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在中國古代,一直是文人貴族的藝術,產生於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一直流傳發展到今天都沒有間斷過,不僅如此,到清代後期還有深化。古琴在古代也一直有著崇高的社會地位,很多文人貴族甚至皇帝,都把古琴看作是古代聖賢的載體。它也有很多美好的傳說,比如我們在前面提到過的「伏羲造琴」,還有一個是「神農造琴」,關於這兩個傳說都是有記載的,但是通過研究,最終還是認為「伏羲造琴」這個傳說更加有力量!文王加一弦,武王加一弦,這便是古琴早期的形態。
在前面關於「古琴的發展」的內容,我們已經說到了元代,今天我們會從明清時期往後面繼續說。
首先是明清時期
根據前面的了解可以知道,在宋朝的時候,古琴就開始出現了明確的流派劃分,而到明清時期古琴則出現了流派紛呈的現象。在當時,社會上面出現了大量刊印的琴譜。比如我們在最早的那篇關於《廣陵散》的故事的文章之中所提到的《神奇秘譜》,這是迄今為止保存的第一部古琴的簡字譜,在裡面保留了眾多的古琴曲。
在明朝的時候,造琴之多,成為古琴發展史上空前的盛況。當時不論是皇帝還是那些親王,亦或是官宦之家,喜好古琴的人都尤其的多。而在製作古琴上,僅當時的皇族宗室中就有四大制琴名家,分別是寧王,衡王,益王,還有潞王,其中按制琴數量又以潞王為最。根據傳言,潞王是在崇禎年間開始製作古琴,到後面他所作古琴數量之多,達四五百張,不管式樣還是尺寸都是一致的。這些古琴都被根據年份,製作的順序然後按順序編號刻在琴腹內。在琴背上刻著「中和」是以為古琴的名字,另外還題有詩文「仰長江水」並一方大印「潞國傳世」,都是用八寶漆灰。
其次是近代
從清朝末年到1950年代,這段時間在全國範圍內琴人大約有100餘人的樣子。在1920年代的江蘇,上海一帶地區還成立了一個琴社,名叫今虞琴社,不僅如此,還編印了琴刊《今虞》,這是當時唯一的一件盛事。在民國期間古琴也隨著中國文人的出洋而被帶到國門外,東南亞及歐美,澳洲這些地方都有了古琴的身影。
其實早在20世紀初,就有古琴名家希望能夠振興古琴,但是經過多次嘗試以後卻是西樂更加的受歡迎。古琴名家查阜西先生就一直在為古琴而奔走,希望獲得支持,卻屢屢碰壁,在國難當頭,救國要緊的時代,古琴由於種種原因難以生存下去,之後便是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對於古琴卻再也沒有幾個人提起了!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1954年文化部在北京西城的一個四合院裡面掛牌成立了「北京古琴研究會」,研究會的成員們都是造詣深厚的古琴演奏家,他們為古琴的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做了許多的工作,比如收集錄音整理古琴家,古琴曲目等等。著名的古琴大師查阜西帶領著專門的調查小組去往中國那些琴人聚集的地方進行普查,造訪琴人,記錄古琴有關的文字及錄音資料。《琴曲集成》,《存見古琴曲譜輯覽》這些書籍便是在那之後整理出版的,這都是古琴這項藝術復興的基礎。另外,由唐健垣所編寫的名叫《琴府》的一本書,在其中還有一冊居然描寫了70年代的時候,港澳臺地區琴人們的狀態。
古琴,漸漸的也被容納進入了音樂專業的教育體系當中。那些古琴大師如管平湖,查阜西等等也開始在北京,上海等地區研究古琴,傳授琴藝。除了恢復流傳下來的古琴,他們也在嘗試著創作新的古琴曲。
但是後來我們中國又經歷了那樣一場長達10年的風暴,古琴也再一次受到了打擊,連研究會的工作都不得不被停止,破四舊讓很多優秀的琴人都受到了迫害,查阜西先生也在十年風暴之後去世。在我們進行改革開放以後,華人大規模去往海外,現在在世界上面很多國家都有琴社和琴人,比如美國,德國,加拿大,荷蘭,瑞典等等,但是古琴藝術卻……
最後是現代
到了我們的現代,古琴,甚至它所象徵的文化都是用「式微」來形容的。古琴這一門藝術被列入了世界第2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中。但是我們一直沒有忘記對古琴的傳承,一直有很多熱愛古琴的人在為他努力著。在去年12月的時候,南京大學成為了古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地~
古琴是值得被傳播,被普及,被喜愛的一種藝術~強烈建議大家可以去聽聽古琴曲,你會了解到古琴的魅力。琴曲,琴歌,琴譜,琴藝,斫琴都是藝術,後面我們會慢慢的去探索,希望你們可以喜歡古琴~
歡迎大家留言評論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