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非遺傳承新出路,傳承從傳播開始

2020-12-25 強國融媒智庫

作者:楊琴玲 蔣雪妍 微信公眾號:強國融媒智庫

3月下旬以來,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話題不斷熱起來。抖音於4月初發行全新音樂專輯《國韻潮聲》,並圍繞「非遺音樂」開展系列直播,通過新形式向廣大網民普及非遺音樂,吸引了數十萬名網友觀看,互動評論超過3萬多條。赤水獨竹漂的傳承人講民族舞和漢服引入非遺的直播視頻也取得了超過77萬的點擊量。網友紛紛讚嘆:非遺原來還能這麼潮!

網際網路時代下,非遺傳播形式不再拘泥於傳統,新鮮血液逐漸注入,「非遺雲課堂」「非遺+直播」「非遺進校園」等多種非遺傳播形式層出不窮,以全新的、更具親和力的姿態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植根中華文明傳承,非遺文化需要被看見

中國是世界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豐富的國家,反映的是中華文明最深厚的根源。而「老藝人」是民間文化遺產存續發展的重要主體與動力,非遺保護就是對非遺傳承人的搶救和保護。據統計分析,目前我國大多數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平均處於50歲以上的年齡段,最大的已經進入「百歲」行列,在世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50%以上超過70周歲。有鑑於技不外傳的傳統觀念制約、口傳心授的固化模式影響、市場萎縮的客觀因素困擾等現實,非遺文化的存續成為當務之急。

而在年輕群體中,非遺等傳統文化並不為其所熟知,且存在認為其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在網際網路時代飛速發展,內容生產不斷更新的當下,如何扭轉人們對於非遺的刻板印象,如何讓非遺融入年輕人的群體,如何讓非遺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非遺傳承發展需要探索的新路徑。

「非遺+」直播/短視頻,搭建非遺傳播新途徑

傳統與潮流結合,組合出「非遺+直播/短視頻」的新形式,為非遺文化從展示傳播到商業盈利的發展提供了可能。2019年8月,今日頭條、抖音短視頻、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聯合文化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共同推出「我的家鄉有民歌」話題,推高了侗族大歌、川江號子、南音等眾多非遺民歌樣式的熱度,102萬個國家級非遺民歌短視頻產生了37億播放,獲得1.24億點讚。近日,李子柒發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藍印花布工藝的視頻,僅微博上就獲得6000餘萬次觀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推廣帶來啟示。

「要發展好非遺,必然要這些非遺進入人們的生活空間。」民俗學研究專家、華東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表示。自3月27日起,一點資訊「非凡的非遺」首期三場線上直播,邀請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刻瓷第四代傳承人周曉明、非遺北京裕氏草編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裕光磊三位嘉賓先後參加,累計觀看人數超過130萬。非遺藉助直播,以時髦的形式與大眾見面,讓強調創作和分享的參與式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

「非遺+」電商,助力非遺商業轉化

文化的發展,文明的傳承,需要資本和商業的助力。而中國製造也需要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非遺+」電商的模式為非遺產品與消費者之間搭建起連接平臺,拉近了非遺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為非遺產品帶來了更大的經濟價值空間。

根據《2019年非遺新經濟消費報告》顯示,網購平臺已成為消費者了解非遺產品最主要的渠道。目前,淘寶、京東、唯品會等多家電商平臺都已推出非遺相關扶持項目。2017年5月,唯品會正式啟動專注於非遺活化與傳承的電商公益平臺——唯愛工坊,據報導,截止2019年底唯愛工坊已經上線30種非遺技藝的數萬件非遺時尚產品,並在全國捐建11家「唯愛媽媽製造合作社」,為5000多名繡娘帶來超過千萬的收入。

「非遺+」影視,助力非遺走進公眾視野

中國影視與非遺的關係源遠流長,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中國第一部以京劇文化為原型的電影《定軍山》(1905年)。隨著國際國內對於非遺的重視,越來越多的電影開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影片宣傳點,其中不乏反響巨大的經典之作,例如《爾瑪的婚禮》(2008年)、《百鳥朝鳳》(2012年)、《愛在廊橋》(2012年)。除了以非遺為主題進行拍攝,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電影、電視劇選擇在影片中加入非遺元素,例如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就曾出現過非遺製作技藝打香篆。

(《大魚海棠》成為微博熱頻詞)

將非遺與電影、電視劇結合,一方面可以借情節介紹非遺的來源、用途等,增加其故事性與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借電影的影響力讓更多人知道其存在。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將福建土樓這一著名世界級非遺引入,成為影視場景的重要部分,吸引了不少觀眾的注意力,影片播出後不少觀眾都去景區打卡了電影中所復刻的福建土樓,《大魚海棠》甚至成為了福建土樓所在景區地點相關微博的熱頻詞。

「非遺+」潮牌,助力非遺時尚化

除了利用影視,近些年許多非遺項目還通過與名人、潮牌合作來助力非遺年輕化。例如今年1月份的「走進當代—可持續性發展的非遺」巡展(北京站)就展覽了由戚薇、吳昕、王大陸等6組明星與非遺傳承人跨界合作完成的非遺作品。通過明星的社會影響力與號召力為傳統文化助力,不僅可以提高非遺知名度,還可以推動非遺文化年輕化、時尚化。

(圖源網絡:蓋婭傳說大秀現場圖)

2019年中國高級女裝品牌蓋婭傳說(HEAVEN GAIA)巴黎時裝周以「起·承·轉·合」之「合」為主題,攜手北京燕京八絕於首次對華人設計師開放的巴黎小皇宮發布「戲韻·夢浮生」2020春夏系列主題大秀,中華文化得以在世界舞臺大放光彩。蓋婭傳說品牌一直倡導專注於「傳承」這個詞,使用多種非遺工藝如納紗工藝,蘇繡,京繡,緙絲,花絲鑲嵌工藝,金漆鑲嵌,點翠等等,集合了具有非物質文化技藝特色的經典設計,實現了非遺與時尚融合的創新發展。

「非遺+」教育,傳承從興趣培養開始

據了解,目前已有多地、多所學校展開了「非遺進校園」,一方面可以讓更多的學生近距離接觸非遺,體驗非遺的魅力,同時輻射到家長;另一方面各地如果與高校、職業類學校合作,設立非遺技藝課程,可以建立起專業的非遺傳承人培養制度,有效解決非遺「後繼無人」的窘境。

(聞海大數據圖:今年以來的非遺熱詞)

此外,近年來面向全社會的非遺公開「雲課程」也不斷被推出,進一步擴大了非遺的影響力。據報導疫情期間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利用多種直播媒介特別推出了線上非遺公開課,首期直播就收穫了不少網友的點讚和好評。早在2018年,中央電視臺也曾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特別節目《非遺公開課》。「非遺+」媒體融合,正在通過結合時尚化的元素,輔之以短視頻和直播的傳播方式,擴大傳承並助力非遺文化融入「中國製造」,加快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相關焦點

  • 非遺傳承,從培養「娃娃徒弟」開始
    近年來很多非遺技藝面臨失傳,一些非遺傳承人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因此不少省市積極推動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非遺進校園,非遺傳承人與00後面對面教學,向這些「娃娃徒弟」傳授技藝。,非遺在未來會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而這些「娃娃徒弟」也將會成為非遺傳承人中的一員。
  • 畲族非遺怎樣傳給下一代?依託產業探索新傳承
    目前,羅源縣已申報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縣級以上23名,其中列入國家級1名、省級7名、市級7名。面對傳承難題,這些「守藝人」急在心頭,也自發開始了傳承新探索。  松山鄉八井村村民雷知坤是省級非遺項目八井畲家拳的第17代傳承人。最近,他將村裡自家樓房的一樓裝修一新後,開闢成練功房,在村裡收徒傳藝,很快就吸引20多名中小學生前來學拳。
  • 「非遺」傳承,與致富「比翼飛」
    全村290多戶居民中,近一半人主要職業是製作樂器,其中還有多位樂器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走進加依村,民房和院落經過統一裝修設計,顯得非常古樸,人們似乎看到了加依村百年前的樣子。(新華網)  傳承非遺文化,是我們的歷史擔當;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的時代責任。在非遺發展路上,傳承、致富比翼飛,抒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彩畫卷,很美!  傳播「非遺」,打造物質、精神雙豐收。
  • 古老潮汕嵌瓷:「非遺」的新傳承
    古老潮汕嵌瓷:「非遺」的新傳承
  • 登封市少林路小學多彩非遺文化進校園有傳承
    少林路小學生聯繫戲曲多彩非遺進課堂,魅力文化有傳承,登封市教體局少林路小學非遺文化進校園有聲有色。梅子青,梅子黃,菜肥麥熟學習忙。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師生對非遺的保護意識,登封市少林路小學近期開展「多彩非遺進課堂,魅力文化有傳承」活動,通過一節節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基底,以勞動、實踐為基礎的精彩紛呈的課堂,將中華璀璨的非遺文化與現代小學教育生動融合,為學生秉承祖先智慧,傳播華夏文明點亮心燈,讓中華傳統文化之花在校園綻放,代代傳承!
  • 讓「非遺」傳承植根幼兒心中
    活動通過讓孩子們參與舞臺表演、動手學習體驗非遺文化項目,以及親子共同領略廣府文化藝術、與非遺大師零距離交流等形式,令孩子們愛上廣府味道,陶醉於非遺文化的魅力,讓傳統文化在寓教於樂中傳承。,嶺南銅印大師馮健輝,廣繡藝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潔明老師和廣繡藝人馬佩瓊老師等,大師們與小朋友手把手肩並肩,學習非遺技藝,面對面的傳授交流。
  • 重慶璧山:感受非遺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一天,重慶市璧山區秀湖水街非遺小鎮格外熱鬧,以「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為主題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重慶主會場活動——重慶非遺購物節和第五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在這裡開幕。
  • 廣州擬確定新一批共47個非遺傳承基地 粵博館將成為非遺傳承基地
    大洋網訊 記者昨日從廣州市文廣新局發布的公告中獲悉,廣州擬確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2018-2020年度)47個。為加強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播載體建設,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7月,市文廣新局組織了「2018-2020年度」傳承基地的申報和評審。
  • 「手藝傳承從創意開始」
    8月,上海,星期二的清晨,早餐鋪裡熱氣騰騰的餛飩早已新鮮出鍋,「魔都」裡的人們開始了一天的忙碌。記者在虹口區大連西路的上海市北郊學校,見到了「面人趙」的第三代傳承人陳凱峰。和所有跌宕起伏的傳承故事一樣,趙闊明、趙豔林、陳凱峰三代「面人趙」的故事也見證著歷史的動蕩和時代的變遷。與麵塑結緣的傳奇人生趙家與麵塑結緣開始於陳凱峰的外公趙闊明。
  • 非遺傳承大師組團直播助廣式餐飲傳承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下簡稱「遺產日」),主題為「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重點圍繞傳統體育、傳統醫藥和餐飲非遺項目,開展非遺宣傳傳播等活動。「遺產日」當天,中國烹飪協會聯合美團點評正式啟動「2020非遺美食節」,開設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個城市專場,通過開設非遺美食節線上專題、大眾點評App的十小時非遺美食直播、千餘家餐飲老字號聯合促銷等一系列活動,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並體驗舌尖上的「非遺」,助力餐飲傳承。
  • 傳承從敬畏開始
    如今,太極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是對其價值——傳承傳統文化、促進民眾健康、推動社會和諧、增強社會凝聚力的充分肯定,意味著認可太極拳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更加堅定了我們的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更容易營造共同保護非遺的社會氛圍。
  • 傳承經典,賦活非遺!司南論壇圓滿結束!
    陳大師希望能夠通過遊戲這種年輕人喜歡的形態,用傳統的手藝,讓他們投入其中的內容活起來,為潮州木雕的傳承探尋出另一條路,讓更多年輕人,關注到這門藝術。 而我們的亂世主公「Mars、頑主六哥」也展開了他關於非遺文化傳承的思考。
  •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今天學習了非遺文化,讓我受益匪淺,我一定要學習傳承好非遺文化,刻苦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會昌縣會昌小學學生劉燁蓓激動地說。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會昌縣組織學生走進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傳播基地參觀學習。基地內懸掛著「翰林」、「進士」、「博士」等17方匾額,令人目不暇接。非遺傳承人肖天長在講解匾額文化同時,還詳細講解每一塊匾額背後的勵志故事。隨後,肖天長還揮毫潑墨,現場展示榜書的書寫,介紹匾額製作流程。
  • 舌尖上的紹興非遺 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作為一座擁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紹興有哪些美食躋身了非遺名錄?這些美食背後有些什麼故事?記者日前走近這些非遺美食,探尋它們值得被珍惜的味道。30多種美食製作技藝入選非遺有人說,飲食文化最能體現一座城的「性情」,最能展現一地居民的生活態度。
  • 非遺+遊戲:傳統文化傳承有了新玩法
    作為世界五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是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這些非遺項目承載著璀璨的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是需要全體中華兒女一起珍視和傳承的文化財富。而中國遊戲人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積極承接這一任務,將非遺與遊戲結合起來,給傳統文化賦予了新玩法。
  • 傳承振興「非遺」 弘揚創新「非遺」文化
    「2005年6月,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在這之後,省、市、縣級也相繼發布了『非遺』名錄。寶興縣的『非遺』普查、挖掘和申報,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的。」寶興縣文化館館長周彭錦將「打撈」寶興「非遺」的故事娓娓道來。  「在2005年之前,『非遺』還是一個陌生而拗口的概念。
  • 學做進賢燈籠 傳承非遺文化
    >品嘗哦~各位殘友們快來領略一下進賢非遺的魅力吧!非遺是什麼?為了進一步傳承與傳播進賢本土非遺項目,擴大影響,在殘友中挖掘和培養非遺項目傳承人,由縣殘聯、南昌科創職業技術學校主辦,進賢縣殘疾人託養中心協辦的非遺文化傳承培訓班將於2020年11月日開班~開班授課 擴大影響 讓非遺走進生活
  • 傳承非遺文化 賦能特色育人——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申報案例
    」等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深入了解紫砂發展的歷史脈絡,增強對中華民族藝術瑰寶的保護意識和文化認同感;組織學生志願者走進中小學和社區,傳授非遺紫砂技藝,傳播非遺紫砂文化,向更多的人傳遞非遺保護意識,增強文化自覺,築牢文化自信。
  • 從「博物館」走出的「新」經濟——非遺傳承開闢產業發展新天地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題:從「博物館」走出的「新」經濟——非遺傳承開闢產業發展新天地新華社記者張辛欣瀝瀝雨水中,模特們身著雲錦華服,撐著油紙傘隨音樂走過,仿佛一幅畫卷,又有著濃濃的詩意。在近日於千島湖召開的首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上,這場非遺服飾秀引發人們關注。
  • 打造專屬舞臺,車墩鎮非遺傳承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啟用
    作為車墩鎮凝聚優秀傳統民間文化(絲網版畫)的資源平臺,車墩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已啟用,通過普及、弘揚、傳播、創作、體驗、實踐等,讓非遺文化不斷發展壯大。來自華陽村、米市渡村、華源村的15位學生通過提前網上報名,來到車墩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參加暑期少兒絲網版畫體驗活動。參觀車墩鎮絲網版畫創作基地,學習絲網版畫製作過程……學生們躍躍欲試地參與到體驗之中,更有不少同學在通過自己印刷後,不但了解了絲網版畫形成的原理,更因這次活動對絲網版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