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中國木工「黑科技」榫卯技術,10級地震也撼動不了

2020-12-20 騰訊網

直到如今,當外國人提起中國時,總會說中國是一個神秘的國家。

為什麼?

因為有太多無法解釋的東西,經常出現在這片神奇的大陸上,讓人嘆為觀止。

在過去 600 年間,紫禁城抵擋住了200多次毀滅性地震。到底是怎樣的神仙操作,才讓這片「宮殿之海」屹立數百年而不倒呢?

一群英國人帶著這樣的疑問,跑到故宮,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不難看出,能製造出抵擋住 10 級地震的房子,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流傳幾千年的「中國黑科技」——榫卯技術

不用一釘一膠,連接萬物

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其特點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釘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體現出了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1973年在距離寧波市區約20公裡的餘姚市河姆渡鎮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

在遺址人們發現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構件,有凸形方榫、圓榫、雙層凸榫、燕尾榫以及企口榫等。這說明榫卯結構在當時已逐步出現並且體現在房屋建築當中。

「榫卯結構」是古代皇家建築的主要結構方式,無需釘子,就可以把木質框架牢牢築構。在中國從2500年前魯班祖師爺時代,木工和木質建築就已經形成行業規模了,那時候魯班祖師就已經學會開十幾種隼了,造就了古代木工要用開隼的方法做木工活兒。隨著年代的積累,形成了成套的開隼技術和文化。

到了宋代及宋代以後,榫卯結構開始運用於室內家具。這時候在建築上已經形成了成規模、系統的、成熟的隼卯結構,卯隼結構隨著室內家具的出現和時興,又迎來了新的輝煌,產生了新的高度。

榫卯結構與鐵釘相比,木件間巧妙組合可有效地防止木件的扭動,而鐵釘連接是做不到的,隨著鐵釘的鬆動則發生扭動,必然容易散架。

鐵釘還有生鏽,疲勞等問題,而用榫卯結構,如一些紅木家具能使用幾百年也完好如初。

那些榫卯結構的神奇建築

古人云:「榫卯萬年牢」。除了紫禁城外,還有許多寺廟、木塔等都是榫卯結構的「受益者」。

懸空寺

單從外觀上來看,許多人認為整個寺廟是靠幾根柱子支撐起來的,然後有人試過用手推這些木柱,它們甚至可以晃動,根本不受力。它們的存在只是匠人們想給人視覺上的安全感。

這座像是從懸崖上生長出來的寺廟,之所以能經歷無數次地震卻屹立千年不倒,這其中的關鍵正是榫卯技術的運用。北魏的工匠們不用一顆釘子,純粹利用木頭本身的凹凸關係連接在一起,最終建成了一個穩定性和彈性皆備的建築結構。

應縣木塔

一千多年前,一堆不被歷史承認的匠人,聚集在一起,奉遼王之命,用10萬塊木構件,像搭積木一樣,建了一座高67.31米(二十層樓高),直徑為30.27米的純木結構的木塔。

這個木塔遭受七天大震,遭受兩百多發炮彈攻擊,周圍房屋全部倒塌,而這座木塔至今巋然不動,屹立千年。這座塔結構複雜、構件繁多、用料眾多。到目前為止,中國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搞清楚它的結構。

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初見此塔時,驚得半天沒有說一句話,只是在黑夜中默默地盯著那個建築。

後來,在一篇文章裡,梁思成回憶到「今天正式去拜見佛宮寺塔,絕對的overwhelming,好到令人叫絕,喘不出一口氣來半天。這塔真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不見此塔,不知木構的可能性到了什麼程度。我佩服極了,佩服建造這塔的時代和那時代裡不知名的大建築師,不知名的匠人。」

三十三種榫卯結構

幾十種不同的「榫卯」,按構合作用來歸類,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

1、面與面的接合;

2、兩條邊的拼合;

3、面與邊的交接構合。

下面收集了 33 種榫卯結構,涵蓋了古代榫卯結構當中最主要、實用、經典的款式結構。細細品味,老祖宗的手藝令人不得不服。

1.楔釘榫

2.挖菸袋鍋榫

3.夾頭榫(腿足上端嵌夾牙條與牙頭)

4.雲型插肩榫(牙條、牙頭分造)

5.扇形插肩榫

6.傳統粽角榫

7.雙榫粽角榫

8.帶板粽角榫

9.高束腰抱肩榫

10.掛肩四面平肩

11.圓柱丁字結合榫

12.圓方結合裹腿

13.圓柱二維直角交叉榫

14.圓香幾攢邊打槽

15.攢邊打槽裝板

16.一腿三牙方桌結構

17.抄手榫

18.方材角結合床圍子攢接萬字

19.方形家具腿足與方託泥的結合

20.三根直材交叉

21.加雲子無束腰裹腿杌凳腿足與凳面結合

22.插肩榫變形

24.柜子底棖

25.方材丁字結合(榫卯大進小出)

26.厚板悶榫角結合

27.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頭

28.椅盤邊抹與椅子腿足的結構

29.直材交叉結合

30.弧形直材十字交叉

31.弧形面直材角結合

32.走馬銷

33.方材丁字形結合榫卯用大格肩

木頭裡的信仰與象徵

作為古代中國建築、家具的主要結構方式,榫卯已經濃縮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代表。它深受中國古代道家思想思想的影響和薰陶,是中國古典木家具之魂,是中國古典哲學思想和意境的載體。

在榫卯中同樣存在著陰陽變化之道,以中國傳統家具中的榫卯結構來說。可以將榫看作陽,將卯看作陰――二者相互制約,欲擒故縱,相生相剋,從而達到平衡狀態。

榫卯之間的相互契合,互為關鍵,這就是榫卯的絕妙關鍵之處。這個關鍵之處無需多大,一點即可達到四兩撥千斤的「為」之力道。 這與我國古代哲學思想是不謀而合。

一座宮殿,由幾萬根木材鑄造而成,全憑榫卯交叉結構,便可以屹立千百年。

這種純天然的工藝,與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高度一致,它讓一件看似沒有生命的建築家居產品具有了靈魂,在看似不刻意的咬合之間,彰顯大道至簡的東方美學。

我們感慨工業的發展,沉浸工藝的日新月異。可是這些發生之前,先人憑藉生活經驗,就創造出榫卯結構。這背後潛藏的是古人對於生活敏銳的感知和超凡的匠心。

今天,我們還能造出抵禦 10 級地震的房子嗎?

撰 文 | Luca

編 輯 | Luca

圖 片 | 網絡

相關焦點

  • 從「榫卯」到現代科技,「工匠精神」從未消失
    12月9日,2020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廣西站)和中國古代優秀科技專題「榫卯的魅力」主題巡展在廣西科技館同時啟動,共同組成了古今輝映的科技華章。展覽還包括佛光寺大殿、獨樂寺觀音閣、晉祠聖母殿、永樂宮三清殿、雍和宮牌樓、應縣木塔等著名木結構閣樓式建築模型。
  • 木工師傅不用傳統的「榫卯結構」施工,是現在的木工「笨」了嗎?
    我們現在家庭裝修時會發現,沒有木工師傅採用榫卯結構了,很多人都感覺是現在的木工師傅「笨」了,不願意也不會使用傳統的卯榫結構施工了,很多人開始懷念傳統的榫卯結構,甚至質疑現在木工的技術水平,真的是現在的木工師傅技藝不行嗎?為什麼古代盛行的卯榫結構,現在卻慢慢的退出了我們的視野呢?
  • 榫卯:一榫一卯,木頭間的天荒地老
    沒錯,就是榫卯(sǔn mǎo)結構。榫卯結構是中國獨特的一種木工技術,榫,剡木入竅;卯,以虛入盈。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也叫榫眼、榫槽。他們請來了故宮專家和專業木匠,特意按照中國古建築榫卯和鬥栱的建築結構,按1:5的比例複製出了一棟縮小的紫禁城建築模型並對它進行了地震模擬測試。當震級達到4.5級,模型開始受到拉扯,整個模型輕微地晃動但依然挺立。
  • 必讀好書 《DK木工全書》(英國字典級木工學習教科書)
    《DK木工全書》(英國字典級木工學習教科書 ,2000幅高清照片全程指導木工製作,29種榫卯技巧和25款基礎
  • 連接之美——榫卯結構
    榫卯為榫頭卯眼的簡稱,是一種傳統木工中接合兩個或多個構件的方式。主要用於作橫豎材丁字結合,成角結合,交叉結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雙榫」、「雙夾榫」、「勾掛榫」、「鍥釘榫」、「半榫」、「通榫」等等。  還有一類是將三個構件組合一起並相互連結的構造方法,這種方法除運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聯合結構外,都是一些更為複雜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見的有「託角榫」、「長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 中國爺爺「玩」木頭火了,連接古今的榫卯結構有多厲害
    阿木爺爺展示的是中國的傳統木匠技術,也有中國的科學文化相結合,有著更深刻的內涵和意義。同時也是一種藝術,而且是已經瀕於失傳的技術和藝術,但又在現實生活非常實用,不只是現在,到了未來,這樣的技術和藝術還具有其長遠的生命力。因為,它不只是可以與現代科技結合,還可以為人和社會創造出更好的物質和精神產品。
  • 內江木工三代辦木工坊 都市人體驗木匠DIY榫卯花閣
    最近,內江城區也辦起了這麼一家木工坊,木工愛好者可到此盡情體驗的樂趣,自己動手將想法變成筆筒、菸灰缸、花 閣、燈罩等木製品。而開辦這個木工坊的主人是一名「木工三代」,他在引導都市人體驗木工樂趣的同時,也希望傳承中國傳統的榫卯工藝。這家木工坊地處內江城區紅牌路,6月3日下午,木工坊來了多名愛好木工的女學徒。這一期,木工坊的主人張建要教她們利用榫卯工藝中的燕尾榫製作花閣。
  • 榫卯:木頭凹凸間的 精妙建築世界
    「他的腦海自帶 CAD設計系統」,視頻中的阿木爺爺將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運用自如,因此被稱為「現代魯班」。任何一個作品在阿木爺爺手中都需要經過鋸、磨、鑿、鑽等 10 多道工序,道道繁瑣複雜,榫卯結構在其中承接了關鍵作用。
  • 2020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廣西站)暨中國古代優秀科技專題...
    2020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廣西站)暨中國古代優秀科技專題「榫卯的魅力」主題巡展在廣西科技… 2020-12-10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這也引起了媒體的注意,記者特來採訪,感謝媒體朋友,也一併鳴謝接受採訪的同學,這是2020.11.20日中新網的視頻報導:《「半個木匠」張均成:用工匠精神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這是2020年10月23日《燕趙都市報》的報導:「半個木匠」和一群「阿木爺爺」的榫卯情緣今年,「阿木爺爺
  • 鼻祖四維榫卯綜合鼻:榫卯結構的鼻型應用
    在中國古代木匠和建築學來說,通常使用的是榫卯結構。建築學中的榫卯結構是極為精巧的發明,這種構件連接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剛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而且榫卯結構不需要一枚鐵釘,全部都是自身結構自我相互扶持和相互擠壓,從而使得建築物等更加穩固。
  • 榫卯是中國傳統木作行當之魂
    在國家「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進程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種桂友與他的徒弟劉巖松合著的《榫卯:京作硬木家具傳統結構營造技藝及圖解》以發現京作硬木家具的「內在美」為旨要,用10餘萬字與200餘幅插圖,揭示了暗藏於京作硬木家具外觀優美、構架空靈的背後,除了「榫卯」及鰾膠之外並無一根「鐵釘」和化學膠,即可實現內力牢固、含而不露的玄機,為推進京作硬木家具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藍本。
  • 木工能手比拼絕活技藝見真章
    90後「新木工」黃水榮競賽現場龍巖市長汀縣2020年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日系列活動之一——長汀縣首屆客家傳統手工木工技能競賽近日舉辦。今年26歲的黃水榮告訴筆者,因為喜歡木工活,在2017年的時候就開始拜師,學習客家傳統手工木工技藝。由剛開始家人的反對到現在的全力支持,給了他很大的信心。「木工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技術,做起來也比較有意思,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喜歡做木工,覺得是落後的東西,其實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木工還是很有市場的,許多高科技往往取代不了這項手工活,我覺得應該把這些技術傳承下去。」
  • 紅木家具的木工與普通木工有何不同?
    中國傳統家具的製作流程大致可分為木工、雕刻、打磨等幾個工種。其中木工又包括選材、下料、配料、打榫卯等十幾道工序,木工必須要能完成其中所有的工序。一個木工最少要三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出師,而雕工或打磨等其他工種快則一年半載,慢則兩三年也能出師。而紅木家具的木工與普通木工究竟有什麼不同之處?
  • 給木工愛好者的書單:10本好書,4種玩法,請初學者按需服用
    所以,利用這個機會,我向大家介紹幾本很適合傳統木工愛好者閱讀的書籍,涵蓋了工具、榫卯、家具製作,古建築工藝等四個方面,請大家按自己的努力方向來閱讀。首先聲明一下,我寫這篇文章沒有任何私心,不含任何推廣目的,只是想讓大家避開我所經歷過的那些坑。更何況有些著作已經絕版,只能淘舊書或者找PDF下載了。
  • 榫卯,一種驚豔千年的中國美
    中國古代木匠不用釘子,全靠這些榫卯▼榫卯,一種驚豔千年的傳統中國美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中國古代,榫卯結構即用在建築領域也用在家具領域。中國的木建築構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墊板、衍檀、鬥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構件。這些構件相互獨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連結起來才能組成房屋。中國家具把各個部件連接起來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結構方式。
  • 傳統木工技藝已在中國失傳?日本將其發揚光大?日吹們又來了
    是一個從事汽車銷售工作的年輕日本人,發現了一本關於榫卯的書。從那個時候起,這個年輕人對這種傳統的木工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書上的知識太過分散,於是這個年輕人決定自己創建立體的動畫插圖去更好地展現榫卯技術。他自學木工技能和機械設計軟體 fusion 360,開始逐步創作 GIF,並把它們張貼到他的推特帳戶。
  • 木工榫卯是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間凝結著幾千年傳統家具文化
    古代木工不需要釘子的秘密,一張張動圖告訴你(我們的祖先真的很牛!)是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凝結著中國幾千年傳統家具文化的精粹,沉澱著流光迴轉中的經典家具款式的複合傳承。隨著科技的發展,家具的靈魂榫卯結構早已被人們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大工業生產階段中的釘子和膠水,因為成本壓縮後所獲得的利益更為誘人。
  • 2月6日到5月12日 "榫卯的魅力"主題展將在四川科技館開展
    據介紹,「榫卯的魅力」主題展覽是中國科技館自主策劃開發的中國古代科技系列專題展覽之一。展覽以榫卯為中心,分為五個主題分區,共展出展品38件(套)。隨著榫卯工藝的完善和成熟,應用範圍也越來越廣,上至巍峨宮殿,下至草房瓦舍,大到舟船車輛,小到桌椅板凳,都離不開榫卯技術的應用。
  • 外國專家用10級地震測試後暴露2點秘密!
    在中國的歷史上,極為出彩的不僅僅是中國多元的文化與璀璨的歷史,而且還有著中國人民自古以來的偉大智慧!這當中的智慧,不僅僅是指可以表達與書本當中的文化與知識,更多的其實是從在於勞動人民當中的智慧與技術。這些智慧,是生活經驗的累積,也是流傳於後代的無形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