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上海非遺傳承人:面人趙 石氏傷科 洪氏古琴

2020-12-13 東方網

  原標題:「文化遺產日」前夕走訪上海非遺項目傳承人家風傳世久絕藝顯精神

  

  「上海面人趙」第三代傳承人陳凱峰的外公趙闊明指導女兒趙豔林。

  明天是第10個中國「文化遺產日」,正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啟動10周年。本報記者走訪三位上海非遺項目傳承人,每一位都有一個關於「家」的故事。

  面人趙:要傳承得靠一大群人

  陳凱峰的童年記憶,總伴隨著外公趙闊明手中千變萬化的麵塑。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麵塑藝人趙闊明從北方到上海獻藝,從馬路街頭設攤一直到南京路永安公司五樓,成為當時上海麵塑第一高手,人稱「面人趙」。他的長女趙豔林跟隨父親學藝,先後拜張充仁、萬籟鳴等藝術大師為師,是上海「面人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海派麵塑」上海市代表性傳承人。

  作為「上海面人趙」第三代傳承人,陳凱峰七歲隨母親學習麵塑技藝,又隨父學習書畫雕刻。考入上海師範大學美術系後,他還系統學習了西方藝術、鑽研繪畫、雕塑和陶藝。在中學從事美術教育二十餘年,陳凱峰教會上千學生麵塑本領。

  陳凱峰授藝從不藏私,「當年我外公、我母親都是這樣,只要有人願意學,他們就願意教。」陳凱峰深信,「面人趙」要傳承下去,不能靠幾個人,得靠一大群人。網絡時代,傳統工藝更要與時俱進,捏麵人也不例外。

  石氏傷科:神醫得急人之所急

  曙光醫院石氏傷科副主任石瑛,是石氏傷科第五代嫡系傳人。這個上海著名的中醫骨傷科世家,肇始於石蘭亭,奠基於石曉山、石筱山,創新於石仰山、石純農、石印玉、石鑑玉等,歷經五代積累。

  石瑛口中的「石老師」,正是他的伯父,也是他的碩士生導師石印玉。石瑛家中至今保留著祖輩用過的針灸盒、處方集,「毛筆抄錄處方,裝訂成一本線裝書。」

  石瑛還在主持市文廣局非遺傳承項目「石氏傷科外用膏藥技術傳承」,但他覺得比起所謂秘方,中醫世家傳承的精神更寶貴,「神醫得有一顆『急人所急』的心。」一位腰椎間盤突出的外地病人來滬看病,石印玉仔細檢查,發現病人其實是髖關節問題導致的股骨頭壞死。「伯父的細心、精益求精,一直警醒我,學醫之路沒有盡頭。」石瑛說。

  洪氏古琴:做得不好,寧可砸掉

  聯繫到洪崇巖時,他正在機器轟鳴的車間忙碌。洪崇巖是洪氏古琴手工斫制技術第18代傳人,小學、中學就讀期間,他常在家中幫工,獲得紮實的漆木器製作技藝。

  說起琴,洪崇巖嚴肅的面孔泛起笑意。制琴有七十多道工序,從琴料選擇、琴形設計、琴身成型、琴腔掏挖、琴體膠合、琴面髹漆、琴弦協調直至細節的裝飾等,每道工序都有嚴格要求和特殊技藝。其中,琴面的低頭、天地柱的放置、底面板的膠合、髹漆技藝等都是影響古琴音色與品質的核心技術,也是洪氏古琴手工斫制的獨門技藝。獲得國家專利的洪崇巖這樣評述第十八代傳人的意義,「琴做得不好,寧可砸掉,也不讓它流到市面上。洪家只做傳世的琴。」

相關焦點

  • 文化星河裡的非遺傳承人
    近日,淮南市文廣新局傳出消息,淮南又有三人榮登第五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代表人名錄。記者隨後走近華嶽心意六合八法拳非遺傳承人吳英華、六洲棋棋藝非遺傳承人蔡濤和花鼓燈舞蹈非遺傳承人李琴,看看他們是如何在燦若星海的非遺傳承人裡閃爍著迷人的光彩。
  • 漢服、古琴、剪紙、捏麵人…「非遺·手作」市集又開張了!本周六...
    張婉彬,中國古琴文化促進會會員,廈門市音樂家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會員,廈門古琴藝術學會會員,國家高級茶藝師。「皮卡粽」捏麵人體驗因貪吃變成粽子的皮卡丘麵塑俗稱捏麵人,即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是中國流傳已久的傳統民間藝術。舊社會的麵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如今,麵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
  • 奇人匠心X曹州面人 非遺項目曹州面人代表性傳承人——穆緒建
    非遺項目曹州面人代表性傳承人——穆人物簡介 穆緒建,非遺項目「曹州面人」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山東省傳統技藝大師,山東省民間手工藝製作大師,山東省齊魯文化之星,山東省文化行業高技能人才,優秀匠心山東人。「我作為曹州面人代表性傳承人,這份榮譽我感到驕傲和自豪,更感到責任重大。我要努力去創作出新作品、好作品,更要把手中的這項技藝傳承好」。
  • 向世界講述非遺故事 準確翻譯是基礎
    近日,記者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採訪時了解到,非遺記譯與傳播中心負責人張禮駿是該校的西班牙語老師,在墨西哥留學期間,他接觸到了當地的瑪雅文化和阿茲特克文化,聽到還有人在說像瑪雅語這樣古老的語言,便被古文明所蘊含的生命力打動。回國後,他便萌生了深入挖掘中國非遺文化和藝術作品的想法。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公布
    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公布  本報訊(記者張玉玲 光明網記者靳鈴涵、樂通)近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光明網主辦的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已確定100名候選人名單。
  • 河北衡水弘揚、傳承中華優秀非遺文化,古琴進課堂
    弘揚中國非遺文化,延續千年技藝之髓。衡水好人志願者協會、衡水好人網在衡水好人館舉辦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公益課,以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傳統文化活動為載體,推動文化進社區課堂,提升文化自信自強,20個課時,受眾大學生達1000人次。
  • 為翻譯「刀具」來回跑三趟 他們向世界講述非遺故事
    張禮駿帶領學生團隊在研究「非遺」調研任務 張踐 攝中新網上海12月21日電 (張踐)上海外國語大學非遺記譯與傳播中心的老師和同學們利用自身「多語種」「跨專業」的優勢,從學校出發,足跡遍及上海,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形成了長達15萬字的調研報告、
  • 戴曉蓮:古琴非遺更要有「真正」的傳人
    戴曉蓮在演奏  6月9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國古琴藝術早於2006年就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時機,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海市古琴藝術非遺傳承人、上海古琴研究會會長戴曉蓮邀請我去聆賞她主創的名為
  • 柯璀玲入選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
    自本屆推選宣傳活動啟動以來,社會各界反響熱烈,相關文旅廳非遺處、非遺保護單位、專家和網友積極推薦候選人。活動組委會和光明日報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根據推選標準共同評議後,確定了100名候選人名單(名單附後)。100名候選人中有傳承人75人,策展人、企業家、藝術家9人,管理者8人,研究者、媒體人、傳播者、教育者8人。
  • 津門網段超:景德鎮古窯非遺傳承人
    > 2020年深秋時節,我走訪了千年陶瓷之都景德鎮。非遺傳承人江蕙親製作利坯工藝非遺傳承人樊明保點化青花玲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傳承人唐鵬輝,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景德鎮齊魯藝術協會副會長。
  • 廣州非遺傳承人集體「觸網」,直播展示購物都來啦……
    該展覽營造出多個廣式生活場景,立體化呈現廣式健康生活:清晨去白雲山晨練,上午上茶樓嘆早茶,日間逛商鋪、選手信、觀扒龍舟、健康養生,晚上回家做款廣州名小吃,飯後習古琴、看戲聽曲,盡享廣州人的「嘆世界」之道。
  • 上海腔調①|古琴改制急先鋒 華一志創「若水七星」
    最終在1993年,他選擇了有著3500多年歷史,製作工藝和演奏同樣考究的古琴。2013年,上海音樂學院推薦華一志評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代表性傳承人」。2014年,華一志被授予「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和證書。同年,上海音樂學院也獲頒「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保護單位」銅牌。
  • 多彩非遺 美好生活 《非遺公開課》:一次別開生面的文化之旅
    >非遺公開課錄製現場非遺公開課錄製現場非遺公開課錄製現場為充分展現非遺對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現實意義,節目在結構設置上分成了「非遺點亮智慧」、「非遺引領時尚」、「非遺傳遞情感」、「非遺凝聚力量」四個板塊,並邀請了四位「大有來頭」的主講人和多位非遺傳承人「現場授課
  • 西安市第六批37個非遺項目獲授牌
    活動現場展示了非遺項目。本次授牌儀式由西安市人民政府主辦,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西安高新區管委會承辦。活動還為高新區非遺協會揭牌。據了解,西安市第六批非遺項目中,高新區獲批了兩項。作為首個在開發區設立的非遺協會,高新區非遺協會將承擔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挖掘梳理和保護傳承,也將助力高新區建設非遺資源聚集與轉化高地。
  • 威海首屆「非遺開童心經典代代傳-尋找小小傳承人」活動 即將舉辦
    傳承日、韓友誼之舟,弘揚魯省威海之魂,威海市首屆非遺傳承活動「非遺開童心經典代代傳-尋找小小傳承人」將於7月12日正式啟動。承辦單位:山東艾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偊人千裡文化傳媒(山東)有限公司活動當日集合地點: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新威附路1號陶瓷廠院內吉呈軒。
  • 點穴、捏筋、針灸……非遺傳承人讓腰椎受傷的運動員重新站上籃球場
    冉醫生說,他的外祖父鄭國褀是福建人,當年師從南少林,學硬內功和武術,學成之後就從福建來到重慶。這些用來治病的方法你看到過嗎非遺傳承人要將它們推廣發揚在為記者捏筋骨度之前,冉醫生先整理了一堆古代的醫書,年代的久遠,讓這些醫書早已被蛀蟲蛀空,但儘管如此,上面的字跡還算是清晰,打開一看,也能看到古人在藝術上傳承的嚴謹。
  • 古琴非遺保護成果《古琴指法譜字集成》出版
    2016年11月6日,古琴非遺保護成果《古琴指法譜字集成》新書發布會在國家圖書館召開。活動由中華書局、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北京樂器學會、天津市演出行業協會、天津和平區非遺中心、天津七弦琴院等單位聯合主辦。  已有四千多年歷史的中國古琴藝術被譽為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也是中國傳統文人最高精神追求的重要載體。
  • 康熙一筆福書法與非遺傳承人書畫家張斌
    法書摹勒上石,沿其筆畫的兩側外沿以細線鉤出,稱之為「雙鉤」。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得到王羲之的蘭亭序後,如獲至寶,想讓大臣們和後人都能欣賞到蘭亭序的書法之美,於是就命令中書主書馮承素把蘭亭序傳承下去,當時馮承素就用了雙鉤的方法把蘭亭序模仿了下來,就有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馮摹本的蘭亭序,康熙御筆福字,尤其是右邊部分,便深受王羲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