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漢服彈古琴這些表面功夫,對國學的傳播真的有進步意義嗎?

2020-12-15 子曰夢仙遊

在國學傳統文化不斷回潮復興的當代中國,古琴作為「琴棋書畫」之首,向來被視為是高貴雅致的藝術代表,備受人們的推崇。

古琴,又可以叫它為瑤琴、玉琴、或者是七弦琴,是我國歷史上最傳統的撥弦樂器,迄今已有三千年的故事,在八音中可以分類為絲。古琴的音域十分寬廣,音色也比較深沉,身著漢服,彈上一曲,餘音繞梁。

古琴在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選為世界文化遺產,06年成為中國非遺名錄中的一員。

而對於古琴的外圍文化,小編認為,大家也應當關注以及給予重視。古琴的外圍文化有衣冠琴禮等部分。其中,衣冠,是古琴禮儀以及琴德的外在表現,是對古琴的一種尊重。

而漢服,就是我們華夏的衣冠,是我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代表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來的服飾文明,與古琴一起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助力。

在我國電視晚會節目以及一些大型的文藝演出上,每每到國學主題的表演,都會經常看到表演人員穿著瀟灑寬大的漢服,佩戴著冠,坐在臺上優雅的撫琴。

而在一些漢服主題的攝影作品裡面,我們也經常看到古琴作為重要的道具出現在照片裡。古色古香,並十分亮眼。

倫斯勒理工學院的一位中國女孩兒,先是在中秋晚會上,穿著一套宋代漢服,演奏了一首古琴曲《酒狂》;後是在她的大學音樂理論課上用ppt講解了古琴這種樂器,成功的對外輸出了我國的傳統文化。

這個女孩兒叫劉嘉怡,來自於廣東省佛山市,今年22歲。劉嘉怡在學習古琴這種傳統樂器之前,西洋樂器鋼琴已經考過了八級。

但是在她眼中,除了古琴之外的很多樂器都比較呆板,而且固化。而古琴,隨著彈奏的人不同,卻可以演繹出不一樣的風格和特色,比起其他的樂器有更多的可能和創造性。

「例如《酒狂》這首曲子,龔一彈老師彈奏的感覺仿佛喝酒入醉後那種微醺時刻,起興而奏的;而成功亮老師的版本,給人的感覺就是酩酊大醉後,隨意抒發自己的情緒而彈奏的。」

因此,嘉怡覺得自己更喜歡古琴這種樂器。

有人認為,穿漢服彈古琴這種對於傳統文化的模仿和借鑑未免有些東施效顰,難以復原當年那種文化的風骨。認為我們應當學習國學的本質,而不是學習這些表面的做派。日子在進步,復原傳統的穿衣方式和禮儀,沒有進步意義也於國學傳播無益。

對於這些觀點,小編認為,國學是傳統,但並不過時。

無論是漢服、古琴,還是西洋樂器,都不是現在發明出來的新興品物,都有一定的歷史。古琴是用來演奏的,凡是稱為樂器的,都可用來奏樂,是屬於現代音樂的生力兵,是創作的素材。

而漢服,是服裝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主要特色是美,且實用。如今漢服的現代化改良以及推廣流行,也讓我們看到人們對於漢服的喜愛和認同。這是屬於我們過去文化的一部分,也將會是我們未來文化的一部分。

穿漢服,彈古琴,看起來好像是我們在模仿古人表面上的行為和動態,然而,我們在這種模仿中,不斷地學習,其實我們學的也是風骨。

了解並傳播一種文化,不能只看表面,但是必須先看表面,再不流於表面。這樣,我們的國學傳播才有進步意義。

相關焦點

  • 央視關注縵學堂,巫娜正在讓古琴醒來
    為傳播推廣「讓古琴醒來」的理念,藝研院聯合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於5月31日和6月3日在恭王府大戲樓舉辦了兩場「讓古琴醒來——中國藝術研究院館藏古琴音樂會」,從藝研院珍藏古琴中挑出唐琴1張,宋琴1張,明琴3張,邀請了著名的古琴藝術家進行演奏,讓千年的琴音再現於世人面前。巫娜老師也參加了這兩場音樂會,她用自己對古琴的理解,和這些已有千百年歷史的古琴對話,彼此相融。
  • 大年聊古琴 - 古琴在什麼情況下不能彈
    話說古人彈奏古琴時規矩大了,他們總結了幾種不便彈琴的狀況。下面聽我給大家解讀一下。1、疾風甚雨不彈。這話說的有道理,您說外面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電閃雷鳴的,氛圍是不對啊,所以就不要彈琴了。2、於塵市不彈。您想啊,您要是在鬧市彈琴,剛彈兩聲,便傳來了「磨剪子呦,戧菜刀」的叫喊之聲,實在是大煞風景,所以不彈也罷。
  • 彈古琴,左手更重要?
    雖然古琴只有七根弦,但每根弦上都有十三個明徽(還有不少暗徽),而古琴的音準由左手的取音位置決定,位置相差半毫米,音準就有誤差,由於古琴琴弦又比較長,從右看向左,視覺會有偏差,這時初學者會發現,一味依賴眼睛找音準變得有點「不靠譜」了,這就要求我們在彈琴時眼、耳、手,協調配合。而右手的位置即使有較大的誤差,也不會影響音準。
  • 盤點演藝圈那些個會彈古琴的明星大咖們
    其中的古琴片段,為了保證效果,她苦下功夫和浙江琴家徐曉英老師學琴。4、梁朝偉 金城武在電影赤壁中,梁朝偉扮演周瑜,其中有和金城武鬥琴對彈的片段,雖然這個片段有中央音樂學院專業古琴琴師後期配音。但作為赤壁這部片子的經典和高潮劇情,因此兩位主演專門對古琴進行了學習。這樣才有了電影裡劍拔弩張又驚心動魄的琴鬥的精彩表現。
  • 彈了這麼多年琴,真的懂怎麼保養古琴嗎?
    倪琴<1> 古琴的攜帶運輸古琴一般都配有琴囊,有的琴還配有硬質琴盒,短途攜帶裝入琴囊即可,拿琴時應大頭朝上長途旅行攜帶應將琴先裝入軟質琴囊,再裝入硬質有緩衝層的專用琴盒,非配套琴盒要將空隙全部用軟布塞緊,攜帶運輸時琴弦應適當放鬆。如果需要郵寄時,還要將琴盒裝入帶有減震緩衝層的盒子並打包結實牢固,防止一些快遞公司粗暴裝卸和不負責任運輸而造成損壞。
  • 聆聽國學智慧人生,傳播傳統文化|秋潮書院·孔子學堂
    歷年來受邀於全國各大知名院校及諸多企事業單位講學,如今致力於弘揚國學經典,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經「中國孔子基金會」授權分別在南寧市廣西秋潮集團秋潮書院及桂林市灌陽千家洞文旅度假區,開設「孔子學堂」,廣納賢生,誓以弘揚國學精粹為己任,為中華文化的復興躬耕不息。
  • 古琴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覓一靜夜,尋一靜室,推窗,賞明月如風,品一抹茶香,再為自己彈上一曲古琴。但......你真的會古琴嗎???......每次提起了興趣,又被現實打敗。-「我不知道去哪找古琴老師」-「哎,也不知道這老師靠不靠譜」-「我太忙了,只能自學」-「這古琴課怎麼這麼貴呀」......
  • 2014龍人古琴藝術節開幕 "琴頌詩經"闡述千年古琴文化
    ,龍人古琴研究院導師。  昨天下午,由著名古琴家楊青主講的「琴頌詩經」文化講座在廈門市圖書館舉辦,拉開了2014龍人古琴藝術節的序幕。楊青說:「古琴是流傳四千年的傳統文化,掛起來是一幅畫,彈起來是一首歌,我們可以將古琴生活化。」  古琴入門簡單 學三天可達技術四級  楊青說,古琴生存了四千餘年,生存力很頑強。
  • 隱士孫登為何喜歡彈只有一根弦的古琴?
    孫登喜歡彈只有一根弦的古琴,讀《易經》,《老莊》。孫登從不把喜怒哀樂掛在臉上,別人為引他發怒,故意把他扔到水裡,孫登非但不怒,從水裡起來後,還哈哈大笑。這種記載其實讀不出個所以然,但孫登在當時的確是非常出名的大隱士,不像巢父、許由只是傳說中的人。而對孫登的記載,應該是有些可信的。魏文帝聞知孫登住在宜陽山,命阮籍前往拜訪,阮籍與他談話,孫登卻始終默不作聲。
  • 古琴可以自學嗎?
    古琴可以自學嗎?在現代社會,網上有著各種各樣的教學視頻。就促進了有一部分人會想著去自學古琴,但是也有對此很多人都心存疑慮。因為古琴來講,常用的指法多達近百種,指法的錯誤運用會造成古琴學習進度緩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古琴到底適不適合大家自學。
  • 學國學,意義有多大? 小學生學「國學」重在薰陶
    「我們從2004年的時候就開始探討在小學階段開設國學課,一二年級學《三字經》、三四年級學《千字文》、五六年級學《論語》、《老子》,每個年級每周只有一節國學課,不增加學生負擔,在每天早讀前的十幾分鐘裡誦讀就可以了。」  對於理解能力較弱的小學生來說,學這些艱澀難懂的古典知識,會不會太困難,意義究竟有多大?
  • 古琴傳人龔一:古琴裡有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
    古琴藝術是反映生活、反映社會的,可以說是了解古代音樂發展的一個佐證——這個意義極其重大。古琴大約有一百五十部譜集,一本譜集中少則一首,多則兩百多首,加起來有三千首。《碣石·調幽蘭》是至今存見最早的一首琴曲,已有一千五百年歷史。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基本上是由「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把玩著古琴。
  • 小蘭幽學古琴|怎樣彈好泛音
    古琴有三種音色:散音、按音、泛音。散音如大地般沉穩,按音如人在吟唱,泛音如天籟之音。散音即空弦音;按音即左手按弦得音;泛音即左手快速的點弦得音。拿古琴來說就是散音。那這個弦在振動的時候除了整體振動之外,振動體的部分也在振動。這些振動的音就是泛音。比如,弦的一半單獨振動,弦的三分之一單獨振動等等。這些單獨振動產生的音就是泛音。當我們用手指輕觸弦的二分之一的時候,弦的整體不振了,但二分之一還在振動這就是泛音奏法的由來。
  • 政協委員古琴名家做客「青年之聲」 為青少年生動演繹傳統文化
    他說,書法、古琴等都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學堂正是教大家去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   談到青少年學國學的問題,孔維克說:「孩子們都喜歡塗塗畫畫,這是孩子的天性,但是長大以後,可能就只是他的一個愛好。學鋼琴也好,學古琴也好,包括學書畫、寫字,都可以作為一個接觸國學的方式。
  • 古琴到底可不可以自學?第一彈,從概率學角度分析
    古琴到底可不可以自學?這個問題絕對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們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可以用概率學的觀點來分析。從古到今,遍閱琴人琴家,自學成才者寥寥無幾。伯牙老師是成連,孔子學琴於師襄。唐代的董庭蘭學琴於陳懷古、歐陽修學琴於孫道滋。耶律楚才學琴於弭大用、苗秀實、萬松老人。
  • 古琴百人聯彈為2019藝樹計劃系列活動落幕
    11月24日,2019藝樹計劃·古琴百人聯彈「快閃」演出在上海大劇院南廣場呈現。下午2時,一百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古琴演奏者與愛好者身著中國風服飾,在大劇院南廣場依階梯而坐,奏響2019藝樹計劃最終場的美妙琴音。優美的樂聲引得路人紛紛駐足觀看,紛紛拿出手機記錄下這美好的時刻。
  • 古琴曲的「弦外之音」,你真的聽得懂嗎?
    古琴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常見的造型有伏羲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等。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或是周天365度。寬約六寸,厚約兩寸。七根琴弦上起承露,後經嶽山、龍齦,轉向琴底一對雁足。琴面上有十三個「琴徽」,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和一個閏月。
  • 【宋扇·清風】張振濤丨琴學:一個國學的觸點
    【摘要】琴學復興的聚集性行為,特別是裹挾於國學復興背景下的聚集性行為,一定包含了人們對意義世界的追求,任何持續性的社會行動背後一定有一種強大且意義完備的話語系統作支撐。如果說古代琴學傳承是因為具有一個支撐其傳播的社會階層「文人」群體的話,那麼,當代也出現了一個足以支撐其傳播的社會階層「中產階層」,他們需要一種與階序的品行和趣味相匹配的表達載體。
  • 巫娜和她的古琴人生
    九歲那年,精通打擊樂的姨夫——著名民族打擊樂大師李真貴先生建議巫娜學習古琴。80年代,古琴演奏在國內還比較生僻,彈奏者更容易在眾多樂手中脫穎而出。年幼的巫娜順從了家人的「安排」,從重慶來到北京,拜於古琴名師趙家珍門下。「趙老師是特別典型的上海人,聰明能幹,又有著北方人的直率,」巫娜笑著回憶說,「她是我的啟蒙老師,陪伴了我12年的學琴生涯。」
  • 古琴——是什麼原因讓你堅持學下來的?
    我的老師說:有可能我的三十個學生中堅持學琴的能有一個就不錯了!琴友說:我上課的那家琴館每天學古箏的學生都比我一年收的學生多!……對比一下,真的是件令人感到惋惜的事情!古琴難道不好聽嗎?好聽,非常的好聽!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欣賞的!古琴的聲音:高音清亮甜美,低音渾厚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