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文選粹】匠心獨具,看傳統技藝煥發時代之光

2021-02-19 新課標大語文

130萬+中學生都在參與的暑期公益讀寫

公眾號回復「暑假讀寫計」,即可報名加入

陝西省大荔縣城郊中學語文教師。大荔縣語文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致力於高中語文教學與研究。教育理念:真心教育,真愛育人,真情做事。

主編:王濤

欄目主編:劉廣彥、楊文慧 / 責編:孟麗 

 審校:孫夢霞 / 美編:趙寶茹

最近,一位中國老木匠阿木爺爺成了網紅,他在視頻中展現了自己純熟的木工手藝,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傳統的榫卯技術。不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就能把尋常木頭打造成精緻工藝品。魯班鎖、魯班凳、拱橋等精妙的木器,展現了傳統技藝的巧奪天工;木雕小汽車、蘋果鎖和木質小豬佩奇等「榫卯玩具」,洋溢著傳統技藝的時尚氣息。工匠精神,匠心為本。阿木爺爺心懷純粹的匠心,追求至精至善,儘可能將工藝品細節做到極致,這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動展現。科技的進步,新媒體的興起,讓傳統技藝煥發時代魅力,也使其獲得了更多受眾的喜愛。繼承傳統、守正創新,就能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弘揚中國精神,讓世界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智慧,感知中國風採。

傳統技藝煥發時代魅力

(題目即觀點,突出論述對象及論述的核心。)

①精巧別致的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在一雙巧手的嵌合下被完美還原;美觀實用的「魯班凳」,幾道工序後從四方木料中呼之欲出;結實環保的木拱橋,牢牢橫跨於山澗小溪……最近,一位名叫「阿木爺爺」的木工匠人,憑藉嫻熟的榫卯技藝和精良的手工藝品,受到國內外網友的追捧。

②對不少人來說,木工並不陌生,「木匠活」也並不鮮見。一個人、一把鋸、一張尺、一塊木,輔以精湛的手藝和巧妙的構思,就能打造出家具擺件、雕梁畫棟、亭臺樓宇。欣賞「阿木爺爺」的手藝不難發現,不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神奇的榫卯技術咬合起整個作品的結構,也勾連著觀眾與傳統技藝之間的情感,令人賞心悅目,又令人嘖嘖稱奇,「簡直像魔術一樣」。(開篇敘述「阿木爺爺」憑藉嫻熟的榫卯技藝和精良的手工藝品,受到國內外網友追捧。)

③傳統技藝的魅力令人著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中蘊含著生活的智慧,沉澱著文化的韻味。在「阿木爺爺」的「製造清單」裡,有逼真的木雕小汽車、會走的木質小佩奇、手搖的風扇泡泡機,讓小朋友的童年充滿樂趣;也有精緻的老式掛燈、轉動的小水車、自動的驅鳥器,給村裡的人們帶去便利。可以說,層巒疊嶂的山間,樸實無華的老者,巧奪天工的手藝,共同勾勒出一幅沁人心脾的山居圖,滿足了觀眾對詩意生活的嚮往,豐富著當代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受到國內外網友追捧的原因之一:傳統技藝的魅力令人著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中蘊含著生活的智慧,沉澱著文化的韻味。)

④由此更能理解文化歷久彌新的活力。像「阿木爺爺」一樣的手藝人,僅僅只是精心還原、精緻打磨、精美呈現,就已經足夠令人興趣盎然。而一旦打開了傳統技藝的大門,體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文化創造,迎面而來的將是無處不在的驚喜、無窮無盡的寶藏。對普通人來說,經由這些手藝人,傳統技藝的魅力更加切近:不必大費周章現場觀察故宮角樓的榫卯,小巧的物件就把其中的道理和韻味講得分明;厭倦了機器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加工痕跡,那就仔細品味手藝人一招一式裡的獨運匠心……(受到國內外網友追捧的原因之二:傳統技藝經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文化創造,迎來無處不在的驚喜、無窮無盡的寶藏。)

⑤「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一個幹木工活的老木工。」受到關注後,「阿木爺爺」的自我介紹仍十分樸實。技藝的生命力在於傳承,傳承的關鍵在於人。惟妙惟肖的作品,是技藝爐火純青的表現,也是匠人執著追求的結果。在愈加忙碌的現代社會,能夠全身心投入到一項傳統技藝,這是一種專注,也是一種堅守。對很多人來說,找到一時的激情並不困難,而沉靜、沉潛、沉著的內功,才是修成正果的秘訣。(受到國內外網友追捧的原因之三:惟妙惟肖的作品,是技藝爐火純青的表現,也是匠人執著追求的結果。)

⑥需要正視的是,當傳統技藝與現代社會相遇,有的大放異彩,有的依然默默無聞。「阿木爺爺」通過視頻的方式讓榫卯技藝走紅,使更多人對此有了認識、產生興趣,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有益的啟示:讓傳統技藝擁有新鮮感,給老舊物件注入時代性,用年輕態的方式來呈現,將產生更好的傳播效果。比如,記錄故宮修復文物的影片,讓年輕人一睹璀璨國寶背後的「守護者」;展現各地音樂特色的舞臺,再現華陰老腔的豪邁韻味,等等。以傳統手藝為載體,用現代表達做名片,優秀傳統文化自然就會「好之者眾」。

⑦山水間、村居旁、木料前,「阿木爺爺」的創作還在繼續。在更多的地方,還有許多身影,和鏡頭另一邊「愛看他們幹活」的人一道欣賞著、努力著。不知不覺間,人們守護了技藝的味道,實現了文化的傳承。(號召呼籲,展望期待:以傳統手藝為載體,用現代表達做名片。)

來源:2020-08-06《人民日報》

作者:程雨田 

在愈加忙碌的現代社會,能夠全身心投入到一項傳統技藝,這是一種專注,也是一種堅守。對很多人來說,找到一時的激情並不困難,而沉靜、沉潛、沉著的內功,才是修成正果的秘訣。

1. 下列依次填入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傳統技藝的魅力令人著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中蘊含著生活的智慧,沉澱著文化的韻味。在「阿木爺爺」的「製造清單」裡,有逼真的木雕小汽車、會走的木質小佩奇、手搖的風扇泡泡機,讓小朋友的童年充滿樂趣;也有精緻的老式掛燈、轉動的小水車、自動的驅鳥器,給村裡的人們帶去便利。可以說,              的山間,           的老者,              的手藝,共同勾勒出一幅            的山居圖,滿足了觀眾對詩意生活的嚮往,豐富著當代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A.崇山峻岭     樸素無華     爐火純青    賞心悅目

B.崇山峻岭     樸素無華     爐火純青    沁人心脾

C.層巒疊嶂     樸實無華     巧奪天工    沁人心脾   

D.層巒疊嶂     樸實無華     巧奪天工    賞心悅目

2.讀寫一體化訓練 (開放性試題)

「阿木爺爺」在視頻裡不用一個英文字母,卻圈了無數海外粉絲。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聯繫現實生活,寫一段議論性文字。不少於500字。

最近,從山東聊城走出來的「阿木爺爺」,憑著一手精巧的木工活,在60多歲的年紀成了一名網紅。世博會中國館模型、2600年歷史的魯班凳、會行走的小豬佩奇……傳統的、現代的,一件件代表中國傳統營造技藝的精美木質作品,在他的手中巧如天成,令人驚嘆。不會一句外語,他卻以技藝為媒,在「油管」收穫百萬粉絲。讓傳統榫卯工藝走出國門,推動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阿木爺爺可以說是網紅裡的一抹「中國紅」。

一種文化的傳播,雄渾開闊的宏大敘事不能少,但細緻精微的場景代入也不可或缺。在阿木爺爺的視頻中,他是一個愛倒騰木頭的手藝人,也是一個喜歡給孫子做玩具的爺爺。比如,為了解決通行問題,他在土溝上搭建了一座純手工木拱橋;孫子喜歡玩具,他就做了手搖泡泡機和會行走的小豬佩奇。

在他手中,中國傳統技藝活了,文化元素時時可見,處處可為,與生活成一體,與生命相交融。由此,這些視頻一經發布,立刻引起海內外觀眾的共鳴。對觀眾來說,這既是一次審美體驗,也是一次情感體驗,那些看似精深的技藝,被掰開了、揉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箇中精華一點一點地鋪展開來,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潤著人們的心靈。

貼近人心,好故事才能有人聽;堅守匠心,好故事才能傳得久。從李子柒到阿木爺爺,從中國田園生活到傳統工匠技藝,越來越多中國故事的講述者,之所以能夠成功走向世界,憑藉的就是在一個獨到的切口上,持續地保持匠心,注入心力。

他們或許並不理解什麼是工匠精神,但對傳統手藝的堅守,對每一件作品的盡心盡力,對每一個製作環節的嚴苛追求,恰恰又是對匠人匠心的最好詮釋。也正因如此,這些作品才更有溫度、更有價值、更顯珍貴。堅守匠心,讓李子柒、阿木爺爺們即使隱於深山,也有廣闊天地;即使身份平凡,也能被世界矚目。這樣的文化傳播,如靜水流深,必將更持久、更具生命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傳統的,也是時尚的,是生活的,也是藝術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關鍵就看我們說什麼、怎麼說,做什麼、怎麼做,這或許就是為什麼阿木爺爺能打破年齡界限、打破國別洲界,吸引億萬受眾,獲得普遍讚譽的原因所在。

講好中國故事,民眾的力量是無窮的,智慧也是無窮的。大到講好中國故事,小到講好山東故事,我們都需要更多像李子柒、阿木爺爺這樣的「草根」文化傳播者湧現出來,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果如奔浪翻湧,生生不息。

來源:2020-07-15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作者:李嶽嶽

考點精練答案將於明天中午在留言區置頂,記得來查看哦~

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編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申請轉載或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微信聯繫張老師:18910870020。

教師交流群:631473210

讀寫計劃官方交流群:617273534

相關焦點

  • 華東交大開設「刺繡課」 傳統技藝煥發新活力
    白鵑梅、梔子花、向日葵......在穿針引線中,學生們感受著女紅這項傳統文化的魅力。該學院教師介紹,「在中文系開設傳統技藝這門課,主要是為了更好的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文專業的同學不僅要掌握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語言和文字,還要儘可能的掌握一些傳統技能」。
  • 重慶石柱:王琴——讓古老的土家傳統技藝煥發「青春」
    好奇心特強的王琴從小就常跟在奶奶身邊看,有時候還偷偷摸摸搖著織布機學繞線和穿線。耳濡目染中,她漸漸了解到奶奶從事的是一項土家織錦工藝。土家族人還把繡花織圖作為衡量一個土家姑娘心靈手巧的標誌。於是王琴在放學回家做好作業後,便跟著奶奶學染線、牽線、穿扣、梳線等操作方法,小小年紀便成為奶奶的小幫手。
  • 王勝紅:創新,讓傳統戲劇服裝製作煥發新生
    這句出自《詩經》的話,說的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時精益求精、反覆琢磨的工作態度。 儘管時光荏苒,歲月變遷,但新時代的工匠精神,亦是如此。杭州江幹,在錢塘江文化的薰陶下,誕生了一批又一批擁有非凡技藝的非遺傳承人。
  • 老皮紙技藝煥發新生(15)
    新華社照片,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貴州),2019年4月25日老皮紙技藝煥發新生4月24日,在貴州省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手工皮紙展示館,王興武(中)和工匠們在討論彩色手工皮紙的工藝改良技術。今年53歲的「皮紙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興武,出生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一個造紙世家,從小跟隨長輩學習古老的手工造紙技藝並以此謀生。隨著花樣繁多的工業紙張進入市場,人們對石橋村品種單一的皮紙需求越來越少,大部分製紙工匠選擇了外出打工。
  • 與楷模並肩,攜傳統而行,肯德基庚子新春展時代精神
    2020年不僅是西曆新十年的開始,亦是中國農曆年十二生肖之首的庚子年。講究「好事成雙」的中國人對這個擁有「兩個新開始」的新春格外期待。連續幾年融匯傳統與時代、貫穿東方與西方,以「國潮」新春帶大家找到「開始的力量」的肯德基,在這個農曆新年再次用心呈現了一場元氣滿滿的新春盛宴。
  • 煥發青春吧,傳統藝術!網易LOFTER力邀年輕一代為傳統藝術再創作
    近日,網易旗下深受年輕人喜愛的興趣內容創作平臺——網易LOFTER攜手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共同發起"煥發青春吧,傳統藝術!徵集活動,邀請年輕一代積極為傳統藝術進行再創作,用年輕人的創意力和創造力激活傳統文化,並成為文化傳承的新生中堅力量。
  • 【時文選粹】只有「活」起來,傳統藝術才能「火」起來
    任何事物都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傳統藝術也不例外。如今,已經有不少凝結先人聰明才智的傳統藝術在我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這十分可惜。我們必須認識到,任何一種藝術都不應該千百年來從內容到形式一成不變,因為再有耐心的觀眾,也不願意一輩子只看一部與時代脫節的舊戲。
  • 賞心悅木妙不刻言萊西孫元兵將現代刻字藝術融入傳統技藝傳承非遺
    木刻是在木材上刻畫刻字,具有獨特藝術韻味,集字、印、雕、色等工藝之大成的傳統技藝。 47歲的孫元兵是萊西木刻的第四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15年來堅守傳統技藝的同時,又融入現代刻字藝術,將這門傳統技藝做得有聲有色。日前,記者來到孫元兵工作室,聽他講述與木刻技藝的故事。
  • 郴州加大非遺文化宣傳力度 創新理念煥發傳統技藝活力
    郴州嘉禾的伴嫁歌、莽山的瑤歌、臨武的儺戲……連日來,湖南省政協文教衛體和文史委調研組在郴州市調研時,近距離感受了郴州非遺傳承人製作的精美產品和節目表演。這些項目也引發了調研組成員思考,傳統技藝該如何傳承和發展?
  • 優秀傳統文化看濟寧:涵養城市文明 煥發時代光彩
    冬日的齊魯大地寒氣襲人,但這裡處處湧動的傳統文化熱流卻溫暖人心:遍地開花的鄉村儒學講堂,涵養心性的幹部政德教育,豐富多彩的道德實踐活動……古韻今風在這裡交融碰撞,源遠流長的優秀文化被重新闡發、轉化,煥發出勃勃生機,綻放出時代光芒。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得到全黨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
  • 快看!是田野上的希望之光
    如何幫助村落實現傳統文化與特有音樂性的結合?如何在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注重人文關懷,提升村民的精神境界?基於這些問題,施俊天組建了一個由10多個人組成的跨學科、跨專業的創作團隊,深入農村,進行景觀設計與改造。起初,施俊天與學院內田中初、劉修敏兩位老師共同為村落打造了「希望之光」的主題,這也成為了後續施光南故裡村落改造的文化核心。
  • 2019「青出於藍」第三回中國傳統染纈技藝傳承人對話在桐舉行
    來自全國各地的傳統染纈技藝傳承人代表與相關機構的設計師、高校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商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的融合,共謀傳統染纈技藝的振興,共推傳統染纈技藝傳承發展的新思路。2018年4月,2018「青出於藍」第二回全國傳統染纈技藝傳承人(桐鄉)對話集結了全國傳統染纈技藝的14個傳統染纈類項目,涉及9個省、15位傳承人,基本覆蓋了全國傳統染纈類項目,覆蓋面更廣,影響力更大。
  • 文化名人訪談|讓傳統紗燈重新煥發生機——訪古紗燈傳承人張振祥
    舊時,這裡一直有製作紗燈的傳統,而祖上傳下來的傳統紗燈,給這方繁盛的土地帶來了星宿般搖曳的 " 人間煙火 "。河口的紗燈製作考究、文化氣息濃鬱,久負盛名。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綺麗的紗燈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甚至面臨失傳的嚴峻問題。為了讓河口紗燈再次閃耀,張振祥等手工藝人重新撿起了這項傳統工藝,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 傳承傳統技藝 留住砂陶鄉愁——探訪威寧自治縣鬥古鎮米樂村「小米...
    一抔泥土守望技藝的傳承在制陶師傅洪正華的帶領下,筆者一行來到他簡陋的坯房裡,看他展示了製作砂陶製品的部分過程,踩泥、和泥、起底、制坯、成型、晾曬……隨著泥土在洪正華的指間流轉,一塊揉捏好的泥巴,神奇得像變戲法似的,幾分鐘就成了一件陶坯。
  • 萬劫不毀的大漆文化,論黃文勇大師的漆器之美
    漆藝傳承是匠人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在繼承之上加以創新的匠心情懷,是漆藝傳承千年的活力所在。當我們凝視大漆作品的時候,那裡蘊含著萬劫不毀的大美,而這在黃文勇看來,就是本質之美與情懷之美的結合。所謂本質之美就是指大漆文化的原料與材質;所謂情懷之美是指技術、藝術、文化等元素。黃文勇,安徽休寧人。
  • 煥發青春吧,傳統藝術!網易LOFTER組織青年創作者進行非遺探索之旅
    近日,由網易LOFTER和人民日報數字傳媒聯合發起的「煥發青春吧,傳統藝術!」公益活動進入徵集尾聲階段,活動以線上作品徵集的方式,在LOFTER站內、官方微博和官方公眾號發布招募公告,自招募發布以來,收穫了數千餘幅作品。
  • 活態保護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聚焦泉州文化保護經驗成效
    兩天時間裡,採訪團深入泉州的大街小巷,市鎮鄉村,在金魚巷、中山中路和閩南技藝展示館等老宅舊街巷中探訪歷史文脈的清晰延續,在晉江梧林傳統村落中體會尚未商業化的閩南特色歷史風貌,在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中感受舊工廠園區如何煥發新活力,了解泉州在傳統文化活態保護方面的成效與先進經驗。
  • 【時文選粹】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二〇二一,昂首邁步新徵程
    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二〇二一,昂首邁步新徵程①時間見證成長,奮鬥定義時光。剛剛過去的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用眾志成城、堅忍不拔書寫了抗疫史詩。新時代領路人在二〇二一年新年賀詞中指出:「從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從科研人員到社區工作者,從志願者到工程建設者,從古稀老人到『90後』『00後』青年一代,無數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摯愛護蒼生,將涓滴之力匯聚成磅礴偉力,構築起守護生命的銅牆鐵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90後」「00後」義無反顧衝鋒在抗疫第一線,讓世人見證了敢於擔當、甘於奉獻的青春力量。
  • 傳統民間技藝傳承困境難解 「老手藝」期待「新力量」
    民間傳統手工藝傳承恐將「斷檔」浪木又被一些人稱為「千年水底松」,是長白山脈松花江水系特有的一種木料,由於其形態各異形象逼真,很適合藝術家在原有形態上進行藝術創作。吉林省民間浪木藝術家郝榮田是浪木製作技藝的傳承人之一,在他看來,製作浪木工藝品取之原型,看似不需過多雕飾,但卻需要非常深厚的藝術積累。
  • 去寧波博物館看文物保護修復技藝的奧秘
    今天起,寧波博物館一樓東特展館將推出「良工守物——寧波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技藝展示暨姚愛娟古字畫裝裱修復技藝及成果展」。寧波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技藝展示亮相,圖為展示的修復書畫及文物。這是寧波博物館展出的首個以文物保護修復為主題的綜合性修復技藝和成果展,旨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普及文物保護知識,讓觀眾離文物近一些。寧波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技藝展示亮相,圖為展示的修復書畫及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