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娜和她的古琴人生

2020-12-15 上遊新聞

在眾多樂器中,音色最厚重優雅的,也許就是古琴了,明代屠隆論琴曰:「琴為書室中雅樂,不可一日不對清音」,也就是說琴是一種不可閒置的樂器,它是有生命的。對於巫娜來說,古琴就是她的生活,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起初 古琴只是人生的一個「安排」

記者見到巫娜時,她正在一座精心搭建的演奏臺上給自己的愛琴試音,為當天晚上的草坪演奏會做準備。雖然只是簡單地試音,但婉轉柔軟的琴音,已經讓在場的每個人都沉醉不已。

「學習古琴是因為我的姨夫。」在草坪邊的楊柳下坐定,巫娜向記者娓娓道來。九歲那年,精通打擊樂的姨夫——著名民族打擊樂大師李真貴先生建議巫娜學習古琴。

80年代,古琴演奏在國內還比較生僻,彈奏者更容易在眾多樂手中脫穎而出。年幼的巫娜順從了家人的「安排」,從重慶來到北京,拜於古琴名師趙家珍門下。「趙老師是特別典型的上海人,聰明能幹,又有著北方人的直率,」巫娜笑著回憶說,「她是我的啟蒙老師,陪伴了我12年的學琴生涯。」

談到第一次見到古琴的情景,巫娜說並不是很美好。當時巫娜和老師去觀看了一場古琴演奏會。由於當時的音效設備不好,整場下來,聽眾幾乎什麼都聽不見。「古琴本身音量是極小的,沒有擴音設備就完全沒辦法聽。我當時心裡就想,太可怕了,這就是我要學習的樂器嗎!」巫娜笑著說。

說起童年的訓練,巫娜印象深刻。一個九歲的孩子,面對談不上有多喜歡的古琴,反覆練習著枯燥沉悶的技法,每天還得練足8個小時。「我記得那個時候,我姨夫和趙老師都住在中央音樂學院大院裡。每天早晨,趙老師吃過早飯就溜達過來,陪我練琴,直到晚飯前她才離開。」巫娜回憶說。當時就是衝著報考中央音樂學院去的,學習的目的性很強。「中央音樂學院是全國最好的音樂學校,每年全國有幾百個孩子報考,能考中的往往只有幾個,競爭非常激烈。」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巫娜順利考上了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學習古琴專業,她也成為了當時全國年齡最小的古琴學生。

面對來自心靈的「撞擊」 有堅持也有妥協

1992年的一天,身在大學裡的巫娜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撞擊」。宿舍一個同學拿來一張從CD上刻錄下的磁帶,巫娜通過磁帶第一次聽到那樣的音樂,古琴混合著電子樂、長笛等西洋樂器,前衛又即興。

後來,巫娜了解到,那是中國古琴演奏家成公亮先生和荷蘭的一位長笛演奏家,也是一位音樂製作人一起合作的作品。巫娜覺得她的人生好像突然打開了一扇窗,那是另外一個她不曾接觸過的全新世界。巫娜清晰地感覺到,這就是她喜歡的東西。

正因為這次「邂逅」,巫娜對成公亮先生一直心存感激。之後,她也一直與成老先生保持著聯絡,直到成老2015年去世。後來,巫娜在成老的一本叫《秋籟居琴話》的書中看到有一篇文章,寫到了1992年他製作這張專輯的故事,巫娜感動得哭了一整天。「那真是一種心靈上的默契。成老的音樂早已在我心裡埋下種子,讓我的音樂人生發生了變化。」

從那以後,巫娜在學校開始玩兒實驗音樂,做古琴音樂的先鋒創作。這樣的冒險,遭到了古琴界老先生們的質疑和反對,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團體或機構願意出資,支持巫娜做一場實驗性極強的古琴演出。

臨近畢業,所有人都在找工作,巫娜卻做了一個叛逆的決定,跟朋友一起湊了點錢,在北京的SOHO現代城開了一家琴館。當時湊來的錢只夠支付一兩個月房租,之後根本不知道怎麼辦,巫娜乾脆到小區挨家挨戶敲門發傳單,這樣,琴館陸續有了第一批學生。雖然幾經搬遷,琴館依然堅持了6年。6年裡,巫娜靠著一堂一堂古琴課,把琴館經營了下來。

不久,在音樂家劉索拉的幫忙下,巫娜申請到了洛克菲勒獎學金。作為藝術界最好的獎學金項目之一,這意味著巫娜可以到紐約拿著每月1000美金的補貼,體驗世界頂級音樂盛會的薰陶。而這個獎學金項目對她唯一的要求,就是訪問結束後做一場演出。

在這裡,自由度相當高,巫娜有機會做她想要的任何音樂實驗,她帶著一股破釜沉舟的衝勁兒,拿著獎學金去了紐約。在那裡,巫娜感受到音樂人生中的又一次「撞擊」。

紐約的一切,新天新地,最頂尖的藝術家聚集於此。巫娜看展覽,看演出,門票貴,她就吃最簡單的飯菜,省出錢來買票。一次在曼哈頓,巫娜去了一個烏託邦似的藝術區。 「真正的藝術精神已經在城市裡被邊緣化了,但這個藝術區卻保留了很好的藝術精神。藝術家們在那兒做實驗音樂、前衛音樂。」

最讓巫娜記憶深刻的是由來自日本、瑞典和印度尼西亞三個年輕女音樂人的演奏會,她們用打擊樂器和電子樂器,同時加入一些科技元素即興演繹。「你能想像嗎?三個漂亮的年輕女子在舞臺上瘋狂地『躁』了一個多小時,那種音樂已經近乎噪音,很多人都難以忍受走掉了,而我卻抱著學習的態度乖乖忍受了一個多小時。」巫娜笑著說,「現在想來,她們可能並不想要表達什麼,就想要給你一個記憶。」

而另一個記憶則美麗神聖。一位來自北印度的唱誦女大師盤腿露天而坐,旁邊一隻塔布拉鼓,一把小提琴,她動情地唱了三天三夜。那是一種帶有宗教氣氛的歌。隨著音樂晃動搖擺,打坐冥思,沉醉入迷。這是北印度的一種傳統唱法,完全是即興的,類似中國的曲牌,隨意組合發揮。「我一聽簡直傻了,真的太好聽了。」巫娜說。

這樣如饑似渴地看了3個月演出,到最後,巫娜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慮。「我看到了自己局限,他們能夠這樣去表達,為什麼我就想不到?這種東西特別容易把人擊垮,我得了抑鬱症。後來,我也不再出門,拒絕看任何東西。」

兩個月後,她回到了國內,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

搖滾和美好時光 擁抱自由回歸純粹和簡單

在國內做音樂,巫娜不斷和爵士、搖滾、實驗等領域的國內外音樂藝術家合作。同時也按照自己的理解演奏古曲,探索古琴即興在當代生活中的意義。其中最讓她記憶深刻的是,與竇唯和崔健的合作。與他們一起玩音樂的那段日子,是巫娜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在巫娜看來,崔健是搖滾界前沿的追逐者。「他總是能把那些最前沿的東西非常巧妙地轉化成中國的音樂元素,並且做成自己的音樂,這是我覺得他最厲害的一點。」同時,在音樂上,他不僅對自己極度嚴苛,對身邊人也是極其嚴格,他的要求旁人必須達到。「現在想來,我其實是很欣賞他這種嚴格的。」

同樣是搖滾界神話一樣的人物,竇唯卻顯得似乎更「隨性」一些。在音樂創作形式上,竇唯對別人採取的是「放任和自由」的方式。「他不會給你設定什麼要求什麼,大家都盡情發揮,你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最後他總會把大家最美好的部分剪輯出來,他真的是一個天才。」

在巫娜眼中,竇唯是個音樂才子,他不善言辭,他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但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每天都在錄音棚裡,做他認為最有價值的音樂。讓巫娜意外的是,竇唯創作搖滾樂的靈感幾乎都來自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他毛筆字寫得很棒,還酷愛畫畫和中國古典詩詞,他是搖滾界一個很傳統的人,他在音樂路上總是很篤定地在行走。」

巫娜回憶起那時他們最開心的事就是進棚。三天到一周時間,一群人在錄音棚裡什麼都不幹,只是錄音。「現在想起來,也不知道那個時候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時間用來浪費,但真的很美好。」巫娜笑道。

回國後的巫娜,顯得更加從容。她更專注自己的生活。用她的話說,應該稱之為一種「修行」。每天上午喝茶、練字,下午彈琴、會友,每天早早入睡,遠離喧鬧和繁雜。當巫娜應友人相邀,面對焦桐鳳尾,安心坐下,手指在七弦上疾走如風,彈給朋友也彈給自己聽時,她突然感覺彈琴竟然是這麼舒服的一件事。琴聲養人,而為了遇到這一刻,巫娜用了近30年。她說,就好像是一場輪迴,從肆意追逐到回歸本真。「我現在覺得其實純粹和簡單才是最好的。」

如今,巫娜和朋友一起專注做古琴文化和藝術方面的產品以及線上課程。她向記者介紹說,網絡平臺是現在和將來的主要渠道,她和她的小夥伴想要通過網絡平臺推廣和宣傳以古琴為中心的傳統文化。

「就像我們的線上課程,你不管什麼時間,不管在哪裡,只要有網絡就可以學習古琴,特別符合當下人們對於便捷高效的要求,而且費用比實際上課還要便宜。事實證明,我們是對的,我們的網絡課程效果特別好。」巫娜說,與其說他們是在教人學琴,更多的是想推廣一種生活方式,可以讓人們能夠放下內心的浮躁,靜下心來感受人生。

原標題:百姓故事:巫娜和她的古琴人生

相關焦點

  • 央視關注縵學堂,巫娜正在讓古琴醒來
    為傳播推廣「讓古琴醒來」的理念,藝研院聯合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於5月31日和6月3日在恭王府大戲樓舉辦了兩場「讓古琴醒來——中國藝術研究院館藏古琴音樂會」,從藝研院珍藏古琴中挑出唐琴1張,宋琴1張,明琴3張,邀請了著名的古琴藝術家進行演奏,讓千年的琴音再現於世人面前。巫娜老師也參加了這兩場音樂會,她用自己對古琴的理解,和這些已有千百年歷史的古琴對話,彼此相融。
  • 走進古琴,和巫娜老師蘭亭相會
    古琴界泰鬥,《流觴》發掘者、打譜人丁承運和中國當代古琴藝術家、縵學堂創始人巫娜攜16位新興琴人在蘭亭跟隨王羲之等人的腳步,重現了千年前文人的生活。 如果說我們的演奏都是用音樂會的形式,那麼它就跟古琴的文化精神有些背離,它是彈給別人聽的。而我們今天在流觴曲水旁邊演奏,實際上是再現了一種古代文人生活的一種場景和情懷,這樣的演奏是彈給自己內心聽的。在這種山野之間,我們更能體會古代人的精神狀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本就應該尋找到最貼近它原本生態的一種環境。」
  • 《江湖禪語》巫娜古琴新年試聽會品鑑中國傳統文化
    在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進行古琴演奏,更能使這件古老的樂器散發出它的獨特魅力以及時代光輝。巫娜1979年出生於重慶,9歲開始學習古琴。1991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古琴專業,師從古琴演奏家趙家珍女士。2004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部,師從著名古琴演奏家、 教育家李祥霆先生,成為古琴演奏專業的第一位研究生。
  • 巫娜古琴《天禪專輯》,唯美,靜心寧神!
    天禪專輯-巫娜古琴專輯曲目:01. 古琴禪修 [0:07:09.54]02. 幽玄 [0:04:45.03]03. 知音天籟 [0:06:13.28]04. 月下流泉 [0:05:06.58]05.覺醒 [0:05:37.57]專輯中文名: 天禪藝術家: 巫娜(古琴)版本: [龍源唱片 HD-036X]HD發行時間: 2010年12月10日專輯介紹:HD-MASTERING 採用1:1直刻無損高品質音源技術日本MASTERING技術處理,德國後期母帶製作。
  • 現代舞劇《黑與白》首登中國 巫娜談古琴現狀
    、古琴藝術家巫娜亮相。作為一個自幼學習古琴的人,巫娜認為古琴一方面需要傳承,另一方面也不能做成大眾文化,必須要是小眾的。  2011年,《黑與白》由新加坡國際舞蹈藝術節委約泰國著名舞蹈家Pichet Klunchun創作,而後古琴藝術家巫娜受Pichet的邀約,以古琴為核心,並加入電子音樂、人聲元素為《黑與白》進行了音樂創作,並擔任舞臺現場音樂演奏,這也是中國的古琴第一次被完整地運用到一部現代舞劇作品。
  • 巫娜與高平以琴對話 一場鋼琴與古琴的對話在西安上演
    西部網訊 古琴與鋼琴之間究竟可以迸發出怎樣充滿魅力的瞬間? 12月6日,鋼琴家高平和古琴家巫娜兩位藝術家在陝西大劇院用音樂證明,兩種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文化交匯在一起,可以動人心魄,直抵人心。再一次登上陝西大劇院的舞臺,巫娜又為西安的樂迷帶來了驚喜。根據《什(shen)人唱》和《流水》所進行的即興演奏,又一次在不確定中帶了新的期待。傳統的古琴曲在即興的現場創作下更加具備當代實驗的意味。
  • 來著名古琴家巫娜的現場演奏會體驗一下
    歲末,運河畔的香積寺內將舉辦一場古琴演奏會。演奏者是國內著名古琴藝術家巫娜,屆時她將在妙音殿裡,以「無住·生心」為題,進行自己杭州站的古琴表演。記者 餘夕雯 巫娜是誰? 杭州茶館好多放著她的古琴曲 說到巫娜,可能很多人對這個名字有點陌生。但如果你常去杭州的茶館,一定聽過她的古琴曲,琴聲古淡、恬逸、韻味深長。
  • 坂本龍一與巫娜隔空合作古曲《良宵引》
    來源:國際在線文娛近日,音樂家坂本龍一在網絡平臺發布了與中國古琴藝術家巫娜合作的作品《良宵引》。作為坂本龍一「incomplete」系列音樂項目的一部分,巫娜和坂本龍一以中國傳統古曲結合實驗聲音,以音樂和影像結合,傳遞出東方意境,也傳達了兩位藝術家在特殊時期對世界的思考和關懷。坂本龍一與巫娜系列音樂項目「incomplete」起源自坂本龍一對疫情和世界的關注。
  • 法國爵士之夜-維瑞爵士三重奏與巫娜
    法國爵士之夜-維瑞爵士三重奏與巫娜  演出時間:2010年05月17日--2010年05月17日  演出地點:星海音樂廳室內樂演奏廳  演出票價:100、150、200、250  票務通評價:歐洲獨具影響力之爵士三重奏與中國古琴的對話與碰撞
  • 高平X巫娜,一場鋼琴與古琴的對話在西安上演
    正如高平老師所說,在創作和演奏《未題》的時候,木心先生化身在他身上,而他也在音樂中和木心先生同行。也如木心先生詩中提到的:"我願他人活在我身上,我願自己活在他人身上"。 再一次登上陝西大劇院的舞臺,巫娜又為西安的樂迷帶來了驚喜。根據《什(shen)人唱》和《流水》所進行的即興演奏,又一次在不確定中帶了新的期待。
  • 古琴不古——記巫娜老師南京博物院古琴音樂會
    關於古琴文化,關於學習古琴,關於傳統與現代的文化交融,都能在巫娜老師的解答中得到啟迪與幫助。這是我第一次聽巫娜老師的音樂會,入場之前,師姐們都拍拍我的肩說:「好好感受老師現場的魅力,那股氣場很強大。」直到開場,我才知道這是即興表演,與我而言這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 鋼琴與古琴交匯共鳴 在西安上演「未有期」的精彩
    古琴與鋼琴之間究竟可以迸發出怎樣充滿魅力的瞬間?12月6日,鋼琴家高平和古琴家巫娜在陝西大劇院用音樂證明,兩種不同的聲音可以交匯在一起,可以動人心魄,直抵人心。在創作和演奏《未題》的時候,木心先生化身在他身上,而他也在音樂中和木心先生同行。再一次登上陝西大劇院的舞臺,巫娜又為西安的樂迷帶來了驚喜。根據柳永詞所創作的《雨霖鈴》是巫娜首次嘗試在作品中加入人聲的元素。這種多元的聲音,讓樂曲充滿了歷史的畫面感,宋詞的韻律、節奏也讓這個作品更加多元。
  • 與巫娜合作演出 古琴磨練人心成長
    一個拿筆畫畫寫字的專業戶,現在又撥弄起古琴來,但她還樣樣玩得出色,林曦就是這樣的人。她如何從古琴中能聽出人心的成長聲音?她和古琴演奏家巫娜如何完成了一場天衣無縫的完美跨界演出?這一場跨界演奏會因何博得了滿堂叫好?
  • 古琴|《靜水流深》,換你一夜無憂。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靜水流深 胸中有萬千丘壑卻從不張揚 浮華三千,只做自己…喜歡巫娜的古琴,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會讓人跟著琴聲縹緲在無邊無際的遐想中。 人生,是一場執意的奔忙,於古琴中,求一份簡單,一份隨和。讓思想釋然,讓心靈明淨而曠達,將心事於彈指間收撿,晾曬在綠蔭處靜靜停歇。悠閒處,便多了一些舒逸,少了一些嘈雜。在琴音中,用微笑,看風落塵香,看雨繞籬牆,風景這般靜好,溫馨而從容。
  • 孩子學古琴:三分指法,七分人品!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世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成為人格培養和精神升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這是素質教育的最高追求,也是人生境界的培養豐盛。古琴,是哲學,是信仰,是獨特的文化記憶。
  • 古琴崑曲,雙璧同輝
    原標題:古琴崑曲,雙璧同輝第九屆「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的後臺。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供圖《讓古琴醒來——中國藝術研究院館藏古琴音樂會》上的古琴表演。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供圖第九屆「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崑曲表演現場。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供圖5月31日至6月6日,第九屆「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於北京恭王府大戲樓和中山音樂堂上演。該活動由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共同主辦。
  • 琴音靜流水,詩夢到梅花 ——專訪安徽古琴藝術家張維娜
    師出名門,傳琴宜城張維娜,安慶市靜心古琴舍創始人、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會員、中國琴會會員、安徽省古琴學會副會長、安慶市古琴學會會長,師承國樂藝術家方錦龍、古琴藝術家李祥霆、梅庵派傳人王永昌、嶺南派傳人謝導秀等名家,並曾得到趙家珍、楊青、張子盛、巫娜等老師的悉心指導。安慶是一座千年古城,文化藝術薈萃,但由於種種原因,古琴方面一度式微,甚至失傳了50年之久。
  • 淺談古琴的保護與發展
    圖片來源於網絡有時與朋友閒談起古琴,大部分人都多少會一臉茫然,因為古琴之名他們之前根本沒聽說過,更遑論對它的了解和興趣了。從那時才知道這首曲子是著名古琴演奏家巫娜老師所作的《靜水流深》,所用的樂器就是古琴。雖然近些年來不少古裝戲中偶爾能看到古琴的身影,也同樣難以引起眾人的關注,或許,在影視劇中古琴與其他道具並沒有什麼不同。劇中的表演者在擺放古琴與演奏古琴時也是錯誤百出,讓我這愛琴之人也頗感無奈。
  • 青年藝術家吳錫如古琴譜書法長卷申請金氏世界紀錄
    青年藝術家吳錫如自幼師從父親學習書法,近十幾年來潛心創作、筆耕不輟,書法藝術研究、創作功底日益精進、成果卓著,精心創作出了百餘幅佳作,涵蓋長卷、小品、扇面等,相關作品得到業界和國內外藝術大師好評。為更好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吳錫如走上跨界藝術之路。專心研習古琴數十載,師從古琴大師李祥霆、古琴演奏家巫娜,成果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