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榫卯是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間凝結著幾千年傳統家具文化

2020-12-23 木工機械刀具知識

古代木工不需要釘子的秘密,一張張動圖告訴你(我們的祖先真的很牛!)是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凝結著中國幾千年傳統家具文化的精粹,沉澱著流光迴轉中的經典家具款式的複合傳承。

隨著科技的發展,家具的靈魂榫卯結構早已被人們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大工業生產階段中的釘子和膠水,因為成本壓縮後所獲得的利益更為誘人。我們一直以來都在宣傳應傳承中國古典家具製作中的木匠精神,此次我們希望通過這套33種榫卯模型,能使大家(尤其是紅木從業者)拾起已被遺忘的靈魂,一起感受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家具文化,與我們共同弘揚中國古典家具製作中的木匠精神。

榫卯工藝是堪稱媲美京劇的中國國粹,不僅外形精緻唯美,而且遵循力學原理,實用性極強,不易鏽蝕又方便拆卸。榫卯工藝可以說充滿了中國古人的大智慧,一陰一陽,一盈一虧,互補共生,缺一不可。而且榫卯工藝也體現了「不把事做絕,不把路堵死」的做人哲學,起承轉折都是活扣,拆卸組裝不傷器物。

傳統手工工具:

鋸:傳統木工工具之一,用於木材的橫向切斷及縱向分解,手動鋸歷史久遠。條形鋸片又稱「鋸條」,鋸鑿角度一般呈帶傾斜的45°角,鋸牙逐個相隔向左右岔開,便於鋸條在鋸縫中往復運行。其中框架鋸,鋸條裝於一側,另一側裝一繩框纏繞絞緊,插竹別子固定,可以調節鋸條鬆緊與角度,十分合理方便。金屬鋸的歷史可推溯到商周,《墨子》中已有「門者皆無得挾斧斤鑿鋸推」的記述。

鋸子由於鋸割目的的不同還要對鋸齒進行不同形式的分岔處理,從而形成齒刃左右分開呈或寬或窄的「鋸路」。向外傾斜的程度叫「料度」。

鋸路多用特製的「撥料器」輔助完成。

斧:傳統木工常用工具之一,古亦稱「斤」,主要用於斫木,《詩·齊風·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框架鋸出現之前,斧也是主要解木工具。斧直刃,橫刃斧為錛。  

斧子就兩部分組成,分為金屬斧頭和斧柄,斧頭上面還有斧刃。斧頭部分是由鍛打工藝製作而成,斧刃部分採用貼鋼工藝,一面是硬鋼一面是軟鐵。這樣磨斧刃比較容易磨,磨出來刃也比較鋒利,有韌性,還不容易崩刃。

斧柄是由紅木嵌銅製作而成,現在紅木身上已經出現了好看的包漿,可以說是一把非常高顏值的右刃斧了。

△「雙王牌」斧子的全身照

然後再來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叫右刃斧,斧子一般是分為右刃斧和左刃斧。右刃斧合適右撇子,分辨它的方法就是看它的刀刃部分是左側直右側彎還是右側直左側彎。右刃斧的典型特徵就是左側直右側彎。與之相反的就是合適左撇子的左刃斧了。

△合適右撇子的右刃斧

鑿:傳統木工常用工具之一,用於木加工中的挖槽打孔。《莊子·天道》:「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斫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鑿視用途不同分平口鑿、圓口鑿等,一般與槌配合使用。漢王充《論衡》:「鑿所以入木者,槌叩之也。」 

扇形部分:二分鑿、三分鑿1、五分鑿1、四分鑿1、六分鑿、大三角銼、尖木銼、小三角銼、五分鑿2、四分鑿2、一分鑿1、一分鑿2、扁鏟、三分鑿2;中間部分:小刀鋸、小鏤鋸、磨刀石

——鑿:錘子敲打以鑿、刻等動作削去木料的表面。

刨:傳統平木工具,用於將木材表面刨光,或借特殊刀具刨成特定形狀。現用刨多為臺刨,即將一段鋼質刀刃斜向插入一隻帶方形孔的臺座之中,上用壓鐵壓緊,臺座長條形,左右有手柄,便於手持。使用時,稍稍叩擊臺座尾部或刃片尾部,便可調節刃片至最佳露出程度。臺刨歷史最少可上溯到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凡刨,磨礪嵌鋼寸鐵,露刃秒忽,斜出木口之面,所以平木。」萬曆本《魯班經匠家鏡》插圖中,也有明確的臺刨形象出現。 

拼縫刨、平刨、二刨、淨刨1

——刨:將木料刨削到平、直、光滑的程度。

裁口刨1、坡稜刨、單線刨1、清口刨1

單線刨2、清口刨2、清口刨3、大線刨

小線刨1、小線刨2、小平刨、凸面刨

裁口刨2、雙線刨、清口刨4、裁口刨3

單線刨3、凹面刨、線刨1、裁口刨4

單槽刨、清槽刨、雙刃槽刨、線刨2

雙線刨、凹面刨、單線刨4、單線刨5

尺 :帶有宗教色彩的一種量具,假託魯班而言尺,其實並非通常的衡量長度。尺的長短無定,一般都超過「市尺」。刻度分八大格,每大格又分若干小格,分別書寫各種吉兇詞,內容大同小異,規格亦不統一。建造房屋和製作家具時,從整體到每一部位的高低、寬窄、長短,都要用此尺量一下,求得與吉利有關的刻度吻合,避開與災兇有關的刻度,以適應祈求平安吉祥的心理。從所標文詞的內容看,顯然與舊時的星相學相聯繫。

大方尺、活角尺

——木工用的角尺為90度和45度,古時人們把角尺(或叫方尺)和圓規稱作規矩。俗語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魯班尺

多線勒、單線勒、小角尺、雙線勒

牽鑽、麻花鑽2、手拉鑽

——鑽:在木料表面鑽出洞。

4款墨斗、鋼絲鋸、大錛

——墨斗:墨斗的原理是由墨線繞在活動的輪子上墨線經過墨斗輪子纏繞後,端頭的線拴在一個定針上。使用時,拉住定針,在活動輪的轉動下,拉直墨線在木材上彈出需要加工的線。

——錛:向下、向內用力砍木料,起伐木的作用。

相關焦點

  • 榫卯是中國傳統木作行當之魂
    文化學者羅楊先生指出「榫卯是中國傳統木作行當之魂。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一凸一凹之巧,一陰一陽之妙,凝聚著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精粹」。京作硬木家具隱藏著一代代能工巧匠薪火相傳的榫卯技藝和手工秘籍,使京作硬木家具中暗含著榫卯這門古老的技藝擺脫了簡單的物質的存在,進而成為一項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榫卯技藝的挖掘、整理與研究並非易事。
  • 33種常見中國榫卯結構動態圖及結構介紹
    榫卯 sǔn mǎo,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凝結中國幾千年傳統家具文化的精粹。 1973年,距離寧波市區約20公裡的餘姚市河姆渡鎮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人們稱之河姆渡遺址,在遺址人們發現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構件。
  •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揭開中國古典家具「天衣無縫」的秘密
    這些「95後」中國學生,拿起鋸子、鑿子、刨子等傳統木作工具,集訓10天學習中國古代榫卯製作。而給他們上這期特殊實訓課的老師,正是自稱「半個木匠」的張均成。  43歲的張均成,帶領一群老木匠遵循古法,將古籍中記錄的明式家具榫卯結構復原做出模型。2014年,他把30多種榫卯模型的構件和拆裝過程,拍成照片發布到木工論壇上,在木工圈內掀起了一場「榫卯熱」。
  •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半個木匠自2014年,系統研究整理古典家具榫卯,復原製作成實物模型,在木工圈和家具行業引發了一場榫卯熱;同時多年來專注榫卯培訓教學,讓榫卯走進了數十所大學和多家博物館,引發了學界和大眾對傳統榫卯的關注。
  • 震驚,民宿家具裡竟然藏著一個「精靈」!
    民宿實木家具之所以如此堅固,完全是因為它裡面藏著一個「精靈」,它就是「榫卯結構」。榫卯,乃中國國粹。古代建築、民宿家具和其他器械都結合了榫卯工藝,榫是指凸起來的部分,卯是指凹進去的部分,而榫卯是採用凹凸的組件相結合的一種拼接方式。
  • 圍觀中國木工「黑科技」榫卯技術,10級地震也撼動不了
    不難看出,能製造出抵擋住 10 級地震的房子,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流傳幾千年的「中國黑科技」——榫卯技術。 在中國從2500年前魯班祖師爺時代,木工和木質建築就已經形成行業規模了,那時候魯班祖師就已經學會開十幾種隼了,造就了古代木工要用開隼的方法做木工活兒。隨著年代的積累,形成了成套的開隼技術和文化。 到了宋代及宋代以後,榫卯結構開始運用於室內家具。
  • 半個木匠:古典家具傳統木工33種榫卯結構圖解大全之三(17-20)
    這33種結構涵蓋了古典家具榫卯結構中最主要、實用、經典的款式,每款結構都配發了高清實拍的全圖、構件分解圖。但凡對中國的古典家具有所了解,想必都對巧妙的榫卯印象深刻,它是中國古代建築、家具的主要結構方式,是老祖宗為後世留下的智慧結晶和寶貴財富。
  • 古典家具之魂—33種榫卯結構動圖全解析!
    但是,當木匠把多餘的部分鑿去,一凸一凹,木頭便有了陰陽,有了思想,有了情愫。它們也有了新的名字——榫(sǔn)卯(mǎo)。這種千年的技藝,發展進化至今,已多達百種,並廣泛應用在包括建築、造船、家具之中。古典家具的精髓是榫卯。有人說,「榫卯」是古典工藝家具的「業界良心」,家具中的榫卯結構成就了中國含蓄內斂的審美觀。
  • 榫卯結構|新中式家具的靈魂,中國古典設計的精粹
    榫卯,讀作sǔn mǎo,凸出部分叫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榫眼),兩塊木頭用釘子釘在一起,不過是兩塊木頭。但是當木匠把多餘的部分鑿去,一凸一凹,木頭便有了陰陽,有了情愫,有了思想。中國榫卯結構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歷經數千年發展,作為一種巔峰技藝,榫卯結構組合的家具比用鐵釘連接的家具更加結實耐用。
  • 現代「魯班」不用一釘一膠水再造榫卯結構中國古典建築
    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其特點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釘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體現出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智慧。傑出代表人物有魯班,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的。網絡配圖榫卯,是藏在木頭裡的靈魂。一榫一卯,一轉一折,暗藏玄機。藏的更是智慧。榫卯,不用一釘一膠水。
  • 完全不用釘子的榫卯結構家具令人稱奇
    楚天都市報11月5日訊(記者王進良 通訊員周芷唯 施夢羽 陳小雨 陳翼豪)一榫一卯,不用一釘,一轉一折,匠心獨運。近日,國家藝術基金2019榫卯結構家具創新人才培養成果展湖北藝術高校巡展在武昌首義學院開幕,展出的30件桌椅、屏風、書架等榫卯結構家具創新作品,引來師生高頻點讚。
  •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一他在論壇引燃了「榫卯熱」榫卯,一種古老的結構智慧。「榫」是木構件中凸出的部分,也叫「榫頭」;凹進去的部分稱為「卯」,也叫「卯眼」。榫頭插入卯眼,兩者相互咬合,就完成了木構件之間的連接。凹凸之間相輔相成,大到宮殿廟堂,小至桌椅家具,甚至水車、農具,都離不開榫卯結構。我國是木文化大國。
  • 「半個木匠」和一群「阿木爺爺」的榫卯情緣
    燕都融媒體記者 唐晶/攝 榫卯,一種古老的結構智慧。 「榫」是木構件中凸出的部分,也叫「榫頭」;凹進去的部分稱為「卯」,也叫「卯眼」。榫頭插入卯眼,兩者相互咬合,就完成了木構件之間的連接。 凹凸之間相輔相成,大到宮殿廟堂,小至桌椅家具,甚至水車、農具,都離不開榫卯結構。
  • 榫卯結構的紅木家具要上膠水嗎?
    紅木家具一直以工藝和材質被世人津津樂道,它有歷經千百年才能成材的珍貴原材,更有千百年匠心凝聚的結構,力學,造型,裝飾等手工技藝的精華,可以說一套紅木家具同時跨越了人文,自然兩個千年,現如今「榫卯結構」這四個字一定是最耳熟能詳的,一隼一卯、一凹一凸,一陰一陽就是所謂榫卯,它的基本作用是連接,單個或者多個部件之間的受力連接結構,榫卯結構不止運用在家具,還更是大範圍的應用在土木工程建設範疇
  • 紅木家具用榫卯就只為了不生鏽?
    點擊"老紅木網"關注我 一、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獨特工藝創造的傳承。中國傳統家具(特別是明清家具)之所以達到今天的水平,與對這種結構特徵的運用有著直接的關係,也恰是這種巧妙結構的運用,晉升了中式家具的藝術價值。因此可以說,中式家具不使用鐵釘,是一種傳統,是商定俗成的,是上風的延續和發揚光大。中式家具之所以又被稱之為傳統家具,榫卯結構是核心。 二、榫卯結構組合的家具比用鐵釘連接的家具更加結實耐用。
  • 連接之美——榫卯結構
  • 「半個木匠」張均成:用工匠精神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解說】在河北石家莊,自稱「半個木匠」的張均成,七年前他帶領一群老木匠,把書裡的古代榫卯,復原成了實物模型。他們在製作過程中遵循古法,延續傳統,把古籍中記錄的明式家具榫卯結構一一復原,並附有詳細的拆裝圖解。今年43歲的張均成畫過畫,做過雕刻,從事工藝美術多年,他最初接觸榫卯,主要是源於對中國古典家具的喜愛。
  • 榫卯:一榫一卯,木頭間的天荒地老
    沒錯,就是榫卯(sǔn mǎo)結構。榫卯結構是中國獨特的一種木工技術,榫,剡木入竅;卯,以虛入盈。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也叫榫眼、榫槽。再利用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作用。就這樣,無論是在建築還是家具上,都無需用到繩子、釘子、膠水等外物了。更厲害的是,不同方式的拼接,在不計其數中國木作前輩的手中,可以演變出上百種變化。
  • 傳承古典家具文化 擦亮新會紅木品牌
    由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中國家具協會、新會區傳統古典家具行業協會聯合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新會)古典家具文化博覽會,將於11月15日至20日期間在新會古典家具城舉行。在榫卯結構拆裝體驗區,到訪者若忍不住,可動手過一把「能工巧匠癮」。據透露,本屆博覽會總體參展企業約為2000家,首次在新會古典家具城三樓設立約1萬平方米的新會廣作名優產品展,屆時大量具有收藏價值的珍貴古典家具藏品將現場展示,與觀眾零距離見面。同期,新會各大家具賣場設分展區,展出面積約10萬平方米,預計參觀人數3萬人次以上。
  • 紅木家具的木工與普通木工有何不同?
    中國傳統家具的製作流程大致可分為木工、雕刻、打磨等幾個工種。其中木工又包括選材、下料、配料、打榫卯等十幾道工序,木工必須要能完成其中所有的工序。一個木工最少要三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出師,而雕工或打磨等其他工種快則一年半載,慢則兩三年也能出師。而紅木家具的木工與普通木工究竟有什麼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