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木匠馬明文 三年整理出了108種榫卯傳統技藝

2020-12-23 大眾網濟寧站

  「工匠精神」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它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工匠裡面的「匠」最初所指的職業正是「木匠」。在五一勞動節到來之際,本報記者採訪到了一位80後木匠,他用三年時間,他整理出了108種榫卯傳統技藝,還原製作了33種實體模型。

  醫學生辭職當木匠,盼傳承木工匠心

  木匠這一職業對於60後、70後來說並不陌生,因為當時家裡的許多家具都需要木工親自打造。不過,隨著工業化的發展,除了專業的家具廠外,大家很難見到手藝精湛的木匠了。「傳統木工的精髓就是榫卯技藝,不用一個釘、不抹一滴膠,家具同樣精美穩固。」記者在宣阜巷文化市場見到了正在木工房裡工作的馬明文,幾十平米的工作室裡除了擺放了各式各樣的傳統木工工具,就是他創作的傳統木工作品。

  馬明文出生於1988年,和許多80後的生活軌跡一樣,經過多年努力學習之後,他考上了大學,然後開始工作。「學的是藥學專業,畢業後就到本地一家藥廠上班,被外派到外地工作。」馬明文告訴記者,在藥廠工作了一段時間他辭職回到了濟寧,「當時已經到了結婚的年齡,想回咱濟寧陪在父母身邊。」馬明文說,辭職回到濟寧之後他並不知道該幹什麼,在「空檔期」他去父親開辦的家具廠打工幫忙,成為車間裡的一名幹雜活的「機動人員」,送貨、掃垃圾、下料拼裝,短短的幾個月時間,他發現自己喜歡上了這個行業。

  「希望能守住這個行業曾經的那份匠心。」馬明文告訴記者,從1952年爺爺就開始從事木工,1982年父輩們成立了家具廠,家具廠有個大院,自己就是在大院裡長大的,「早晨去上學天天都能見到工匠忙碌的身影,20年前老木匠推刨子的景象仍歷歷在目。」馬明文說,爺爺15歲當學徒,20歲就當領班,爺爺身材瘦小,但是他能領著上百名工人去做,遇到困難時他總能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父親也是這樣,一直堅持在一線。這種對工藝精益求精,永不言棄的精神,對他影響特別大,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把這份匠心保留傳承下去。

  為復原榫卯結構,走街串巷學技藝

  木工行業的工藝隨著時代在進步,但是為了追求更高的性價比,一些木工開始取巧,木料拼接環節對傳統榫卯結構「偷工減料」,甚至棄用榫卯工藝,改用效率更高的氣釘槍、膠水。對此,馬明文說,如此做工看似效率更高,實則是匠心的缺失,不僅僅是缺少了對工藝一分一毫鑽研的精神,久而久之更容易導致傳統手藝的流失。

  馬明文跨行當木匠的決定,家裡人並沒有反對,但是他心裡的壓力不小,畢竟從門外漢到了解行業的精髓不是一時半會就能了解。「自己真心喜歡這一塊,想把這個東西做好,把它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它,但是想做好這個事情,自己的手藝必須過關。」馬明文告訴記者,好在車間裡有許多技藝純熟的老工匠,他跟著他們一點點學基礎性的知識,再去學實踐和操作,學一定時間之後開始出自己的成品。除此之外,他也查閱相關的古籍,了解國內、國外的相關行業情況,同時去國內博物館、工藝美術館看家具發展史和工藝,「學這個不僅是單純的謀生手段,還多了一份責任和情懷。」

  由於木藝保留下來的文字資料少,以前的木匠都會有自己的獨家手藝,口口相傳的比較多。馬明文通過走街串巷收集民間木匠「口口相傳」的傳統工藝,研習關於傳統家具製作工藝的相關著作,系統整理有實際意義的民間技藝,按照技藝的種類、功能等分類記錄,歷時3年的時間,整理榫卯108種,製作實體模型33種。「33個榫卯結構從開始研究到最後定型花費了接近2個月,做第一批模型花了接近3個月的時間,最後定尺寸和外表比例,用好材料做成樣品又用了2個月的時間。」馬明文說,定樣環節是最曲折、也是最困難的,一個榫卯結構有好多形式表現,哪一種是現代的,哪一種是傳統的,都要區分出來,哪一種方便現在生產,哪一種是傳統方法製作的,這個過程需要查閱許多資料最終確定下來。

  木工房裡藏乾坤傳統文化迎新生

  2015年,根據祖輩相傳的資料,馬明文復原製作傳統家具「魯班凳」,並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攻破了原有魯班凳高度受限的難題。2016年,設計製作了兒童變形家具「多多」,榮獲工業設計銀獎。2017年,傳統木工被評為任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年,馬明文被評為此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馬明文說,想要更好得發展傳統木工,除了對傳統技藝的堅守和保留之外,也要創新一些東西,讓它融入老百姓的生活。

  早在2012年,馬明文就開始籌建木工房,目前木工房已經初具規模,裡面既是陳列傳統木工工具、榫卯模型的小型博物館,也是匠人創作、兒童學習的工作室。「木工房在一線城市越來越多,在三四線城市仍比較少。」馬明文說,在木工房的基礎上,從去年7月份開始到現在,他一直在做公益性講座,讓傳統木藝文化走進學校、社區、走進普通老百姓家。

  馬明文說,傳統技藝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不能束之高閣,而是應該讓它走進普通百姓生活,除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之外,也要利用對這些工藝進行創新改良,增加它的實用性。「『多多』是一套模塊,利用榫卯固定組裝,通過變形,具有繪畫桌、學步車、梯子等13種功能,已拿到國家專利,榮獲工業設計大獎賽銀獎。」馬明文創作設計「多多」的靈感正是來自於家裡寶寶的需求,此外,他還根據傳統魯班鎖設計了「魯班燈」。

相關焦點

  •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半個木匠自2014年,系統研究整理古典家具榫卯,復原製作成實物模型,在木工圈和家具行業引發了一場榫卯熱;同時多年來專注榫卯培訓教學,讓榫卯走進了數十所大學和多家博物館,引發了學界和大眾對傳統榫卯的關注。
  • 榫卯,是一種充滿中國智慧的傳統木匠工藝
    這便是中國的榫卯早在幾千年前已是古代工匠的必備技能,卯是一種充滿中國慧的傳統木匠工藝,凸出來的部分稱為「榫凹進去的部分叫做「,榫卯相契合,從而使木頭與木頭完美銜接,頭與木頭完美銜接
  •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2013年下半年,我記得特別清楚,有一天晚上我在百度搜索關於榫卯的資料,搜完後發現——只有6張圖片是真正跟榫卯相關的!」對於工業社會中的大眾而言,榫卯可以算是個「古代」概念。除了古典紅木家具廠平時還會使用一些榫卯外,明式家具中用過的許多複雜構造,就連一些多年從業的老木匠都沒有遇見過,至於普通木工愛好者,更是無從接觸。
  • 「半個木匠」張均成:用工匠精神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解說】在河北石家莊,自稱「半個木匠」的張均成,七年前他帶領一群老木匠,把書裡的古代榫卯,復原成了實物模型。他們在製作過程中遵循古法,延續傳統,把古籍中記錄的明式家具榫卯結構一一復原,並附有詳細的拆裝圖解。今年43歲的張均成畫過畫,做過雕刻,從事工藝美術多年,他最初接觸榫卯,主要是源於對中國古典家具的喜愛。
  • 「木匠爺爺」李石水的榫卯人生
    最近,福建龍巖長汀一位70歲的老木匠使用榫卯工藝製作「中國版變形金剛」的視頻,引得許多網友誇讚,這位木匠爺爺到底有多牛呢?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這個榫卯技藝手工打造的「變形金剛」名叫「偃甲人」,是北京一家遊戲公司向木匠爺爺訂製的木製人偶。
  • 「半個木匠」和一群「阿木爺爺」的榫卯情緣
    一邊製作銷售榫卯,一邊教授榫卯技藝,張均成偶爾調侃自己:七年,就做了這麼兩件事。 「2013年下半年,我記得特別清楚,有一天晚上我在百度搜索關於榫卯的資料,搜完後發現——只有6張圖片是真正跟榫卯相關的!」 對於工業社會中的大眾而言,榫卯可以算是個「古代」概念。
  • 民族地區傳統手工技藝的現代轉型:一個土家族老木匠的心裡話
    在我小時侯,跟我爹學木匠的人很多,都是我們家裡的親戚。學木匠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機靈的小夥子,也要學三年甚至三年以上,所以有"三年不出師"之說。現 代社會中,有些徒弟學藝時間很短,甚至學習半年就出師,這樣的木匠在我眼裡,根本不能稱為"木匠",最多只能叫做"木工"。當然,現代木匠有了機械化工具,做起活路來非常方便,但是半年的時間仍不足以讓一個門外漢精通木匠行當的技術,我對這點是有看法的。
  • 半個木匠:古典家具33種榫卯結構圖解 之一(全圖及構件分解圖)
    在33種榫卯結構之後又新增17種,共整理製作了50種榫卯結構,其中有一部分榫卯結構,相關資料中的名稱不夠嚴謹和全面,因此就結合該榫卯的特點,和實際製作過程中的方法來命名,這部分結構的名稱由半個木匠張均成重新訂正命名,特此說明。33種榫卯結構之一,楔釘榫。這33種結構涵蓋了古典家具榫卯結構中最主要、實用、經典的款式,每款結構都配發了高清實拍的全圖、構件分解圖。
  • 半個木匠:古典家具傳統木工33種榫卯結構圖解大全之三(17-20)
    這33種結構涵蓋了古典家具榫卯結構中最主要、實用、經典的款式,每款結構都配發了高清實拍的全圖、構件分解圖。但凡對中國的古典家具有所了解,想必都對巧妙的榫卯印象深刻,它是中國古代建築、家具的主要結構方式,是老祖宗為後世留下的智慧結晶和寶貴財富。
  • 《匠木》X《爸爸的木匠小屋》聯動新章節上線!感受不一樣的榫卯魅力
    以榫卯為主題的國風益智手遊《匠木》在7月10日上線了全新專題。本次的新版本將聯動豆瓣評分9.0的紀錄片《爸爸的木匠小屋》,帶來不一樣的創意榫卯物件。全新的主題捲軸開啟,在新的遊戲關卡中,玩家將能夠親身感受到紀錄片中那些精巧木工藝品的製作。
  • 榫卯是中國傳統木作行當之魂
    由於現代家具製作工業化的發展,傳統的榫卯技藝已然成為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    文化學者羅楊先生指出「榫卯是中國傳統木作行當之魂。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一凸一凹之巧,一陰一陽之妙,凝聚著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精粹」。京作硬木家具隱藏著一代代能工巧匠薪火相傳的榫卯技藝和手工秘籍,使京作硬木家具中暗含著榫卯這門古老的技藝擺脫了簡單的物質的存在,進而成為一項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榫卯技藝的挖掘、整理與研究並非易事。
  • 阿木爺爺木工技藝短視頻走紅海內外
    通過他的短視頻,更多人見識了中國傳統木匠技藝的精湛,以及蘊藏在榫卯結構中的古老智慧。 擁有270萬粉絲,單個視頻點擊量達4200萬,在海內外網際網路上廣泛傳播……最近,「阿木爺爺」做木工的視頻在網絡上走紅。
  •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揭開中國古典家具「天衣無縫」的秘密
    」穿越榫卯迷宮:揭開中國古典家具「天衣無縫」的秘密  中新社記者 李茜  近日,來自北京化工大學設計專業的13名研究生,走出課堂當起了「木匠」。這些「95後」中國學生,拿起鋸子、鑿子、刨子等傳統木作工具,集訓10天學習中國古代榫卯製作。而給他們上這期特殊實訓課的老師,正是自稱「半個木匠」的張均成。  43歲的張均成,帶領一群老木匠遵循古法,將古籍中記錄的明式家具榫卯結構復原做出模型。2014年,他把30多種榫卯模型的構件和拆裝過程,拍成照片發布到木工論壇上,在木工圈內掀起了一場「榫卯熱」。
  • 從榫卯工藝到淪為裝配工,為什麼現在學木匠的人越來越少了
    五層60多米高,榫卯結構,全塔沒有一根釘子,經受了多次強地震依然千年不倒,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明英宗朱由校做皇帝不咋滴,卻是少有的天賦異稟的木匠天才,噴泉就是他發明的。小的如平常百姓家以前一個普通的八仙桌和床,都是木匠的手藝。
  • 木匠爺爺憑榫卯技術圈粉 外國網友:一定學過計算機建模
    憑藉一雙巧手,不用一顆釘子或螺絲,就打造出一把可變換造型的「魯班凳」。(視頻畫面)這段僅6分多鐘的視頻,幾乎沒有一句講解或對白,卻在海外社交媒體上收穫了1千多萬的點擊量。自小學習木匠活的他,一做就是50多年,善於打造「魯班凳」、「魯班鎖」等各種木製工藝。正在製作「魯班凳」的王德文老人(視頻截圖)除了「魯班凳」,「阿木爺爺」製作的微型世博會中國館也令人拍案叫絕,它將榫卯結構發揮到了極致。
  • 傳統木匠工具都有哪些
    傳統木匠工具現在一般都很少見了,大部分都已經使用機械工具。對於一些傳統木匠工具現在人已經很少人認識了。簡閣家居收集到了一些傳統木匠所用的基本幾個工具。第一角尺:在木工中角尺主要是做家居的劃線及測量,種類有三角尺、直角尺、活動角、雨傘尺等。
  • 木匠爺爺用榫卯工藝製作變形金剛:無懼年齡,保持熱愛!
    最近一位木匠爺爺用榫卯工藝製作變形金剛的視頻在網絡上火了起來,他用行動綻放自己的夢想,拓寬了生命的厚度,讓生活變得絢麗多彩。     這位老爺爺來自福建龍巖,他歷時一個多月的時間,用傳統的榫卯技藝純手工打造了中國版的變形金剛,從畫面中不僅能看到變形金剛的外形精美、逼真,而且身體的各個部位、關節都活動自如。
  • 【時文選粹】匠心獨具,看傳統技藝煥發時代之光
    主編:王濤欄目主編:劉廣彥、楊文慧 / 責編:孟麗  審校:孫夢霞 / 美編:趙寶茹最近,一位中國老木匠阿木爺爺成了網紅,他在視頻中展現了自己純熟的木工手藝,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傳統的榫卯技術。不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就能把尋常木頭打造成精緻工藝品。
  • 好的木匠已經不多了,純手工打的家具也已經不是普通人能用得起的
    家具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很多人的家具還是純手工打造的,然而,如今高速運轉的機器和標準化流水線,輕易地將那段屬於傳統木匠的輝煌擊碎。(木匠師傅工具)刨子滑動,木花飛瀉,根根拙劣的木頭像個溫順的孩子,任由調遣,三五天工夫,桌子、凳子、鋤把等木具紛紛從木頭中復活。這樣的場景對於農村長大的孩子來說,或多或少都留存於記憶中。(木匠師傅工具)有句俗話叫「徒弟徒弟,三年受氣。」傳統木匠需要三年方能出師。剛開始,只能幫師傅打打下手,等技術嫻熟了能幫師傅帶小徒弟了。
  • 李亞鶴對傳統手工木匠的擔憂
    李亞鶴對傳統手工木匠的擔憂時間:2017-12-04 15:19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能工巧匠逐步退出舞臺?李亞鶴對傳統手工木匠的擔憂 對此存有疑惑的大多是年輕人,隨著木匠逐漸消失於大街小巷,年輕一代對傳統手工木匠採用的榫卯結構技術並不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