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綺琴
綠綺琴與許固令作品《魚子蘭》
自近日起到2月18日,「翰墨弦歌」展在陳樹人紀念館舉行。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琴棋書畫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人四友,到今天依然是當代人至為嚮往的雅事。嶺南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脈,在此「四友」上有著自身獨具特色的發展,其中「琴」與「畫」二藝更是自成一派、揚名四海——琴有嶺南琴派,畫則有嶺南畫派。
而作為當代嶺南畫派代表性傳承人、羊城九老之一的陳永鏘,早在2008年就與其子陳志彥創辦了稼軒琴坊,並於2015年被列入廣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因緣際會,稼軒琴坊結合「羊城九老」圖繪十香園名花作品,製作了十張古琴,因此有了這一個「翰墨弦歌」展,同時展出的還有省級非遺傳承人郭大強老師製作的洞簫、嶺南書法家陳達輝書寫的隸書《千字文》以及古琴製作工藝,一個展覽讓觀眾覽盡嶺南雅事。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江粵軍
因十香園琴與畫聯結
談到與古琴的淵源,陳永鏘表示,小時候看古畫,常見有抱琴或彈琴之雅人高士徜徉於山水間,印象很深刻。花甲之年,他應陝西畫家江文湛邀請,和嶺南畫友赴終南山小聚。在進山的車上,司機就讓古琴樂音陪伴一路,並娓娓說起江文湛對琴的痴迷,甚至將畫畫也視作「琴餘」了。在終南山的「紅草園」裡,聽琴師徐永、江文湛等人彈奏古琴,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陳永鏘深刻感受到了「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的妙韻。當時,他就拜了徐永為師學古琴。而隨著與琴師交往的深入,漸漸地,陳永鏘和小兒子陳志彥辦起了「稼軒琴坊」,在徐永的指導監製下, 一張張古琴面世了。
而「羊城九老」圖畫十香花,與十張古琴相映襯的雅事,則不能不提到十香園。
當年嶺南畫派的先祖居巢和居廉,為方便寫生以至授徒示範,在海珠區的庭院之中種植了素馨、瑞香、夜來香、鷹爪、茉莉、夜合、珠蘭、魚子蘭、白蘭、含笑十種香花,故名十香園。二居在此設館作畫授徒,培養了近代一大批繪畫藝術人才,當中以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為代表,因此十香園被譽為「嶺南畫派的搖籃」。
四五年前,海珠區委宣傳部希望對十香園的歷史文化進行挖掘,和陳志彥說起了這件事。因為二居當年也非常熱愛古琴,十香園中就有嘯月琴館。由此,陳志彥想到了十香花與古琴的聯結。首先,他邀請了「羊城九老」來創作這十種花。羊城九老,包括了葉泉、李筱孫、許固令、陳永康、盧德平、招熾挺、黃樹文、陳永鏘、陳孝能,九位畫家常常以文會友、以畫交心,因此被行內人雅稱為「羊城九老」。由他們創作十香花,無疑是非常合適的。而根據這十香花的美感特性以及畫作的韻味,稼軒琴坊斫制了十種樣式的古琴與之相配。
譬如,與許固令所繪《魚子蘭》相對應的是綠綺琴。納蘭性德曾以幽香高雅的魚子蘭比喻石崇的愛姬綠珠,以此典故暗指花與人一樣品性高貴貞潔。而綠綺作為古琴的一種樣式,因為漢代的司馬相如而名垂千古。司馬相如原本家徒四壁,但詩賦極有名氣,梁王因此慕名請他作賦,司馬相如寫下了《如玉賦》。該賦辭藻瑰麗,氣韻生動,梁王很高興,就將自己心愛的「綠綺」琴賜給了司馬相如。相傳綠綺通體黑色,隱隱泛著幽綠,有如綠色藤蔓纏繞在古木之上,琴內有銘文「桐梓合精」。司馬相如得到「綠綺」以後,如獲珍寶。他以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因此,我們著重於綠綺的形制以及漆藝色彩所表現出來的效果,使用紅緊起皺、刷漆,磨顯出華麗的錦緞感。與許固令所繪的《魚子蘭》枝杈繁盛、熱鬧非常的畫面正好相得益彰。」陳志彥表示。
的確,無論是與陳永鏘所圖畫的《珠蘭》搭配的遞鍾式古琴,還是與盧德平圖畫的《夜百合》搭配的落霞式古琴,這十香花的畫作與十張古琴,都可謂「琴畫和鳴」。
簫與古琴也是天作之合
同時,本次展覽展出的還有梅庵派第四代傳人程久霖親斫的蕉葉式古琴,以及廣東古琴研究會常務理事李德榮斫制的四張古琴。伶官式甚至融入了木棉花的意境,嶺南韻味極強,讓人看到當代古琴製作的傳承與創新。
清代袁枚曾寫道:「簫來天霜,琴生海波。」說的就是琴、簫這種非凡的造境功能和美感力度。因此,本次展覽還呈現了南簫王郭大強所製作的洞簫。郭大強成長於音樂世家,祖上三代制簫。簫與古琴的合奏,猶如天作之合,展覽將兩者一起呈現,進一步表達了一種深遠的意境和淡雅古樸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