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7M
本文首發於《中國—東協博覽》2020年8月刊
撰文、攝影/本刊記者 馮慧寧
不用一顆釘子、一滴膠水就能造出一座 3 米長木橋;一塊梨花木 , 劃線、鑿鋸,一捏一提,宛如變形金剛般還原出 2600 年前的「魯班凳」;5 天時間裡,憑藉著 40 餘年的木匠基本功搭建出了微縮版世博會中國館……這些內容讓居住在廣西梧州小山村裡的阿木爺爺的木工短視頻在海外平臺累計了近 2 億的播放量。「他的腦海自帶 CAD設計系統」,視頻中的阿木爺爺將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運用自如,因此被稱為「現代魯班」。
任何一個作品在阿木爺爺手中都需要經過鋸、磨、鑿、鑽等 10 多道工序,道道繁瑣複雜,榫卯結構在其中承接了關鍵作用。榫卯,是在木頭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凸出的部分叫榫,凹進的部分叫卯,在木頭上打磨出這兩個部位之後,可以不使用釘子、螺絲等金屬物件加固連接,這種結構體現出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榫卯結構搭建出來的北京故宮
中式榫卯,在「師徒制」傳承中發展
榫卯結構,它的出現如同中國漢字一樣源遠流長,甚至更加漫長。7000 年前,河姆渡人就開始使用榫卯結構建造房子,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榫卯結構從木建築的運用逐步發展到生活家具的製作中。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大融合,各民族間的交流越發密切,榫卯結構的應用途徑也越發多樣。隋唐時,國富民強,思想開放的社會氛圍讓榫卯結構出現了更多的連接類型。到了宋代,美學發展的巔峰時期,榫卯結構被賦予人文氣息,並去繁從簡作為一種實用元素融入到園林、橋梁、家具的細節中。發展至明清時期,榫卯在各方面的製作技藝精湛且成熟,榫卯結構的類型也達到了 100 多種。
其實,榫卯並不是中國特有的結構工藝。木材是全球最原始的建築和家具材料,因此,榫卯是屬於全球性的技藝。但從 7000 年前就開始發展的中式榫卯,至今仍有許多屹立不倒的歷史建築證明其實用性,並讓中國的榫卯技術在世界建築、家具史上佔據一席之地。
榫卯鬥拱挑梁屋簷
中式榫卯從誕生到發展,工藝的延續,大多是依靠木匠「師徒制」的口傳身授。這種利用木頭間的凹凸來連接構件的方式在中國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手中被不斷地推演、傳承再推演,從而留下燕尾榫、螳螂頭榫、回間直榫、透榫等百餘種連接方式。這些連接方式放在近現代仍然值得深入考究。
以北京故宮為例,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自建成 600 多年以來,北京故宮已經歷過大大小小 200 多次地震,但每一次地震後的故宮建築都安然無恙。
榫卯結構的建築(攝影:wong zihoo 圖源:Unsplash)
遵循力學原理,實用性強,不易鏽蝕又方便拆卸的榫卯結構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因為榫卯連接產生的木材特性,可以讓家具建築隨著熱脹冷縮的變化而變化,有效減輕地震帶來的損壞。
另外,在建造過程中,榫卯結構在龐大的故宮建築群中發揮著催化劑的作用,它有效地加快了北京故宮的建造速度,讓金碧輝煌的皇宮只用了 14 年的時間便在 1420 年的中國大地上拔地而起。
當時,參與皇宮建築的設計師動用了全國各地工匠的力量,多地同時開工,將建築所用的部件、柱梁設計打磨好之後,運到北京,再利用榫卯結構拼接安裝,這如同現代工業般的流水線零件生產,蘊含了多少中國古人的智慧與思考,尚待後人研究商榷,但可以看到的是,人們對於榫卯結構的靈活運用已經是民族融合下的工藝常態。
榫卯結構
民族大融合下的榫卯結構
在疆域遼闊的中國大地上,榫卯結構在使用木製品的民族中幾乎達成了一致的文化共識。即使是在較為偏遠的西南少數民族族群中,也誕生了各自發展又相互影響的少數民族榫卯建築文化,它們共同構成中國建築文化的重要部分。
「九萬大山」裡搬出來的苗寨
現居在貴州、廣西、湖南一帶的侗族,自稱為「Gaeml」,在侗語裡意指為「被大山阻隔,被森林遮蓋的人們」。「無木不侗鄉,侗寨必樓橋」的侗族在群山環抱之中建造起侗族鼓樓與風雨橋,這類獨具侗族特色的建築採用木結構重簷的門梁屋簷,不用一顆鐵釘,全以榫卯連接,綜合了中國木結構建築的井幹式、穿鬥式和抬梁式工藝,成為侗族文化的中心載體。
採用榫卯結構,建造中的瑤族風雨橋
而在苗侗相依的廣西一帶,半乾欄式建築——苗寨吊腳樓也在侗族榫卯結構的建築美學的影響下,產生了同質化的形態演變,使其融合為能夠適應山高坡陡和陰雨多變的居住氣候的最佳生態建築形式,並在搬遷中發揮著意想不到的巧妙作用。
建造中的榫卯結構
2017 年,融水的夢嗚苗寨搬遷工作正式動工,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從「九萬大山裡搬出來的生態苗寨」。對於當地的苗族人來說,易地搬遷不只是收拾金銀細軟這般簡單,而是真正地搬房子。
那些原本在大山深處的苗家吊腳樓仿佛早有先見之明一般,整體採用全木製結構,苗族師傅從上到下對吊腳樓進行拆解,將以榫卯結構相連的木頭做好標記後一根根拆下搬運到新址。到達新寨子後,師傅們能在 10 天至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利用榫卯結構再次拼接還原苗寨吊腳樓。還原的工序和 600 年前人們修建故宮的步驟大同小異,分為上下兩層的吊腳樓使用柱子作為支撐,每根柱子的上截柱頭都鑿有「十」字眼的接口,此接口便是榫卯,因此負責還原的師傅們只需要按照標號,像搭一個大積木一樣,輕而易舉就能分毫不差地將其復原。
夢嗚苗寨
榫卯結構讓苗寨吊腳樓的柱子、穿枋和橫梁形成了穩定支撐的作用,達到平衡。同樣的力學原理在廣西賀州富川瑤族地區的馬殷廟中也有所體現。
賀州馬殷廟是一座百柱廟,始建於 1413 年,即與北京故宮誕生於同一歷史時期。馬殷廟共有各類圓木柱 120根,其中中堂大立柱 22 根,兩廂立柱 54 根,吊柱及其他託柱 44 根,全殿百柱抬梁,榫卯結構,無一鐵釘。
馬殷廟,也稱百柱廟
馬殷殿百柱抬梁,榫卯結構,無一鐵釘
始建於明朝的百柱廟沿襲著宋代建築的美學特色,採用過梁、鬥拱式建築結構,並用月梁、駝峰、託腳、叉手、榫卯組建屋架,廟內石刻精美典雅,漢族、瑤族文化內涵並存,極富藝術價值。
在中國南方較為偏遠的瑤族地區,保存如此完好、規模如此龐大、年代如此久遠的木結構建築極為罕見,榫卯結構在其間所經歷的風雨歲月考驗更是不言而喻。榫卯結構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透過凹凸之間,所能看到的是人類對同一種材料運用的共同思考;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木匠工藝下師徒制的傳承與發展;是民族大融合狀態下的相依相存相影響;是阿木爺爺學木藝 40 年厚積薄發的文化再現。榫卯的凹凸之間,連接著民族與精妙的建築世界。
馬殷廟
點擊播放 GIF 0.1M
圖文來源於《中國—東協博覽》2020年8月刊
排版:覃 蕾
審定:黎 敏
點擊播放 GIF 0.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