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是一種充滿中國智慧的傳統木匠工藝

2020-12-19 騰訊網

在瑞士有一座純木料建成的大樓由深諳「河合繼手」的日本建築師坂茂設計完成

整棟樓沒有用到任何聯接硬體和膠水全憑精巧的連鎖結構扣在一起,任何親眼見過這座大樓的人無不被建築的精妙結構所折服,世人在感嘆日本精妙的設計時卻不知所謂的「河合繼手」

這便是中國的榫卯早在幾千年前已是古代工匠的必備技能,卯是一種充滿中國慧的傳統木匠工藝,凸出來的部分稱為「榫凹進去的部分叫做「,榫卯相契合,從而使木頭與木頭完美銜接,頭與木頭完美銜接

它的出現最早可追溯於7000年前的原始先民比漢字的歷史還要早,古代那些技藝高超的工匠們憑藉古老的智慧不外加任何輔助連接方式,完全只靠榫卯連接起眾多木構件蓋起了一座座宏偉壯觀的建築

幾千年間工匠們不斷改進榫卯衍生出千萬種花樣,一個方向的榫卯組合嵌接的部分在毫無幹擾的情況下,也許15年便會自動鬆脫

這是木材所含的水分受到作用力影響的結果就如潮汐漲退的道理一樣,然而當榫卯結構是由不同的方向嵌接時,張緊與鬆脫的作用力便會互相抵消,無數的榫卯組合在一起時就會出現極其複雜微妙的平衡

榫與卯之間兩塊木頭,一凹一凸,一陰一陽互補共生,恰如太極的陰陽兩極這也折射出古人「天人合一虛實相生」的古老智慧,外觀四稱含而不露透著儒家的平和中庸,內蘊陰陽相生相剋以制為衡閃耀著道家思想的光輝

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蘊含力學數學美學和哲學智慧的結構卻早已被人們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大工業生產階段中的釘子和膠水,因為成本壓縮後所獲得的利益更為誘人,有人說中國人已經將傳統的建築精髓丟棄不光是榫卯工藝

更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建築天人合一的美學和順天應時的精神,如今現代化都市的摩天大樓鋼筋混凝土澆築出無數個格子間卻顯得毫無生氣,難道除了單調的商品房我們再也蓋不出其他富有人文氣息的建築了嗎?

也有人說這是現代化的必然結果,近代的落後讓我們知恥而後勇經濟的高速發展導致諸多問題凸顯

但在未來我們終將重拾老祖宗的傳承手藝,發揚中華民族的匠人精神對此你會怎麼看呢?歡迎訂在下方留言點讚,轉發和收藏

相關焦點

  •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半個木匠自2014年,系統研究整理古典家具榫卯,復原製作成實物模型,在木工圈和家具行業引發了一場榫卯熱;同時多年來專注榫卯培訓教學,讓榫卯走進了數十所大學和多家博物館,引發了學界和大眾對傳統榫卯的關注。
  • 「半個木匠」張均成:用工匠精神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解說】在河北石家莊,自稱「半個木匠」的張均成,七年前他帶領一群老木匠,把書裡的古代榫卯,復原成了實物模型。他們在製作過程中遵循古法,延續傳統,把古籍中記錄的明式家具榫卯結構一一復原,並附有詳細的拆裝圖解。今年43歲的張均成畫過畫,做過雕刻,從事工藝美術多年,他最初接觸榫卯,主要是源於對中國古典家具的喜愛。
  •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一他在論壇引燃了「榫卯熱」榫卯,一種古老的結構智慧。「榫」是木構件中凸出的部分,也叫「榫頭」;凹進去的部分稱為「卯」,也叫「卯眼」。榫頭插入卯眼,兩者相互咬合,就完成了木構件之間的連接。凹凸之間相輔相成,大到宮殿廟堂,小至桌椅家具,甚至水車、農具,都離不開榫卯結構。我國是木文化大國。
  •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揭開中國古典家具「天衣無縫」的秘密
    這些「95後」中國學生,拿起鋸子、鑿子、刨子等傳統木作工具,集訓10天學習中國古代榫卯製作。而給他們上這期特殊實訓課的老師,正是自稱「半個木匠」的張均成。  43歲的張均成,帶領一群老木匠遵循古法,將古籍中記錄的明式家具榫卯結構復原做出模型。2014年,他把30多種榫卯模型的構件和拆裝過程,拍成照片發布到木工論壇上,在木工圈內掀起了一場「榫卯熱」。
  • 80後木匠馬明文 三年整理出了108種榫卯傳統技藝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工匠裡面的「匠」最初所指的職業正是「木匠」。在五一勞動節到來之際,本報記者採訪到了一位80後木匠,他用三年時間,他整理出了108種榫卯傳統技藝,還原製作了33種實體模型。  醫學生辭職當木匠,盼傳承木工匠心  木匠這一職業對於60後、70後來說並不陌生,因為當時家裡的許多家具都需要木工親自打造。
  • 適合帶孩子看的有趣展覽:中國家具榫卯結構展
    榫卯,一種充滿中國智慧的傳統木匠工藝,也有人說榫卯工藝是我國傳統家具工藝的靈魂。凸出來的部分稱為「榫」,凹進去的部分叫做榫卯相契合,從而使木頭與木頭完美銜接。江門市是中國廣作家具發祥地,有悠久的木作傳統,也是中國當代最為知名的紅木家具產業基地之一。
  • 「半個木匠」和一群「阿木爺爺」的榫卯情緣
    榫卯,古老的結構智慧,藏在木頭裡的靈魂。在石家莊,網名「半個木匠」的張均成,和一群「阿木爺爺」合作,把書籍文獻中收錄的明式家具榫卯做成了模型,在凹凸的迷宮裡探索著木器世界的秘密。
  • 《匠木》X《爸爸的木匠小屋》聯動新章節上線!感受不一樣的榫卯魅力
    以榫卯為主題的國風益智手遊《匠木》在7月10日上線了全新專題。本次的新版本將聯動豆瓣評分9.0的紀錄片《爸爸的木匠小屋》,帶來不一樣的創意榫卯物件。全新的主題捲軸開啟,在新的遊戲關卡中,玩家將能夠親身感受到紀錄片中那些精巧木工藝品的製作。
  • 木匠爺爺的中國版變形金剛
    這是一位50多歲的老木匠,歷時一個多月,用中國傳統的榫卯技藝手工打造而成。    榫卯結構的山西懸空寺,至今已一千五百多年  榫卯工藝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已經自成體系,是中國傳統家具的精髓,是中國最早具有科學意義的設計符號,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上源遠流長。
  • 榫卯積木:把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玩具 為孩子的智慧增添動力
    榫卯結構是中國獨特的一種木工技藝,榫,剡木入竅;卯,以虛入盈。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也叫榫眼、榫槽。我們祖先的智慧就在這小小的木頭上體現,利用木材性質上凹凸,完成拼接。再利用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固定作用。
  • 木匠爺爺用榫卯工藝製作變形金剛:無懼年齡,保持熱愛!
    最近一位木匠爺爺用榫卯工藝製作變形金剛的視頻在網絡上火了起來,他用行動綻放自己的夢想,拓寬了生命的厚度,讓生活變得絢麗多彩。     這位老爺爺來自福建龍巖,他歷時一個多月的時間,用傳統的榫卯技藝純手工打造了中國版的變形金剛,從畫面中不僅能看到變形金剛的外形精美、逼真,而且身體的各個部位、關節都活動自如。
  • 「木匠爺爺」李石水的榫卯人生
    最近,福建龍巖長汀一位70歲的老木匠使用榫卯工藝製作「中國版變形金剛」的視頻,引得許多網友誇讚,這位木匠爺爺到底有多牛呢?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這個榫卯技藝手工打造的「變形金剛」名叫「偃甲人」,是北京一家遊戲公司向木匠爺爺訂製的木製人偶。
  • 中國榫卯結構與日本細木工工藝比拼,誰更勝一籌?
    說起榫卯(sǔn mǎo)工藝,還要追溯到中國古代,它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他機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山西應縣的木塔建於1056年,至今962年依然屹立不倒,是國內外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
  • 木匠爺爺憑榫卯技術圈粉 外國網友:一定學過計算機建模
    (頁面截圖)視頻中的這位6旬中國老人憑實力圈粉了一大批海外網友。他被粉絲們親切地稱作「阿木爺爺」,本名叫王德文,現年63歲,山東聊城人,現在廣西生活。自小學習木匠活的他,一做就是50多年,善於打造「魯班凳」、「魯班鎖」等各種木製工藝。
  • 榫卯,一種驚豔千年的中國美
    中國古代木匠不用釘子,全靠這些榫卯▼榫卯,一種驚豔千年的傳統中國美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各種榫卯做法不同,應用範圍不同,但它們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體構造的「關節」作用。若榫卯使用得當,兩塊木結構之間就能嚴密扣合,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它是古代木匠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藝的高低,通過榫卯的結構就能清楚的反映出來。
  • 榫卯結構|新中式家具的靈魂,中國古典設計的精粹
    但是當木匠把多餘的部分鑿去,一凸一凹,木頭便有了陰陽,有了情愫,有了思想。中國榫卯結構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歷經數千年發展,作為一種巔峰技藝,榫卯結構組合的家具比用鐵釘連接的家具更加結實耐用。
  • 從榫卯工藝到淪為裝配工,為什麼現在學木匠的人越來越少了
    木匠這個行業,祖師爺是魯班。生活在公元前500年,木匠的鋸子墨斗這些工具傳說都是他發明的,甚至還發明了一個能在天上飛三天三夜不下來的木鳥。幾千年來,木匠這個行業講到大的如山西應縣木塔,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的世界最高的木塔。
  • 內江木工三代辦木工坊 都市人體驗木匠DIY榫卯花閣
    而開辦這個木工坊的主人是一名「木工三代」,他在引導都市人體驗木工樂趣的同時,也希望傳承中國傳統的榫卯工藝。這家木工坊地處內江城區紅牌路,6月3日下午,木工坊來了多名愛好木工的女學徒。這一期,木工坊的主人張建要教她們利用榫卯工藝中的燕尾榫製作花閣。在向們講解了燕尾榫的歷史後,張建向她們講解和示範了燕尾榫製作花閣的流程。
  • 盛世周木匠:傳統工藝與現代化生產的結合
    有人認為:傳統手工藝實現產業化也就實現了現代化。其實,傳統手工藝的現代化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 就像傳統工藝裡紅木家具的製作,在剛剛進入現代化生產時,大都是一味追求效率,不知不覺就把傳統工藝雕刻藝術丟掉了。那是一種追求精雕細琢、專注細緻的製作方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精神。
  • 榫卯:木頭凹凸間的 精妙建築世界
    「他的腦海自帶 CAD設計系統」,視頻中的阿木爺爺將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運用自如,因此被稱為「現代魯班」。任何一個作品在阿木爺爺手中都需要經過鋸、磨、鑿、鑽等 10 多道工序,道道繁瑣複雜,榫卯結構在其中承接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