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會上有種共識,學樂器要從小開始學,最好四五歲便要打下「童子功」。這種共識的形成,既是我們對傳統技藝的一般認識,也是受西方樂器如鋼琴等苛求童子功的影響。有許多人想學琴,但他們有的方總角,有的已弱冠,他們都有種疑惑,在他們這個年齡是否可以學古琴?
事實勝於雄辯,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近代部分古琴大家們學琴的年齡便不言自明了。
査阜西:13歲
查阜西(1895~1976),江西修水人,古琴演奏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他演奏的琴曲深沉、細膩,演唱的琴歌古拙、典雅。十三歲學彈古琴,後在長沙、姑蘇、上海等地從事琴學活動,三十年代初在上海建議安排「今虞琴社」,曾編纂《存見古琴曲譜緝覽》,並擔任《琴曲集成》等巨作的主編。
管平湖:12歲
管平湖,1897年出生於北京,名平,字吉庵、仲康,號平湖,自稱門外漢,祖籍江蘇姑蘇吳縣。祖父為姑蘇商人,父親管念慈,號橫山樵客,字劬安,晚清聞名宮殿畫家。
1909年,向其父的徒弟學習琴藝,曾得「九嶷派」楊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鶴鳴等名琴家之真傳。他獨樹一幟,構成近代中國琴壇上有重要位置的「管派」。
徐立孫:20歲
徐立孫(1897-1969),名卓,字立孫,號笠僧,江蘇南通人。諸城派古琴傳人,梅庵琴社創始人之一;崇明派琵琶代表人物之一;醫家。1917年,求學於南京高級師範學校農科。琴學師從諸城派大師王魯賓(燕卿),琵琶師從沈肇周,西樂師從李叔同。
張子謙:13歲
張子謙(1899-1991),原名張益昌,江蘇儀徵人。早年父母雙亡,7歲入塾,塾師即廣陵派琴家孫少陶先生。13歲時伯父為他買了一張古琴,正式拜師跟從孫先生學習古琴。受其薰陶及努力,十餘歲已能演奏名曲多首。因張子謙善彈《龍翔操》,故得「張龍翔」稱號。
顧梅羹:12歲
顧梅羹生於1899年,湖南省長沙市的一個書香門第古琴藝術世家。其曾祖父顧庚山是四川成都的聞名書畫家,其祖父顧玉成曾任清朝湖南候補直隸州,是近現代古琴宗師川派開山祖師張孔山的親傳弟子。12歲開端正式隨父顧哲卿、叔父顧卓群習琴。他的琴藝在這一時期已得到川派之真傳,並加入自家所創立的南燻琴社。
劉赤城:5歲
劉赤城先生,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的書香世家,五歲從其父劉嵩樵習琴,八歲已登臺演奏《平沙落雁》等曲。後受業於王燕卿弟子徐立蓀宗師門下,盡得其精華,青年時已馳譽琴壇。
劉少椿:27歲
劉少椿(1901—1971),名紹,字少椿,號德一。陝西省富平縣北陵堡人,廣陵琴派第十代傳人,現代廣陵琴派的集大成者。幼讀私塾,1914年隨父南下揚州學習作生意。1928年從孫紹陶習琴,前後約三年。琴風厚重沉穩、跌宕大度,右手下指剛健,左手吟猱細膩圓滿,弘揚了跌宕多變﹑瑰麗細膩﹑剛柔相濟﹑音韻並茂的廣陵琴韻,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廣陵琴派審美韻味。因善奏《樵歌》,又被稱為「劉樵歌」。
古琴家有5歲便開始學琴,也有27歲才學琴的,年齡相差之大達22年。由此可知,學琴不在於年齡大小,只在於志趣如何、用功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