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古琴現身鄭州!古琴家王鵬:古琴不是附庸風雅的高大上

2020-12-13 大河客戶端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文 許俊文 攝影

700年前的元代古琴長啥樣?中國人常說的「琴棋書畫」為何琴為首?古老的琴音在當下孕育出了怎樣的生活美學?6月22日下午,臻器·鈞天坊古琴展在鄭州不隱臺文化生活館開幕,著名古琴家王鵬為百餘名鄭州古琴愛好者們,開啟了一場融古今琴事、文化生活和美學藝術於一爐的古琴盛宴。王鵬是當代斫琴與演奏兼善的古琴藝術家、美學空間設計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當天,在輕撫琴弦的餘音中,王鵬接受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的專訪。

◆北京奧運會開幕上的古琴出自他手

參展的這張元代老琴玉足為原配,因琴尾及琴面局部有破損,曾請一劍川木匠修過,在2017年轉由王鵬收藏。記者近距離查看了這張古琴的底部落款,鐫刻著「新安赤城朱致遠制」的字樣,而朱致遠正是元朝的一位著名斫琴家。

現場,王鵬用這張元代古琴演奏了《陽關三疊》、《平沙落雁》等多首琴曲,音色松透圓潤有蒼古之聲。元代老琴是如何傳承至今?王鵬解釋說,古琴歷來注重傳承,一代代視若珍寶,因而人們還能看到唐琴、宋琴的身影,相比今天新制的古琴,老琴歷經時光的浸染,留下有小蟲洞等痕跡,使得音色更為松透,這也是今天的斫琴家努力研究的方向,嘗試用納米技術和新材料來改進,但依舊難以企及。

王鵬先生先後修復了唐代"九霄環佩",宋代"龍吟虎嘯"、"彩鳳孤鳴"等百餘張歷史名琴。據傳世51種古琴樣式,整理定型30餘種傳統琴式,並創作90餘種新的琴式。他製作的古琴作為中國樂器的經典和國粹,曾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雪梨歌劇院等世界各地演奏,並作為國禮贈與國際友人。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演奏的那張"師曠式——太古遺音"古琴,便是出自王鵬之手。

◆主張將古琴藝術融入當下生活美學

王鵬不僅致力於推廣古琴藝術,更是引入生活美學的視角,讓古琴與現代社會的生活美學產生關聯。之所以將兩者結合,王鵬說,其實古人一直是這樣做的,從宋微宗《聽琴圖》中能感受到古琴演奏的環境就是古人的美學,比如古人彈琴要焚香沐浴,對古琴懷著恭敬之心,充滿了「天地精神」和「人文情懷」,古人的美學在當今社會的傳承,面對時空環境的改變,需要將當下生活審美與遠古的文人精神相融合,從新詮釋,藉助文化修行提升生活品質、人格素養,真正發掘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

古琴作為中國傳統樂器,相較於其他樂器,有哪些獨特的地方?王鵬表示,從音樂本身來說,古琴的律質不同於如今流行的十二平均律,採用的依然是根本的原始音律,和人的身體感應關係是最為直觀的,餘音繞梁的拖音很中國,展現了東方哲學和美學意境,仿佛將撫琴人帶到遙遠的時空。而從文化內涵角度來看,古琴承載著中國文化的核心智慧,不管是儒家講的「琴者,靜也」,還是道家的「琴者,心也」,抑或佛家講的「攻琴如參禪」,都是自然的情感思想表達,他主張堅持從古琴藝術當中提煉"清微淡遠、中正平和"的精神,並將之融入當下生活。

儘管古琴是中國風的代表,但王鵬的團隊還以古琴為核心,融合崑曲、太極、吉他、蕭、人聲、大提琴、小提琴等多種藝術形式,力求彰顯古琴的美感、力量與靈動。這種跨東、西方樂器的嘗試,王鵬初衷是希望和世界分享中國的文化智慧,讓更多人了解古琴這件東方的古老樂器,同時他也相信古琴這種心理平衡的智慧可以幫助不同膚色的人們找到通往幸福的通道。

◆「古琴不是附庸風雅的高大上」

在王鵬看來,古琴最適合的方式依然是獨奏,「一個人面對一張琴其實就是面對一個世界,不同的音描述不同的景象風貌,彈奏古琴要用心關注感受每個音符。古琴的聲音能進入人的心裡去,動蕩血脈,形成精神,影響品格。」

由於古琴製作工藝複雜、周期長,售價並不算便宜,加上一些宣傳有意將古琴神秘化,古琴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有些「高冷」。在王鵬看來,古琴不是附庸風雅的高大上,而是生活中追求的「中正平和」,沒必要故弄玄虛。隨著近年來古琴愛好者的增多,古琴考級也日漸升溫,但王鵬提醒說,如果是單純地考音樂技巧,與古琴文化、品格素養、自身修養割裂開,那將有悖於古琴的內涵。他不建議十二三歲以下的孩子學琴,年齡太小認知和閱歷不足,容易只是學彈技術,其實是父母先學琴,在家庭創造一個文人空間,孩子產生興趣後再去引導。

相傳伏羲造琴,古琴的發源地就在河南,王鵬曾多次到河南拜謁過伏羲、阮籍等古琴名士。「河南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歷朝歷代造就了不少名琴,中州派古琴也影響深遠這都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歷史。」王鵬說,如今古琴在河南也擁有一大批愛好者,融入到許多鄭州人的生活中,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徐華美

相關焦點

  • 度一線下古琴課程
    度一琴館的師資團隊由古琴名師及其弟子組成。古琴家楊青老師為度一琴館督學。授課師資來自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古琴專業以及楊青、陳長林老師的優秀弟子。度一琴館曾邀請龔一、王鵬、趙家珍、楊青、陳雷激、喬珊等多位著名古琴藝術家舉辦古琴藝術講座
  • 古琴家成紅雨音樂沙龍演繹傳世名曲及古琴傳統與中西方音樂的關係
    自古以來,古琴是君子之音,是高雅情操的象徵,位列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自先秦以至魏晉以降,風流名士無不精通琴音。4月20日,古琴家成紅雨在玄武湖畔的百靈島舉辦了一場以"琴者,心也?成紅雨是旅德古琴家,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古琴專業,師從父親廣陵派古琴家、作曲家成公亮教授,繼承了成公亮"西為中用,美美與共"的琴學之道,後留學德國研習西方音樂,逐步形成多元音樂觀,在與國際音樂家的交流中,注重收採世界音樂素材進行探索與融合,是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古琴藝術傳承者。
  • 海內外古琴大師雲集「《東皋琴譜》古琴音樂會」
    此次音樂會大師雲集,四位古琴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丁承運、姚公白、龔一、劉赤城匯聚一堂,除了來自大陸的多位琴界泰鬥,更有來自香港和臺灣的琴家謝俊仁、陳雯,來自美國的琴家唐世璋、來自日本的琴家坂田進一,以及來自俄羅斯的琴家妮娜,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戴曉蓮,浙江文史館館員、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陳熙珵,共同為大家獻上了一場精彩絕倫古琴音樂會
  • 我國的古琴大家有哪些?
    我國的古琴大家有哪些?大家經常看電視,會聽到或者看到。很多的古琴曲師,可是現在在世的古琴大家大家又知道那些?姚公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姚公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2008年2月文化部命名)。
  • 2014龍人古琴藝術節開幕 "琴頌詩經"闡述千年古琴文化
    ■2014龍人古琴藝術節昨天下午拉開序幕  ■「琴頌詩經」文化講座闡述四千年古琴文化  ,龍人古琴研究院導師。  昨天下午,由著名古琴家楊青主講的「琴頌詩經」文化講座在廈門市圖書館舉辦,拉開了2014龍人古琴藝術節的序幕。楊青說:「古琴是流傳四千年的傳統文化,掛起來是一幅畫,彈起來是一首歌,我們可以將古琴生活化。」  古琴入門簡單 學三天可達技術四級  楊青說,古琴生存了四千餘年,生存力很頑強。
  • 古琴傳人龔一:古琴裡有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
    南都:是不是說根據地域劃分的派別,在傳承上存在弊端?  龔一:我說過這是歷史形成的,是封建社會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形成的。現在文化主管部門有傳承人名額,這是國家對古琴藝術的重視,但主管部門不一定懂古琴,在操作掌握上有難度。
  • 從考古文獻出發,盤點古琴形制演變
    在漢代的時候,古琴上代表音高的徽位出現了,從司馬相如的《長門賦》中我們可以看到有關的描寫,文中有言道,撫琴之時可以按著「流徽」來轉變音調,這樣的聲音十分美妙。司馬相如 《長門賦》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從考古挖掘出來的漢代古琴俑中,通過琴師左手撫琴的姿勢來看出徽位的存在。
  • 快速了解不同形制的古琴種類大全:仲尼古琴伏羲古琴的異同點
    古琴琴友想要了解各種古琴形制的古琴比如伏羲式古琴和靈機式古琴的區別,我們整理了古琴種類形製圖,讓大家一次性了解不同形制之間細微的區別,古琴形制背後的小故事。混沌古琴、仲尼古琴、伏羲古琴、落霞式古琴、綠綺式古琴、列子式古琴、綠綺式古琴、大鵬古琴的相同點,有哪些不同;快速了解不同形制的古琴種類大全:仲尼古琴伏羲古琴的異同點。仔細看各個款式您比較喜歡的是哪一款歡迎評論!喜歡這篇古琴文章歡迎您收藏、分享!
  • 古琴減字譜的來歷
    古琴音樂誕生的時候,也就已經有了相應的文字記錄,也就是古琴的文字譜。文字譜所記錄的是古琴音樂的彈奏指法、彈奏時候的下指、弦序、音位的一種記譜方法,由於文字譜的記錄方法過於繁瑣,複雜,使用起來也頗為不便,後來經過唐代著名古琴家曹柔減化,就發展成為了今天我們所常見的古琴減字譜。
  • 臺灣古琴大師李孔元來臨海市傳藝
    受台州道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邀請,2月11日至13日,臺灣古琴大師李孔元先生來臨海市城隍廟舉行「丁酉上元古琴雅聚」活動,受到琴友的歡迎。李孔元先生是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中國琴會名譽理事、中國古琴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理事,是臺灣當今青壯派著名古琴家。他自幼研習書畫,學習金石篆刻欣賞,研讀中國書畫史著。大學就讀期間,師從容天圻研習琴學與古琴操彈,兼治中國音樂學與詩、詞、曲音樂。
  • 古琴考級曲目四級大全!
    古琴考級曲目四級大全!古琴的藝術是比較優雅的,當然也是比較難學習的,就拿古琴考級來說吧,光聽名字就可以想像它的難度,小編呢,想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古琴考級曲目四級的一些內容!《石上流泉》中國古曲目《石上流泉》初見於明代的《琴譜正傳》(1547)。存譜為八段。關於它的作者,有伯牙或劉涓子等說法,並不可信。樂曲表現了碧澗泠泠、枕流漱石的意趣。
  • 古琴記譜有什麼方法?學古琴必知文字譜法、減字譜法、五線記譜法
    對於今天廣大的音樂愛好者、甚至職業音樂家來說,它仍然是一部「天書」,只限於少數古琴家才能認讀。而即使是少數古琴家,由於上述的缺憾也影響了視譜、記譜、抄譜的速度。記譜技法的不完善也影響了琴家琴派之間的交流、琴樂的普及與創作,而最根本的是影響了琴樂的繼承與發展。
  • 5歲適合學古琴嗎?三十歲適合學古琴嗎?古琴大家幾歲學琴?
    近代社會上有種共識,學樂器要從小開始學,最好四五歲便要打下「童子功」。這種共識的形成,既是我們對傳統技藝的一般認識,也是受西方樂器如鋼琴等苛求童子功的影響。有許多人想學琴,但他們有的方總角,有的已弱冠,他們都有種疑惑,在他們這個年齡是否可以學古琴?
  • 古琴考級曲目八級大全!
    古琴考級曲目八級大全!現代的家長總想在小時候給自己的孩子學一門藝術,好以後發展,其中也有古琴選擇,學古琴以後要面對是古琴考級,為了避免家長的盲目選擇,小編為你們收集了古琴考級曲目八級大全!《流水》旋律性較強是最早見於朱權的《神奇秘譜》。
  • 古琴考級曲目九級大全!
    古琴考級曲目九級大全!喜歡古琴的曲目,喜歡其中的慢調和快調,也喜歡其中的優雅,可是喜歡歸喜歡,古琴曲目學起來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不信的話,就來看看古琴考級的九級內容!《離騷》陳康士創作《離騷》,漢族古琴名曲,晚唐陳康士根據屈原同名抒情長詩《離騷》而作。曲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原曲為九段,後人衍為十八段。此曲抒發了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慘遭奸讒後的憂鬱和苦悶,以及思鄉愛國的崇高感情。《搗衣》曲調慷慨激昂《搗衣》,古琴曲。傳為唐代潘庭堅作。
  • 古琴名家齊匯聚,清靈雅樂賀新年~
    金牛迎新,吉祥凌雲——2021年元旦上海徐匯古琴音樂會」在梅隴文化館上演,邀請全國古琴名家為社區居民帶來連續兩場大型古琴演奏會。「凌雲七弦古琴雅集」是凌雲街道的群文品牌項目,近年來已舉辦了多場品級較高的古琴活動。此次2021年元旦上海徐匯古琴音樂會陣容空前強大,邀請來自全國的二十餘位古琴名家齊聚梅隴文化館,為古琴愛好者們呈現了一場古琴音樂盛宴。
  • 古琴為什麼火了?
    (上接A01版)「了不起,了不得!」能親手彈奏千年唐琴,在浙派古琴傳承人徐君躍看來,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世界上每一位琴人都夢寐以求的盛事。九年前,也就是2010年,「彩鳳鳴岐」第一次走出館閣,重現清音,徐君躍是當時音樂會上的彈奏琴家之一。他至今記得,當指尖划過琴弦時,內心的絲絲悸動。
  • 古琴多少錢一把?
    一把古琴的製作不但流程繁瑣而且大部分工藝耗時較為長久,從最開始的琴坯風乾,到琴體的試音和琴體上漆等流程上需反覆嘗試多次甚至十多次,一般來講,普通的練習琴也好,上萬甚至更高的收藏級古琴也罷,每一步的製作流程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一床最便宜的古琴從製作時間、工藝、材質、音色、手感等多方面來綜合考量,常規的普通古琴價格也在5000元左右。名家監製琴大部分都已經過萬了。
  • 拍賣催熱的古琴收藏
    2009年12月,北京匡時上拍吳景略舊藏古琴3張,除上述太古遺音琴外,尚有宋代龍升雨降琴,元代百納韻磬琴。龍升雨降琴1232萬元拍出,長111.5釐米,桐梓木製,琴體頗扁而寬,為宋琴代表,髹黑漆,行家認為從琴名可推此琴為制於宋代中期。   與其他藝術品所不同的是,古琴多出自古琴大師或者藝術世家、古琴藝術愛好者收藏,鮮有不懂古琴者收藏。
  • 戴曉蓮:古琴非遺更要有「真正」的傳人
    戴曉蓮認為,保護「非遺」,不是將古琴藝術像古董一樣束之高閣,僅供遠觀,而是要將古琴融入現代審美需求,讓演奏藝術作為活態傳承,以人為核心,以實踐為載體,不斷提高傳承水平,增強古琴藝術的表現力和吸引力,維護和拓展古琴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尋求拓展古琴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