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文 許俊文 攝影
700年前的元代古琴長啥樣?中國人常說的「琴棋書畫」為何琴為首?古老的琴音在當下孕育出了怎樣的生活美學?6月22日下午,臻器·鈞天坊古琴展在鄭州不隱臺文化生活館開幕,著名古琴家王鵬為百餘名鄭州古琴愛好者們,開啟了一場融古今琴事、文化生活和美學藝術於一爐的古琴盛宴。王鵬是當代斫琴與演奏兼善的古琴藝術家、美學空間設計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當天,在輕撫琴弦的餘音中,王鵬接受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的專訪。
◆北京奧運會開幕上的古琴出自他手
參展的這張元代老琴玉足為原配,因琴尾及琴面局部有破損,曾請一劍川木匠修過,在2017年轉由王鵬收藏。記者近距離查看了這張古琴的底部落款,鐫刻著「新安赤城朱致遠制」的字樣,而朱致遠正是元朝的一位著名斫琴家。
現場,王鵬用這張元代古琴演奏了《陽關三疊》、《平沙落雁》等多首琴曲,音色松透圓潤有蒼古之聲。元代老琴是如何傳承至今?王鵬解釋說,古琴歷來注重傳承,一代代視若珍寶,因而人們還能看到唐琴、宋琴的身影,相比今天新制的古琴,老琴歷經時光的浸染,留下有小蟲洞等痕跡,使得音色更為松透,這也是今天的斫琴家努力研究的方向,嘗試用納米技術和新材料來改進,但依舊難以企及。
王鵬先生先後修復了唐代"九霄環佩",宋代"龍吟虎嘯"、"彩鳳孤鳴"等百餘張歷史名琴。據傳世51種古琴樣式,整理定型30餘種傳統琴式,並創作90餘種新的琴式。他製作的古琴作為中國樂器的經典和國粹,曾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雪梨歌劇院等世界各地演奏,並作為國禮贈與國際友人。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演奏的那張"師曠式——太古遺音"古琴,便是出自王鵬之手。
◆主張將古琴藝術融入當下生活美學
王鵬不僅致力於推廣古琴藝術,更是引入生活美學的視角,讓古琴與現代社會的生活美學產生關聯。之所以將兩者結合,王鵬說,其實古人一直是這樣做的,從宋微宗《聽琴圖》中能感受到古琴演奏的環境就是古人的美學,比如古人彈琴要焚香沐浴,對古琴懷著恭敬之心,充滿了「天地精神」和「人文情懷」,古人的美學在當今社會的傳承,面對時空環境的改變,需要將當下生活審美與遠古的文人精神相融合,從新詮釋,藉助文化修行提升生活品質、人格素養,真正發掘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
古琴作為中國傳統樂器,相較於其他樂器,有哪些獨特的地方?王鵬表示,從音樂本身來說,古琴的律質不同於如今流行的十二平均律,採用的依然是根本的原始音律,和人的身體感應關係是最為直觀的,餘音繞梁的拖音很中國,展現了東方哲學和美學意境,仿佛將撫琴人帶到遙遠的時空。而從文化內涵角度來看,古琴承載著中國文化的核心智慧,不管是儒家講的「琴者,靜也」,還是道家的「琴者,心也」,抑或佛家講的「攻琴如參禪」,都是自然的情感思想表達,他主張堅持從古琴藝術當中提煉"清微淡遠、中正平和"的精神,並將之融入當下生活。
儘管古琴是中國風的代表,但王鵬的團隊還以古琴為核心,融合崑曲、太極、吉他、蕭、人聲、大提琴、小提琴等多種藝術形式,力求彰顯古琴的美感、力量與靈動。這種跨東、西方樂器的嘗試,王鵬初衷是希望和世界分享中國的文化智慧,讓更多人了解古琴這件東方的古老樂器,同時他也相信古琴這種心理平衡的智慧可以幫助不同膚色的人們找到通往幸福的通道。
◆「古琴不是附庸風雅的高大上」
在王鵬看來,古琴最適合的方式依然是獨奏,「一個人面對一張琴其實就是面對一個世界,不同的音描述不同的景象風貌,彈奏古琴要用心關注感受每個音符。古琴的聲音能進入人的心裡去,動蕩血脈,形成精神,影響品格。」
由於古琴製作工藝複雜、周期長,售價並不算便宜,加上一些宣傳有意將古琴神秘化,古琴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有些「高冷」。在王鵬看來,古琴不是附庸風雅的高大上,而是生活中追求的「中正平和」,沒必要故弄玄虛。隨著近年來古琴愛好者的增多,古琴考級也日漸升溫,但王鵬提醒說,如果是單純地考音樂技巧,與古琴文化、品格素養、自身修養割裂開,那將有悖於古琴的內涵。他不建議十二三歲以下的孩子學琴,年齡太小認知和閱歷不足,容易只是學彈技術,其實是父母先學琴,在家庭創造一個文人空間,孩子產生興趣後再去引導。
相傳伏羲造琴,古琴的發源地就在河南,王鵬曾多次到河南拜謁過伏羲、阮籍等古琴名士。「河南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歷朝歷代造就了不少名琴,中州派古琴也影響深遠這都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歷史。」王鵬說,如今古琴在河南也擁有一大批愛好者,融入到許多鄭州人的生活中,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徐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