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9時,淮陰師範學院音樂學院古琴教室裡琴聲悠揚,由江蘇藝術基金資助的「古琴文化藝術傳承人才培養」項目正式開班。文化和旅遊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音樂人類學博士高舒為學員們傳授了開班第一課,「非遺回歸生活,古琴走進校園」的觀念深入人心。
●掛牌開班,古琴文化開枝散葉
「古琴有三種音,散音松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泛音有如天籟,有股清冷入仙之感;而我最歡喜按音,手指下的吟猱餘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令人心曠人怡。」在「古琴文化藝術傳承人才培養」開班第一課上,學員高雅描述了自己對古琴琴音的看法。據高雅介紹,她目前是我市一位中學的音樂老師,有著古箏基礎的她剛接觸到古琴便愛不釋手,通過層層選拔有幸成為學員之一。
「古琴文化藝術傳承人才培養」項目於昨日上午9時在淮陰師範學院音樂學院的古琴教室正式開班。據了解,此項目面向全省招生,旨在培養一批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素養、舞臺表演及教學實踐能力的古琴文化藝術傳承人才。項目經過嚴格審核選拔,共錄取了來自南京、無錫、徐州、鹽城、宿遷、淮安等不同地市區的20位學員。
淮安市古琴學會會長、淮陰師範學院古琴藝術傳習所常務副所長李家祥老師認為,古琴是我國最古老的撥弦樂器之一,是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隨著淮陰師範學院古琴研習所的掛牌成立,古琴文化將煥發勃勃生機。
●教育傳承,非遺回歸現代生活
「中國古琴藝術在2003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讓當時有些式微的琴,重新回到了國民視野。」開班第一課上,高舒告訴學員們,近十年來,國內非遺工作把文化載體的「教育傳承」提到首位,以替代原來的博物館式的收藏或者研究,一直在嘗試非遺回歸現代生活。
「高老師,您說古琴歷史悠久,有何考證?對於處在當下的我們又有哪些現實意義呢?」聽完學員提問,高舒作了詳細回答。《尚書》載:「舜彈五弦之琴,歌南國之詩,而天下治。」當時古琴被看做治世之樂器,對於文人墨客的意義是非凡的。如今,古琴藝術在中國音樂史、美學史、社會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廣泛影響,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作為古琴藝術傳承者的我們,更應樹立普及中國音樂知識的理念,擔負形塑民族國家概念的責任。
●藝文雙修,古琴納入淮師必修課程
「合理有效地利用高校和地方教育資源服務人民,將校外有較高技藝的古琴藝術教師引入大學校園,充實傳統音樂人才培養隊伍,這對發展地方傳統音樂文化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對全國高校傳統音樂文化建設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淮陰師範學院音樂學院副院長仲崇連表示,古琴課程自2019級開始正式作為淮師音樂學院師範類音樂學與舞蹈學專業的必修課程。
仲崇連認為,將古琴文化植入古琴技藝的學習,可以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文化認同,對國家傳統音樂人才的培養有啟迪意義。此外,古琴藝術與高校教育、科研的結合,是未來中國高校音樂教育發展的趨勢,也是高校工作者責無旁貸的文化使命。■融媒體記者 胡適之/文 王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