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李白在《聽蜀僧濬彈琴》這首詩裡,描寫了蜀地一位彈琴技藝之高妙的僧人。
古琴位列「四藝」之首,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代表了古典音樂文化的最高成就。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琴」,分別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
看不到司馬相如的綠綺也沒關係,來四川博物院看不同時代的名琴。在「琴·心——四川博物院院藏古琴展」上,19床古琴中不乏鎮館之寶。例如唐代神農式古琴「石澗敲冰」是觀眾不可錯過的一把古琴,曾為元中書令耶律楚材收藏。
唐代古琴石澗敲冰
蜀派名琴在川博
古琴歷史悠久,自誕生起,就同文人騷客的生活與命運緊緊相連。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琴聲一直伴隨著傳統文人追求「塵外之趣」,造就了古琴虛靜自然的文化品格。從詩仙李白到一代才女柳如是,詩裡畫外,宮商角徵羽牽絆的是文人之間心的唱和,撩人心緒;從相如文君鳳求凰的千古佳話到譚嗣同劍膽琴心走天涯,知音跨越的是關山迢迢,哀嘆的是萬馬齊喑的絕唱。
四川博物院文博副研究員陳靜介紹,琴的創製與中華文明之初的帝王有關,《琴操》記載「伏羲作琴」,古籍中還有「舜作王弦之琴」、周朝「文武二王,各增一弦」的記載。除了文人墨客在詩歌文獻中書寫古琴,考古遺蹟中也有古琴的身影。2014年,湖北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出土了一件春秋早期的古琴,距今約2700年。
古琴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視為高雅的代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修的科目。
巴蜀地區有著源遠流長的古琴文化傳統,蜀地琴藝和制琴技術聞名遐邇,名家輩出,影響深遠。川博珍藏了30多把從唐代至民國時期的傳世名琴,館藏古琴的數量與質量在國內博物館界名列前茅。這批1950年代開始搶救性徵集的古琴大多價值連城,僅一把耶律楚材收藏的「石澗敲冰」,就被文物專家譽為「一琴足以撐起一座博物館」。
石澗敲冰背後刻有耶律楚材的印章
耶律楚材好古琴
目前海內外存世的唐琴不過20餘張,其中最為出名的古琴包括故宮的「九霄環佩」「大聖遺音」琴,湖南省博物館的「獨幽」「鶴鳴秋月」,浙江省博物館的唐代雷琴和川博的「石澗敲冰」。2003年,一把唐代「九霄環佩」琴在拍賣市場上以346.5萬元成交,創當時古琴拍賣世界紀錄。而「石澗敲冰」曾為耶律楚材收藏,歷史人文價值不言而喻。
故宮博物院古琴研究專家鄭珉中曾親自來川博鑑定,他通過古琴上的「玉泉」印章,與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耶律楚材大字詩卷中的印章對比,得出了「石澗敲冰」古琴曾為耶律楚材收藏的結論。
耶律楚材曾任中書令,是一位被低估的宰相。當年,他向成吉思汗建議,減少了對漢人的殺戮。他輔佐成吉思汗父子三十餘年,提出以儒家治國之道,不過乃馬真後稱制時,他遭到排擠,鬱鬱而終。
不過這位著名的政治家,最大的愛好卻是古琴,他不僅善彈《廣陵散》,自稱有「琴癖」,還愛收藏名琴,家中遺產「唯名琴數張,金石遺文數百卷而已。」耶律楚材曾居於北京西郊別墅玉泉山莊,故在他珍藏的這把古琴上刻下「玉泉」方印。而「石澗敲冰」,則喻其可發金石之聲。
耶律楚材的琴藝十分了得,並能悟出其中的真諦,彈奏古琴要追求「叩弦聲自無中出,得構思從天外還」的境界。而且,他對蜀地的古琴音樂風格情有獨鍾,在《冬夜彈琴頗有所得亂道拙語三十韻以遺猶子蘭(並序)》中寫道:「餘愛棲巖,如蜀聲之峻急,快人耳目,每恨不得對指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