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琴玲 蔣雪妍 微信公眾號:強國融媒智庫
3月下旬以來,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話題不斷熱起來。抖音於4月初發行全新音樂專輯《國韻潮聲》,並圍繞「非遺音樂」開展系列直播,通過新形式向廣大網民普及非遺音樂,吸引了數十萬名網友觀看,互動評論超過3萬多條。赤水獨竹漂的傳承人講民族舞和漢服引入非遺的直播視頻也取得了超過77萬的點擊量。網友紛紛讚嘆:非遺原來還能這麼潮!
網際網路時代下,非遺傳播形式不再拘泥於傳統,新鮮血液逐漸注入,「非遺雲課堂」「非遺+直播」「非遺進校園」等多種非遺傳播形式層出不窮,以全新的、更具親和力的姿態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植根中華文明傳承,非遺文化需要被看見
中國是世界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豐富的國家,反映的是中華文明最深厚的根源。而「老藝人」是民間文化遺產存續發展的重要主體與動力,非遺保護就是對非遺傳承人的搶救和保護。據統計分析,目前我國大多數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平均處於50歲以上的年齡段,最大的已經進入「百歲」行列,在世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50%以上超過70周歲。有鑑於技不外傳的傳統觀念制約、口傳心授的固化模式影響、市場萎縮的客觀因素困擾等現實,非遺文化的存續成為當務之急。
而在年輕群體中,非遺等傳統文化並不為其所熟知,且存在認為其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在網際網路時代飛速發展,內容生產不斷更新的當下,如何扭轉人們對於非遺的刻板印象,如何讓非遺融入年輕人的群體,如何讓非遺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非遺傳承發展需要探索的新路徑。
「非遺+」直播/短視頻,搭建非遺傳播新途徑
傳統與潮流結合,組合出「非遺+直播/短視頻」的新形式,為非遺文化從展示傳播到商業盈利的發展提供了可能。2019年8月,今日頭條、抖音短視頻、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聯合文化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共同推出「我的家鄉有民歌」話題,推高了侗族大歌、川江號子、南音等眾多非遺民歌樣式的熱度,102萬個國家級非遺民歌短視頻產生了37億播放,獲得1.24億點讚。近日,李子柒發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藍印花布工藝的視頻,僅微博上就獲得6000餘萬次觀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推廣帶來啟示。
「要發展好非遺,必然要這些非遺進入人們的生活空間。」民俗學研究專家、華東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表示。自3月27日起,一點資訊「非凡的非遺」首期三場線上直播,邀請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刻瓷第四代傳承人周曉明、非遺北京裕氏草編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裕光磊三位嘉賓先後參加,累計觀看人數超過130萬。非遺藉助直播,以時髦的形式與大眾見面,讓強調創作和分享的參與式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
「非遺+」電商,助力非遺商業轉化
文化的發展,文明的傳承,需要資本和商業的助力。而中國製造也需要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非遺+」電商的模式為非遺產品與消費者之間搭建起連接平臺,拉近了非遺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為非遺產品帶來了更大的經濟價值空間。
根據《2019年非遺新經濟消費報告》顯示,網購平臺已成為消費者了解非遺產品最主要的渠道。目前,淘寶、京東、唯品會等多家電商平臺都已推出非遺相關扶持項目。2017年5月,唯品會正式啟動專注於非遺活化與傳承的電商公益平臺——唯愛工坊,據報導,截止2019年底唯愛工坊已經上線30種非遺技藝的數萬件非遺時尚產品,並在全國捐建11家「唯愛媽媽製造合作社」,為5000多名繡娘帶來超過千萬的收入。
「非遺+」影視,助力非遺走進公眾視野
中國影視與非遺的關係源遠流長,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中國第一部以京劇文化為原型的電影《定軍山》(1905年)。隨著國際國內對於非遺的重視,越來越多的電影開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影片宣傳點,其中不乏反響巨大的經典之作,例如《爾瑪的婚禮》(2008年)、《百鳥朝鳳》(2012年)、《愛在廊橋》(2012年)。除了以非遺為主題進行拍攝,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電影、電視劇選擇在影片中加入非遺元素,例如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就曾出現過非遺製作技藝打香篆。
將非遺與電影、電視劇結合,一方面可以借情節介紹非遺的來源、用途等,增加其故事性與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借電影的影響力讓更多人知道其存在。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將福建土樓這一著名世界級非遺引入,成為影視場景的重要部分,吸引了不少觀眾的注意力,影片播出後不少觀眾都去景區打卡了電影中所復刻的福建土樓,《大魚海棠》甚至成為了福建土樓所在景區地點相關微博的熱頻詞。
「非遺+」潮牌,助力非遺時尚化
除了利用影視,近些年許多非遺項目還通過與名人、潮牌合作來助力非遺年輕化。例如今年1月份的「走進當代—可持續性發展的非遺」巡展(北京站)就展覽了由戚薇、吳昕、王大陸等6組明星與非遺傳承人跨界合作完成的非遺作品。通過明星的社會影響力與號召力為傳統文化助力,不僅可以提高非遺知名度,還可以推動非遺文化年輕化、時尚化。
2019年中國高級女裝品牌蓋婭傳說(HEAVEN GAIA)巴黎時裝周以「起·承·轉·合」之「合」為主題,攜手北京燕京八絕於首次對華人設計師開放的巴黎小皇宮發布「戲韻·夢浮生」2020春夏系列主題大秀,中華文化得以在世界舞臺大放光彩。蓋婭傳說品牌一直倡導專注於「傳承」這個詞,使用多種非遺工藝如納紗工藝,蘇繡,京繡,緙絲,花絲鑲嵌工藝,金漆鑲嵌,點翠等等,集合了具有非物質文化技藝特色的經典設計,實現了非遺與時尚融合的創新發展。
「非遺+」教育,傳承從興趣培養開始
據了解,目前已有多地、多所學校展開了「非遺進校園」,一方面可以讓更多的學生近距離接觸非遺,體驗非遺的魅力,同時輻射到家長;另一方面各地如果與高校、職業類學校合作,設立非遺技藝課程,可以建立起專業的非遺傳承人培養制度,有效解決非遺「後繼無人」的窘境。
此外,近年來面向全社會的非遺公開「雲課程」也不斷被推出,進一步擴大了非遺的影響力。據報導疫情期間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利用多種直播媒介特別推出了線上非遺公開課,首期直播就收穫了不少網友的點讚和好評。早在2018年,中央電視臺也曾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特別節目《非遺公開課》。「非遺+」媒體融合,正在通過結合時尚化的元素,輔之以短視頻和直播的傳播方式,擴大傳承並助力非遺文化融入「中國製造」,加快中國經濟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