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擬確定新一批共47個非遺傳承基地 粵博館將成為非遺傳承基地

2020-12-19 大洋網

大洋網訊 記者昨日從廣州市文廣新局發布的公告中獲悉,廣州擬確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2018-2020年度)47個。

為加強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播載體建設,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7月,市文廣新局組織了「2018-2020年度」傳承基地的申報和評審。經各區、各市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的推薦申報,專家評審委員會審議,擬確定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2018-2020年度)47個。目前該批名單公示期已結束。

記者從名單中了解到,擬確定的非遺傳承基地中,海珠區最多,共11個,包括海珠區培紅小學、海珠區昌崗東路小學、廣州市輕工高級技工學校等。荔灣區有9個,有粵劇藝術博物館、荔灣區西關實驗小學、荔灣區耕酸堂木製品店等。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推薦的有7個,如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廣州市輕工職業學校等。

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2018-2020年度)名單

荔灣區:粵劇藝術博物館、荔灣區西關實驗小學、荔灣區耕酸堂木製品店、廣州市逸彩彩瓷設計有限公司、荔灣區玉瑩軒工藝品店、真光中學嶺南灣畔校區(初中部)、廣州市廣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荔灣區康迪學校、荔灣區西關幼兒園

海珠區:海珠區培紅小學、海珠區昌崗東路小學、海珠區前進路幼兒園、海珠區鶴鳴五巷小學、廣州市輕工高級技工學校、海珠區大元帥府小學、海珠區後樂園街小學、海珠區南洲小學、嶺南畫派紀念中學、海珠區瑞寶小學、廣州綠方八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黃埔區:黃埔區文衝社區東約善群堂龍獅協會、黃埔區陸柳卿廣繡工作室

天河區:天河區鳳凰街文化站、天河區珠村小學、廣州市幼兒師範學校附屬幼兒園、天河區西華幼兒園

越秀區:廣州區氏宏山古琴有限公司、越秀區署前路小學、廣州市第三十七中學

白雲區:白雲區槎龍鎮泰小學、廣州佳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紅木宮燈教研工作室)、聚英武館、白雲區良田第二小學、白雲區竹料第二小學

增城區:增城區廣播電視大學

花都區:花都區新華街培新學校、花都區實驗中學

南沙區:南沙區東湧鎮鹹水歌會

從化區:從化區鰲頭鎮橋頭村民委員會、從化區城郊街東風小學

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廣州美術學院建築藝術設計學院、廣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廣州市輕工職業學校、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廣州市第十七中學、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

(信時記者成小珍 實習生吳雯靜)

相關焦點

  • 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9個在荔灣!
    曲藝類項目——粵曲,更是荔灣非遺名單中的一大亮色。近年來,荔灣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較好工作成效。荔灣區現有31個非遺項目,50位傳承人,項目和傳承人數量在廣州市名列前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的數量也令人眼前一亮,一起看看~今年7月,廣州市文廣新局組織了「2018-2020年度」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的申報和評審。
  • 關於命名2019年度連雲港市「市級非遺展館(廳)、傳承基地」的通知
    各縣(區)文體(廣電)旅局,開發區、高新區社會事業局,徐圩新區文教局、雲臺山景區旅發局,市非遺保護中心,市各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完善「15分鐘非遺展示圈」,推進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效傳承和合理利用,根據《關於開展2019
  •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今天學習了非遺文化,讓我受益匪淺,我一定要學習傳承好非遺文化,刻苦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會昌縣會昌小學學生劉燁蓓激動地說。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會昌縣組織學生走進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傳播基地參觀學習。基地內懸掛著「翰林」、「進士」、「博士」等17方匾額,令人目不暇接。非遺傳承人肖天長在講解匾額文化同時,還詳細講解每一塊匾額背後的勵志故事。隨後,肖天長還揮毫潑墨,現場展示榜書的書寫,介紹匾額製作流程。
  • 廣州將建非遺傳承人基地
    廣州將在海珠湖附近設立非遺傳承人基地。昨日,針對有全國人大代表到廣州調研文化傳承保護工作時提出,廣州的非遺傳承人工作條件不理想,市文廣新局說,廣州正在謀劃相關的保護措施。廣州的廣繡、玉雕、牙雕等工藝非常聞名,目前廣州也有8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 非遺進校園,共築傳承夢!增城這個案例上榜省「非遺進校園」 優秀案例!
    非遺進校園,共築傳承夢>2020年度廣東省「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揭曉啦增城區剪紙非遺傳承培訓基地據介紹,2020年度廣東省「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徵集活動面向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社會組織及個人,徵集在中小學實施的「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最終評選出10個精品案例和10個優秀案例,推薦參加第二屆全國「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徵集宣傳活動。
  • 實驗區這三所學校成嵐臺傳統燈籠非遺傳承基地
    精美的手繪燈籠作品走進澳前中心小學藝體館,一個個造型美觀且充滿想像力的手繪燈籠,將藝體館打造成一個五彩繽紛的燈籠海洋。12月9日,嵐臺傳統燈籠非遺項目授牌儀式在平潭澳前中心小學舉行。經實驗區社會事業局、旅遊與文化體育局聯合認定,平潭澳前中心小學、平潭嵐城中心小學、平潭城關小學為嵐臺傳統燈籠非遺傳承基地。創作手繪燈籠 爭當非遺傳人非遺進校園,能吸引孩子嗎?此次傳承儀式,給出了答案。
  • 廣州非遺盛宴今早開鑼
    記者從啟動儀式上獲悉,廣州將在6月份舉辦近百場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其中,首度舉辦的「廣州非遺購物節」標誌著廣州非遺傳承人群正式集體「觸網」。非遺傳承人集體「觸網」廣州非遺傳承人群正式集體「觸網」是本次系列活動的一大亮點。今早,廣州非遺購物節的線上廣州主場——東家APP「我哋廣式」線上非遺館正式運營。市民通過手機就能體驗到由近50個非遺項目組成的廣式生活場景,併購買心儀的廣州非遺產品。廣州非遺傳承人群還入駐多個電商平臺,參與全國非遺購物節活動。
  • 名師名家引領非遺文化傳承 廣州金蘭苑小學7個非遺項目課程全面鋪開
    名師名家引領非遺文化傳承 廣州金蘭苑小學7個非遺項目課程全面鋪開金羊網  作者:  2020-01-19 金蘭苑小學接過荔灣區文化局授牌
  • 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關於公示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為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播載體建設,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我局於2018年7月組織了「2018-2020年度」傳承基地的申報和評審工作。
  • 畲族非遺怎樣傳給下一代?依託產業探索新傳承
    目前,羅源縣已申報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縣級以上23名,其中列入國家級1名、省級7名、市級7名。面對傳承難題,這些「守藝人」急在心頭,也自發開始了傳承新探索。  松山鄉八井村村民雷知坤是省級非遺項目八井畲家拳的第17代傳承人。最近,他將村裡自家樓房的一樓裝修一新後,開闢成練功房,在村裡收徒傳藝,很快就吸引20多名中小學生前來學拳。
  • 關注 「非遺」傳承:進校園 入社區
    作為「非遺進校園十佳傳習基地」之一,徐行小學還籤訂了傳承意向書,讓更多人走進傳統文化。 10所學校入選襄陽公園的遊園會現場,園南中學、洛川學校、廊下小學、建設中學等10所學校被評為「非遺進校園十佳傳習基地」。
  • 非遺傳承大師組團直播助廣式餐飲傳承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下簡稱「遺產日」),主題為「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重點圍繞傳統體育、傳統醫藥和餐飲非遺項目,開展非遺宣傳傳播等活動。「遺產日」當天,中國烹飪協會聯合美團點評正式啟動「2020非遺美食節」,開設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個城市專場,通過開設非遺美食節線上專題、大眾點評App的十小時非遺美食直播、千餘家餐飲老字號聯合促銷等一系列活動,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並體驗舌尖上的「非遺」,助力餐飲傳承。
  • 廣州非遺傳承人集體「觸網」,直播展示購物都來啦……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從啟動儀式上獲悉,廣州將在6月份舉辦近百場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其中,首度舉辦的「廣州非遺購物節」標誌著廣州非遺傳承人群正式集體「觸網」。廣州非遺傳承人集體「觸網」廣州非遺傳承人群正式集體「觸網」,開始轉型線上進行傳播發展,這是本次系列活動的一大亮點。今早(11日),廣州非遺購物節的線上廣州主場——東家APP「我哋廣式」線上非遺館正式運營。
  • 傳承振興「非遺」 弘揚創新「非遺」文化
    目前,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有3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9個項目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40個項目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原生態多聲部民歌、「上九節」、磽磧鍋莊……這些民間的文藝和習俗,凝聚著寶興人的文化和精氣神,牽引著他們不被時光衝散。  記者來到寶興,走近這些傳承多年的「寶貝」,去感受它們今天的傳承狀態。
  • 廣東佛山:非遺走進生活 讓青少年成非遺傳承重要力量
    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符詩賀/攝  佛山市博物館館長、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曹學群介紹,這一面向青少年的秋色賽會活動,將非遺傳承基地與學校連結起來,讓非遺傳承人進入校園,指導學生創作各種非遺工藝品,學生的優秀作品2016年至2019年都參與到當年的秋色巡遊中。
  • 雲南大學入選第一批全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雲南網訊(記者 陳雲芬)12月6日,教育部正式公布第一批55個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雲南大學紫陶傳承基地作為雲南省唯一入選基地名列其中,這意味著雲南大學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工作取得了又一項標誌性成果
  • 浙江諸暨:傳承弘揚非遺文化
    浙江省諸暨市暨陽街道浣紗小學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施傳說」的教學性傳承基地。近年來,浣紗小學開設《走近西施》《青青薴麻》等非遺文化校本課程,建設「西施傳說」教育實踐基地,並每年舉辦「西施文化節」,通過系列傳承與創新教學活動弘揚非遺文化。 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本文轉自【新華網】; 12月22日,浣紗小學五年級學生在學做薴麻手工。
  • 廣州:打開校門 歡迎非遺
    日前,廣州市越秀區教師進修學校申報的廣府非遺進校園實踐案例、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申報的廣州市佛山木版年畫進校園實踐案例,分別入選「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實踐案例和十大創新實踐案例。這是廣州連續第二年「雙入選」。「學非遺、用非遺、秀非遺」正成為廣州各個學校的潮流。
  • 探尋非遺傳承新出路,傳承從傳播開始
    據統計分析,目前我國大多數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平均處於50歲以上的年齡段,最大的已經進入「百歲」行列,在世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50%以上超過70周歲。有鑑於技不外傳的傳統觀念制約、口傳心授的固化模式影響、市場萎縮的客觀因素困擾等現實,非遺文化的存續成為當務之急。而在年輕群體中,非遺等傳統文化並不為其所熟知,且存在認為其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
  • 從「博物館」走出的「新」經濟——非遺傳承開闢產業發展新天地
    精美服裝的背後既有傳承千年的技藝與情懷,又有產業發展視角與空間。伴隨著非遺傳承方式的創新,產業外延也不斷拓展。越來越多的傳統技藝走出「博物館」,開闢出產業發展的新天地。千年技藝的重「新」相遇要將千年技藝薪火相傳,核心是融入現代生活,在於一個「新」字。隨著技術、模式和方法的創新,非遺正在「舊貌換新顏」,與人們重「新」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