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琴藝與琴道,古琴傳承與藝術人生

2020-12-13 澎湃新聞
「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目前正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出。展覽展覽匯聚國內9家博物館唐宋古琴重器21張,從古琴的數量和規格來看,堪稱為目前國內唐宋古琴展之最。

85歲的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系教授、北大國學院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樓宇烈先生近日在北京大學從《琴藝與琴道》的角度講述古琴傳承和發展,他認為:「學過琴的人都會在琴裡面感受到人的一種安靜、專一、中正的東西,所以中國的藝術不是簡單的技藝,而是通過技藝引導你的興趣。中國的古琴能夠幫助人養成這種敬意。」「
古畫畫意不畫形,我們要以道統藝,不要簡單的玩物喪志;通過『藝』來提升『道』的層面,由藝臻道,以道統藝,道藝相互統一起來。藝術都是要教我們做人、做事。所以我提倡大家要過藝術的人生,然後從藝術的人生中間去體會、提煉人生的藝術。」

北京大學教授樓宇烈

古琴遺產的保護

今天我想談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遺產保護問題。古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之前,還有自然遺產保護,都是聯合國組織的,另外還有文化自然雙結合的遺產保護計劃。大家知道不知道我們國家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單裡的有多少項?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因為這個需要長期關注才可以知道。

據我了解,這個月初,聯合國文化自然遺產保護名單裡面增加了我國的一項,就是良渚文化,浙江、杭州附近的考古與城市系統項目。據說我們文化自然遺產的保護項目達到了55項,前幾年我們是52項,大概比義大利少一點,現在我們可能已經達到世界第一了。

我們的文化遺產,包括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兩個相結合的遺產,都是我們中國人自我認識以後的結果,因為遺產保護都是由所在國提出的。經過聯合國的專門組織審核以後,認同這是世界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要保護起來。這個保護名單是我們自己的認識,希望得到世界的認同。反過來,這也督促我們自己認真去保護這些人類的共同遺產。這是我們的一個光榮,也是責任和義務,我們中國人要有這個擔當,保護好這些文化自然的遺產,讓我們的子孫後代都能夠認同、認識,享受這個遺產給我們帶來的人文精神。

剛才我提到的這些是早期的情況。根據現在的研究,大概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由於現代社會工業化積極發展,對於傳統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破壞越來越嚴重,所以才提出這樣的重要任務。到了八十年代,世界發生了一個更大的變化,就是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所以經濟勢力強大的國家很快影響了世界各地,世界各地也都去迎和它,去追隨它,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通過經濟全球化,地球變成了地球村,那麼文化怎麼辦?文化是不是也要趨同?出現了這樣的問題,當時文化趨同論也是一個很大的社會潮流。

(宋)趙佶《聽琴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各地方的民族文化遺產,特別是存在一些非物質性的口傳心授的文化,隨著老一代的人過世就消失了,包括很多語言也很快消失了。我們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文化遺產可以保留,無法挽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口述的遺產更需要保護,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現在就開始醞釀關於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條約。通過全球化的影響,很多口述的文化消失情況,越來越趨向國際化。人們又開始反思,我們要國際化,我們要趕上國際潮流,於是就很不珍惜自己民族、自己歷史上積累起來的很多文化遺產。

那時候有一個重要的認識,就是什麼叫國際化?什麼叫國際水平?有一個重要的認識,就是越是民族的越具有國際意義,我覺得這個認識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以前往往是跟在別人後面去做,甚至想在這方面趕上別人,這個認識是錯誤的。真正的認識就是把自己民族的、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的東西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所以八十年代就開始醞釀了,來解決保護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

這個運動從2001年開始實施,當時經過聯合國組織討論研究,開始公布第一批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在這個名錄裡面,當時規定每個國家只準申請一項,有嚴格的規定。中國入選的一項就是崑曲,當時還規定名錄每隔一年討論一次,增加一項。

到了2003年公布了第二批的名錄,這時中國又一項被列入,就是古琴。我忘了從哪年開始就變成了每年都有新的項目,而且放鬆了申請的項目數,不限制只有一項。到現在為止,我們國家列入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31項,最近被列入的是24節氣。

這都是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大家如果關注的話,就會發現,我們現在中央臺的氣象報告已經逐步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概從前幾年開始,會特別加一個什麼節氣,現在除了講今天是什麼天氣、節氣,再加一點內容,這個氣候有什麼變化,我們生活習慣有什麼變化,歷史上有什麼活動等等的一些內容,我覺得很好。24節氣是中國人對於天文地理的非常重要的認識。24節氣不要以為是陰曆所定的,不是,這恰恰是太陽曆所規定的,就是地球繞太陽轉的變化,在中國的地域裡面,特別是根據黃河中下遊地區的現象來確定的24節氣,這是屬於太陽曆,不是陰曆。中國的曆法通常是陰陽合曆,我們既有陽曆的24節氣,我們又有陰曆的月圓月缺、潮漲潮落。剛過中秋,月圓就潮漲,月缺就潮落,這也是氣候現象的變化。

(唐) 周昉《調琴圖》 佛利爾美術館藏

像這些中國的東西,我覺得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都應當了解,而且應當保護好、傳承好。中央臺做過一個節目,錄了大概8集的片子,叫做《節氣-時間裡的中國智慧》,講中國人在天文地理上的智慧。我們知道年是什麼概念?年就是地球繞太陽轉一圈。我們要以天地為榜樣,所以我們的古琴到後來也有這個概念,我們的琴長三尺六寸五分,這些象徵365天,通過這個概念來確定的一年365天。

我們知道月這個概念就是我們的月球繞著地球轉一圈,就是一個月。一年就是12個月,再加上調整閏月就是13個月,所以我們琴上面有13個徽。日是什麼概念?就是地球自轉一天,就是一日。所以,我們年、月、日跟我們的三個星球密切相關,地球繞太陽轉一圈一年,月球繞地球轉一圈一個月,地球自己轉就是一天。這些都是我們小孩子應該知道的,應該一代人一代人傳下去。

講遺產的問題,首先是保護,任何遺產不管是文化遺產、自然文化遺產、自然文化結合的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這個世界名錄就給我們一個任務,我們要去保護這樣的遺產,讓它不丟失,我們現在還能夠繼承的就決不能讓它丟失,至於發展不發展那是另外一回事。我們今天有能力保護它,不讓它丟失,我們要儘量保護它。歷史上丟失的東西很多,這也是很正常的。

隨著歷史的發展,很多東西會丟失,如果延續到今天的很多東西,特別是延續兩三千年甚至是五千年,這樣的東西留到今天,我們今天就有可能去保護那個東西,如果我們不去保護就是我們的失職。凡是列入遺產名錄的,不管是什麼樣的遺產,第一就是保護。至於這個保護下來以後,我們要去發展它還是不發展它,那要看時代的需要,不一定要發展。

像今天的古琴,發展到像今天這樣,十多年前沒有那樣,北大的古琴社團成立於2001年。這是不是好事?是一個好事。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意在這個遺產的保護和繼承過程中,我們不一定要搞的轟轟烈烈,一轟轟烈烈以後我們就會產生魚龍混雜的現象。我們應該做到不絕如縷,能夠延續下來,至於要不要發展,那是另一回事。跟我們同是第一批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有一個項目叫能劇。這個能劇,現在在日本來講,沒有發展,它沒有推廣成為大眾文化。它作為一個歷史文化遺產被日本人保護下來了,即使在沒有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時候,國家就很重視。

八十年代,我在日本待過半年多,那個時候每個周末上午都可以看到電視裡面播這個能劇,展示他們歷史上曾經有這樣的藝術形式。儘管很多年輕人並不喜歡,但是他們知道這是他們寶貴的歷史遺產。而且,日本的社會也盡全力在保護它,讓從事能劇的這些人能夠生存,能夠鑽研、學習。日本並沒有推廣能劇,大家也都沒有來學能劇,因為能劇太死板了。對於現在的人來講,對它根本沒有什麼興趣。但是作為一種文化遺產,我們有能力保護它就保護它,知道我們曾經出現過這樣的歷史文化,去推廣和發展是另外一回事,當然有條件的可以去推廣。因此,在繼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兩個字:一個是「承」,一個是「正」。

唐 仲尼式 「疏影」七弦琴 浙江省博物館藏

古琴中的「琴藝」

琴藝是中國文化非常特殊的藝術。大家都知道中國文化裡有琴棋書畫,琴這個藝術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特殊的東西,它不是大眾化的,也不是表演性的。我們現在有古琴,也就前幾排可以聽到,中間和後面就聽不太到,所以琴不具有表演性。但要琴幹什麼呢?為什麼我們歷史上講「士無故不撤琴瑟」,作為一個讀書人,沒有道理把琴撤掉的。讀書人必須是「左琴右書」,為什麼呢?因為琴的藝術裡面有很深的文化內涵,是人生自我修養,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尋覓知音的因素。所以我們要學琴首先是為了自己,自己人生的提升。

學過琴的人都會在琴裡面感受到人的一種安靜、專一、中正的東西,所以中國的藝術不是簡單的技藝,而是通過技藝引導你的興趣。那天我聽說田老師講琴的精神,這很重要,中國琴能夠幫助我們養成這種敬意。但是,我們古人最早提出琴,比如漢代的一本書叫《白虎通》,說「琴者,禁也」,就是讓你作為一個正直的人,不去走邪門歪道。琴有這樣的意義,禁。我覺得「琴」跟「禁」是同音的字。

剛才講「恭敬」的「敬」,「安靜」的「靜」,「淨化」的「淨」,所以琴可以敬、靜、淨,就是從不同的方面來磨鍊我們的信心,鍛鍊我們的技藝,提高我們的人品。這也是中國文化中一個根本特點,所有的藝術,對我們來說,精通「藝」是為什麼?是為了培養人格、鑄就人格、提升人格。

我們的「藝」裡面含有豐富的意義,而且都要上升到這樣的高度來認識它。我不知道最近大家看電視注意到沒有,電視裡小短片,介紹風箏藝術傳人。他在裡面扎風箏,有兩個小孩趴著看,有一個小女孩跑著,最後也在那裡看。這個滇式風箏傳人講扎風箏,要想風箏飛得高和遠,一定要把風箏扎的中、正,只有「中正」,風箏才能飛得高和遠。由此我們也可以想到做人要走得遠,就一定要中、正。最後達成八個字就是「中正平直,方得始終」。就是小小扎風箏的藝人,就能夠體會到人生應該怎麼樣做,應該怎麼樣做人,這是一個很小的例子。

風箏上畫了三條魚,這是什麼寓意?就是學足三餘,這是農村社會中很典型的告訴我們怎樣充分利用時間來進行學習。第一個餘是「雨天」,因為中國農村社會是晴耕雨讀,晴天要下地,雨天就在家裡好好學習。這個時就是指四時,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裡面都有雨天,碰到晴天我們就下地幹活,碰到雨天我們就在家裡運用這個時間好好讀書。第二個餘講夜,夜晚是一日之餘,白天我們幹活,晚上回家我們就趕緊利用這個時間好好學習。還有冬天,冬天是一年之餘。一年四季春耕、夏長、秋收、冬藏,萬物冬藏了我們可以好好休息。人要利用這三餘來學習,一個時間的餘、一個四時的餘,一個是一年的餘,所以叫學足三餘。所以說一個風箏上面的畫都有豐富的含義,教我們怎麼樣做人、做事,怎麼樣充分利用時間。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特點,而琴在這些文化裡面更為突出。

我剛才講它本來就不是以表演為主的,它是自我修養、自我提升、相互交流。大家都知道這樣的故事,俞伯牙跟鍾子期,在琴的藝術裡面包含了一個是儘自己的心意,把自己的心意透過琴放在裡面,還有傳意,通過琴把心裡的意義傳播給大家,最後能夠讓大家聽懂裡面傳播的意義,讓大家都很受益,這就是知音。

元代王振鵬《伯牙鼓琴圖》

我現在講「全」。現在的傳承保護,從古琴藝術來講,從至少三千多年以前到現在沒有完全斷絕,沒有斷絕我們就需要傳承。從一個角度來講,有人在彈琴,然後有一個人在聽。但是也有斷了的方面,我們今天繼承不僅要繼承彈的方面,我們還要繼承斷的方面。哪個方面斷了呢?就是我們彈古琴的記譜斷了。我們現在到很多音樂學院去,他們教古琴都不用中國古代的記譜教育,而是用五線譜教育,這就是一個斷,這就是不全。我們今天要繼承,一定要把古琴的基本方法繼承下來,這才是全。

古琴的記譜方法是古琴獨有的,只有古琴才有這個記譜方法,現在我們講減字譜。從古琴的歷史發展來看,最初是文字。所謂「文字譜」就是講一個故事,成為一個故事情節,然後彈琴的人根據故事情節演繹,所以沒有固定的譜子。到了唐代才有真正的記錄方法,叫減字譜,就是把我們漢字裡面的很多筆劃省略了,留下一些筆劃做一個記號,來記載古琴的彈奏方法。而且把這些減去的東西去掉以後,留下的符號拼在一起告訴你怎麼彈琴。

減字譜在世界音樂歷史中也是最早的記譜方法,我們知道世界上最流行的是五線譜和簡譜,我們的減字譜在唐代公元七世紀的時候基本上成型。西方的五線譜,義大利的五線譜到十幾世紀才有,法國的簡譜也是在十幾世紀才有的,把音樂的形象真正記錄下來,用五條線作為記錄。簡譜是根據法國的一首頌詩的每一句頭一個字來記錄,就是說,後來演變成的1234567是一首詩的每一句的句頭的讀音。

我們減字譜裡面包含所有的信息,是任何其他記譜方法不能替代的。五線譜也好簡譜也好,是替代不了減字譜裡面的信息。我們如果懂減字譜,一看這個減字譜就知道我們現在應該彈哪個弦位和徽位,就應該知道我現在應該按哪個手指,小指一般是不用的。你知道這包含這三大信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信息就是手指怎麼用。這個地方是用右手的手指,還是用左手的手指?右手的手指是用來撥弦的,左手的手指是為了移動的。這個字就明明白白告訴你們,用右手的哪個手指,左邊的哪個手指,撥哪根弦。

這裡面有很大的自由,不像五線譜、簡譜那麼死板,有很多的靈活性,彈有很多的發揮餘地。為什麼會形成雜譜,會形成各種琴派,裡面有各種的因素,地區的因素、自身的因素還有琴譜的傳承因素,形成了各種的琴派。我們現在要繼承古琴文化,不能夠拋掉減字譜,這種專門針對琴的記譜方法。

中國古代音樂是非常發達的,最早跟天文地理一起,跟五行聯繫在一起,十二律例聯繫在一起,跟天象和氣候的變化聯繫在一起。對於記譜的方法,除了古琴減字譜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譜就是「工尺」。這個工尺譜的成熟也是在唐代,這個應用更廣泛。我們所有的樂器,不管是胡琴、琵琶、笛子、嗩吶,用的都是工尺,我們所有的戲曲唱腔都用工尺,所以它的應用面比古琴的減字譜要廣泛得多。能夠用工尺來演奏,來唱歌的人也很少,其狀況也是岌岌可危的。

文徵明小楷《琴賦》

標準化是否有益於傳承

我最近從網上看到很多地方也在希望能夠繼承下去,就叫一些小孩兒唱工尺。我一聽那,那哪是工尺譜,是用鋼琴來伴奏的,很寒心,沒有真正傳承這個。在這,我還要告訴大家一個根本的問題,中國的音樂跟所有西方音樂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在於「以不準為準」。我們現在用五線譜、簡譜,都是按照十二平均律來定音的標準化。就是拿十二平均律來講,最早也是中國計算出來的。劉芊老師在這兒,他的博士論文就是寫的朱載堉。最早計算十二平均律的是中國,後來才傳到西方去,西方才有十二平均律來定標準音,從此就標準化了。

中國過去一根笛子走天下,這個笛子是六個平均孔,不像現在的笛子有兩個半音孔,那時的笛子都是全音,不像現在這樣的。一根六個平均的孔,吹奏各種調。中國文化的音是以五音為基礎,後來也擴大到七音。工尺譜記載的常用的字是十個字,就是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古琴現在是七根弦,其實主要是五根弦。我們現在說的工尺譜,在各地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在各自的唱腔上面也有它自己的特色,這些東西都不是其他可以替代的。在這些方面,我們不能說沒有繼承,確實繼承了,我們現在繼承了很多的東西。2017年出版了《中國工尺譜大全》,我一看也就記了幾個地方的幾種曲藝,包括資料裡面的一些工尺譜。整個工尺譜的文獻遺產多得不得了,很多都留在了國外。我在日本東京大學東洋研究所裡面看到過很多的工尺譜。工尺譜的變化是千變萬化的。如果我們這個是南曲的,那就有五個音,北曲的話沒有這些。如果這些東西丟失了,我們按照簡譜來唱,按照標準音來唱,那還是中國音樂嗎?那就變了味了。就像剛才用擴音機聽的曲子,和沒有擴音機聽起來的大不一樣,自然的琴聲讓我心裡安靜,我聽擴音器傳出的的琴聲讓我心煩意燥,只能這樣了。所以遺產保護裡面有很大的問題。我們從近代以來拋棄了我們最古老的、而且是世界最早的這樣的基本方法,就是用律例來記譜。

唐 伏羲式 「春雷」七弦琴 旅順博物館藏

我們現在流傳的、還在的、可以保存的工尺譜和減字譜,都要保護。保護也不僅僅是文獻上的保護。我們剛才講,2017年我們出版了《中國工尺譜大全》,2016年底編了《中國崑曲大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出版了《琴曲集成》。這些都結合在了一起,當然也不是很完善,這不一定是最好的。我們在做這方面的文獻整理和保存,更重要的是應用。這個應用是口傳心授,沒有老師教,我們就不知道,即使這個減字譜裡面有說這個代表哪根手指,哪根弦,我也彈不出來。這個不僅僅是讓你按部就班去彈,還要經過老師的口傳心授、身教言教。這個譜很大程度上是幫助你記憶。

我們過去哪有先唱譜子,再唱歌詞?都是沒有的,我們以前都是先從唱曲子入手的。我在那裡教大家唱崑曲,不是唱六、五、乙,就是唱詞,但是我們又要懂譜,一看這個譜就知道我們唱得對不對,是疊腔,不是首腔調,這都有符號標誌,丟了就麻煩了。

唐 伶官式 「谷應」七弦琴 浙江省博物館藏

我們說一個樂器的發音,一個嗓音的發音有偏差沒有關係,標準化就很可怕了。這也是中國音樂的一個特徵:以不準為準。我們現在科學化的腦袋是無法解釋的,因為科學化的腦袋就是標準化的腦袋,必須要有標準才行,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們繼承的話,就一定要全面。除了會彈琴以外,也要學會看減字譜,不要只看五線譜彈琴。我們現在通過應用它們來繼承,這樣才能真正把中國的文化的底蘊、精神呈現出來。所以,我希望大家如果要學彈琴的話,希望你同時也去認認減字譜;你如果希望唱戲的話,希望你同時認識認識工尺譜;如果你喜歡彈琵琶也好、彈琴也好,也去認認工尺譜。因為太豐富了,各地的工尺譜的記載方法有很多的差別,這個方面要下工夫去做。

所以遺產的保護要做到傳、正、全。我們今天既然講了古琴傳承計劃的項目,要更好的繼承。我們不要把繼承文化遺產的目的定為把它發揚光大。不一定的,有一些不需要發揚光大。我們能夠保存下來,讓我們的人知道我們歷史上曾經有這樣一種藝術形式,而且對於人們是有那麼多的作用,作用大得不得了的。剛才講了,「士無故不撤琴瑟」,這是每一個讀書人都不應該離開的東西,因為它對於養心起作用,起培養人格的作用。裡面的指法很多的,這個指法你讓他講講看,你的手指應該怎麼按,再進一步去了解。

宋代夏圭《臨流撫琴圖》

古琴與中國哲學

中國古代有一幅對聯,講的是自然、天地,人永遠也要向天地學習。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這句話就是說,人永遠要向天地學習,所以我們要延續下去。這幅對聯我續了兩句:活色生香筆難到,自成天籟手何能。人永遠在天地面前,要好好向天地學習,不要覺得我瞧著天空了,就比天空高了。這個道和藝相統一的文化,一方面努力學藝,一方面也要學習道。藝學再精,忘記了求道,就叫玩物喪志。自己要去求道,藝是培養我們的身心,提升我們的人格,如果不能求道這個藝就是玩物喪志。反過來我們也不能空談道,道也是通過藝來傳達的。

所以鍾子期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俞伯牙把藝寄托在琴聲裡,這個藝通過琴聲裡面傳達,又能讓鍾子期領悟到,這是不容易的。你要是彈了半天也不知道你在彈什麼,為什麼要叫《高山流水》?仁者若山,智者若水。人要做到像高山一樣穩重,也要向流水一樣做到智慧,所以高山流水就比喻很深奧的道,高山流水把俞伯牙心裡想的寄托在琴聲裡了,通過琴聲讓鍾子期領會到他的想法,要高超的琴藝,也要有高超的道義。

講座現場

講座現場

所以我才想,中國的文化在道義中。中國人講過,古畫畫意不畫形,這個不是畫意並不重要,這個意通過什麼來傳達?通過你的畫意表達出來的,不僅要表達出來,也要能讓人領會和把握,現在有的人胡亂地畫,這能夠讓人感受你的心裡的追求嗎?現在很多的抽象畫派就錯誤理解了這種思想。「藝」和「意」同樣的重要,只有高深的藝才能夠得心應手,這個藝也是很重要的。

在「道」和「藝」這兩個方面,我提出了兩個理念,我們要以道統藝,不要簡單的玩物喪志;通過「藝」來提升「道」的層面,由藝臻道,以道統藝,道藝相互統一起來。我們學任何東西都是這樣的,不管從這裡面學做人的道理,學會做事的道理,藝術都是要教我們做人、做事。所以我提倡大家要過藝術的人生,然後從藝術的人生中間去體會、提煉人生的藝術。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小標題為編者另加,整理:志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振興傳統工藝、弘揚嶺南國粹,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項目啟動
    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項目,為期三年,由嶺南古琴藝術傳承基地七木琴社和古琴斫制技藝傳承基地稼軒琴坊兩個傳承基地導師團隊聯合執行,其中古琴斫制技藝琴師承研究項目,設在稼軒琴坊,琴坊佔地面積2000平方,由斫琴坊、漆藝研發中心、音樂廳等多個板塊組成。嶺南古琴藝術師承研究項目,設在七木琴社,嶺南古琴藝術館,設有講座、課程、音樂會、非遺遊、全日制師資班等。
  • 學奏古琴,學斫古琴,開班傳藝 一位越南博士的琴色人生
    受訪者供圖  中國古琴藝術是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今年是越南籍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畢業生阮延俊來到武漢的第15個年頭。沉醉於古琴藝術的他,在東湖之畔的琴坊,開班傳授古琴技藝,另還教人製作古琴。
  • 2014龍人古琴藝術節開幕 "琴頌詩經"闡述千年古琴文化
    ■2014龍人古琴藝術節昨天下午拉開序幕  ■「琴頌詩經」文化講座闡述四千年古琴文化    昨天下午,由著名古琴家楊青主講的「琴頌詩經」文化講座在廈門市圖書館舉辦,拉開了2014龍人古琴藝術節的序幕。楊青說:「古琴是流傳四千年的傳統文化,掛起來是一幅畫,彈起來是一首歌,我們可以將古琴生活化。」  古琴入門簡單 學三天可達技術四級  楊青說,古琴生存了四千餘年,生存力很頑強。
  • 廈門首個古琴社成立 知名古琴演奏家杜大鵬任社長
    通過傳承經典文化理念,幫助琴友更好地「正思、正悟、正體驗」,以琴載道,共行致遠。突出海峽兩岸古琴與文化交流,共同締造美麗廈門。據了解,南燻琴社今後將定期舉行雅集薈萃,音樂素養課堂,遊學課堂,名師講座等活動。此外還會進行一系列公益活動,例如進中小學做琴文化公益講座,提倡琴友參與公益慈善活動等,弘揚中華文化。
  • 古琴梅庵 海曲清韻|梅庵派古琴藝術公益講座在海曲書房舉行
    12月20日上午,東港區文化和旅遊局推出的第九期周末名家藝術公益講座在城市書房海曲公園館舉行。本次公益講座由中國教育衛視「綻放的向陽花」藝術聯盟常務副會長,「金龜子國際兒童藝術節」日照組委會副主席宋詩音老師主講梅庵派古琴藝術。古琴,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之首,被視為高雅藝術的代表。
  • 五道集團·古琴之美鑑賞音樂答謝會圓滿舉辦
    >天堂書屋&古琴之美音樂鑑賞答謝會文人雅客的古琴藝術之旅再上臺階與財富管理結緣的五道老友們再一次,與藝術志趣相投以琴會友從來是名門雅士的樂事琴棋書畫是中國古典四大藝術側耳傾聽撥動心聲的琴弦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中,許多藝術活動的功能主要不是為了給別人欣賞,而是為了提高自我情操的陶冶,人文素養的提升,古琴便是其中的一種。古琴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
  • 古琴好學嗎?古琴學習要領
    而今古琴之風盛行,古琴藝術再次復興也燃起了很多古琴愛好者沉寂已久的愛琴之火,很多古琴愛好者蠢蠢欲動,欲立馬學之而後快,但多數信心不足者多以自己初次接觸古琴,苦於對古琴基礎一無所知而放棄學琴,認為零基礎學古琴會很難學,錯!大錯特錯!
  • 以古琴之名 會高山流水 一場古琴音樂會激揚東城琴友心
    201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吳學祥與浙派古琴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鄭雲飛的弟子魏冬雁相識,走上習琴之路。最初幾年,他每個周末前往杭州學琴,掌握基本技法後又與胡晉、丁志標夫妻切磋交流琴藝,能熟練彈奏《平沙落雁》《憶故人》《普庵咒》《高山》等十多首琴曲。這次音樂會是他的首秀,為此他還專門定製了一件長袍。從臺上下來,他開玩笑:「感覺很好,從開始到結束,手一點都沒抖。」
  • 5歲適合學古琴嗎?三十歲適合學古琴嗎?古琴大家幾歲學琴?
    有許多人想學琴,但他們有的方總角,有的已弱冠,他們都有種疑惑,在他們這個年齡是否可以學古琴?事實勝於雄辯,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近代部分古琴大家們學琴的年齡便不言自明了。査阜西:13歲查阜西(1895~1976),江西修水人,古琴演奏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他演奏的琴曲深沉、細膩,演唱的琴歌古拙、典雅。十三歲學彈古琴,後在長沙、姑蘇、上海等地從事琴學活動,三十年代初在上海建議安排「今虞琴社」,曾編纂《存見古琴曲譜緝覽》,並擔任《琴曲集成》等巨作的主編。
  • 27歲女生抖音彈奏千年古琴 網友:聽3000遍都不過癮
    觀看短視頻就是一種傳承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彈弦樂器,有超過3000年的歷史。自古以來,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認為操琴通樂能夠提高個人修養,文人墨客也都喜歡撫琴。李白喜歡熱鬧,「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白居易喜歡安靜,「身外都無事,舟中只有琴。」
  • 1800年前南京就有琴藝活動記載 佔據琴壇半壁江山
    直到當今,金陵琴人始終活躍在琴界。你可知道金陵琴派有多厲害,金陵琴派歷史有多悠久,都有哪些曲目?形成脈絡1800年前,南京就有琴藝活動記載中國古琴藝術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琴人伯牙與知音鍾子期的故事。專家告訴記者,南京地區有琴藝活動的記載可追溯到1800多年前。
  • 古琴藝術之美——一個文化的奇蹟
    古琴演奏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藝術水準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審美情趣和傳統藝術特徵的器樂演奏形式,是漢文化中的瑰寶。它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餘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
  • 一位越南博士在漢的琴色人生
    一位越南博士在漢的琴色人生來漢15年,學奏古琴,學斫古琴,開班傳藝一位越南博士在漢的琴色人生阮博士在製作琴槽中國古琴藝術是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今年是越南籍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畢業生阮延俊來到武漢的第15個年頭。
  • 古琴名家楊青:古琴是生活方式 有琴就不會絕望
    6月26日,孔子琴坊高端古琴品鑑會在濟南舉辦。國際中國音樂家聯合會副主席、國際古琴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青,諸城派琴家、山東泉韻琴社社長朱子易等古琴名家現場演奏了《流水》、《梅花三弄》等古琴名曲。楊青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古琴是當今優雅的生活方式,彈琴就像與祖先對話。」
  • 拍賣催熱的古琴收藏
    然而,21世紀是大變革時代,琴藝是否要變?   有人說,先別說變,還是先繼承吧!   傳統琴藝藉助新技術得以記錄,如名家彈奏的曲子、制琴技術、彈奏技法等。2003年古琴藝術列入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後,教育部將古琴列入民樂特長之一,社會上掀起古琴熱,至今不減。
  • 十香花十古琴琴畫和鳴共譜嶺南情
    在進山的車上,司機就讓古琴樂音陪伴一路,並娓娓說起江文湛對琴的痴迷,甚至將畫畫也視作「琴餘」了。在終南山的「紅草園」裡,聽琴師徐永、江文湛等人彈奏古琴,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陳永鏘深刻感受到了「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的妙韻。當時,他就拜了徐永為師學古琴。而隨著與琴師交往的深入,漸漸地,陳永鏘和小兒子陳志彥辦起了「稼軒琴坊」,在徐永的指導監製下, 一張張古琴面世了。
  • 江蘇省「古琴文化藝術傳承人才培養」項目在淮開班
    昨日上午9時,淮陰師範學院音樂學院古琴教室裡琴聲悠揚,由江蘇藝術基金資助的「古琴文化藝術傳承人才培養」項目正式開班。文化和旅遊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音樂人類學博士高舒為學員們傳授了開班第一課,「非遺回歸生活,古琴走進校園」的觀念深入人心。
  • ...知行合一 傳承創新 ——古琴文化傳承與創新研討會暨東方雅樂...
    這次研討會,共收到近60餘篇論文,內容包括:打譜與琴曲、考證與流傳、琴史理論研究、古琴教學實踐、古琴與修養身心、琴歌琴曲古詩詞、古琴文化漫談、古琴與多元藝術、斫琴與古琴修復等內容。在討論古琴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作者們從多個角度考察當前古琴界的現狀,分析古琴在傳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主編韓傑先生,副主編張雅晶女士經過層層篩選,最後優中選優41篇編輯成冊。
  • 作為口頭和非物遺產的古琴,如今卻是用「式微」來形容!你了解嗎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1954年文化部在北京西城的一個四合院裡面掛牌成立了「北京古琴研究會」,研究會的成員們都是造詣深厚的古琴演奏家,他們為古琴的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做了許多的工作,比如收集錄音整理古琴家,古琴曲目等等。著名的古琴大師查阜西帶領著專門的調查小組去往中國那些琴人聚集的地方進行普查,造訪琴人,記錄古琴有關的文字及錄音資料。
  • 2016 【古琴課】︱習琴見性 以琴入道
    璃 墟 藝 塾——古琴課習琴見性  以琴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