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派古琴傳人張娜:不拘一格為琴道

2020-12-15 四川日報

蜀派古琴傳人張娜:不拘一格為琴道

張娜演奏古琴。受訪者供圖

    

□文莎
  纖細的手指撥弄琴弦,清澈明淨的琴聲潺潺流動……10月28日,在第二屆貴州遵義古琴交流會·西南篇上,古琴演奏家張娜神情專注地彈奏經典曲目《大胡笳》。全場聽眾屏息凝神,託腮聆聽,內心的浮躁被琴音拂去。
  今年31歲的張娜,研習古琴近10年。作為蜀派古琴第七代傳承人,無論是將流行音樂移植成古琴曲,還是給影視作品做手替,她一直在嘗試將蜀派古琴推向年輕人的視野。

微博、微信推廣蜀派古琴
  作為我國最早期的琴派之一,蜀派古琴具有氣勢宏偉、躁急奔放的藝術特徵,其代表曲譜有《天聞閣琴譜》,其中《流水》《醉漁唱晚》等曲目最為有名。
  張娜曾就讀於四川師範大學,主修古箏專業。接觸到蜀派古琴,是在2007年。彼時,她聽完蜀派古琴第六代傳承人曾成偉的演奏後,感慨道:「一個人,一張琴,場面孤獨清冷,琴音卻直擊人心。」後來,在圈內人的引薦下,張娜開始跟著曾成偉學習古琴,「曾老師上課不依靠譜子,通常是他彈一句,學生彈一句,這也是最傳統的師帶徒方式。」
  因為基礎紮實,又勤奮刻苦,張娜成為曾成偉的得意弟子。如今,她已經在成都開班教授古琴,還經常去外地講學、交流。目前,張娜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希望通過辦學、講學的方式,讓更多人關注、了解和學習蜀派古琴。」張娜說。
  張娜還經常錄製彈奏古琴的短視頻,放在微博、微信平臺,受到廣大古琴愛好者的好評。

將流行音樂移植為古琴曲
  看似簡單的七弦古琴,在張娜的指間變化萬千:右手主「聲」,主要靠「勾」「挑」這些技法;左手主「韻」,靠的是「吟揉」「綽注」「上下」「往來」等琴技。
  一曲《葬花吟》愁腸鬱結,聲聲悲音;而《陽關三疊》層層激蕩,抒送別之情;還有古琴版《天空之城》音色空靈,仿若來自深山幽谷……張娜將《枉凝眉》《女兒情》《天空之城》等古箏、琵琶、鋼琴曲目用古琴演奏出來,別有一番韻味。
  「古琴雖古,但曲目可以年輕化。」張娜認為,用古琴演奏大家耳熟能詳的流行音樂,既能豐富傳統古琴的內容,又能引起年輕聽眾的共鳴。但是,並不是所有流行曲目都適合移植,「要選擇偏古風的歌曲,如《涼涼》就適合移植。」張娜說。
  張娜認為,無論是演奏傳統曲目,還是移植其他樂曲,琴者都要把握好作品本身的風骨,而這與琴者自身的文化積澱息息相關。一個優秀的琴者在詮釋不同曲目時,會調動出不同的情感,會用琴音營造不同的畫面感。她經常告誡自己的學生,「技巧並不是第一位的,文化積澱才是關鍵,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多閱讀。」

做電影手替展現古琴之美
  張娜發現,在自己的學生中,有不少人是因為古裝劇才對古琴產生興趣的。不過,影視作品中也存在很多不嚴謹的地方,比如《神鵰俠侶》中劉亦菲彈古琴頭尾顛倒,《甄嬛傳》中孫儷彈著古琴,配樂卻是古箏。「長此以往,不但造成觀眾對古琴的錯誤認知,還有損古琴之美。」
  「琴頭向右,琴尾在左。古琴的軫子置於右側8釐米處,不可將琴軫放在桌面。」在給電影《棲鎮·等我》做藝術指導的時候,平時溫溫柔柔的張娜對每一個細節都嚴格把控。有一段演員撫琴的戲,需要張娜做手替。試拍階段,攝影師以畫面不美觀為由,讓她把兩隻手放在琴中央彈。張娜堅持道,「古琴裡沒有這種彈法。」最終導演表示尊重張娜的意見。
  「影視作品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只有真實、準確地展現古琴之美,才是對古琴的尊重。」張娜呼籲,古裝劇組可以向電影《赤壁》取經。周瑜和諸葛亮都有一段比較重要的彈琴戲份,劇組請了古琴名家趙家珍教演員彈,不僅姿勢到位,連配樂和演員的指法都基本吻合。「如果拍攝時間比較緊,用專業的手替也不失為一種妥善的做法。」張娜說。

相關焦點

  • 廈門中醫院推出古琴養生;虞山派之鄉古琴進課堂……|每日琴訊
    ——看療效內蒙古將舉辦第二屆古箏古琴大賽為發掘培養內蒙古地區古箏古琴優秀人才,內蒙古將舉辦第二屆古箏古琴大賽,主辦方包括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赤峰、巴彥淖爾的古箏古琴協會。其中,呼和浩特賽區比賽將在5月25日舉行。——要業餘的不?
  • 古琴八大門派曲驚四座雅集山東
    八大門派的古琴名家共同登臺謝幕。 曾潔 攝中新網濟南2月18日電 (曾潔)中國古琴名家名曲品鑑會18日下午在山東博物館舉行。儒家創始人孔子數千年前所作的《碣石調·幽蘭》經諸城派傳人高培芬打譜,得以重見世人,當天曲「驚」四座。
  • 中國古琴廣陵派傳人來昌講述江西古琴史(圖)
    中國古琴廣陵派傳人的徐永來昌講述江西古琴史    >    徐永現為中國琴會副秘書長,國際古琴養生學會副會長     講壇現場  大江網訊 李雷、記者朱正報導:6月12日下午,現為中國琴會副秘書長,國際古琴養生學會副會長,中國古琴廣陵派傳人的徐永受邀主講江西科技師範大學「紅谷之聲」講壇。
  • 蜀派古琴演奏家曾成偉在川博彈...
    5月16日,一個尋常工作日的晚上,因了古音古韻的古琴,應和書聲朗朗的吟唱,這個夜晚變得別有一番韻味。恰逢「5.18國際博物館日」和「全球博物館周」,四川博物院用一場大雅雲集的「琴·心」古琴音樂鑑賞會,為即將開幕的新展「琴·心——四川博物院院藏古琴展」預熱。
  • 古琴傳人龔一:古琴裡有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
    古琴為中國古代文人常用的創作題材。圖為(宋)趙佶《聽琴圖》,立軸,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嶺南派古琴傳人謝導秀。餘少鐳攝  古琴 藝術  ■本期傳人  龔一,1941年生,1954年開始學琴,1966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本科,先後在上海電影樂團、上海樂團任古琴獨奏演員及上海樂團團長等。  謝導秀,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1940年生於廣東梅縣,是嶺南古琴一代宗師楊新倫先生的弟子。
  • ...知行合一 傳承創新 ——古琴文化傳承與創新研討會暨東方雅樂...
    楊青先生首先回顧了該研究會自成立以來,為推動古琴文化發展所做的大量工作,強調了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是一個年輕的古琴學術團體,成立之後短短三年的時間裡,在上級領導的關懷指導下,在研究會全體成員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多顯著的成績。
  • 為什麼會有古琴流派之分?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 ;可見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 妙指琴音 悠悠古情——訪古琴泛川派第五代傳人林海妍
    炎炎夏日,走進位於柳市的古琴研究會,只見古琴泛川派第五代傳人林海妍正在習琴,幽幽琴聲帶來一片清雅、寧和。參加會議的林父被古琴深深地吸引住。他深知女兒十分喜歡音樂。對詩詞和歷史頗有研究的林父認為,樂清與古琴的淵源已久,學習古琴很有意義。他過去跟徐曉英老師進行了交流,並請徐老師收下她女兒為徒。徐老師被林父的真情所感動,當即答應。林父馬上給在杭州的女兒打去電話,讓她幾天後去徐老師家拜師。林父還把自己當時收藏中最有價值的錢幣,以800元賣掉給女兒置換了一床古琴。
  • 白玉蟾詩詞與「琴道」:世上知音能幾人
    筆者統計下,這些詩詞主要分為幾大類,充分展示了白玉蟾「學道之人,養心為主」的琴道思想。琴心即道心,琴道即丹道。琴道的修養過程,又跟南宗道教的內丹修煉的過程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白玉蟾詩詞有數篇是與各地琴士的交流心得,既有聽琴觀琴的感悟,也有贈送琴士的琴歌等,包括《琴樂序》《聽趙琴士鳴弦》《贈陳高士琴歌》《贈蓬壺丁高士琴詩》《贈琴客陸元章》等等。
  • 不拔不切不修腳,李氏蜀派甲溝炎康復秘法
    李氏蜀派甲兵衛套裝是專門針對甲溝炎康復的秘品,操作簡單方便,不拔甲不切甲不手術不修腳,自己在家即可自行塗抹包敷。不拔甲不切甲不手術不修腳只需包敷患處四年甲溝炎,拔甲兩次依然遭受甲溝炎的痛苦,用李氏蜀派甲溝炎康復秘制李氏蜀派甲兵衛後痊癒。
  • 古琴|致虛靜,守靜篤
    從虛實之間,我們講到了氣韻,再談到琴道。沒有虛實怎麼講氣韻,沒有虛懷若谷,道無處可存呀。我們撫琴於七弦之間,虛實結合,讓心境虛靜純一,深邃而澹逸,予美妙琴音幾許留白,靜聽一音一世界,空靈悠遠之美喜歡記得轉發歡迎大家來西安古琴培訓,由古琴名家蔡偉藝老師親自傳道授業解惑……
  • 唐代古琴「石澗敲冰」,曾被耶律楚材收藏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李白在《聽蜀僧濬彈琴》這首詩裡,描寫了蜀地一位彈琴技藝之高妙的僧人。古琴位列「四藝」之首,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代表了古典音樂文化的最高成就。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琴」,分別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
  • 我國的古琴大家有哪些?
    2009年9月應聘為香港志蓮淨苑文化部研究員。蘇思棣香港中文大學導師蘇思棣,男,漢族,香港德愔琴社社長、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古琴導師。查阜西琴曲細膩琴歌典雅查阜西(1895~1976),男,江西修水人。古琴演奏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他演奏的琴曲深沉、細膩,演唱的琴歌古樸、典雅。
  • 古琴出深閨 四海覓知音
    這優美的旋律來自發源於春秋時期的古琴琴譜——《廣陵散》。其實,我市一直流傳著古琴藝術,並自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了一個派別——嶗山派。由於種種原因,目前我市嶗山派古琴的傳人僅有30多人,中國海洋大學還專門成立了古琴系。為了更好地傳承這門寶貴的藝術,近日,青島市嶗山派古琴研究會在李滄成立。昨天,首任會長藺學傑向記者介紹了嶗山派古琴的前世今生。
  • 澄觀·古琴|等候一年,只為一人
    哪怕疫情裡的遙遙無期,哪怕這一等便是一年多……從播下古琴夢種子的那天,我們就已堅定信念:莫問收穫,只管耕耘;用心灌溉,終將花開。2020年6月27日,一段值得銘記的時光,這是澄觀古琴中級班疫情後的新班首次開課。匯集了疫情期所有的翹首以盼,終於迎來驚喜相逢的時刻。
  • 5歲適合學古琴嗎?三十歲適合學古琴嗎?古琴大家幾歲學琴?
    有許多人想學琴,但他們有的方總角,有的已弱冠,他們都有種疑惑,在他們這個年齡是否可以學古琴?事實勝於雄辯,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近代部分古琴大家們學琴的年齡便不言自明了。祖父為姑蘇商人,父親管念慈,號橫山樵客,字劬安,晚清聞名宮殿畫家。1909年,向其父的徒弟學習琴藝,曾得「九嶷派」楊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鶴鳴等名琴家之真傳。他獨樹一幟,構成近代中國琴壇上有重要位置的「管派」。
  • 古琴與古箏的區別
    上為古琴  下為古箏  其一,兩者形成年代上的區別:  古琴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彈撥類樂器,形成了3000多年前的,傳說為"伏羲"、"神農"氏所造;古箏則晚得多,形成於秦代,相傳秦時有婉無義者,將瑟(
  • 戴曉蓮:古琴非遺更要有「真正」的傳人
    在表演形式上,音樂會劇既充分發揮古琴自身之表現力,同時將戲曲、表演和敘說與古琴相融合。既保持「音樂會」古琴為主角的聽覺傳達,同時帶有「劇」類演出表演性的特質,為原本純抽象的古琴音樂加入一些具象性的元素,使「靜聽琴說」的演出更加完善地表現出「故事性」的敘述感,也讓觀眾在觀賞中進入一種高度凝練的「神韻、意境、移情」的視聽境界。
  • 樂器悅耳古琴悅心!斫琴名家陳一民師生古琴精品展開幕
    未來," 在粵 " 系列活動還將繼續邀請各國文藝名家參與其中,為廣大市民群眾帶來更多的 " 大家精品 "。本次展覽展出時間持續到 2021 年 1 月 3 日。在粵藝術,文化與生活交融本期展覽立足於嶺南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聚焦古琴藝術(嶺南派)及古琴斫制技藝,通過展示古琴斫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一民老師及弟子製作的代表性名琴,呈現嶺南琴派的發展脈絡和獨特魅力,呼應 " 在粵 " 系列活動主題:" 粵色生香在廣東 ",為大眾展現 " 粵文化 " 與 " 粵生活 " 的交融
  • 古琴文化綜述
    中國古琴以其悠久的歷史傳統、深厚的文化積澱、完備精美的琴器、豐富多彩的琴藝,記錄數千年華夏心聲的琴曲、琴譜,博大精深的琴學,貫通儒道釋三教哲學的琴道以及使人神清氣和的琴音等特殊文化價值。入選為世界精神文化遺產。這是一項殊榮,也是賦予我們一項保護與發揚古琴文化的責任,大學生是人類文化遺產的繼承人,對這一如此卓越珍貴的世界精神文化遺產,豈可茫然不識冷然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