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工不需要釘子的秘密,一張張動圖告訴你(我們的祖先真的很牛!)是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凝結著中國幾千年傳統家具文化的精粹,沉澱著流光迴轉中的經典家具款式的複合傳承。
隨著科技的發展,家具的靈魂榫卯結構早已被人們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大工業生產階段中的釘子和膠水,因為成本壓縮後所獲得的利益更為誘人。我們一直以來都在宣傳應傳承中國古典家具製作中的木匠精神,此次我們希望通過這套33種榫卯模型,能使大家(尤其是紅木從業者)拾起已被遺忘的靈魂,一起感受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家具文化,與我們共同弘揚中國古典家具製作中的木匠精神。
榫卯工藝是堪稱媲美京劇的中國國粹,不僅外形精緻唯美,而且遵循力學原理,實用性極強,不易鏽蝕又方便拆卸。榫卯工藝可以說充滿了中國古人的大智慧,一陰一陽,一盈一虧,互補共生,缺一不可。而且榫卯工藝也體現了「不把事做絕,不把路堵死」的做人哲學,起承轉折都是活扣,拆卸組裝不傷器物。
傳統手工工具:
鋸:傳統木工工具之一,用於木材的橫向切斷及縱向分解,手動鋸歷史久遠。條形鋸片又稱「鋸條」,鋸鑿角度一般呈帶傾斜的45°角,鋸牙逐個相隔向左右岔開,便於鋸條在鋸縫中往復運行。其中框架鋸,鋸條裝於一側,另一側裝一繩框纏繞絞緊,插竹別子固定,可以調節鋸條鬆緊與角度,十分合理方便。金屬鋸的歷史可推溯到商周,《墨子》中已有「門者皆無得挾斧斤鑿鋸推」的記述。
鋸子由於鋸割目的的不同還要對鋸齒進行不同形式的分岔處理,從而形成齒刃左右分開呈或寬或窄的「鋸路」。向外傾斜的程度叫「料度」。
鋸路多用特製的「撥料器」輔助完成。
斧:傳統木工常用工具之一,古亦稱「斤」,主要用於斫木,《詩·齊風·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框架鋸出現之前,斧也是主要解木工具。斧直刃,橫刃斧為錛。
斧子就兩部分組成,分為金屬斧頭和斧柄,斧頭上面還有斧刃。斧頭部分是由鍛打工藝製作而成,斧刃部分採用貼鋼工藝,一面是硬鋼一面是軟鐵。這樣磨斧刃比較容易磨,磨出來刃也比較鋒利,有韌性,還不容易崩刃。
斧柄是由紅木嵌銅製作而成,現在紅木身上已經出現了好看的包漿,可以說是一把非常高顏值的右刃斧了。
△「雙王牌」斧子的全身照
然後再來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叫右刃斧,斧子一般是分為右刃斧和左刃斧。右刃斧合適右撇子,分辨它的方法就是看它的刀刃部分是左側直右側彎還是右側直左側彎。右刃斧的典型特徵就是左側直右側彎。與之相反的就是合適左撇子的左刃斧了。
△合適右撇子的右刃斧
鑿:傳統木工常用工具之一,用於木加工中的挖槽打孔。《莊子·天道》:「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斫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鑿視用途不同分平口鑿、圓口鑿等,一般與槌配合使用。漢王充《論衡》:「鑿所以入木者,槌叩之也。」
扇形部分:二分鑿、三分鑿1、五分鑿1、四分鑿1、六分鑿、大三角銼、尖木銼、小三角銼、五分鑿2、四分鑿2、一分鑿1、一分鑿2、扁鏟、三分鑿2;中間部分:小刀鋸、小鏤鋸、磨刀石
——鑿:錘子敲打以鑿、刻等動作削去木料的表面。
刨:傳統平木工具,用於將木材表面刨光,或借特殊刀具刨成特定形狀。現用刨多為臺刨,即將一段鋼質刀刃斜向插入一隻帶方形孔的臺座之中,上用壓鐵壓緊,臺座長條形,左右有手柄,便於手持。使用時,稍稍叩擊臺座尾部或刃片尾部,便可調節刃片至最佳露出程度。臺刨歷史最少可上溯到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凡刨,磨礪嵌鋼寸鐵,露刃秒忽,斜出木口之面,所以平木。」萬曆本《魯班經匠家鏡》插圖中,也有明確的臺刨形象出現。
拼縫刨、平刨、二刨、淨刨1
——刨:將木料刨削到平、直、光滑的程度。
裁口刨1、坡稜刨、單線刨1、清口刨1
單線刨2、清口刨2、清口刨3、大線刨
小線刨1、小線刨2、小平刨、凸面刨
裁口刨2、雙線刨、清口刨4、裁口刨3
單線刨3、凹面刨、線刨1、裁口刨4
單槽刨、清槽刨、雙刃槽刨、線刨2
雙線刨、凹面刨、單線刨4、單線刨5
尺 :帶有宗教色彩的一種量具,假託魯班而言尺,其實並非通常的衡量長度。尺的長短無定,一般都超過「市尺」。刻度分八大格,每大格又分若干小格,分別書寫各種吉兇詞,內容大同小異,規格亦不統一。建造房屋和製作家具時,從整體到每一部位的高低、寬窄、長短,都要用此尺量一下,求得與吉利有關的刻度吻合,避開與災兇有關的刻度,以適應祈求平安吉祥的心理。從所標文詞的內容看,顯然與舊時的星相學相聯繫。
大方尺、活角尺
——木工用的角尺為90度和45度,古時人們把角尺(或叫方尺)和圓規稱作規矩。俗語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魯班尺
多線勒、單線勒、小角尺、雙線勒
牽鑽、麻花鑽2、手拉鑽
——鑽:在木料表面鑽出洞。
4款墨斗、鋼絲鋸、大錛
——墨斗:墨斗的原理是由墨線繞在活動的輪子上墨線經過墨斗輪子纏繞後,端頭的線拴在一個定針上。使用時,拉住定針,在活動輪的轉動下,拉直墨線在木材上彈出需要加工的線。
——錛:向下、向內用力砍木料,起伐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