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演奏古琴。受訪者供圖
□文莎
纖細的手指撥弄琴弦,清澈明淨的琴聲潺潺流動……10月28日,在第二屆貴州遵義古琴交流會·西南篇上,古琴演奏家張娜神情專注地彈奏經典曲目《大胡笳》。全場聽眾屏息凝神,託腮聆聽,內心的浮躁被琴音拂去。
今年31歲的張娜,研習古琴近10年。作為蜀派古琴第七代傳承人,無論是將流行音樂移植成古琴曲,還是給影視作品做手替,她一直在嘗試將蜀派古琴推向年輕人的視野。
微博、微信推廣蜀派古琴
作為我國最早期的琴派之一,蜀派古琴具有氣勢宏偉、躁急奔放的藝術特徵,其代表曲譜有《天聞閣琴譜》,其中《流水》《醉漁唱晚》等曲目最為有名。
張娜曾就讀於四川師範大學,主修古箏專業。接觸到蜀派古琴,是在2007年。彼時,她聽完蜀派古琴第六代傳承人曾成偉的演奏後,感慨道:「一個人,一張琴,場面孤獨清冷,琴音卻直擊人心。」後來,在圈內人的引薦下,張娜開始跟著曾成偉學習古琴,「曾老師上課不依靠譜子,通常是他彈一句,學生彈一句,這也是最傳統的師帶徒方式。」
因為基礎紮實,又勤奮刻苦,張娜成為曾成偉的得意弟子。如今,她已經在成都開班教授古琴,還經常去外地講學、交流。目前,張娜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希望通過辦學、講學的方式,讓更多人關注、了解和學習蜀派古琴。」張娜說。
張娜還經常錄製彈奏古琴的短視頻,放在微博、微信平臺,受到廣大古琴愛好者的好評。
將流行音樂移植為古琴曲
看似簡單的七弦古琴,在張娜的指間變化萬千:右手主「聲」,主要靠「勾」「挑」這些技法;左手主「韻」,靠的是「吟揉」「綽注」「上下」「往來」等琴技。
一曲《葬花吟》愁腸鬱結,聲聲悲音;而《陽關三疊》層層激蕩,抒送別之情;還有古琴版《天空之城》音色空靈,仿若來自深山幽谷……張娜將《枉凝眉》《女兒情》《天空之城》等古箏、琵琶、鋼琴曲目用古琴演奏出來,別有一番韻味。
「古琴雖古,但曲目可以年輕化。」張娜認為,用古琴演奏大家耳熟能詳的流行音樂,既能豐富傳統古琴的內容,又能引起年輕聽眾的共鳴。但是,並不是所有流行曲目都適合移植,「要選擇偏古風的歌曲,如《涼涼》就適合移植。」張娜說。
張娜認為,無論是演奏傳統曲目,還是移植其他樂曲,琴者都要把握好作品本身的風骨,而這與琴者自身的文化積澱息息相關。一個優秀的琴者在詮釋不同曲目時,會調動出不同的情感,會用琴音營造不同的畫面感。她經常告誡自己的學生,「技巧並不是第一位的,文化積澱才是關鍵,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多閱讀。」
做電影手替展現古琴之美
張娜發現,在自己的學生中,有不少人是因為古裝劇才對古琴產生興趣的。不過,影視作品中也存在很多不嚴謹的地方,比如《神鵰俠侶》中劉亦菲彈古琴頭尾顛倒,《甄嬛傳》中孫儷彈著古琴,配樂卻是古箏。「長此以往,不但造成觀眾對古琴的錯誤認知,還有損古琴之美。」
「琴頭向右,琴尾在左。古琴的軫子置於右側8釐米處,不可將琴軫放在桌面。」在給電影《棲鎮·等我》做藝術指導的時候,平時溫溫柔柔的張娜對每一個細節都嚴格把控。有一段演員撫琴的戲,需要張娜做手替。試拍階段,攝影師以畫面不美觀為由,讓她把兩隻手放在琴中央彈。張娜堅持道,「古琴裡沒有這種彈法。」最終導演表示尊重張娜的意見。
「影視作品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只有真實、準確地展現古琴之美,才是對古琴的尊重。」張娜呼籲,古裝劇組可以向電影《赤壁》取經。周瑜和諸葛亮都有一段比較重要的彈琴戲份,劇組請了古琴名家趙家珍教演員彈,不僅姿勢到位,連配樂和演員的指法都基本吻合。「如果拍攝時間比較緊,用專業的手替也不失為一種妥善的做法。」張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