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四平調藝術研究中心表演的《小包公》的完美呈現,11月5日下午,為期9天的2019第三屆晉冀魯豫四省傳統戲劇展演活動落下帷幕。9天來,來自晉冀魯豫四省的10個劇團、10個劇種,在安陽大會堂輪番上演了17場傳統大戲,精彩的傳統戲劇舞臺藝術演出,再次將現場觀眾引入傳統戲劇藝術的殿堂,與場外通過網絡直播收看的觀眾,共同營造出一個百姓共享傳統戲劇藝術展演的盛典,抒寫出非遺稀有劇種的華彩樂章。
一、劇目扣人心弦、場場令人賞心入目
此次參演劇種全部選用傳統非遺劇目,不同劇種、不同流派、不同聲腔、不同扮相的傳統劇目一一在舞臺上精彩呈現,表現出我國傳統戲劇舞臺繁花似錦的可喜景象。通過展演,人們可原汁原味的欣賞到各劇種的特色演出。劇目題材多樣,但是,主線皆為蘊含著揚善懲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正能量的內容。如首場上演的山西省和順縣晉劇新編歷史劇《漢文皇后》,全劇主線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整部劇情家國交融,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當天晚上演出的晉劇《劉公案》以「正義·護法」為主題,演繹了一代名相劉鏞父子,忠誠履職,勇於擔當,不畏權勢,除奸平冤的故事,整場戲演出陣容強大,場面恢宏。
展演展現出一批主題鮮明、製作精良、演出精湛的優秀劇目。如山東菏澤市的兩夾弦《梁山伯祝英臺》、山西省孝義市的碗碗腔《福壽鏡》、河南省商丘市的四平調《啞女告狀》《小包公》等。湧現出一批身懷絕技、唱做俱佳的演員。如祝英臺的扮演者、碗碗腔《福壽鏡》裡胡氏的扮演者,《啞女告狀》中啞女的扮演者,其中,演員年齡最大87歲,最小的12歲,整個展演也呈現出青年演員挑大梁的可喜現象。9天的演出多姿多彩,劇情生動感人,人物形象塑造栩栩如生,出神入化、好戲連臺,真正體現了「原創劇目韻味濃,非遺傳承顯神功」,「小劇種唱響大舞臺,帶給百姓歡樂多」的展演初衷。一位老戲迷在觀看了首場演出後激動地說,「我已經連續三年來看展演了,第一次聽晉劇的時候,說實話沒有完全聽懂,可唱腔和故事情節很吸引人。這次我專門來聽開幕式的首場演出,越聽越有味道,傳統戲劇的魅力就在於此吧。」
二、觀眾反響強烈、場內場外互動頻繁
九天時間裡,一幕幕大戲精彩上演,廣大群眾參與熱情也是倍加高漲。臺上演出精彩,臺下觀眾情緒飽滿,演出過程中不時掌聲此起彼伏,特別是演出結束後,觀眾意猶未盡,起身為演出點讚,要求演出劇團加演清唱選段。特別是最後一場演出,商丘四平調《小包公》的演出,現場觀眾更是爆滿。全劇情節妙趣橫生,通過演員們的精彩再現,將小包公的精神魂魄與報世情懷生動清晰藝術地展現出來,劇中的小包公形象與人們想像中鐵面無私的「黑臉包公」有了明顯不同。小包公鮮活的形象塑造,貼近了民眾,貼近了人心,煥發出接地氣、留得下、傳得開的藝術生命力,不時受到在場觀眾的陣陣喝彩。許多現場觀看的一些群眾動情地說:「現在能在劇場裡這麼多天集中看到這樣高質量的傳統經典劇目演出,實在是感到非常幸福」。
樂聲婉轉,鑼鼓鏗鏘,一幕幕傳統戲劇把觀眾的情緒調動起來,場內熱情高漲,場外觀眾也是熱情追捧,通過對每場現場演出進行網上同步直播,吸引了許多聽眾通過網絡進行收聽收看,形成場內場外共享傳統戲劇展演盛事、共享戲劇藝術盛典的生動局面。9天來,共有河南中原直播、河南戲緣直播、我聞直播、西商直播、安康直播網、融媒體直播平臺、彭州千裡眼直播、拾壹影像直播、春城直播、河南百姓文化雲等22家網絡直播平臺,對現場演出進行了直播和轉播,網上總點擊率超過1300萬人次。表明廣大群眾對傳統戲劇演出的無比熱愛之情。
三、進景區進社區、非遺走進百姓樂在其中
為了擴大此次展演活動的社會影響力,在17場主場演出外,同時組織參加演出的非遺傳承人以及非遺曲藝類節目配合整個展演活動,走進安陽部分景區、社區,讓非遺走進景區和社區,讓群眾近距離地感受傳統戲劇的藝術魅力,彰顯文旅融合的社會價值和意義。10月29日,11月3日先後深入安陽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安陽市文峰區南關辦事處南湖新村社區,演出了以非遺劇種經典唱段以及曲藝小品,形式活潑,內容貼近群眾生活,幽默風趣的表演,一經演出,吸引了許多群眾的駐足觀看,受到歡迎。參加演出的節目多為國家級、省級非遺劇種經典唱段和曲藝小品等,非遺傳承人、名家、名角來到群眾中間,活動受到讚譽。在景區演出一開始,就吸引了景區周邊群眾前來觀看,一些來殷墟遺址景區參觀的客人們也被現場精彩的表演所吸引。在社區的演出,也是倍受歡迎。無論是信陽光山花鼓戲、河南墜子《楊家將》片段,還是墜劇團表演的《小姑賢》、商丘四平調的《小包公》選段,古琴技藝展示、少林武術功夫、《黃河船工號子》等等,不論是進景區,還是進社區,演員們精彩的演出贏得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和喝彩聲,一時間,演出地到處洋溢著歡快的笑聲,群眾樂在其中。許多觀看群眾認為,開展這樣的活動,可以讓老百姓在家門口欣賞到非遺的獨特文化魅力,近距離的了解非遺項目,感受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加上表演形式活潑,我們老百姓非常歡迎。光山花鼓戲第五代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秀芳在參加進景區演出後深有感觸地說:「光山花鼓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是我第一次來安陽演出,希望安陽的戲迷能夠喜歡花鼓戲,也感謝各級政府給我們提供這麼好的平臺,讓傳統戲劇能夠在交流和演出中傳承發展。」活動的舉辦,對於非遺融入百姓生活,普及非遺保護理念,彰顯文旅融合的社會價值意義深遠。
四、以交流促傳承、傳統戲劇舞臺繁花似錦
參加展演的劇種來自晉冀魯豫四省各地,通過集中展演這個平臺,在參演劇團與劇團之間,地市之間,擴大了各傳統劇種演出的地域範圍,讓演出地群眾集中享受到傳統戲劇豐盛的藝術大餐,豐富了廣大群眾的傳統戲劇藝術體驗,再加上通過電視網絡直播、轉播,直接擴大了傳統戲劇劇種的社會影響和知名度,起到了以交流促傳承,推動傳統戲劇保護傳承不斷提升水平的作用。
特別是展演活動期間,充分利用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展演期間,河南日報、河南廣播電臺、河南電視臺、安陽日報、安陽廣播電視臺等媒體對活動進行了連續關注,河南大河網、河南文化網、戲緣、安陽新聞網等多家新聞媒體對活動進行了報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新華網、鳳凰網、河南省政府門戶網等大型網站進行了相繼轉載。由於媒體的廣泛參與,擴大了此次戲劇展演的社會影響,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一些對傳統戲劇原來了解不多,通過媒體宣傳,了解、並積極參與觀看演出,體驗到了傳統戲劇藝術的獨特魅力。有一些年輕人來到劇場,觀看演出後感嘆道:「原來基本上不怎麼看戲,通過來到劇場觀看體驗,現在才發現原來傳統戲劇真的好看、好聽!」,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56歲的陳建華是個老戲迷,首場演出過後,頗有感觸地說:過去不了解小劇種,因為連續幾年的聽戲,他專門去查閱了相關資料,了解到很多稀有劇種的知識,知道了稀有劇種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開場前,我還專門看了劇場外面設置的河南省非遺保護工作圖片展,了解到我們省非遺項目保護的現狀。我覺得,這些藝術家們在傳承發揚傳統藝術的過程中不忘初心、堅守陣地,這種精神十分可貴。」
集中展演有利於各地傳統戲劇相互間的藝術交流和互動,同時,對於引導和培養人們對傳統戲劇的喜愛更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當前,隨著時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人們娛樂生活的多元化趨勢,搭好戲劇集中展演的這個平臺,更有助於弘揚我國的傳統戲劇藝術,更有助於讓經典傳統劇目流傳於百姓生活,從而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傳統戲劇時代風採。第三屆晉冀魯豫四省傳統戲劇展演活動,讓廣大觀眾領略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底蘊,讓人們體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正內涵,以及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帶給人們的多彩生活體驗。
第三屆晉冀魯豫四省傳統戲劇展演活動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實踐中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落實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有益探索,活動的成功舉辦對於推進晉冀魯豫四省傳統戲劇藝術保護、傳承、創新發展、交流合作有著重要作用。通過非遺走進景區、社區,對於擴大非遺社會影響,彰顯文旅融合社會價值,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傳統戲劇展演活動,乘著新時代的東風,根植於中華民族的傳統優秀文化,優秀傳統戲劇,必將在繼承與發揚中更加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再現光彩,展現繁榮,必將讓非遺稀有劇種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展,必將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精神食糧。
責任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