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古琴之風盛行,古琴藝術再次復興也燃起了很多古琴愛好者沉寂已久的愛琴之火,很多古琴愛好者蠢蠢欲動,欲立馬學之而後快,但多數信心不足者多以自己初次接觸古琴,苦於對古琴基礎一無所知而放棄學琴,認為零基礎學古琴會很難學,錯!大錯特錯!筆者拙見,古琴之道,無關乎基礎之餘,在乎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古琴是中國最為古老的民族樂器,歷史悠久,本稱為「琴」,本世紀初期為了和其他樂器的統稱區別,改稱為「古琴」。古琴作為一個古老的樂器,其音蒼老、清亮、渾厚、圓潤、古樸。琴的「四善」:(蒼、松、脆、滑)和「九德」(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則是古人對古琴音色的總結。早在孔子時代,琴就成為文人的必修樂器,為四藝之首,古琴很早就成為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為解答古琴初學者關於基礎這一問題的困惑,筆者在此淺談些許關於成人零基礎學古琴的幾個要領,鄙人拙見,大家輕噴。
要領之一:在於心境自然,平心靜氣。 凡學問之道都與一個人的心靈境界有著很大的關係。愛棋之人,若是心浮氣躁,不能運籌帷幄、處變不驚,方不可得棋中真正妙趣。棋雖如此,何況琴乎?陶淵明曾有雲「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細細體味,可知琴的學問絕不僅僅彈奏,更在於品茗撫琴,樂享閒暇時光。
要領之二:擁有一把屬於適合自己的古琴。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試問一架琴質量拙劣、音色混雜,何來高雅之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架音色好的古琴可以讓初學古琴者如虎添翼,事半而功倍,而古琴當中又數「名家琴」音色卓越,像李一凡老師親斫的「文琴」、王老師的「武琴」均為琴友的上上之選。聽聞李一凡老師除了能斫琴之外還是一個彈琴大家,能從一個彈琴者的角度出發斫琴著實難得,所斫的琴音色、質量之優可見一斑。
要領之三:尋找一個優秀的古琴老師。 非自學之道不可取,關鍵在於自學之道多艱辛,事倍卻難功半,學成之時又無人分享喜悅,高山無流水,伯牙少子期,最後落得個「高處不勝寒」的結果,可悲可嘆;再者,琴藝之韻,在乎會友,學習之餘,又可切磋交流琴藝,亦師亦友,豈不快哉?
要領之四:多與琴友、名師交流 愛琴之士多如牛毛,卻偏偏多相距甚遠,欲交流琴藝而不得,更別提尋訪名師、品茗然撫琴了。故此類似「名家雅集」、「琴友交流會」等等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李一凡老師每每在雅集之後感慨:「得一知己,不遠千裡而來,品一壺好茶,聽一曲妙音,每日閒暇之時總能憶起一段古琴情懷,不甚感激!」
故琴者,無關乎基礎,無關乎遠近,在於那一度熱愛。閒暇之餘,三兩好友,一個決心,一份感悟,一次分享,一曲琴音,可謂琴生一大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