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遺產日」前夕走訪上海非遺項目傳承人家風傳世久絕藝顯精神
「上海面人趙」第三代傳承人陳凱峰的外公趙闊明指導女兒趙豔林。
明天是第10個中國「文化遺產日」,正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啟動10周年。本報記者走訪三位上海非遺項目傳承人,每一位都有一個關於「家」的故事。
面人趙:要傳承得靠一大群人
陳凱峰的童年記憶,總伴隨著外公趙闊明手中千變萬化的麵塑。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麵塑藝人趙闊明從北方到上海獻藝,從馬路街頭設攤一直到南京路永安公司五樓,成為當時上海麵塑第一高手,人稱「面人趙」。他的長女趙豔林跟隨父親學藝,先後拜張充仁、萬籟鳴等藝術大師為師,是上海「面人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海派麵塑」上海市代表性傳承人。
作為「上海面人趙」第三代傳承人,陳凱峰七歲隨母親學習麵塑技藝,又隨父學習書畫雕刻。考入上海師範大學美術系後,他還系統學習了西方藝術、鑽研繪畫、雕塑和陶藝。在中學從事美術教育二十餘年,陳凱峰教會上千學生麵塑本領。
陳凱峰授藝從不藏私,「當年我外公、我母親都是這樣,只要有人願意學,他們就願意教。」陳凱峰深信,「面人趙」要傳承下去,不能靠幾個人,得靠一大群人。網絡時代,傳統工藝更要與時俱進,捏麵人也不例外。
石氏傷科:神醫得急人之所急
曙光醫院石氏傷科副主任石瑛,是石氏傷科第五代嫡系傳人。這個上海著名的中醫骨傷科世家,肇始於石蘭亭,奠基於石曉山、石筱山,創新於石仰山、石純農、石印玉、石鑑玉等,歷經五代積累。
石瑛口中的「石老師」,正是他的伯父,也是他的碩士生導師石印玉。石瑛家中至今保留著祖輩用過的針灸盒、處方集,「毛筆抄錄處方,裝訂成一本線裝書。」
石瑛還在主持市文廣局非遺傳承項目「石氏傷科外用膏藥技術傳承」,但他覺得比起所謂秘方,中醫世家傳承的精神更寶貴,「神醫得有一顆『急人所急』的心。」一位腰椎間盤突出的外地病人來滬看病,石印玉仔細檢查,發現病人其實是髖關節問題導致的股骨頭壞死。「伯父的細心、精益求精,一直警醒我,學醫之路沒有盡頭。」石瑛說。
洪氏古琴:做得不好,寧可砸掉
聯繫到洪崇巖時,他正在機器轟鳴的車間忙碌。洪崇巖是洪氏古琴手工斫制技術第18代傳人,小學、中學就讀期間,他常在家中幫工,獲得紮實的漆木器製作技藝。
說起琴,洪崇巖嚴肅的面孔泛起笑意。制琴有七十多道工序,從琴料選擇、琴形設計、琴身成型、琴腔掏挖、琴體膠合、琴面髹漆、琴弦協調直至細節的裝飾等,每道工序都有嚴格要求和特殊技藝。其中,琴面的低頭、天地柱的放置、底面板的膠合、髹漆技藝等都是影響古琴音色與品質的核心技術,也是洪氏古琴手工斫制的獨門技藝。獲得國家專利的洪崇巖這樣評述第十八代傳人的意義,「琴做得不好,寧可砸掉,也不讓它流到市面上。洪家只做傳世的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