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這句出自《詩經》的話,說的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時精益求精、反覆琢磨的工作態度。
儘管時光荏苒,歲月變遷,但新時代的工匠精神,亦是如此。杭州江幹,在錢塘江文化的薰陶下,誕生了一批又一批擁有非凡技藝的非遺傳承人。
他們,沉浸於自己喜愛的行業,堅持堅守,專心專注,敬業精業,創新創造,用新的工藝和現代的範式,將一個個熟悉的物件,重新想像和重新塑造,讓它們煥發新光彩。
弘揚工匠精神,是新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為此,江幹區委宣傳部聯合每日商報社推出「傳錢塘江文化 揚新時代匠心」欄目,讓我們一起走近江幹非遺傳承人,欣賞「匠作」,聆聽「匠心」,看江幹如何在新時代傳播錢塘江文化,弘揚工匠精神。
中國戲曲凝結著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種類多達300多種。這些戲曲雖風格各異,唱腔百調,但都需要非常講究的行頭,哪怕是個草臺班子,再破再爛,「行頭」一定要有一兩件。
戲劇服裝,集歷史、面料、工藝、圖案、結構一體,是典型的中國服裝文化的活化石。
王勝紅,19歲開始從事戲劇服裝製作,26年間,他設計製作了近170個劇種服裝,達8萬套。2014年,王勝紅創立了「南宮秀」品牌,把戲服的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打造傳統文化和現代審美相結合的定製新中裝。
目前,傳統戲劇服裝製作技藝已成為杭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王勝紅是唯一傳承人。
傳承、創新,進而煥發新生。王勝紅希望,更多人能通過「南宮秀」這個品牌,了解中國服裝文化。
從戲服到中式高定服裝
王勝紅是千島湖人,1995年來到杭州,師承戲服大師樓國榮。剛開始的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臨摹圖案,從最初的小花,到祥雲、龍鳳,王勝紅每一樣都得學。
「那時候,我每天都要用掉2支2B鉛筆,現在也如此,只不過現在繪畫速度更快了,再複雜的圖,幾分鐘就完成了。」
7年半的學徒生涯,讓王勝紅入了戲服的第一道門。但他是個有心人,當學徒時除了設計戲服,還學會了一整套戲服的製作流程。1992年,王勝紅決定走出去闖一闖,他在杭州塘河路開了自己的第一間工作室,專門做戲服。
做戲服共有13道工序,選料、染色、畫圖、打版、配色、刺繡、裁剪……每一道工序都至關重要。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戲服上的圖案。行內有這樣一句話:寧穿破、不穿錯。
剛入行時,師傅曾送給王勝紅一本戲服製作圖集《戲劇服飾圖考》,如今他依舊珍藏著。泛黃的紙張、破爛的封面,似乎都在訴說著當年王勝紅在戲服製作上的辛勤付出。
「圖案最能反映一個時代,人物角色的地位,出不了半點差錯。我們戲服上的每一個圖案都是根據古書和古戲服複製出來的,這和文獻考古是一個道理,都要有出處。」
2014年,王勝紅再一次創新,創辦了「南宮秀」,把戲服、中裝、杭繡三者結合,打造具有藝術性的新中裝。世界鋼琴教父喬瓦尼2016中國巡演的5套中式服裝,2022年亞運會宣傳片、城市形象發言人穿的中式禮服、接旗儀式禮賓禮服都出自「南宮秀」。王勝紅還曾擔任杭州2018世界遊泳錦標賽開閉幕式服裝總設計師,他把傳統元素、杭州元素、運動元素完美融合,推出了中國國家隊隊服等令人眼前一亮的服裝。
即將上線富有杭州韻味的宋風服裝
今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南宮秀」的主營業務戲服製作受到了嚴重影響。
「員工不能沒活幹,不然他們沒信心啊!」
正是抱著這樣的信念,王勝紅又一次開始了融合與創新,推出了一款結合非遺技藝的面罩。
這款面罩用的是真絲面料,將中國傳統圖案融入其中,比普通的一次性口罩更舒適、美觀。為了保證衛生,還配有一次性熔噴布替換片。
「整個工藝跟傳統的戲劇服裝製作技藝是一模一樣的,只不過一個在衣服上,一個在面罩上。」王勝紅說,面罩推出至今已經賣出了20多萬個,市場反響很好。
接下來,王勝紅帶領團隊創作的宋風服裝也將隆重上線。
「南宮秀」的這款漢服利用的是杭州本土IP白蛇傳的元素,打算推出許仙、白娘子和小青在不同場景中的幾款宋風服裝。並把杭州西湖十景重新解構,融入其中,讓這款漢服更有杭州韻味。當然,最重要的還有融入傳統戲劇服裝製作的非遺技藝。
對於未來,王勝紅心中還有一個宏圖壯志——文化出海。2019年,他受邀在倫敦國際工藝周做了一場時尚發布秀,以走秀的形式展現中華服裝技藝之美,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明年,我還打算到倫敦辦一場時尚發布,以服裝為載體,融入中國多種非遺領域的技藝,在世界時尚前沿發出中國服裝的聲音。」王勝紅說。
商報記者 範昱 攝影/視頻 梁孟澄
通訊員 李凌婧 沈青青
值班編輯: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