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藝術之美——一個文化的奇蹟

2020-12-11 夫道國學

古琴演奏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藝術水準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審美情趣和傳統藝術特徵的器樂演奏形式,是漢文化中的瑰寶。它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餘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古時,琴、棋、書、畫並稱,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代湧現出許多著名演奏家,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代代傳頌至今。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古琴又稱「琴」、「七弦琴」,別稱「綠綺」、「絲桐」。它主要體現為一種平置彈弦樂器的獨奏藝術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彈兼顧的琴歌與琴、簫合奏。古琴相傳創始於史前傳說時代的伏羲氏和神農氏時期。以目前考古發掘的資料證實,古琴作為一件樂器的形制至遲到漢代已經發展完備,其演奏藝術與風格經歷代琴人及文人的創造而不斷完善,一直延續至今。

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於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春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8月,美國發射的「旅行者」2號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張可以循環播放的鍍金唱片,從全球選出人類代表性藝術,其中收錄了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長達七分鐘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國音樂。這首曾經由春秋時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彈奏而與鍾子期結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帶著探尋地球以外天體「人類」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尋求新的「知音」。

一、琴之古

古琴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在古代只叫做琴,近代為區別於其它樂器,才習慣地叫做古琴或七弦琴。在眾多的音樂當中,琴是最能代表中華民族音樂的,西洋音樂最有代表性的是小提琴、鋼琴。古琴的歷史很悠久,相傳在伏羲時就有了。

雖說「伏羲神農制琴」、「舜作五弦琴」的傳說不可信,但它的歷史確實是相當悠久了。琴最早見之於典籍的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中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詩經》是兩千五百年前編輯成書的,古琴從產生到流行於人民之中並被寫到詩裡收入《詩經》,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所以,說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是比較符合歷史發展的實際的。

在中國古代,古琴的地位最為崇高,被列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古代每個文人的必修之器,歷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古琴也是孔子辦學重要的六藝之一。古琴所崇尚的「中和、雅正」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至今較早出土的琴為戰國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琴和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七弦琴。前者距今已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而後者距今則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

二、琴之美

1、意境美

古琴的造型精美,音色圓潤清脆,音響細膩,豐富多變。古人演奏古琴,非常講究。演奏之前,要沐浴更衣,點上香炷,然後雙腿盤坐,把琴放在腿上或桌上演奏。古琴由於長期作為文人修身養性的「法器」,積澱了異常深厚而又豐富的哲學、文化意味,並因此而獲得特殊的魅力。

古琴本來只是一種與瑟、箏等一樣的普通樂器,只是後來被文人選中,使其地位逐漸顯赫起來。文人在眾多樂器中獨獨選擇了它,一定是有它的特別之處。那麼,這「特別之處」是什麼?作為樂器,最重要的是它的表現力。「意境」是古琴的一個重要的魅力資源,「意境」實為中國一個極富民族特色的獨特美學範疇。中國的古琴主要為文人雅士自娛的室內雅樂,所以追求的正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早在六朝時代古琴音樂就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美學、樂律、記譜法、彈奏法、指法等等體系,故歷有琴道或琴學之稱。

古琴的意境應該和它獨有的物理性質及其所產生的藝術表現力密不可分。共鳴箱、琴弦的構造決定了琴的基本音色,而音色直接關係到琴樂的內涵和地位。

⑴古琴共鳴箱:就是整個琴體,但它不同於其它樂器是由木板膠合而成,而是直接用一塊整木掏空而成,箱壁厚而粗糙,故其音響深沉、渾厚、結實,有古樸、蒼茫的神韻。

⑵就弦的長度來說,古琴的有效弦特別長,一般均在110cm以上。有效弦長,則其振幅大,振動時間久,故其餘音綿長不絕,有繞梁之韻。

⑶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以餘音綿長不絕為特點的古琴,其獨特的走手音是其它任何一種樂器所不具備和無法比擬的。古琴有100多個泛音,這大概是世界上擁有泛音最多的樂器。

2、人體美

古琴的形制大小合適(約長120cm,寬20cm,厚6cm),結構緊湊(呈一頭大一頭小的長方體),具有整一性。它就像一個勻稱而完整的人體,緊湊、協調而又大小適中,具有人體的風韻。一張琴就是一個完美的人體,有額,有頸,有項,有肩,有身,有腰,有尾,有足。而且它的各個部分又恰恰是用身體來命名,如琴頭、琴額、琴頸、琴項、琴肩、琴腰、焦尾、雁足、等。可見,琴的造型原則是對人體美的模仿。

而且,琴的式樣的變化也正好與每一時代不同的人體美的觀念相適應。唐宋時代,女人以豐滿為美,明清時則以纖弱為美。與之相應,唐宋琴便體大,輪廓圓柔飽滿,雖有「唐圓宋扁」之說,然其豐滿厚重渾圓則基本一致。而明清之琴則較為瘦硬,輪廓分明。尤其是清琴,其腰度較窄,冠角較尖。

我們從不同時代的古琴形體上,即能見出不同時代的人體美的觀念,領略到不同時代的人的風韻。在明初琴譜《太音大全》中列出的古琴樣式有38種,至清代《五知齋琴譜》已發展成51種,可見歷代古琴樣式之豐。古琴的樂器本身就充滿著傳奇的象徵色彩,比如,它長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著天,琴底為平,象徵著地,又為「天圓地方」之說。古琴有13個徽,代表著一年有12個月及閏月。

3、文墨美

古琴與其它樂器的另一不同,在於它從不做任何的裝飾,特別地追求樸素大方。在琴上唯一所能做的裝飾是書法和印章,鐫刻於琴的背面。這類銘文一般包括:琴名和題詞。在這琴名與題詞中,最能體現古琴的人文韻味。

⑴琴名

首先,絕大部分琴都有自己的名字,這名字不是種類的品牌,而是個體的名稱,這是其它任何樂器所沒有的。

例如藏於故宮博物院的「九霄環佩」琴(唐琴),其音色柔美悅耳,有天上仙樂之概;「大聖遺音」琴發音清脆松透;成公亮先生藏「秋籟」琴(唐琴),音色古雅透靜,溫和圓潤。

⑵題詞

琴上的銘文除了琴名之外,往往還有琴主或名人的題字,使琴獲得書香之氣和風雅之韻。

4、蒼古美

在所有的樂器中,除了出土的樂器如編鐘、編磬等歷史更久遠之外,在人的手中一直使用的樂器,唯有古琴最為古老。一般樂器的使用通常不超過一百年,而古琴則達幾百年甚至千年之久。

⑴舊木:材料的歷史感

數百年前的古琴,其木料自然陳舊,具有歷史感。即使新琴,也必須用陳舊的木料來製作。一般是用百年以上的桐木、杉木為面板,梓木為底板。其木源大多為棺木和房木。舊木的使用使古琴在質料上獲得歷史感與蒼古美。

⑵斷紋:外觀的歷史感

古人說:「古琴以斷紋為證,不歷數百年不斷。」較常見的有蛇腹斷、梅花斷、牛毛斷、龍紋斷、龜紋斷、冰裂斷等。應該說,斷紋是古琴之歷史感與蒼古美的最直接的視覺表徵。

⑶發音蒼勁松透:音色的歷史感

古琴由於所使用的木料和特殊的製作方法,其音色本來就較其它樂器古樸、蒼勁、低沉、渾厚,具有歷史風韻。老琴由於長期使用的振動和木質的疏鬆,往往使琴音變得更為蒼松透潤,這是古琴歷史感與蒼古美的最重要的聽覺特徵。

三、琴之頌

中國古代文人與古琴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大量的古代文獻記載表明,中國文人一直是古琴音樂的主要參與者,他們在古琴的創作、演奏、賞析和傳播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琴樂寄寓了中國千年的正統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隨著人民生活,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伯牙彈琴遇知音;像司馬相如彈奏《鳳求凰》卓文君表達愛慕之心;漢魏時期的嵇康面臨死亡,還操琴一曲《廣陵散》;諸葛亮巧設空城計,沉著,悠閒的琴音,智退司馬懿雄兵十萬;都為千古傳頌。「高山流水」、「焚琴煮鶴」、「對牛彈琴」等婦孺皆知的成語都出自和琴有關的典故。

古琴已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他是屬於世界全人類的了,但其故鄉在中國,中國幅員廣大,古琴戶籍小區在中國何方?古代有一句短語:「楚琴趙瑟齊竽秦箏」。八個字概括了中國四種主要古樂器起源和盛行地。

「楚琴」二字點明了湖北(荊楚)湖南(湘楚)是古琴的故鄉;仲儀、瓠巴、伯牙、子期都是楚國人,琴音美學聖哲老子、莊子都是楚國人;戰國、西漢等2200-2400多年前的古琴實物出土於湖北湖南,這一切都雄辯地證明了「楚琴」二字厚重的文化內涵。由於此一歷史淵源,因而湖湘文化傳統中歷代先賢如屈原、賈誼、蔡邕、柳宗元、周敦頤、胡安國、胡宏、辛棄疾、張栻、朱熹、真德秀、王船山、譚嗣同、左宗棠、蔡鍔等無不與古琴有深厚琴緣,終身不離。

其中很多人還留下了許多涉琴的詩文,表明他們與琴的關係和對琴藝、琴道的認識和主張。本文先對古琴文化品格作一初步探索,再從歷史回顧湖湘先賢的深厚琴緣,文尾略述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組成部分的古琴文化復興的管見。

古琴藝術的典範性

古琴藝術不僅是一門音樂藝術,實際上它集中國傳統音樂、文學、藝術之大成,其內涵博大精深,積澱了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從它的創製到它的發展、定型,從它的演奏藝術到它的律制、琴譜、美學哲理等,可以說是一部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寶藏。

古琴,從樂器的角度來講是中華民族傳統樂器的典範,代表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最高峰。

漢代恆譚《新論》說:「八音中惟弦為最,而琴為之首」,就是說琴是所有樂器的冠軍、領袖,古琴的這種崇高地位是由它以下多種品格決定的:

(一)音域之寬:古琴的音域從第一弦散音大字組C音到第七弦第一徽按音小字三組d3,共有四個八度加一個大二度,在世界所有樂器中,除鋼琴外,再沒有比古琴音域更廣的了。但鋼琴是鍵盤樂器,84鍵也就是84個音位,而古琴是多弦無柱樂器,同一個樂音可以在七條弦的不同音位發出,計有按音音位147個,泛音音位91個,加上散音7個,總共有245個音位,再加吟揉綽注、上下撞逗所得音,古琴音位之多,就連鋼琴也是無法望其項背的。

(二)音品之純:品質二字,通常是不可分拆的一個單詞,但在音樂中,音品和音質是兩個有區別的概念,音品主要是由樂器使用何種樂律所決定的,樂律很多,最重要者有三:即三分損益律(又稱五度律)、純律、十二平均律。鍵盤樂器(如鋼琴、風琴)以及各種有柱(俗稱碼子)的樂器(如月琴、琵琶、吉它等)都是使用十二平均律,其好處是易於旋宮轉調,但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有些音不純,與五度律及純律相比,除同度與八度外,平均律的大二度低4音分,純4度高2音分,純五度低2音分,而在大三度、大六度、大七度,則分別比五度律低8、6、10音分,比純律高14、16、12音分,現以通行的大音階為標準,將三種樂律的音名用音分記出,比較如下表:

(三)音質之雅:音質是指樂器的音響物理學狀態,有柱的打擊或彈撥弦樂器(如揚琴、琵琶、月琴之類)發音鏗鏘響亮是其優點,但發音延時短促,為取得長時值音就需要不停地輪指或用竹片敲打,這就發生大量顆粒音,細碎音,音質偏嘈雜;無柱的弓弦樂器(如提琴、二胡等)發音曼延婉轉,沒有顆粒音細碎音的嘈雜,但缺乏鏗鏘響亮,音質偏軟;而古琴之音則剛柔相濟,既有彈撥樂器的鏗鏘響亮,又有弦樂器的悠揚婉轉,而且「大聲不震譁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無聞(《新論琴道》),綜上優點,故稱古琴為雅音之典範。

(四)音色之富:音色是由樂器的材質、形制、構造、取音方式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而發生的。從材質上看,古琴共鳴箱用材為上桐下梓、桐紋理細緻均勻鬆軟而較輕,使發音清脆、透徹、醇厚;梓木則紋理緊密、堅硬而沉重,不僅使琴體牢固不易變形,更重要的是面板的發音得到良好反射和迴響。使琴音圓潤飽滿,古琴通體布滿經多次塗刷、拋光的生漆,用鹿角研磨成極細粉末的鹿角灰(一種中藥)作為漆胎,與生漆調勻遍塗琴體,待陰乾後磨平,經數次同樣工序直到漆層達到相當厚度,這種厚漆層既利於保護琴體,又因有鹿角灰而產生的納米孔隙而利於共振和透逸。

北宋晚期以後,又出現「八寶灰」漆琴,即在鹿角灰中摻和黃金、白銀、玉石、珍珠、瑪瑙、珊瑚、貝殼等粉末,以此漆灰所制琴,漆色如滿天繁星,晶瑩透亮,更富敲金戛玉之音色。琴弦使用蠶絲,使琴音圓潤、古樸、淡雅。從形制構造看,古琴的音箱,不像別的樂器那樣薄板粘合,其面板和底板都是整木掏空而成,其音箱壁厚,內部又有暗槽及納音等特殊結構,所以發聲更有獨特韻味和吸引力。琴腹內,頭部有兩個暗槽,一為「舌穴」,一為「聲池」。尾部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這些裝置使古琴在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留有餘韻」。

從取音方式看,古琴有泛,散按三種音色。所謂泛音,即左手觸弦如蜻蜓點水,右手同時彈出之音。其音清脆高遠,若隱若現,輕盈活潑,縹緲入仙,如天外之聲,有「浮雲柳絮無根蒂」之喻。故稱「泛音法天」,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意。泛音以七徽為中心,向兩側依次對應升高,可彈出泛音91個。泛音之多,應用之頻繁,是古琴的最大特點,散音法地,所謂散音。是左手不按弦,僅以右手彈出的空弦音,散音的特點是深沉渾厚,恢宏曠達,成為琴曲雄健的根基,如大地般堅實,有「勇士赴戰場」之喻。取「地德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之意。

「按音法人」,按音即是左手按弦,右手同時彈出之音。按音的特點是婉轉抒情,圓潤細膩,如人傾訴衷情,有「暱暱兒女語」之喻。琴的按音最多,左手指法特別豐富細膩,是琴最具表現力之音。三類音色,天籟、地籟、人籟俱在七弦古琴之中。因其以上諸多優點、古琴成為眾樂典範。

古琴的文化內涵

古琴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結晶,要對古琴曲的美感和神韻作整體把握,既需要具備一定的音樂感受能力和音樂知識,也需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此處著重從文化視野方面作些探索。

(一)理性和諧,自然虛靜的哲學美學觀

音樂是人類感悟精神世界,體驗和豐富人生的一種方式,故哲學美學觀念對音樂美的形成發展有直接關係。中國古琴美學思想基本上是儒道主宰或互補的框架結構。

儒家哲學美學的核心是「盡善盡美」,即樂與仁的統一,樂與仁本質上是自然相通的,其要領可以用「和」即「和諧」一詞概括。「樂言是其和也」(《荀子儒效篇》);「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荀子勸學篇》);「故樂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紀也」(《荀子樂論》);「大樂與天地同和,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記樂記》);「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樂以道和」(《莊子天下篇》)。

「和」的音樂是和諧統一的音樂,即《尚書堯典》所云「八音克諧,無相奪倫」。「和」的社會即人際關係和睦融洽的社會,中和的音樂才是盡善盡美的音樂,是仁的流露和表現;樂與仁的統一,即藝術與道德在最高境界中得到渾然的融合統一,道德充實藝術的內容,藝術則增強了道德的力量,樂仁統一的中和音樂之美,就是內容中正、無邪、形式和諧、有節,所謂「樂而不淫」,反對音調和情緒太過放縱無控,有損於道德人格修養,如古之「鄭聲」、「溺音」,今之「搖滾樂」之類都是儒家所不取的。

道家哲學美學思想核心是「自然」,「道法自然」。世間天地萬事萬物生育發展都循一定法則規律,即「道」,而道的本質是「自然」,是沒有任何人為痕跡的存在和運行狀態。「致虛極、守靜篤」的養生之道就是要模仿虛靜到極致的天地自然狀態。老莊「大音希聲」、「心齋」、「坐忘」的哲學美學思想要求人們在審美觀照時要達到消解生理欲望、擺脫普通認知活動虛靜無我的精神自由狀態,超越物象時空的樊籬,開展思想騰飛之翅,領悟至簡(自然)音中所含至大神韻。

儒道兩家都強調音樂心理的靜態,《樂記》指出:「樂由中出,故靜,禮由外出,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靜是自然安靜,生於人之根本天性,即「樂由中出」。此處所謂「中」,道家視為「嬰孩」之「性」,由此種自然天性中流出的音,自然有寧靜的特性,人受此音樂藝術洗禮和薰陶,就會向寧靜、純樸而無欲、無妄的人生境界升華,此種音樂藝術,就是順天地之律,成萬物之性的至高藝術,故「大樂必易、必簡」,簡、易生於靜,又成於靜,簡易之極,至於無聲之樂。《禮記孔子閒居》載:「無聲之樂,氣志不違」,就是這個意思。由上可見,儒道兩家哲學美學觀出發點雖不同,但都是為人生的藝術觀,道家主張「自然」,「希聲」,是為了生命的修養在虛靜心態中獲得安寧,回歸自然的本質而得道長生,儒家主張「中和」,「樂仁統一」,是為了人倫教化,在「和」、「靜」的不偏不頗的愉悅心態中得到個人和社會的統一和諧與升華。

(二)載道與養生互補的功能觀

儒家倡導「樂以載道」的音樂功能觀,它與儒家積極入世、關心倫理、參與政治的人生觀相一致。儒家認為樂與道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道是樂的內容,樂是道的形式。「德音」必反映和傳達道的內容。

《禮記樂記》稱:「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音樂不僅反映現實,且能動地參與社會政治、發揮教育人民轉移社會風氣習俗的教化作用,荀子指出:「夫樂(yue)者樂(le)也,人情之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樂者聖人之樂也,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易,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荀子認為,愛好音樂是人情之不可免,不同的音樂形態情調反映了不同的心性人格,王道政治極重視音樂直接打動人心的教育功能收效很快,是別的教育手段無法代替的。

通過理性和諧(中和)盡善盡美的音樂,對人民的感情予以恰當的鼓舞,引導人們棄惡從善,建立良好和諧的社會,這是無形跡的積極地教化。儒家雖未放棄音樂的藝術標準和要求,但太強調音樂的政治倫理內容,導致其音樂形式風格趨於平衡統一,抑制了藝術不可缺少的幻想與想像的發展。

道家的音樂功能觀與儒家構成了互補。道家哲學既是為人生而藝術,又有出世傾向,其音樂藝術觀更富於通神的空靈玄學色彩,表現為通神養生的音樂功能觀。道家認為音樂是神創之物,是通神之舟筏,達靈的梯航。道家的終極目標是修道長生,羽化登仙,而音樂則是實現此終極目標之手段,古典道教「上清派」推崇音樂為最佳修道法術,認為只要誦讀《大洞真經》,不服丹藥導引即可成仙,甚至只要虔誠聽經樂,也能獲長生之道。

《上清諸真人授經時頌金真章》說,只要把十二篇金真章吟唱下來,可令人「百關開竅,疾病散天」。音樂強身祛病,現代「音樂治療學」已有科學論證。道教音樂雖有宣揚神學的超驗因素,但不能簡單一概否定,其中隱藏的一些合理內核,一些超常人的經驗知識和思維範疇值得重新認識,如內丹氣功、「早服還丹,琴心三疊」(李白),宋初道士陳搏創製《易經八卦圖》其術數之學可以貫通等差級數,等比級數,二項式定理、二進位邏輯數學,啟發萊布尼茲發明計算機。道家的音樂養生功能觀(嵇康《養生論》有精到闡述)至少在人體科學和音樂治療等方面有很多科學啟示。

儒道兩家音樂觀對中國古琴音樂文化的發展都有深刻影響,「樂以載道」的思想在當代仍佔重要地位,田漢、聶耳、冼星海等緊貼政治現實、謳歌時代風雲,浩然光明宏大之作,都凸出體現了「樂以載道」的傳統,道家「通神養生」追求心靈虛靜、自然,發揮生命潛能,實現精神自由,想像自由飛翔、寧靜、舒展、柔和、親愛的審美情感,既是歷代古琴家「操縵」所表達的一種境界,也是人們滋潤心靈,追求豐富精神生活的一種選擇。

(三)傳神寫意移情的審美精神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現象,其基本功能是審美精神的表達。中國古琴審美思想中許多美學範疇,如衝逸、氣韻、妙悟、神韻、意境等,都是西方美學史上聞所未聞的,歷代琴家尤重「神韻」、「意境」、「移情」三者。「傳神」觀念最早起源於莊子「神遇」說,《莊子養生主》託庖丁言「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同書《人間世》指神遇不可遇之耳目等感官,甚至不可遇之以心,直須遇之以氣方可。「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天下篇》雲「無聲之中,獨聞和焉」。無聲之音存於大音,無形之美存於大象。《老子四十一章》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講求神遇就會重神輕形,重意輕象。藝術的最高境界,不僅要神形兼備,意象俱足,而要「以神馭形」、「以意馭象」,蓋因形象有限而神意無限,從表現角度看,須以無限馭有限,故重傳神寫意,從接受角度看,則須從有限見無限,善於領會「音中之意」、「弦外之音」。

古琴音樂中當然也有重形似的客觀描摩性的音響,如「廣陵散」中聶政刺韓王,聶政與韓王刀劍格鬥之聲,《流水》中以滾拂擺猱手法在七弦上發出波濤湧動之聲,《醉漁唱晚》中舟楫之聲等,都有一定的客觀寫實性,但絕大多數古琴曲不追求寫實形似,而以傳神寫意為創作基本準則。雖然絕大多數作品都冠有具體明確的標題,但音樂並不直接表現標題所揭示的景物,而是借這些景物來展示某種神韻,抒發某種情感。

琴的神韻意境,是古琴曲中所蘊涵的含蓄的情感意象。不可言傳之謂「神」,餘味綿延之謂「韻」,藝術家的主觀情感謂之「意」(如劉勰《文心雕龍》所謂「神思」,王士禎的「神韻」,袁公安的「性靈」),天地自然人間世象謂之「境」,意與境合即「神與物遊」、「心境交融」、「神用象通」達到心與物合、主與客齊,超越物質層面,「以虛涵實,實中見虛」,任想像力自由馳騁的精神境界,音簡意長,餘音繞梁。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琴曲,儘管曲意主旨不同,曲式風格各異,無不蘊涵深邃的意境,其美學特徵為自然傳神,韻味綿長,天生化成,情深意遠,含蓄不盡,令人回味無窮,給人以至高的美感享受。

古琴音樂傳神寫意的最高境界是「移情」。所謂「移情」就是將外在的物象世界置換為琴樂裡的精神世界。淺言之,就是在音樂藝術創造中,運用聯想和想像心理和手法,塑造優美、鮮明的音樂形象,使意境更加深邃幽遠,使音樂獲得更強烈地感人的力量。《樂府古題要解》說:「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有成,至於精神寂寞,情之專一,尚未能也。成連曰吾師方子春在東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俱至蓬萊山,留伯牙,曰:子居習之,吾將迎師。剌船而去,旬時不返。伯牙四望無人,但聞海水汩沒崩澌之聲,山林空冥,群鳥悲號,愴然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終成連剌船而還。伯牙遂為天下妙手。」成連以大自然形象為師,用聯想移情之法培養學生的樂感和想像力,以物移情,以情導技,培養出千古大師級演奏家。伯牙悟性無比,一入海濱,就領悟師意,外師造化,獲得靈感和審美創造力,成為天下妙手。成連伯牙的故事,對後世音樂教育和欣賞有寶貴的啟發意義。

認清中國古琴深邃的文化內涵,就能體會到古琴藝術在人類文化遺產中崇高的地位,激發我們民族自豪感,同時也提高我們對古琴音樂的鑑賞能力,把握其至精至微的精髓,享受更高的審美藝術人生。

古琴文化的外延

古琴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中已綿延了數千年,從古琴文化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歷史過程中的興衰,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變革,從有文字以前遠古的傳說和出土文物,到有文字以後的歷史、哲學、宗教、政治、教育、繪畫、建築、文學、詩歌、小說、戲劇幾乎無一不與古琴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一)古琴與天文、曆法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要求有準確的季節時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展,《尚書》、《詩經》、《春秋》、《左傳》都有關於星象和日食、月食的記載,古代「五行」觀念就源於金木水火土這五個最早實際觀察到的行星,古琴定弦按五聲音階就是與「五行(星)」相配合的。

古琴與詩歌

詩歌的誕生,與音樂有不解之緣。墨子說:「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弦詩三百。」可見《詩經》中的風雅頌都可入樂。後來一些文人詩主要供閱讀和吟詠,不必引吭歌唱,但也要有音韻和節奏的美,因而古典詩詞都講格律。從本源上講,詩歌、音樂、舞蹈三者在遠古社會密不可分,共同組成了原始圖騰崇拜和巫術儀式的基本內容。

歷來詩人和琴人有著廣泛的聯繫,有的交往非常密切,許多詩歌寫的就是詩人與琴人之間的情誼。如高適在送別著名琴人董庭蘭的詩《別董大》中就有「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唐代很多詩人能夠彈奏七弦琴,從許多專門為某道士、某山人、某尊師、某處士等人彈琴而寫的詩歌中可以看出。著名詩人李白的詩作中提到的琴師有蜀僧睿、岫師、盧子順等;元稹的詩作中提到的琴人有柔子、庚及之,姜宜和他的妻子等。這些詩歌中描寫到的琴人各有特色,有業餘的、也有專業的,所彈奏的琴曲藝術風格各有千秋。專業的琴人在唐詩中有董庭蘭、杜山人、姜宜、穎師等。從這些描寫古琴藝術的詩歌中,我們看到古琴在唐代文化生活中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全唐詩中有不少反映琴曲藝術的作品。有些詩人對古琴非常愛好,經常彈琴自娛,有的自創琴曲,一抒已懷。初唐的王績,盛唐時期的王維、李白、李頎,中晚唐的韓愈、白居易、溫庭筠,以及此後歷代文學家如歐陽修、蘇軾、姜夔、李摯、張岱等,對古琴曲有深刻的理解和體悟,在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生動的描寫和精闢的評論。這些關於古琴的詩歌篇章,可供我們了解琴曲藝術的成就和在當時社會的影響。

(四)古琴與散文

古琴曲的一大特點是其相當的自由節奏,這和文學作品中的散文體句法相似,二者都在自由馳聘中追求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在自由的節拍中追求整齊統一的美。古琴為什麼會和其他樂種卓然不同?這主要和古琴蘊涵的文化傳統和哲學理念有關。從傳統和淵源上來看,古琴並不是最求聽覺意義上的美,而是對天地宇宙、萬物自然、人神世界的沉思。古琴中的歡愉和憂傷更富有形而上的思考價值,都超越於現實生活本身。

當然古琴音樂的「散」與「自由」是相對的,古琴曲還是有節奏律動和規律的。彈琴指法本身就有節律作用,含有時值逗頓的區別。無論是就道德倫理層面,還是就個人自娛的層面,古琴都在自身的藝術形式中追求思考和超越。古琴的風格並非單一,是豐富多彩的。在這方面可以與我國傳統文學作品相類比。

從先秦諸子散文到兩漢辭賦,從唐宋八大家到明清小說,歷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中,有關古琴和古琴音樂藝術的文學論述可謂數不勝數。有些文學家自身就是著名的琴家,不但能對琴曲藝術評點得失,(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妙玉之口評論林黛玉彈琴時的心理狀態),而且可以自度曲目,為琴壇增加亮色,如司馬相如、蔡邕、嵇康、蘇軾、姜夔等。

文學家的事跡和他們文學作品裡的玄思和意境,人物形象和崇高的思想品質又為琴曲藝術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著名琴曲《離騷》就來自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作家屈原同名詩作《離騷》。又如琴曲《正氣歌》就來自民族英雄、狀元宰相文天祥。

(五)古琴與佛教。

古琴文化具有廣博的容納度和強勁的融合力,「琴禪」的出現和存在即是明證。佛教於公元前5-6世紀創立於印度,約於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魏晉時始創中國佛曲,《魚山梵唄》據傳系曹植作,東晉時廬山慧遠(334-416A.D),以音樂舟楫弘揚佛法;「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國風格的佛樂傳統正式形成,竟陵王蕭子良、梁武帝蕭衍都信佛法,且「素精樂律」,梁武帝尤為擅長七弦琴,他親制《善哉》、《仙道》等十首佛曲定為國家雅樂,在隋代被列為「華夏正聲」。

隋唐五代佛樂達全盛期,韓愈《華山女》詩「街東街西講佛經,撞鐘吹螺鬧宮廷」反映了當時盛況,宋元時期佛教音樂休系趨於完成,密教因《焰口》法事而作《音樂咒》,以南宋禪宗第十二代傳人普安之《普安咒》為最,該曲以奄、資、羅、支、夷等79字母,據「悉曇」「聲明」之學製成,明清時演為傳世名曲,至今盛傳不衰。自慧遠以後,凡文化較高僧人多會彈琴並與琴人結為摯友。北宋朱文濟、僧夷中、僧義海、僧則全、僧照曠五代承傳琴學,形成長期延續而卓越的琴僧系統。

佛教中,「靜」、「空」是一種宇宙間的大智慧,一種苦寂主體本身心境的提升。彈琴需要清明的心境,非清心不能盡古琴之妙,因此彈琴近似於佛家的修煉。擁有一張古琴,便多了與山水自然、與往聖先賢交流、與天地相適的樂趣,可以淡忘紅塵中名利的紛爭困擾。發展到禪境的佛家,其最高境界為不立文字,當下了悟,追求頓悟,立地成佛。這種境界實為最虛、最靈動,也最篤實、最直接的境地。音樂藝術本身不需藉助文字而明心見性;而古琴之樂所追求意境之深、遠、靜,是必須講求與心之虛靜相配合的,所以,古琴之音達到一種禪的境界,琴禪的出現是很自然的。古琴之音天然能與佛家相容,佛家的境界又擴展了古琴的審美傾向。

古琴以其自身的特質和品格,契合儒、道、釋三家哲學的理念,使得它在審美意向上有極強的包容性,並以其自身所給予人們的主流審美意識特立獨行於傳統音樂中歷千年而不變。

(六)古琴與繪畫

現代物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經研究認為,音樂的聲波與視覺色彩的光波都是一定頻率的振動,可聽性聲音的頻率範圍是每秒種16-40000赫茲,可視性光波的頻率範圍是每秒450-780兆。大科學家牛頓也把赤、橙、黃、綠、青、藍、紫等7種顏色與音樂中的7個音相類比。音樂與繪畫藝術間有天然的共性。

中國的繪畫藝術以直覺的方式來感覺色彩的萬千變化,西方繪畫刻意追求光學、幾何學和物理性的表現。同樣,中西方的音樂藝術也是如此。西方音樂在音色方面更加重視物理方面的價值,以及心理上的相似性聯想。如低音給人以黑暗、沉鬱之感,相對較高的音則令人覺得有光明、朗麗之感。中國音樂對於音、調的認識主要表現為一種情感和直覺體驗。如元代六宮11調的「宮商聲情」之說,即把每一宮調與各種情感感受聯繫對應,如「仙呂宮」「清新綿渺」、「南呂宮」「感慨傷悲」,「黃鐘宮」「富貴纏綿」等。

中國音樂與繪畫都不是單純追求音響或色彩,而是賦予音響和色彩以情感。音樂以聲情為主,音響為輔,繪畫以墨為主,色為輔。我國傳統繪畫藝術與民族音樂有著天然內在的生命聯繫,有共同的文化哲學基礎。古琴是文人化的音樂,與宋元之際文人畫息息相通,追求的是清遠、高遠、曠遠,在簡約、靜謐中獲得豐富的生命,都希圖與天地自然相通,與政務人倫相協,求得人生境界的大智慧。古人追求忘情於山水的精神境界,於是用筆觸來描畫。如琴、畫並優的宗炳嘗臥觀山水之趣,澄懷觀道,與琴為伴。他的《畫山水序》即是一篇完整的富有哲理的山水畫論。與他的琴藝思維相一致。

中國山水畫與七弦琴在審美傾向上精神氣質相通相合,可謂水乳交融,如在觀賞元人山水畫時,聆聽古琴曲《高山流水》或《瀟湘水雲》,在清遠淡雅的琴音中更可體會到畫中「遠」、「澹」、「雅」的境界,深刻體味傳統音畫殊途同歸相得益彰之妙。

(七)古琴與劍

琴與劍,歷來作為我國文武兩端的象徵,「劍膽琴心」這句常見的成語素被作為人們品格修養的目標和對人氣質評價的標準。彈琴者欲壯其氣,必舞劍,或觀劍舞;有文化的劍客必喜琴或自奏鳴琴。以古琴曲為主題構思的劍舞,體現文與武:樂與舞:琴與劍的藝術處理。會虞琴社曾編練以古琴曲《華胥引》為主題構思的劍舞。傳說黃帝曾夢遊華胥國,夢醒作琴曲《華胥引》,實為後人託名。但樂曲莊嚴,音韻暢達,琴聲旋律肅穆,音調鏗鏘。舞者短衣窄袖。戎裝履靴,單劍帶穗,架勢穩重,英華內斂。劍走雄特,行站結合。行劍迅速矯捷,止息沉穩。抽帶提格;擊刺點崩;攪壓劈截;洗雲掛撩。身與劍合,劍與音合,音劍渾然一體,出入神化。動如江水奔流,靜如山嶽矗鎮。表達炎黃子孫的豪邁形象;流露中華兒女的英雄氣概。曲終收勢,巍然屹立,給人以壯志凌雲,威武不屈之感;勉人以激越磅礴,搏擊奮進之志。

相關焦點

  • 古琴梅庵 海曲清韻|梅庵派古琴藝術公益講座在海曲書房舉行
    12月20日上午,東港區文化和旅遊局推出的第九期周末名家藝術公益講座在城市書房海曲公園館舉行。本次公益講座由中國教育衛視「綻放的向陽花」藝術聯盟常務副會長,「金龜子國際兒童藝術節」日照組委會副主席宋詩音老師主講梅庵派古琴藝術。古琴,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之首,被視為高雅藝術的代表。
  • 江蘇省「古琴文化藝術傳承人才培養」項目在淮開班
    昨日上午9時,淮陰師範學院音樂學院古琴教室裡琴聲悠揚,由江蘇藝術基金資助的「古琴文化藝術傳承人才培養」項目正式開班。文化和旅遊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音樂人類學博士高舒為學員們傳授了開班第一課,「非遺回歸生活,古琴走進校園」的觀念深入人心。
  • 五道集團·古琴之美鑑賞音樂答謝會圓滿舉辦
    >天堂書屋&古琴之美音樂鑑賞答謝會文人雅客的古琴藝術之旅再上臺階與財富管理結緣的五道老友們再一次,與藝術志趣相投以琴會友從來是名門雅士的樂事琴棋書畫是中國古典四大藝術,而居於魁首的古琴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早已成為文人雅士抒懷養性之物。
  • 曲有意而境無窮,說說古琴的意境之美
    古琴作為文人雅士之器樂,所追求的正是弦外之音的幽玄意境。意之表達在琴學中的運用大約始於漢代。《淮南子》說:瞽師放意相物,寫神愈午,而形諸乎弦者,兄不能以喻弟。《風俗通》亦說: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而意在高山…傾之間,而意在流水。及其所通達而用事,則著之於琴以抒其意。可見琴是一種寄意的精神境界紐帶。
  • 古琴文化綜述
    2003年,古琴藝術入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這是對歷史傳承悠久的古琴文化的認可和致敬。、九寨溝等29項統屬物質文化遺產,而精神文化遺產則只有崑曲和古琴藝術二項,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對精神文化遺產的評選標準極高,要求極嚴,手續極密、審批極細、極慎,規定申報精神文化遺產的項目必須是能代表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具有體現人類創造天才的傑出的代表性和無法代替的特殊價值的偉大精神創造,其內容、內涵 比 物質 遺產更為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全世界177個 締 約 國 每 個 國 家 隔 兩 年才能報一項
  • 帶你穿越歷史,了解古琴文化與其歷史變遷
    是因為琴除了是一門修身養性的藝術,還承載著儒家的文化傳統和道的精神。自漢代就有「琴道」之稱。面對著古琴,就像是面對著天地宇宙,撥動先賢們發明的琴與蠶絲做成的琴弦,發出一種蒼茫淳厚的天籟之聲,立刻就會把你帶入一個曠古幽邃的境界去,體驗到天地人琴合一的和諧與自在。
  • 政協委員古琴名家做客「青年之聲」 為青少年生動演繹傳統文化
    孔子學堂是一個讓孔子文化、傳統文化落根到我們生活當中一個很好的平臺,由中國孔子基金會倡導建設。所以那一年,我在全國政協會上就提交了在全國推廣孔子學堂的提案,到現在為止全國已建立了近2000所孔子學堂。」 孔維克說。   通過孔子學堂這個載體,孔維克發現,傳統文化就在人們的生活中,關鍵看青少年如何去挖掘。
  • 「活字生香」藝術展:感受「活字之美」,學習古琴減字譜
    本次展覽以字模活字藝術傳承傳播「走出去」為主題,以「活字工藝」為一條主軸。共分為8個展館,分別是:古代活字,近代活字,當代活字,字體之美,古琴譜與活字的對話,活字迷宮與百家姓,活字體驗互動,活字藝術衍生品。在展覽中,觀眾不僅可以了解「活字」的歷史、參觀活字實物,還可以探索活字迷宮、依據古琴減字譜彈奏古琴,參與豐富的互動活動。
  • 2014龍人古琴藝術節開幕 "琴頌詩經"闡述千年古琴文化
    ■2014龍人古琴藝術節昨天下午拉開序幕  ■「琴頌詩經」文化講座闡述四千年古琴文化    昨天下午,由著名古琴家楊青主講的「琴頌詩經」文化講座在廈門市圖書館舉辦,拉開了2014龍人古琴藝術節的序幕。楊青說:「古琴是流傳四千年的傳統文化,掛起來是一幅畫,彈起來是一首歌,我們可以將古琴生活化。」  古琴入門簡單 學三天可達技術四級  楊青說,古琴生存了四千餘年,生存力很頑強。
  • 2020年北京「心花盛開 愛滿世界」新年古琴文化匯演散記
    此次節目編排獨具新意,由詩、書、禮、樂四部分構成,用悠遠的琴曲來闡釋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追求;尤其是那一床床古琴靜臥其上,給人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意境;整個現場氛圍溫馨,美好,祥和,高雅……眾所周知,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是中華傳統文化燦爛的瑰寶,自古「琴」為其特指,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居中華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
  • 古琴記譜法反映文化構造 節拍受控於人心理律動
    作者:章華英  古琴藝術作為一種文人音樂,集中凝聚、濃縮了中國士大夫階層的審美情趣。古琴譜式因人、因情、因時而異之相對性,正與中國文人所追求的超然物外、清遠空靈之意境深相契合。  中國琴學歷史悠久,譜系深廣,文獻豐富,幾千年延綿不絕。
  • 廈門首個古琴社成立 知名古琴演奏家杜大鵬任社長
    此外還會進行一系列公益活動,例如進中小學做琴文化公益講座,提倡琴友參與公益慈善活動等,弘揚中華文化。古琴凝聚中華民族幾千年精神和文化廈門文廣新局許向明在琴社成立大會上致辭表示,廈門市一個文化之城,它是一個非常包容的城市。
  • 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梁球 斫君子之器修賢德之心
    1月15日下午,佛山市圖書館五樓文史館,佛山古琴傳人梁球率一眾弟子現身,為讀者帶來一場迎新春古琴音樂會。作為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梁球現場演繹了一首古琴名曲《梅花三弄》,清逸、高潔的曲風,為讀者帶來儒雅的天籟之音,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餘音繞梁。梁球出生於佛山古琴世家,自幼隨父學古琴並親手制琴,更有家族傳下來的古琴譜。如今,年過六旬的他彈古琴、制古琴,希望將古琴技藝傳承下去。
  • 以古琴之名 會高山流水 一場古琴音樂會激揚東城琴友心
    清雅時,如東坡泛舟赤壁,江岸風光旖旎,亂石嶙峋,江流翻湧;鏗鏘時,又若兩軍酣戰,鼓聲急奏,亂箭如雨……」一曲終了,市民陳倩也成了古琴藝術的「迷妹」,意猶未盡……張天獨奏《流水》清音沐耳,一洗俗塵一個半小時,十首琴曲。
  • 講座|琴藝與琴道,古琴傳承與藝術人生
    「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目前正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出。展覽展覽匯聚國內9家博物館唐宋古琴重器21張,從古琴的數量和規格來看,堪稱為目前國內唐宋古琴展之最。唐 仲尼式 「疏影」七弦琴 浙江省博物館藏古琴中的「琴藝」琴藝是中國文化非常特殊的藝術。大家都知道中國文化裡有琴棋書畫,琴這個藝術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特殊的東西,它不是大眾化的,也不是表演性的。我們現在有古琴,也就前幾排可以聽到,中間和後面就聽不太到,所以琴不具有表演性。
  • 古琴大師龔一論「琴道」一半在彈奏之功 一半在琴聲之外
    近日,在紹舉辦的首屆「越地琴學普及論壇」中,我國著名古琴演奏家、古琴教育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龔一先生的現身,更是吸引了全國各地200多位古琴愛好者來到紹興,聆聽大師琴學理念,與大師面對面交流。
  • 君子修身的必備之器——古琴
    辣麼,看看下文,親自了解下古琴的魅力。古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是國樂之精粹。對於古人來說,古琴的角色不僅是一種音樂,還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道」。它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是傳統高雅藝術的典型代表,深深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意義與價值遠遠超出了一般的傳統音樂。
  • 藝術大家|聆聽悠然古琴音,「斫琴名家陳一民、劉筆華古琴精品展...
    展覽現場名琴展現瑰麗嶺南藝術廣東省文化館副館長鄭小陽在開幕儀式上致辭時表示,「在粵」系列文化活動是省文化館今年推出的一項嶄新計劃,以「粵色生香在廣東」為主題,關注在地文化的發生成長,邀請文藝名家共同參與,通過音樂、繪畫、美食、服飾四大主題的現場展示與分享交流,向社會大眾呈現嶺南藝術之瑰麗、生活美學之精妙。
  • 孩子學古琴:三分指法,七分人品!
    「和雅」、「清淡」是琴樂標榜和追求的審美情趣,「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意境的精髓所在。古琴藝術之所以能獨樹一幟而備受推崇,除「琴德最優」外,更由於其音樂的特質能順乎自然,耐人尋味,符合中華傳統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內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徵,它含藏著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內核
  • 長沙藝術講堂系列丨泠泠七弦訴琴心,跟隨藝術名家談談古琴音樂中的...
    講座信息「長沙杜鵑花藝術月」古琴藝術專題講座——古琴音樂中的人文情懷【嘉賓】劉慧揚【主題】「古琴音樂中的人文情懷」古琴曾是文人、貴族的精神寄託和心性修養,是社會交往的重要途經,也是社會生活中普通人情感表達和心靈溝通的重要方式。古琴藝術最初產生於夏商之際的民間文化生活,進而發展為祭祀先人禮儀所採用的「搏拊琴瑟、祖考來格」,更有「士無故不撤琴瑟」的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