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它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工匠裡面的「匠」最初所指的職業正是「木匠」。在五一勞動節到來之際,本報記者採訪到了一位80後木匠,他用三年時間,他整理出了108種榫卯傳統技藝,還原製作了33種實體模型。
醫學生辭職當木匠,盼傳承木工匠心
木匠這一職業對於60後、70後來說並不陌生,因為當時家裡的許多家具都需要木工親自打造。不過,隨著工業化的發展,除了專業的家具廠外,大家很難見到手藝精湛的木匠了。「傳統木工的精髓就是榫卯技藝,不用一個釘、不抹一滴膠,家具同樣精美穩固。」記者在宣阜巷文化市場見到了正在木工房裡工作的馬明文,幾十平米的工作室裡除了擺放了各式各樣的傳統木工工具,就是他創作的傳統木工作品。
馬明文出生於1988年,和許多80後的生活軌跡一樣,經過多年努力學習之後,他考上了大學,然後開始工作。「學的是藥學專業,畢業後就到本地一家藥廠上班,被外派到外地工作。」馬明文告訴記者,在藥廠工作了一段時間他辭職回到了濟寧,「當時已經到了結婚的年齡,想回咱濟寧陪在父母身邊。」馬明文說,辭職回到濟寧之後他並不知道該幹什麼,在「空檔期」他去父親開辦的家具廠打工幫忙,成為車間裡的一名幹雜活的「機動人員」,送貨、掃垃圾、下料拼裝,短短的幾個月時間,他發現自己喜歡上了這個行業。
「希望能守住這個行業曾經的那份匠心。」馬明文告訴記者,從1952年爺爺就開始從事木工,1982年父輩們成立了家具廠,家具廠有個大院,自己就是在大院裡長大的,「早晨去上學天天都能見到工匠忙碌的身影,20年前老木匠推刨子的景象仍歷歷在目。」馬明文說,爺爺15歲當學徒,20歲就當領班,爺爺身材瘦小,但是他能領著上百名工人去做,遇到困難時他總能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父親也是這樣,一直堅持在一線。這種對工藝精益求精,永不言棄的精神,對他影響特別大,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把這份匠心保留傳承下去。
為復原榫卯結構,走街串巷學技藝
木工行業的工藝隨著時代在進步,但是為了追求更高的性價比,一些木工開始取巧,木料拼接環節對傳統榫卯結構「偷工減料」,甚至棄用榫卯工藝,改用效率更高的氣釘槍、膠水。對此,馬明文說,如此做工看似效率更高,實則是匠心的缺失,不僅僅是缺少了對工藝一分一毫鑽研的精神,久而久之更容易導致傳統手藝的流失。
馬明文跨行當木匠的決定,家裡人並沒有反對,但是他心裡的壓力不小,畢竟從門外漢到了解行業的精髓不是一時半會就能了解。「自己真心喜歡這一塊,想把這個東西做好,把它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它,但是想做好這個事情,自己的手藝必須過關。」馬明文告訴記者,好在車間裡有許多技藝純熟的老工匠,他跟著他們一點點學基礎性的知識,再去學實踐和操作,學一定時間之後開始出自己的成品。除此之外,他也查閱相關的古籍,了解國內、國外的相關行業情況,同時去國內博物館、工藝美術館看家具發展史和工藝,「學這個不僅是單純的謀生手段,還多了一份責任和情懷。」
由於木藝保留下來的文字資料少,以前的木匠都會有自己的獨家手藝,口口相傳的比較多。馬明文通過走街串巷收集民間木匠「口口相傳」的傳統工藝,研習關於傳統家具製作工藝的相關著作,系統整理有實際意義的民間技藝,按照技藝的種類、功能等分類記錄,歷時3年的時間,整理榫卯108種,製作實體模型33種。「33個榫卯結構從開始研究到最後定型花費了接近2個月,做第一批模型花了接近3個月的時間,最後定尺寸和外表比例,用好材料做成樣品又用了2個月的時間。」馬明文說,定樣環節是最曲折、也是最困難的,一個榫卯結構有好多形式表現,哪一種是現代的,哪一種是傳統的,都要區分出來,哪一種方便現在生產,哪一種是傳統方法製作的,這個過程需要查閱許多資料最終確定下來。
木工房裡藏乾坤傳統文化迎新生
2015年,根據祖輩相傳的資料,馬明文復原製作傳統家具「魯班凳」,並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攻破了原有魯班凳高度受限的難題。2016年,設計製作了兒童變形家具「多多」,榮獲工業設計銀獎。2017年,傳統木工被評為任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年,馬明文被評為此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馬明文說,想要更好得發展傳統木工,除了對傳統技藝的堅守和保留之外,也要創新一些東西,讓它融入老百姓的生活。
早在2012年,馬明文就開始籌建木工房,目前木工房已經初具規模,裡面既是陳列傳統木工工具、榫卯模型的小型博物館,也是匠人創作、兒童學習的工作室。「木工房在一線城市越來越多,在三四線城市仍比較少。」馬明文說,在木工房的基礎上,從去年7月份開始到現在,他一直在做公益性講座,讓傳統木藝文化走進學校、社區、走進普通老百姓家。
馬明文說,傳統技藝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不能束之高閣,而是應該讓它走進普通百姓生活,除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之外,也要利用對這些工藝進行創新改良,增加它的實用性。「『多多』是一套模塊,利用榫卯固定組裝,通過變形,具有繪畫桌、學步車、梯子等13種功能,已拿到國家專利,榮獲工業設計大獎賽銀獎。」馬明文創作設計「多多」的靈感正是來自於家裡寶寶的需求,此外,他還根據傳統魯班鎖設計了「魯班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