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口頭和非物遺產的古琴,如今卻是用「式微」來形容!你了解嗎

2020-12-15 開心趣說娛樂

古琴在中國古代,一直是文人貴族的藝術,產生於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一直流傳發展到今天都沒有間斷過,不僅如此,到清代後期還有深化。古琴在古代也一直有著崇高的社會地位,很多文人貴族甚至皇帝,都把古琴看作是古代聖賢的載體。它也有很多美好的傳說,比如我們在前面提到過的「伏羲造琴」,還有一個是「神農造琴」,關於這兩個傳說都是有記載的,但是通過研究,最終還是認為「伏羲造琴」這個傳說更加有力量!文王加一弦,武王加一弦,這便是古琴早期的形態。

在前面關於「古琴的發展」的內容,我們已經說到了元代,今天我們會從明清時期往後面繼續說。

首先是明清時期

根據前面的了解可以知道,在宋朝的時候,古琴就開始出現了明確的流派劃分,而到明清時期古琴則出現了流派紛呈的現象。在當時,社會上面出現了大量刊印的琴譜。比如我們在最早的那篇關於《廣陵散》的故事的文章之中所提到的《神奇秘譜》,這是迄今為止保存的第一部古琴的簡字譜,在裡面保留了眾多的古琴曲。

在明朝的時候,造琴之多,成為古琴發展史上空前的盛況。當時不論是皇帝還是那些親王,亦或是官宦之家,喜好古琴的人都尤其的多。而在製作古琴上,僅當時的皇族宗室中就有四大制琴名家,分別是寧王,衡王,益王,還有潞王,其中按制琴數量又以潞王為最。根據傳言,潞王是在崇禎年間開始製作古琴,到後面他所作古琴數量之多,達四五百張,不管式樣還是尺寸都是一致的。這些古琴都被根據年份,製作的順序然後按順序編號刻在琴腹內。在琴背上刻著「中和」是以為古琴的名字,另外還題有詩文「仰長江水」並一方大印「潞國傳世」,都是用八寶漆灰。

其次是近代

從清朝末年到1950年代,這段時間在全國範圍內琴人大約有100餘人的樣子。在1920年代的江蘇,上海一帶地區還成立了一個琴社,名叫今虞琴社,不僅如此,還編印了琴刊《今虞》,這是當時唯一的一件盛事。在民國期間古琴也隨著中國文人的出洋而被帶到國門外,東南亞及歐美,澳洲這些地方都有了古琴的身影。

其實早在20世紀初,就有古琴名家希望能夠振興古琴,但是經過多次嘗試以後卻是西樂更加的受歡迎。古琴名家查阜西先生就一直在為古琴而奔走,希望獲得支持,卻屢屢碰壁,在國難當頭,救國要緊的時代,古琴由於種種原因難以生存下去,之後便是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對於古琴卻再也沒有幾個人提起了!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1954年文化部在北京西城的一個四合院裡面掛牌成立了「北京古琴研究會」,研究會的成員們都是造詣深厚的古琴演奏家,他們為古琴的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做了許多的工作,比如收集錄音整理古琴家,古琴曲目等等。著名的古琴大師查阜西帶領著專門的調查小組去往中國那些琴人聚集的地方進行普查,造訪琴人,記錄古琴有關的文字及錄音資料。《琴曲集成》,《存見古琴曲譜輯覽》這些書籍便是在那之後整理出版的,這都是古琴這項藝術復興的基礎。另外,由唐健垣所編寫的名叫《琴府》的一本書,在其中還有一冊居然描寫了70年代的時候,港澳臺地區琴人們的狀態。

古琴,漸漸的也被容納進入了音樂專業的教育體系當中。那些古琴大師如管平湖,查阜西等等也開始在北京,上海等地區研究古琴,傳授琴藝。除了恢復流傳下來的古琴,他們也在嘗試著創作新的古琴曲。

但是後來我們中國又經歷了那樣一場長達10年的風暴,古琴也再一次受到了打擊,連研究會的工作都不得不被停止,破四舊讓很多優秀的琴人都受到了迫害,查阜西先生也在十年風暴之後去世。在我們進行改革開放以後,華人大規模去往海外,現在在世界上面很多國家都有琴社和琴人,比如美國,德國,加拿大,荷蘭,瑞典等等,但是古琴藝術卻……

最後是現代

到了我們的現代,古琴,甚至它所象徵的文化都是用「式微」來形容的。古琴這一門藝術被列入了世界第2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中。但是我們一直沒有忘記對古琴的傳承,一直有很多熱愛古琴的人在為他努力著。在去年12月的時候,南京大學成為了古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地~

古琴是值得被傳播,被普及,被喜愛的一種藝術~強烈建議大家可以去聽聽古琴曲,你會了解到古琴的魅力。琴曲,琴歌,琴譜,琴藝,斫琴都是藝術,後面我們會慢慢的去探索,希望你們可以喜歡古琴~

歡迎大家留言評論交流哦

相關焦點

  • 江蘇省「古琴文化藝術傳承人才培養」項目在淮開班
    昨日上午9時,淮陰師範學院音樂學院古琴教室裡琴聲悠揚,由江蘇藝術基金資助的「古琴文化藝術傳承人才培養」項目正式開班。文化和旅遊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音樂人類學博士高舒為學員們傳授了開班第一課,「非遺回歸生活,古琴走進校園」的觀念深入人心。
  • 古琴傳人龔一:古琴裡有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
    到他這一代,嶺南琴派基本是一脈相承,如今,謝導秀已經有不下三百個徒弟,學習嶺南派古琴的已過千人。  古琴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的七弦琴彈撥演奏藝術,有文獻記載的歷史已有四千多年。在古代,古琴除了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的雅樂演奏外,還與「詩、書、畫」一起作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工具,且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居於「棋、書、畫」之前。
  • 中國那麼多樂器,為什麼只有古琴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3年11月7號,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古琴能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單單是因為他是件樂器,還在於古琴本身所承載的中國的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 古琴音樂會帶你放空心靈
    11月2日,廈門終南書院藝術總監,中國琴會會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國第一位古琴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趙家珍教授來到鷺島,與古琴愛好者相聚一堂,聊琴,彈琴,共享美妙佳音。樂器承載文化 不要本末倒置談到古琴,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古代都是文人雅士習琴,是不是需要具備相當高的文化底蘊才能學彈古琴呢?
  • 好玩│踢毽子、聽古琴,這樣的「修身養性」你動心了嗎?
    在秋日的陽光下踢踢毽子、舒活筋骨,放下生活工作的壓力、聽聽古琴享受「知音」之樂,這樣的「修身養性」,你動心了嗎?◆ 心手相傳│「堂前燕毽子製作技藝」免費體驗活動招募「堂前燕」毽子的製作已有百年歷史,有記載稱始於民國。
  • 古琴挑選攻略|怎麼去挑選一張好的古琴?
    其中,古琴是八音中『絲』的代表樂器。古人云:八音為弦為最,而琴為之首。千百年前,古琴就有著極為崇高的地位。到如今,在我們漢族的樂器中,古琴仍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古琴有著非常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但是作為樂器,古琴也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
  • 走進古琴,和巫娜老師蘭亭相會
    相傳《流觴》便是以當年的「蘭亭雅集」而作的古琴曲,清況逸氣,韻味深長,跌宕起伏間,仿佛一群文人雅士攜琴從遠處緩緩而來,帶著微醺,高歌低唱,體會與自然合一的感覺。這16位琴人在縵學堂學習古琴兩年有餘,有的人在進入縵學堂以前對古琴演奏一無所知,而如今卻能在眾人面前彈奏這首技法頗難的樂曲。能在美景美酒中,探索演奏《流觴》的奧義,進入琴曲《流觴》的隱秘世界,讓你對文人之灑脫自然有更深的體會。
  • 戴曉蓮:古琴非遺更要有「真正」的傳人
    戴曉蓮在演奏  6月9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國古琴藝術早於2006年就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時機,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海市古琴藝術非遺傳承人、上海古琴研究會會長戴曉蓮邀請我去聆賞她主創的名為
  • 松江一大波少年宮線上課程來了!本期來學桌球顛球、古琴文化
    今年這個暑假很特殊但相信經過一個學期線上學習和學校返校複課你一定已經成為一名合格的防疫小衛士了吧松江區學校少年宮是頗受松江區青少年們歡迎的假期樂園今年,少年宮的老師們>精心錄製了16節的少年宮課程體育、藝術、科技、手工……所有的課程都可以反覆學習,還可以邀請爸爸媽媽一起來個親子體驗活動,也可以將你的作品通過各種形式展示給你的家人、朋友等。
  • 以古琴的名義聚會
    想感受一個不一樣的夏天嗎?大河報大河收藏事業部舉辦的「琴聲墨韻·納涼雅集」,讓你在古人的情懷中,達到「心靜自然涼」的境界。    茶香墨韻送清涼    7月19日,位於國香茶城的「梨花白閒居」可謂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畫家、琴師、藏家、茶人們聚於此處,焚香烹茶,輕搖摺扇,共赴一場「納涼雅集」。
  • 古琴崑曲,雙璧同輝
    原標題:古琴崑曲,雙璧同輝第九屆「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的後臺。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供圖《讓古琴醒來——中國藝術研究院館藏古琴音樂會》上的古琴表演。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供圖第九屆「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崑曲表演現場。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供圖5月31日至6月6日,第九屆「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於北京恭王府大戲樓和中山音樂堂上演。該活動由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共同主辦。
  • 振興傳統工藝、弘揚嶺南國粹,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項目啟動
    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項目,為期三年,由嶺南古琴藝術傳承基地七木琴社和古琴斫制技藝傳承基地稼軒琴坊兩個傳承基地導師團隊聯合執行,其中古琴斫制技藝琴師承研究項目,設在稼軒琴坊,琴坊佔地面積2000平方,由斫琴坊、漆藝研發中心、音樂廳等多個板塊組成。嶺南古琴藝術師承研究項目,設在七木琴社,嶺南古琴藝術館,設有講座、課程、音樂會、非遺遊、全日制師資班等。
  • 再婚家庭遺產糾葛:婚前協議與口頭遺囑大不同,哪個說了算?
    丈夫因病去世,留下遺產,再婚妻子拿出《婚前協議書》,親生女兒和母親卻堅稱有口頭遺囑,一場「遺產爭奪戰」就此打響。日前,記者從成都市青白江區法院獲悉一起財產繼承糾紛案,最終因兩份遺囑均不符合法律規定,法院根據法定繼承的比例進行了遺產分配。
  • 穿漢服彈古琴這些表面功夫,對國學的傳播真的有進步意義嗎?
    古琴的音域十分寬廣,音色也比較深沉,身著漢服,彈上一曲,餘音繞梁。古琴在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選為世界文化遺產,06年成為中國非遺名錄中的一員。而對於古琴的外圍文化,小編認為,大家也應當關注以及給予重視。古琴的外圍文化有衣冠琴禮等部分。其中,衣冠,是古琴禮儀以及琴德的外在表現,是對古琴的一種尊重。
  • 元代古琴現身鄭州!古琴家王鵬:古琴不是附庸風雅的高大上
    6月22日下午,臻器·鈞天坊古琴展在鄭州不隱臺文化生活館開幕,著名古琴家王鵬為百餘名鄭州古琴愛好者們,開啟了一場融古今琴事、文化生活和美學藝術於一爐的古琴盛宴。王鵬是當代斫琴與演奏兼善的古琴藝術家、美學空間設計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當天,在輕撫琴弦的餘音中,王鵬接受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的專訪。
  • 中國古琴廣陵派傳人來昌講述江西古琴史(圖)
    中國古琴廣陵派傳人的徐永來昌講述江西古琴史      大江網訊 李雷、記者朱正報導:6月12日下午,現為中國琴會副秘書長,國際古琴養生學會副會長,中國古琴廣陵派傳人的徐永受邀主講江西科技師範大學「紅谷之聲」講壇。
  • 古琴名家楊青:古琴是生活方式 有琴就不會絕望
    6月26日,孔子琴坊高端古琴品鑑會在濟南舉辦。國際中國音樂家聯合會副主席、國際古琴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青,諸城派琴家、山東泉韻琴社社長朱子易等古琴名家現場演奏了《流水》、《梅花三弄》等古琴名曲。楊青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古琴是當今優雅的生活方式,彈琴就像與祖先對話。」
  • 淺談古琴的保護與發展
    古琴,從2003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已有十七年了,即使從2006年列入我國的非遺算起也已十四年。不過這十幾年中,古琴在大眾中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圖片來源於網絡有時與朋友閒談起古琴,大部分人都多少會一臉茫然,因為古琴之名他們之前根本沒聽說過,更遑論對它的了解和興趣了。
  • 古琴曲的「弦外之音」,你真的聽得懂嗎?
    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說到古琴,你會想起什麼?元 趙孟《松下聽琴圖》 歷代的皇帝也為古琴折腰。其中原委,當然有皇帝的個人愛好,但也不乏古琴作為雅樂的教化之意。如今的古琴曲高和寡,已不為大眾所熟識。所幸,我們雖然不一定會撫琴,卻依然能探尋琴韻詩心之下,中國文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
  • 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位化工程面世 縱橫上萬年
    在精神文化方面,有什麼足以代表中國全民性的文化遺產,又能提供整體呈現和局部檢索的雙重便利呢?前不久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的重大項目「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位化工程」(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和漢王公司合作,一期項目2010—2013)結項面世,為世人展示了「口耳間的中國」:其根源在無文字時代的史前中國,結果在當今數位化時代,縱橫上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