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君子四藝「琴棋書畫」之稱。其中圍棋、書法、作畫,大家接觸的比較多。
但是古琴可能很多人都沒接觸過,可能真正看過古琴,聽過古琴的都寥寥無幾。
古琴長約120釐米,由兩塊長短相同的木板組成,交合在一起就是共鳴箱。
在寬的一端有個低緩的凸起,那有個專門的名詞,叫嶽山,用來支架琴面上的七根弦,底部是用來固定琴弦的排列有序的弦眼,可以用來校音。
古琴的音色與共鳴箱內使用的木頭材質有關係。拱起的琴面一般都是用梧桐木做成的。
共鳴箱上部有13個記號,叫做「徽」,用來標明琴弦的音位,一般是螺鈿製成。一徽位於最右側,最中間的稱之為七徽,將琴弦平分為兩半。七徽是最大的琴徽,其他兩側琴徽逐一減小。
在琴底有兩個一長一短的出音孔,是用來增加音波的。
各個部分是膠合而成的。膠必須是新鮮明膠,加上少許鹿角灰混合。這樣古琴就做好了。
古琴的七根弦用纏成的絲線做成,長短相當,但粗細各異。
自外向裡,最粗、最有力的低音弦為一弦,最細、最靠近彈琴者的為七弦。標準的一弦粗165毫米,然後依次為1.5毫米、1.35毫米、1毫米、11毫米、1.毫米、0.85毫米,但也會有稍細或稍粗的琴弦,歷來如此。七根琴弦通常由108、96、81、72、64、54和48根絲線組成。一弦到四弦均為細絲線纏成。
琴弦系在絲繩上,穿到琴底的琴軫上,調音時則轉動琴軫。那些在琴體右端的琴弦小結似蜻蜓的頭部,因而得名「蜻蜓頭」。
蠶絲製成的絲線是做琴弦最完美的材料,可粗可細,可以按照古琴的需要而制定。
因為在古代,沒有任何一種其他材料能如此輕巧結實。
可以說沒有中國發達的紡絲業,就沒有古琴的誕生。
其中用柘樹葉養蠶出來的蠶絲則是製作琴弦的上上品。
除了琴弦的材質之外,對琴弦的質量影響巨大的是一道工序,一道叫做煮弦的工序。
琴弦使用前要在明膠(某種魚凍和某些植物的混合物)裡煮,煮弦的材料、時間長短、火候都對琴弦影響巨大。
看起來古琴特別原始,但是從材料的選擇到各個零部件的造型,到每一步驟的工序,每一個細節都特別精細考究。這就是古琴。
「惟椅梧之所生兮,託峻嶽之崇岡披重壤以誕載兮,參辰極而高驤。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
這就是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