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香花十古琴琴畫和鳴共譜嶺南情

2020-12-15 廣州日報

綠綺琴

綠綺琴與許固令作品《魚子蘭》

自近日起到2月18日,「翰墨弦歌」展在陳樹人紀念館舉行。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琴棋書畫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人四友,到今天依然是當代人至為嚮往的雅事。嶺南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脈,在此「四友」上有著自身獨具特色的發展,其中「琴」與「畫」二藝更是自成一派、揚名四海——琴有嶺南琴派,畫則有嶺南畫派。

而作為當代嶺南畫派代表性傳承人、羊城九老之一的陳永鏘,早在2008年就與其子陳志彥創辦了稼軒琴坊,並於2015年被列入廣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因緣際會,稼軒琴坊結合「羊城九老」圖繪十香園名花作品,製作了十張古琴,因此有了這一個「翰墨弦歌」展,同時展出的還有省級非遺傳承人郭大強老師製作的洞簫、嶺南書法家陳達輝書寫的隸書《千字文》以及古琴製作工藝,一個展覽讓觀眾覽盡嶺南雅事。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江粵軍

因十香園琴與畫聯結

談到與古琴的淵源,陳永鏘表示,小時候看古畫,常見有抱琴或彈琴之雅人高士徜徉於山水間,印象很深刻。花甲之年,他應陝西畫家江文湛邀請,和嶺南畫友赴終南山小聚。在進山的車上,司機就讓古琴樂音陪伴一路,並娓娓說起江文湛對琴的痴迷,甚至將畫畫也視作「琴餘」了。在終南山的「紅草園」裡,聽琴師徐永、江文湛等人彈奏古琴,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陳永鏘深刻感受到了「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的妙韻。當時,他就拜了徐永為師學古琴。而隨著與琴師交往的深入,漸漸地,陳永鏘和小兒子陳志彥辦起了「稼軒琴坊」,在徐永的指導監製下, 一張張古琴面世了。

而「羊城九老」圖畫十香花,與十張古琴相映襯的雅事,則不能不提到十香園。

當年嶺南畫派的先祖居巢和居廉,為方便寫生以至授徒示範,在海珠區的庭院之中種植了素馨、瑞香、夜來香、鷹爪、茉莉、夜合、珠蘭、魚子蘭、白蘭、含笑十種香花,故名十香園。二居在此設館作畫授徒,培養了近代一大批繪畫藝術人才,當中以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為代表,因此十香園被譽為「嶺南畫派的搖籃」。

四五年前,海珠區委宣傳部希望對十香園的歷史文化進行挖掘,和陳志彥說起了這件事。因為二居當年也非常熱愛古琴,十香園中就有嘯月琴館。由此,陳志彥想到了十香花與古琴的聯結。首先,他邀請了「羊城九老」來創作這十種花。羊城九老,包括了葉泉、李筱孫、許固令、陳永康、盧德平、招熾挺、黃樹文、陳永鏘、陳孝能,九位畫家常常以文會友、以畫交心,因此被行內人雅稱為「羊城九老」。由他們創作十香花,無疑是非常合適的。而根據這十香花的美感特性以及畫作的韻味,稼軒琴坊斫制了十種樣式的古琴與之相配。

譬如,與許固令所繪《魚子蘭》相對應的是綠綺琴。納蘭性德曾以幽香高雅的魚子蘭比喻石崇的愛姬綠珠,以此典故暗指花與人一樣品性高貴貞潔。而綠綺作為古琴的一種樣式,因為漢代的司馬相如而名垂千古。司馬相如原本家徒四壁,但詩賦極有名氣,梁王因此慕名請他作賦,司馬相如寫下了《如玉賦》。該賦辭藻瑰麗,氣韻生動,梁王很高興,就將自己心愛的「綠綺」琴賜給了司馬相如。相傳綠綺通體黑色,隱隱泛著幽綠,有如綠色藤蔓纏繞在古木之上,琴內有銘文「桐梓合精」。司馬相如得到「綠綺」以後,如獲珍寶。他以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因此,我們著重於綠綺的形制以及漆藝色彩所表現出來的效果,使用紅緊起皺、刷漆,磨顯出華麗的錦緞感。與許固令所繪的《魚子蘭》枝杈繁盛、熱鬧非常的畫面正好相得益彰。」陳志彥表示。

的確,無論是與陳永鏘所圖畫的《珠蘭》搭配的遞鍾式古琴,還是與盧德平圖畫的《夜百合》搭配的落霞式古琴,這十香花的畫作與十張古琴,都可謂「琴畫和鳴」。

簫與古琴也是天作之合

同時,本次展覽展出的還有梅庵派第四代傳人程久霖親斫的蕉葉式古琴,以及廣東古琴研究會常務理事李德榮斫制的四張古琴。伶官式甚至融入了木棉花的意境,嶺南韻味極強,讓人看到當代古琴製作的傳承與創新。

清代袁枚曾寫道:「簫來天霜,琴生海波。」說的就是琴、簫這種非凡的造境功能和美感力度。因此,本次展覽還呈現了南簫王郭大強所製作的洞簫。郭大強成長於音樂世家,祖上三代制簫。簫與古琴的合奏,猶如天作之合,展覽將兩者一起呈現,進一步表達了一種深遠的意境和淡雅古樸的韻味。

相關焦點

  • 海珠區第五屆嶺南書畫藝術節開幕 設古琴等六大主題活動
    十香園成為嶺南畫派的發祥地。為落實廣州市實施「一區一品牌」的文化戰略部署要求,進一步確立海珠區書畫藝術之鄉的地位,深入挖掘嶺南畫派精髓,廣泛凝聚海內外嶺南畫派精英,2006年,海珠區委、區政府全面啟動了「十香園」的修繕工程,2007年,在修葺一新的「十香園」舉辦了首屆嶺南書畫藝術節。在十香園舊址的基礎上成立了十香園紀念館,讓嶺南畫派人從此有了一個尋蹤問祖、拜謁祖師的精神家園。
  • 振興傳統工藝、弘揚嶺南國粹,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項目啟動
    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項目,為期三年,由嶺南古琴藝術傳承基地七木琴社和古琴斫制技藝傳承基地稼軒琴坊兩個傳承基地導師團隊聯合執行,其中古琴斫制技藝琴師承研究項目,設在稼軒琴坊,琴坊佔地面積2000平方,由斫琴坊、漆藝研發中心、音樂廳等多個板塊組成。嶺南古琴藝術師承研究項目,設在七木琴社,嶺南古琴藝術館,設有講座、課程、音樂會、非遺遊、全日制師資班等。
  • 兩年一度文化盛會,第六屆嶺南書畫藝術節啟動
    2007年,為釐清嶺南畫派傳承脈絡、凝聚嶺南畫派後人傳人、發揚嶺南畫派創新精神,舉辦了首屆嶺南書畫藝術節。首屆藝術節,十香園舊址修繕落成,至此嶺南畫派的後人、傳人有了一處尋根溯源的場所。2010年,第二屆嶺南書畫藝術節在十香園新建的專業美術展廳內,以「一人、一史、一畫」的形式展出嶺南畫派名家的代表作。2013年,第三屆嶺南書畫藝術節先後開展了重譜瑤溪二十四景書畫合卷以及居巢、居廉書畫文獻展等活動。
  • 古琴考級曲目十級大全!
    古琴考級曲目十級大全!古琴考級是比較難的考試,那麼在古琴考級中的十級難度究竟有多大,不妨和小編先看看十級的內容吧!《瀟湘水雲》全曲情景交融《瀟湘水雲》是一首中國古琴曲,無射均(緊五弦)定弦。作者為南宋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及浙派古琴的創始人郭沔。曲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共十段。後經歷代琴家發展為十八段加一尾聲。現存琴譜多達五十種。經過許多琴家不斷加工,藝術更臻成熟。
  • 《古琴指法譜字集成》出版(圖)
    11月6日,《古琴指法譜字集成》主編張子盛介紹書籍編纂過程。    11月6日,由中華書局、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北京樂器學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古琴指法譜字集成》新書發布會在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舉行。這部類似於古琴指法字典的工具書由中華書局發行,由天津七弦琴院歷時四年編纂完成,共收錄了1176個指法名稱、1522個減字寫法。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 「弦外之音」古琴考級(1~2級)曲譜
    古琴作為民族樂器的重要代表,進行演奏水平的社會化等級評估也是應有之義。古琴考級共十級,最高為十級,一至三級為初級,四至七級為中級,八至十級為高級。可跳級考評,但不鼓勵,循序漸進、腳踏實地是古琴倡導的精神。以下分享收集得來的考級曲譜,供琴友們參考練習。
  •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彈彈古琴,說說愛
    古琴曲裡愛情故事多不多?不好意思,真的不多。為什麼呢?可能是受琴者禁也的觀點的影響,也可能是受那存天理滅人慾的狗屁觀點的影響,總之古琴曲裡反映純真的愛情的古琴曲目真的不多。大概盤點一下,把相思的、哀怨的都算在內的話,應該也就是十幾首吧。
  • 八大展覽,還有沉浸式體驗……第六屆嶺南書畫藝術節來了!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實習生 林少娟書畫藝術,是嶺南文化藝術寶庫中色彩斑斕的瑰寶。11月28日上午,伴隨嫋嫋音波,與會嘉賓用手中畫筆在20名兒童共同創作的主題為「歌頌小康」大幅畫作上添了一筆。這項意為「錦上添花」的儀式,拉開第六屆嶺南書畫藝術節的序幕。
  • 古琴考級曲目三級大全!
    古琴考級曲目三級大全!古琴藝術是我國的悠久文化,傳承至今,現代也有人學習,古琴考級是學琴人的的一門重要考試,小編特意收集了古琴考級曲目三級,所以要考古琴的留意咯!《玉樓春曉》諸城派《玉樓春曉》亦名《春閨怨》,為諸城派獨有琴曲。
  • 古琴傳人龔一:古琴裡有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
    餘少鐳攝  古琴 藝術  ■本期傳人  龔一,1941年生,1954年開始學琴,1966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本科,先後在上海電影樂團、上海樂團任古琴獨奏演員及上海樂團團長等。  謝導秀,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1940年生於廣東梅縣,是嶺南古琴一代宗師楊新倫先生的弟子。
  • 《古琴指法譜字集成》問世:琴譜不再是天書
    此書從北魏至近代的126種琴學文獻中,梳理出1522個減字寫法、1176個指法名稱,並逐一加以釋義,為人們親近古琴藝術帶來了便利。既不同於西方的五線譜,也不同於常見的工尺譜,中國的古琴藝術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套被稱為「減字譜」的獨特記譜方法。琴譜上一個個看似漢字,一般人卻無法讀懂的符號,其實記錄著琴曲演奏的指法、動作。
  • 講座|琴藝與琴道,古琴傳承與藝術人生
    85歲的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系教授、北大國學院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樓宇烈先生近日在北京大學從《琴藝與琴道》的角度講述古琴傳承和發展,他認為:「學過琴的人都會在琴裡面感受到人的一種安靜、專一、中正的東西,所以中國的藝術不是簡單的技藝,而是通過技藝引導你的興趣。中國的古琴能夠幫助人養成這種敬意。」
  • 古琴入門——自學、初學古琴必讀的10大書籍
    《琴學門徑》一本古琴入門指導書《琴學門徑》是一本書籍,該書力求由淺而深,循序漸進,以這樣初學者和自學者的實際要求。前半部分基本上包含了古琴入門所應具有的常試,後部分選刊琴譜,一方面由易而難,另一方面也斟酌多方資料,務求令習者了解不同流派風格的琴曲。
  • 以古琴的名義聚會
    為了此次雅集,閒居也經過了一番精心布置,牆上掛著應景的「琴畫」,案上擺著焚香的銅爐;時令水果與老茶呈上了桌,雅集便就此開始罷——    一曲《流水》,先為大家降降溫。在鄭州市古琴藝術協會會長、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製作傳承人李一凡的彈奏下,琴音初似涓涓細流,溫柔明快,繼而浩浩湯湯,跌宕起伏,再而水勢漸收,舒緩悠揚,令人仿佛置身薄霧山林的流水之畔,沉浸在那幽幽秘境之中了。
  • 以古琴之名 會高山流水 一場古琴音樂會激揚東城琴友心
    清雅時,如東坡泛舟赤壁,江岸風光旖旎,亂石嶙峋,江流翻湧;鏗鏘時,又若兩軍酣戰,鼓聲急奏,亂箭如雨……」一曲終了,市民陳倩也成了古琴藝術的「迷妹」,意猶未盡……張天獨奏《流水》清音沐耳,一洗俗塵一個半小時,十首琴曲。
  • 古琴考級曲目九級大全!
    古琴考級曲目九級大全!喜歡古琴的曲目,喜歡其中的慢調和快調,也喜歡其中的優雅,可是喜歡歸喜歡,古琴曲目學起來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不信的話,就來看看古琴考級的九級內容!《離騷》陳康士創作《離騷》,漢族古琴名曲,晚唐陳康士根據屈原同名抒情長詩《離騷》而作。曲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原曲為九段,後人衍為十八段。此曲抒發了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慘遭奸讒後的憂鬱和苦悶,以及思鄉愛國的崇高感情。《搗衣》曲調慷慨激昂《搗衣》,古琴曲。傳為唐代潘庭堅作。
  • 周末公益課堂 《梅花三弄》琴曲賞析&「流水席」周末古琴大課堂
    「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審音者在聽之,其恍然身遊水部之東閣,處士之孤山也哉。」「從容和順,為天地之正音;而仙風和暢,萬卉敷榮,隱隱現於指下。但新聲奇變,稍近時俗,然恬靜幽清亦古曲也。」 《梅花三弄》是一首借物詠懷的樂曲,它以梅花的晶瑩玉潔和動人氣韻以及英雄氣概來抒發那種清高傲視、堅貞不屈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
  • 樂器悅耳古琴悅心!斫琴名家陳一民師生古琴精品展開幕
    在此期間,還將於 12 月 26 日和 1 月 2 日舉行 " 梓元琴坊雅集 " 和 " 臨風鼓暢——古琴分享會 " 兩場配套文化活動,通過互動交流的方式,讓現場觀眾聆聽嶺南古琴經典曲目、共同分享探討古琴藝術知識,充分展現古琴藝術(嶺南派)的魅力。
  • 古琴清運,蜀琴木性實,楚絲音韻清
    「 蜀琴木性實,楚絲音韻清。調慢彈且緩,夜深十數聲……」唐代白居易的這首《夜琴》,用恬雅的語句表達出詩人在月明風清的夜晚,緩慢地撥動琴弦而悠然自得的心境,描繪出一幅優美的畫卷。琴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彈撥弦鳴樂器之一,是古人心目中的樂器之王,現代稱之為「古琴」或「七弦琴」。
  • 海內外古琴大師雲集「《東皋琴譜》古琴音樂會」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戴曉蓮(左)和日本的琴家坂田進一(右) 鍾欣 攝中新網北京12月30日電 雲集海內外古琴大師的「天籟雲和——戊戌年《東皋琴譜》古琴音樂會」29日晚在杭州舉行。這也是29日、30日在杭州舉辦的「2018永福寺重建開放十周年《東皋琴譜》古琴打譜會」中最濃墨重彩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