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木頭凹凸間的 精妙建築世界

2020-12-25 騰訊網

點擊播放 GIF 0.7M

本文首發於《中國—東協博覽》2020年8月刊

撰文、攝影/本刊記者 馮慧寧

不用一顆釘子、一滴膠水就能造出一座 3 米長木橋;一塊梨花木 , 劃線、鑿鋸,一捏一提,宛如變形金剛般還原出 2600 年前的「魯班凳」;5 天時間裡,憑藉著 40 餘年的木匠基本功搭建出了微縮版世博會中國館……這些內容讓居住在廣西梧州小山村裡的阿木爺爺的木工短視頻在海外平臺累計了近 2 億的播放量。「他的腦海自帶 CAD設計系統」,視頻中的阿木爺爺將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運用自如,因此被稱為「現代魯班」。

任何一個作品在阿木爺爺手中都需要經過鋸、磨、鑿、鑽等 10 多道工序,道道繁瑣複雜,榫卯結構在其中承接了關鍵作用。榫卯,是在木頭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凸出的部分叫榫,凹進的部分叫卯,在木頭上打磨出這兩個部位之後,可以不使用釘子、螺絲等金屬物件加固連接,這種結構體現出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榫卯結構搭建出來的北京故宮

中式榫卯,在「師徒制」傳承中發展

榫卯結構,它的出現如同中國漢字一樣源遠流長,甚至更加漫長。7000 年前,河姆渡人就開始使用榫卯結構建造房子,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榫卯結構從木建築的運用逐步發展到生活家具的製作中。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大融合,各民族間的交流越發密切,榫卯結構的應用途徑也越發多樣。隋唐時,國富民強,思想開放的社會氛圍讓榫卯結構出現了更多的連接類型。到了宋代,美學發展的巔峰時期,榫卯結構被賦予人文氣息,並去繁從簡作為一種實用元素融入到園林、橋梁、家具的細節中。發展至明清時期,榫卯在各方面的製作技藝精湛且成熟,榫卯結構的類型也達到了 100 多種。

其實,榫卯並不是中國特有的結構工藝。木材是全球最原始的建築和家具材料,因此,榫卯是屬於全球性的技藝。但從 7000 年前就開始發展的中式榫卯,至今仍有許多屹立不倒的歷史建築證明其實用性,並讓中國的榫卯技術在世界建築、家具史上佔據一席之地。

榫卯鬥拱挑梁屋簷

中式榫卯從誕生到發展,工藝的延續,大多是依靠木匠「師徒制」的口傳身授。這種利用木頭間的凹凸來連接構件的方式在中國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手中被不斷地推演、傳承再推演,從而留下燕尾榫、螳螂頭榫、回間直榫、透榫等百餘種連接方式。這些連接方式放在近現代仍然值得深入考究。

以北京故宮為例,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自建成 600 多年以來,北京故宮已經歷過大大小小 200 多次地震,但每一次地震後的故宮建築都安然無恙。

榫卯結構的建築(攝影:wong zihoo 圖源:Unsplash)

遵循力學原理,實用性強,不易鏽蝕又方便拆卸的榫卯結構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因為榫卯連接產生的木材特性,可以讓家具建築隨著熱脹冷縮的變化而變化,有效減輕地震帶來的損壞。

另外,在建造過程中,榫卯結構在龐大的故宮建築群中發揮著催化劑的作用,它有效地加快了北京故宮的建造速度,讓金碧輝煌的皇宮只用了 14 年的時間便在 1420 年的中國大地上拔地而起。

當時,參與皇宮建築的設計師動用了全國各地工匠的力量,多地同時開工,將建築所用的部件、柱梁設計打磨好之後,運到北京,再利用榫卯結構拼接安裝,這如同現代工業般的流水線零件生產,蘊含了多少中國古人的智慧與思考,尚待後人研究商榷,但可以看到的是,人們對於榫卯結構的靈活運用已經是民族融合下的工藝常態。

榫卯結構

民族大融合下的榫卯結構

在疆域遼闊的中國大地上,榫卯結構在使用木製品的民族中幾乎達成了一致的文化共識。即使是在較為偏遠的西南少數民族族群中,也誕生了各自發展又相互影響的少數民族榫卯建築文化,它們共同構成中國建築文化的重要部分。

「九萬大山」裡搬出來的苗寨

現居在貴州、廣西、湖南一帶的侗族,自稱為「Gaeml」,在侗語裡意指為「被大山阻隔,被森林遮蓋的人們」。「無木不侗鄉,侗寨必樓橋」的侗族在群山環抱之中建造起侗族鼓樓與風雨橋,這類獨具侗族特色的建築採用木結構重簷的門梁屋簷,不用一顆鐵釘,全以榫卯連接,綜合了中國木結構建築的井幹式、穿鬥式和抬梁式工藝,成為侗族文化的中心載體。

採用榫卯結構,建造中的瑤族風雨橋

而在苗侗相依的廣西一帶,半乾欄式建築——苗寨吊腳樓也在侗族榫卯結構的建築美學的影響下,產生了同質化的形態演變,使其融合為能夠適應山高坡陡和陰雨多變的居住氣候的最佳生態建築形式,並在搬遷中發揮著意想不到的巧妙作用。

建造中的榫卯結構

2017 年,融水的夢嗚苗寨搬遷工作正式動工,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從「九萬大山裡搬出來的生態苗寨」。對於當地的苗族人來說,易地搬遷不只是收拾金銀細軟這般簡單,而是真正地搬房子。

那些原本在大山深處的苗家吊腳樓仿佛早有先見之明一般,整體採用全木製結構,苗族師傅從上到下對吊腳樓進行拆解,將以榫卯結構相連的木頭做好標記後一根根拆下搬運到新址。到達新寨子後,師傅們能在 10 天至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利用榫卯結構再次拼接還原苗寨吊腳樓。還原的工序和 600 年前人們修建故宮的步驟大同小異,分為上下兩層的吊腳樓使用柱子作為支撐,每根柱子的上截柱頭都鑿有「十」字眼的接口,此接口便是榫卯,因此負責還原的師傅們只需要按照標號,像搭一個大積木一樣,輕而易舉就能分毫不差地將其復原。

夢嗚苗寨

榫卯結構讓苗寨吊腳樓的柱子、穿枋和橫梁形成了穩定支撐的作用,達到平衡。同樣的力學原理在廣西賀州富川瑤族地區的馬殷廟中也有所體現。

賀州馬殷廟是一座百柱廟,始建於 1413 年,即與北京故宮誕生於同一歷史時期。馬殷廟共有各類圓木柱 120根,其中中堂大立柱 22 根,兩廂立柱 54 根,吊柱及其他託柱 44 根,全殿百柱抬梁,榫卯結構,無一鐵釘。

馬殷廟,也稱百柱廟

馬殷殿百柱抬梁,榫卯結構,無一鐵釘

始建於明朝的百柱廟沿襲著宋代建築的美學特色,採用過梁、鬥拱式建築結構,並用月梁、駝峰、託腳、叉手、榫卯組建屋架,廟內石刻精美典雅,漢族、瑤族文化內涵並存,極富藝術價值。

在中國南方較為偏遠的瑤族地區,保存如此完好、規模如此龐大、年代如此久遠的木結構建築極為罕見,榫卯結構在其間所經歷的風雨歲月考驗更是不言而喻。榫卯結構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透過凹凸之間,所能看到的是人類對同一種材料運用的共同思考;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木匠工藝下師徒制的傳承與發展;是民族大融合狀態下的相依相存相影響;是阿木爺爺學木藝 40 年厚積薄發的文化再現。榫卯的凹凸之間,連接著民族與精妙的建築世界。

馬殷廟

點擊播放 GIF 0.1M

圖文來源於《中國—東協博覽》2020年8月刊

排版:覃 蕾

審定:黎 敏

點擊播放 GIF 0.1M

相關焦點

  • 榫卯,是一種充滿中國智慧的傳統木匠工藝
    整棟樓沒有用到任何聯接硬體和膠水全憑精巧的連鎖結構扣在一起,任何親眼見過這座大樓的人無不被建築的精妙結構所折服,世人在感嘆日本精妙的設計時卻不知所謂的「河合繼手」
  • 榫卯:一榫一卯,木頭間的天荒地老
    我們祖先的智慧就在這小小的木頭上體現,利用木材性質上凹凸,完成拼接。再利用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作用。就這樣,無論是在建築還是家具上,都無需用到繩子、釘子、膠水等外物了。更厲害的是,不同方式的拼接,在不計其數中國木作前輩的手中,可以演變出上百種變化。
  • 中國爺爺「玩」木頭火了,連接古今的榫卯結構有多厲害
    中國爺爺「玩」木頭火了,連接古今的榫卯結構有多厲害 2019-12-13 20: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榫卯:藏在木頭裡的靈魂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榫卯結構工藝之精確,扣合之嚴密,間不容髮,有天衣無縫之感  凸出來的榫頭和凹進去的卯眼扣在一起,兩塊木頭就會緊緊地相握,不再分離,從此木頭就有了生命。這種「半榫加竹釘」的工藝,以蘇作家具為盛,應與江南車船建築及農具上常用的「別頂替」結構有極強的淵源關係。而廣作家具則多在最重要的結構部位留下透榫以備楔加固,極少見到有用竹釘者。  體現古人哲學世界觀  中國的建築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例證。一座宮殿,由幾萬根木材鑄造而成,全憑榫卯交叉錯插結構,便可以屹立千百年。
  • 巧林:從簡單的榫卯積木來感受中國古代建築的技藝精髓
    古代建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宏偉的宮殿建築,還有亭臺樓閣、寺廟道觀、民居等等,這些古建築無不讓人稱奇,有些建築甚至建在懸崖邊,不用一釘一鉚,僅用一些木頭支撐,卻能屹立百年不倒,讓人不得不佩服中國古人的智慧。
  • 榫卯工藝盛興千年不衰的原因
    現如今家具製作工藝繁多,但最受人們喜愛的還是榫卯工藝,那麼為什麼榫卯工藝能夠引用千年不衰呢,小編今天和大家好好了解一下榫卯工藝。,這就是榫卯工藝的魅力所在。榫卯工藝的應用範圍就更廣泛了,小到桌椅板凳,大到房屋建築都會用到榫卯工藝,不說別的,首都天安門的建築就是採用的榫卯工藝,除了房頂磚瓦以外其他木頭建築全是用的榫卯工藝,就看京城帝都歷經風雨還能屹立至今就可充分說明其優勢。
  • 現代「魯班」不用一釘一膠水再造榫卯結構中國古典建築
    ,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網絡配圖榫卯,是藏在木頭裡的靈魂。榫卯,不用一釘一膠水。卻能做出巧奪天工的家具,渾然天成,天衣無縫。它是中式家具的精髓和靈魂,中式建築的基礎。
  • 適合帶孩子看的有趣展覽:中國家具榫卯結構展
    榫卯,一種充滿中國智慧的傳統木匠工藝,也有人說榫卯工藝是我國傳統家具工藝的靈魂。凸出來的部分稱為「榫」,凹進去的部分叫做榫卯相契合,從而使木頭與木頭完美銜接。也叫八卦鎖、魯班鎖,是中國古代民族傳統的土木建築固定結合器
  • 榫卯的魅力主題展 帶你領略中國古代科技
    2018年11月1日,北京,「榫卯的魅力」主題展覽開幕式在中國科技館短期展廳舉行。榫卯,是利用木構件凹凸結構相互咬合實現構件連接的工藝。凸出的部分叫榫,凹進的部分叫卯,榫頭插入卯眼中,兩塊木頭便緊密連接,不再分離,使普通的木頭有了生命。
  • 完全不用釘子的榫卯結構家具令人稱奇
    近日,國家藝術基金2019榫卯結構家具創新人才培養成果展湖北藝術高校巡展在武昌首義學院開幕,展出的30件桌椅、屏風、書架等榫卯結構家具創新作品,引來師生高頻點讚。製作精巧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和其他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方式固定物件,不使用釘子,物體通過榫卯即可加固。
  • 室內門別裝合頁了,老祖宗的榫卯技藝,一上場顏值甩它幾十條街!
    榫卯是古代建築和器具的主要結構方式,凸出的部分叫榫,凹下去的部分叫卯。它的特點就是不用一顆釘子,就可以實現加固物件和蓋房子的效果!可以說是在建築界中無所不能!現如今這種設計雖然少見,但也不是沒有,比如我們最常見的室內門,就可以利用榫卯結構進行連接!現如今許多室內門都用合頁,將門與門框相連!但是合頁的款式一點都沒有設計感,和榫卯相比,一點都不高級!
  • 中國寶藏爺爺,靠「玩」木頭火到國外了!
    成了網友口中「別人家的爺爺」 63歲老木匠精通榫卯工藝 一雙巧手造出精妙物件 一身藍布衫,手持工字鋸,穿梭在山間小路上,憑藉一雙巧手,造出很多新奇玩意兒,他就是前段時間火遍海外的63歲老木匠
  • 你一定沒有玩過的「榫卯玩具」究竟是怎樣的?閔行這位「達人」來...
    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荀澄敏「現在很多孩子都很熱衷於玩拼搭類玩具,其實我們國家建築史上榫卯結構源遠流長,能不能設計一款榫卯結構的玩具,讓孩子在玩中體會結構之美。」在閔行區華漕鎮有一位「榫卯達人」王震華,憑藉對榫卯結構的熱愛,研發了世界上首款微縮榫卯玩具,「讓孩子們在搭建中,感受中國建築的智慧、傳承文化。」一直以來,王震華對榫卯充滿了興趣,並進行了大量研究。幾年前,王震華萌生了要研發一款玩具的念頭,在他看來,「就算科技再發達,純木結構的榫卯依然充滿智慧和魅力。」
  • 榫卯結構|新中式家具的靈魂,中國古典設計的精粹
    榫卯,讀作sǔn mǎo,凸出部分叫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榫眼),兩塊木頭用釘子釘在一起,不過是兩塊木頭。但是當木匠把多餘的部分鑿去,一凸一凹,木頭便有了陰陽,有了情愫,有了思想。中國榫卯結構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歷經數千年發展,作為一種巔峰技藝,榫卯結構組合的家具比用鐵釘連接的家具更加結實耐用。
  • 圍觀中國木工「黑科技」榫卯技術,10級地震也撼動不了
    在遺址人們發現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構件,有凸形方榫、圓榫、雙層凸榫、燕尾榫以及企口榫等。這說明榫卯結構在當時已逐步出現並且體現在房屋建築當中。在中國從2500年前魯班祖師爺時代,木工和木質建築就已經形成行業規模了,那時候魯班祖師就已經學會開十幾種隼了,造就了古代木工要用開隼的方法做木工活兒。隨著年代的積累,形成了成套的開隼技術和文化。 到了宋代及宋代以後,榫卯結構開始運用於室內家具。
  • 福布斯生活|「木構復興」展重塑千年絕美建築,建築師王灝:木構建築...
    近日,由K11 Craft & Guild Foundation、建造學社及新世界中國聯合主辦、李翔寧策展的K11建築藝術節「木構復興」展及分展策展人左靖策劃的「木之迷思」當代藝術分展在上海chi K11美術館及購物中心空間呈現。
  • 魯班鎖影響下的榫卯結構、家具設計與建築創新!
    魯班鎖這種三維的拼插器具內部的凹凸部分(即榫卯結構)嚙合,十分巧妙。在三國時期孔明把魯班的這種發明製成了一種玩具——孔明鎖。原創為木質結構,外觀看是嚴絲合縫的十字立方體。孔明鎖類玩具比較多,形狀和內部的構造各不相同,一般都是易拆難裝。
  • 2月6日到5月12日 "榫卯的魅力"主題展將在四川科技館開展
    巡展通過互動模型、微縮模型、虛擬實境等多種現代展覽形式,展示榫卯工藝在古代建築、家具、造船、造橋等不同領域以及現代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旨在傳播古代科技、傳承文化遺產、弘揚工匠精神。它,就是中華文明特有的榫卯工藝,凸出的部分叫榫,凹進的部分叫卯,榫頭插入卯眼中,兩塊木頭便緊密連接,不再分離,仿佛使普通的木頭有了生命。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榫卯是一項重大的發明。七千年前,我國浙江餘姚河姆渡地區的原始居民便使用榫卯技術建造房屋。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大到柱梁枋板,小至欄杆木楞,無一例外地採用了這種先進且密合的連接方式。
  •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半個木匠自2014年,系統研究整理古典家具榫卯,復原製作成實物模型,在木工圈和家具行業引發了一場榫卯熱;同時多年來專注榫卯培訓教學,讓榫卯走進了數十所大學和多家博物館,引發了學界和大眾對傳統榫卯的關注。
  • 榫卯積木:把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玩具 為孩子的智慧增添動力
    榫卯結構是中國獨特的一種木工技藝,榫,剡木入竅;卯,以虛入盈。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也叫榫眼、榫槽。我們祖先的智慧就在這小小的木頭上體現,利用木材性質上凹凸,完成拼接。再利用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