隨心所欲的心聲,體現了一種韻律之美,開創了琴壇生機勃勃的新風氣。

  叔外公從「牛棚」出來,戴曉蓮此時小學二年級,對古琴一竅不通。她回憶說:「我們是住在樓上樓下的,每天下午放學後,我就趴在叔外公家窗前窺視他在幹什麼,看到他在彈琴,就推門進去坐在邊上聽一會兒。當時學校裡不讀什麼書,叔外公看到我玩的時間太多,就有意讓我跟他學習彈琴,我想,那就『白相相』吧,從此每天放學後就到他家學琴了。他從來不教看譜,彈一句我就跟一句,哪個位置,哪個手指,哪樣音調,但到了第二天我就忘得一乾二淨。他從不嚴責我,只是長籲短嘆:『哎呀,儂這個小囡真是笨死了!又忘啦?』如果玩得像點樣子了,他就會拿出油氽花生米獎勵我。」

  在張子謙「太笨了」的溫和責備聲中,加上油氽花生米的刺激,小學生戴曉蓮慢慢學會了看減字譜,簡單一點的古曲也彈得有點像了。「到了十三四歲,我就能彈他的『老三曲』《龍翔操》《平沙落雁》《梅花三弄》。那時他就誇我指力好,彈得輕重強弱各有分寸。」戴曉蓮說。

  長大以後,戴曉蓮在叔外公家裡見到許多古琴界人士,有些名頭還是很大的,比如沈仲章。由此她發現在中國彈古琴的還有這麼多人。也因此,她真切地感受到古琴家之間的情誼,真如古詩所形容的那樣,絕對是高山流水,以心相託,或者清風明月。在這種氣氛薰陶下,加上自己的勤學苦練,戴曉蓮琴藝突飛猛進,1983年,她就與張子謙、沈仲章等大師一同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古琴打譜經驗交流會。

  中學畢業後,戴曉蓮考進了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她也成了古琴專業的第一個學生,或者說是唯一一個學生,老師就是張子謙。原因是上音沒有專門的古琴老師,後來教戴曉蓮的老師如姚丙炎、龔一,都是外聘的。其實民樂自古以來就是口口相傳的教學模式,只不過是後來提升為現代藝術而已。

  大學畢業後上海音樂學院留下了戴曉蓮,但一時沒有課程設置,她只能在圖書館資料室給唱片編目錄。這一幹就是7年,彈琴,只能是回家後的自娛或研究。後來,她在校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校刊主編覺得她的理論素養不錯,問她願不願意到校報工作。於是在1992年底,她成了上海音樂學院學報《音樂藝術》編輯部的編輯。

  讓她感到欣慰的是,後來上音民樂系根據她的專業特長,給她安排了古琴必修、選修課程,此外,她有時還教教外國留學生,但身份一直是模糊的。

  當時上音的古琴留學生許多知識和儲備反而比國內的不少教授級別還厲害。1991年,在留學生的幫忙聯繫下,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請戴曉蓮做為期10個月的訪問學者。到了荷蘭,戴曉蓮訪問了在海牙居住的漢學家高羅佩的遺孀水世芳女士。戴曉蓮說:「我拜訪老太太時,她非常高興,翻箱倒櫃地拿出許多琴譜、信札和手稿讓我看,數量之多,不可想像,而且在國內是無法看到的。這讓我禁不住感嘆:我們一直在說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但外國人倒是最有興趣投入研究的,而我們自己常常妄自菲薄!」

  直到2001年,戴曉蓮終於「歸隊」,成了名正言順的古琴教師,也招收了她的第一名古琴學生。據說,上音第一個古琴專職老師是1956年的劉景韶, 40多年後,戴曉蓮成了上音的第二個古琴專職教師。

  因為早就接受前輩大師的教和授,戴曉蓮的授課提出了「雙基本功」的教學理念,即手指技能訓練和識別減字譜,然後要學生深刻體會古曲中的意境和韻律。理解經典古琴曲的真義,不是單純的技巧問題,而關乎傳統文化的精神,這個比較玄。「所以我跟學生說,一定要多讀古典詩詞,體會韻律節奏,理解思想情感,想像古人的生活場景與氣氛,進入他們的精神世界去作一番遨遊。唯有此,才能彈好古琴。所謂高山流水,就是心靈的共鳴。」

  古琴「熱潮」與「冷遇」

  認識戴曉蓮多年,她學琴、教琴和普及琴的經歷真實地反映了古琴這門藝術在當代中國忽冷忽熱,忽上忽下,為主流社會棄如敝屣,又捧到至高無上地位的戲劇性命運。

  過去,很多人不知道古琴,看到古琴都重複一句「啊,古箏啊」,或者電視裡畫面是古琴,放的音樂是古箏,還有一些電影、古裝戲裡,把琴放倒了等很多錯誤出現,現在幾乎不會這樣了。

  戴曉蓮說,古琴申遺十二年來的成果,讓更多的人對古琴有了了解,同時,作為中國唯一一件「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民族樂器,是古琴的一件幸事。然而,伴隨著「古琴熱」,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她直言做商業文化沒什麼不好,大可坦率地做,但是做商業還打著做古琴文化的旗號就不好了,會對真正的文化產生錯誤的導向作用,繼而產生負面影響。

  繼而她又說,「還有個問題,就是現在行外的人都覺得古琴太貴了,買不起,這也不利於古琴的發展,況且古琴不應該這麼貴,甚至有些人剛剛開始做琴,琴又做得不怎麼樣就賣得很貴。」

  談到古琴在社會上如火如荼的「熱潮」,戴曉蓮卻道出了在專業領域裡古琴發展反而遭到「冷遇」,「特別是在高等院校,古琴研究教育的扶持和發展非常欠缺,像北大和清華這樣的古琴團社,有沒有可能從學校的教學結構設定上設立古琴學文化專業,輔以中國傳統文化或者詩詞教育的輔修課等納入到高等院校的教學或科研上面,古琴的前景會更好、更廣。」

  而說到古琴的「冷遇」,當屬專業音樂院校學生的出路問題。據了解,現在很多古琴專業畢業生很難找到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大專院校或者樂團都沒有這樣的需求,也沒有這種崗位。戴曉蓮表示,「作為中國學生學古琴音樂文化是很重要、很必要的事情,但是當我們的研究生畢業了以後去找工作,很多大學、院團都表示沒有這種崗位和編制。」她的觀點是,「音樂藝術的高點不可能是大眾化的,如果我們只是談普及教育,而拔尖人才到達不了很高水平,古琴藝術也得不到更大的發展。」

  不管怎樣,戴曉蓮對古琴的明天還是充滿了希望:「古琴很古,有將近三千年的歷史了,它經過歷朝歷代的磨難與顛簸而沒有消亡,一定是有道理的,有頑強生命力。『非遺』畢竟不是鎖進保險箱裡的易碎品,使用或享受的人越多,它的壽命就越長,它的價值就越顯著。」

相關焦點

  • 古琴傳人龔一:古琴裡有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
    南都:古琴是一門歷史相當悠久的藝術,有別於其他的藝術門類,古琴藝術有什麼獨特的地方?  龔一:古琴藝術之所以能進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它的必然性。眾多民族樂器有一個共性,都有著悠久歷史。但古琴還有它獨特的地方,就是它的內容——一是自唐以來保存著三千首曲譜,這是別的樂器所沒有的;二是它的音樂內涵更符合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準則。
  • 古琴崑曲,雙璧同輝
    原標題:古琴崑曲,雙璧同輝第九屆「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的後臺。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供圖《讓古琴醒來——中國藝術研究院館藏古琴音樂會》上的古琴表演。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供圖第九屆「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崑曲表演現場。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供圖5月31日至6月6日,第九屆「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於北京恭王府大戲樓和中山音樂堂上演。該活動由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共同主辦。
  • 走訪上海非遺傳承人:面人趙 石氏傷科 洪氏古琴
    本報記者走訪三位上海非遺項目傳承人,每一位都有一個關於「家」的故事。  面人趙:要傳承得靠一大群人  陳凱峰的童年記憶,總伴隨著外公趙闊明手中千變萬化的麵塑。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麵塑藝人趙闊明從北方到上海獻藝,從馬路街頭設攤一直到南京路永安公司五樓,成為當時上海麵塑第一高手,人稱「面人趙」。
  • 海內外古琴大師雲集「《東皋琴譜》古琴音樂會」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戴曉蓮(左)和日本的琴家坂田進一(右) 鍾欣 攝中新網北京12月30日電 雲集海內外古琴大師的「天籟雲和——戊戌年《東皋琴譜》古琴音樂會」29日晚在杭州舉行。此次音樂會大師雲集,四位古琴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丁承運、姚公白、龔一、劉赤城匯聚一堂,除了來自大陸的多位琴界泰鬥,更有來自香港和臺灣的琴家謝俊仁、陳雯,來自美國的琴家唐世璋、來自日本的琴家坂田進一,以及來自俄羅斯的琴家妮娜,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戴曉蓮,浙江文史館館員、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陳熙珵,共同為大家獻上了一場精彩絕倫古琴音樂會
  • 中國古琴廣陵派傳人來昌講述江西古琴史(圖)
    中國古琴廣陵派傳人的徐永來昌講述江西古琴史      大江網訊 李雷、記者朱正報導:6月12日下午,現為中國琴會副秘書長,國際古琴養生學會副會長,中國古琴廣陵派傳人的徐永受邀主講江西科技師範大學「紅谷之聲」講壇。
  • 古琴非遺保護成果《古琴指法譜字集成》出版
    2016年11月6日,古琴非遺保護成果《古琴指法譜字集成》新書發布會在國家圖書館召開。活動由中華書局、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北京樂器學會、天津市演出行業協會、天津和平區非遺中心、天津七弦琴院等單位聯合主辦。  已有四千多年歷史的中國古琴藝術被譽為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也是中國傳統文人最高精神追求的重要載體。
  • 蜀派古琴傳人張娜:不拘一格為琴道
    蜀派古琴傳人張娜:不拘一格為琴道 張娜演奏古琴。  一曲《葬花吟》愁腸鬱結,聲聲悲音;而《陽關三疊》層層激蕩,抒送別之情;還有古琴版《天空之城》音色空靈,仿若來自深山幽谷……張娜將《枉凝眉》《女兒情》《天空之城》等古箏、琵琶、鋼琴曲目用古琴演奏出來,別有一番韻味。  「古琴雖古,但曲目可以年輕化。」張娜認為,用古琴演奏大家耳熟能詳的流行音樂,既能豐富傳統古琴的內容,又能引起年輕聽眾的共鳴。
  • 天天非遺丨享譽全國的天水古琴
    在我國,古琴名列四藝之首,有著三千多年渺渺光陰的文化傳承史。它不僅是一種演奏樂器,而且有著豐富渾厚的文化內涵和極高的審美價值,古人曾把琴視為修心、修身乃至文人的一種象徵。古琴共有十四大式,伏羲式、仲尼式、落霞式、靈機式是比較常見的式樣,每一式都各不相同。
  • 古琴非遺保護獲重大成果 「天書」從此可查
    11月6日,由中華書局、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北京樂器學會、天津市演出行業協會、天津和平區非遺中心、天津七弦琴院等單位聯合主辦的《古琴指法譜字集成》新書發布會在國家圖書館召開。    已有四千多年歷史的中國古琴藝術被譽為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也是中國傳統文人最高精神追求的重要載體。自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如何更好保護、傳承與發展古琴,已越來越多地受到傳統文化界及音樂界的重視。    自宋以降,古琴有近二百部琴譜流傳於世。古典小說《紅樓夢》中賈寶玉曾見到林黛玉所看的琴譜,驚為「天書」。
  • 河北衡水弘揚、傳承中華優秀非遺文化,古琴進課堂
    弘揚中國非遺文化,延續千年技藝之髓。衡水好人志願者協會、衡水好人網在衡水好人館舉辦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公益課,以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傳統文化活動為載體,推動文化進社區課堂,提升文化自信自強,20個課時,受眾大學生達1000人次。
  • 我國的古琴大家有哪些?
    我國的古琴大家有哪些?大家經常看電視,會聽到或者看到。很多的古琴曲師,可是現在在世的古琴大家大家又知道那些?姚公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姚公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2008年2月文化部命名)。
  • 多彩非遺 美好生活 《非遺公開課》:一次別開生面的文化之旅
    >非遺公開課錄製現場非遺公開課錄製現場非遺公開課錄製現場為充分展現非遺對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現實意義,節目在結構設置上分成了「非遺點亮智慧」、「非遺引領時尚」、「非遺傳遞情感」、「非遺凝聚力量」四個板塊,並邀請了四位「大有來頭」的主講人和多位非遺傳承人「現場授課
  • 妙指琴音 悠悠古情——訪古琴泛川派第五代傳人林海妍
    炎炎夏日,走進位於柳市的古琴研究會,只見古琴泛川派第五代傳人林海妍正在習琴,幽幽琴聲帶來一片清雅、寧和。記得小時候,每天吃晚飯前,父親總要林海妍和她弟弟各背一首詩詞,還要寫一篇日記。如外出放風箏了,那日記就寫《風箏》。林海妍記憶好,每天背了詩詞就能記住,而弟弟調皮些,所以常常記不住,這樣,林海妍每每都會得到父親的表揚。除了這些,林海妍很喜歡音樂。當時家裡有一臺收音機,那是一件令她自豪的事,每天放學,她都會打開收音機,收聽歌曲。七八歲時,她迷上了手風琴。
  • 同濟大學古琴選修課爆滿 傳統文化抓住年輕人的心
    來到倪羽朦的課上,他們更切身地感受到傳統古琴的魅力。作為楊浦區區級非遺項目古琴的傳承人,倪羽朦最初學彈古琴,是因為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倪羽朦的父親是中國當代著名斫琴家、梅庵琴派第四代傳人倪詩韻,是個實打實的「琴痴」。「小時候在家,除了吃飯和睡覺,父親都在彈琴。家裡永遠飄蕩著嫋嫋琴音。有時候好奇,我就過去看一會,更多的時候就邊做自己的事,邊聽著父親的琴音。」
  • 章怡雯:一曲古琴起,就是中國音
    隨著2003年古琴申報世界非遺成功,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一曲悠揚的《太古遺音》,古琴更是成為又一個代表中國文化的國際符號。浙江是古琴大省,浙派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古琴流派。古琴演奏家章怡雯是浙派古琴嫡系傳人,浙江音樂學院古琴、古箏副教授,浙江琴會會長,霞影琴館的副館長。
  • 漢服、古琴、剪紙、捏麵人…「非遺·手作」市集又開張了!本周六...
    >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音悠遠 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之首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撥樂器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張婉彬,中國古琴文化促進會會員,廈門市音樂家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會員,廈門古琴藝術學會會員,國家高級茶藝師。
  • 九韻樂器——欣賞古琴音樂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我們在古琴音樂的初學中,若結合到這些傳誦度較廣的詩詞,就更易於接受。 例如:《關山月》,由王賓魯改編自山東民歌,刊於《梅庵琴譜》(另一說為漢樂府吹管樂移植曲),取材自唐代詩人李白借樂府舊題創作的一首五古,詞曲感慨戎邊將士徵戰沙場而鮮有還來之悲愴。
  • 老燒鍋酒、金鉤海米、高家糖球……誰說非遺都是「老古董」!
    青島市文化館館長、青島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陸玲表示,從全國來看,非遺保護工作正在逐步向質量型活化利用轉變,加速構建非遺科學保護新格局。 青島市非遺保護中心與傳承人們一直在努力,讓非遺的光彩不斷融入現代生活,讓「非遺」活得更美好。 「非遺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生活裡的方方面面存在著,我們要引領大家認識這一點。」
  • 免費學習古琴,崇明這裡就有!
    免費學習古琴,崇明這裡就有! 在中興鎮,有一門古琴課引起了很多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