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2日)上午,廣州首個非遺街區在永慶坊開市。記者實地走進大師工作室,聽聽他們對這個廣州文化的創新舉措,怎麼說。
廣彩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翟惠玲的工作室裡,友人、遊客絡繹不絕。她將記者帶到幾件色調清雅、設計簡潔的廣彩茶具前說,這處工作室,也是一處和年輕人對話的平臺,希望通過文創開發、跨界合作等形式,推出符合年輕人口味的工藝品,最好能藉助這樣的方式,讓他們愛上廣彩、了解廣彩。為此,自己和同事們近來一直在進行新品的研發,把現代設計的東西融入廣彩創作之中,比如,傳統廣彩往往紋飾、色彩鋪滿整件器物,而一些創新設計,則多用留白等手法。但那些能體現廣彩神韻、特色的基本要素,要保留,讓人一望而知是廣彩。
同樣是廣彩名手,國家級傳承人譚廣輝談到永慶坊非遺街區的開市說,這給大家提供了一個認識廣州非遺、認識廣州老手藝的平臺,「過去廣州很多手藝人呢,都在深巷裡面,大家要找他們是不容易的。現在有了這個地方,無論遊客,還是愛好者,或者專業人士,大家都方便了」。廣彩有300多年的歷史,最初就是一種以外貿為主的商品,在國際上知名度很高,那這樣一種曾經享譽世界的國際性商品,在今天的環境下怎樣進一步擴展影響力,讓省外、國外的遊客愛上它,身處4A景區之內的非遺街區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展示窗口。
「我們的那些東西(醒獅小工藝品)都賣瘋了」,廣東醒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趙偉斌對記者說,「我們的公眾體驗活動,預約也都排到了年底」。他說,永慶坊非遺街區的工作坊,將大量開展參與性、體驗性、分享性的公眾活動,比如讓大家花十分鐘穿一下醒獅服裝,直觀感受下醒獅表演的基本要領;再比如讓大家親自動手,給醒獅手辦上色,從而知曉其中的講究。除此之外,醒獅這種傳統文化形式,還在這裡得到了當代演繹——二樓公眾活動區裡,設計了一個小擂臺,大家可以在這裡操控機器醒獅進行「互博」。這種融科技和競技於一體的參與性活動,以後可能每周都會上演。
「現在古琴面臨的情況和十多年前有很大不同了」,坐在工作室二樓的茶臺邊,古琴藝術(嶺南派)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謝東笑說,「當時我們是擔心學得人太少、知道太少;現在是覺得有點太『多』了」。古琴藝術的影響力上去了,參與的人大大增加,但質量沒跟上,「不能只是《高山流水》《空城計》《笑傲江湖》,到這裡就沒了,還要有更豐富的東西」。所以除了在這裡組織雅集、培訓、讀書會等活動之外,還希望能夠利用荔灣區的社區、學校資源,走出工作室進行傳習。在具體的形式上,一方面考慮和詩詞等傳統文化形式的結合,另一方面也考慮和其他樂器品種、音樂種類,比如吉他等的跨界合作。同時,非遺街區這裡有10間大師工作室,具備聚集效應,大家也在考慮一些合作的可能。總之是要圍繞古琴這個本體,注入更加豐富、本味的滋養,傳承好、傳播好古琴文化。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卜松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戴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