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漆器的故鄉。漆藝傳承是匠人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在繼承之上加以創新的匠心情懷,是漆藝傳承千年的活力所在。當我們凝視大漆作品的時候,那裡蘊含著萬劫不毀的大美,而這在黃文勇看來,就是本質之美與情懷之美的結合。所謂本質之美就是指大漆文化的原料與材質;所謂情懷之美是指技術、藝術、文化等元素。
黃文勇,安徽休寧人。16歲開始進入黃山市工藝美術職業學校,畢業後進入屯溪漆器工藝廠學習髹漆技藝。在漆藝車間,虛心地向老前輩學習,得到俞金海師傅、設計室汪洋老師的傳授和指導。三十幾年的美學與技藝積累,他恪守傳統大漆技藝創作的同時,講求其文化創新,其歷程是艱辛的,而創作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是不可替代的。黃文勇也曾坦言,過於繁重的外貿漆器生產訂單(出口創匯),曾遏制了他的創作欲望,讓他一度頹廢,是對徽州漆器技藝的真正熱愛與傳承徽州漆器的責任感重燃了他的夢想。
談及走向新生活和新藝術的當代漆藝,黃文勇關注兩個問題:一是面向傳統,傳承數千年的漆工藝和工匠精神;一是面向未來,開拓新的境界,攀登新高峰。如果說,紙上的傳承、技藝的傳承尚著眼於繼承,是以真實、完整地繼承傳統文化為目標,那精神的傳承則有了更高的目標,即文化創新,也就是所謂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每年到了採割生漆季節,黃文勇總是會擠出時間去湖北恩施,爬山越嶺實地考察毛壩漆的漆樹種植、採割,並與漆農深入交流。他認為,只有通過第一線生產活動的審美經驗,綜合書本的理論,才能創作一件成熟的漆器作品。
另一方面,他深刻了解到漆藝這門藝術的精髓在於技法與審美的大膽結合,由舊的經典和新的機遇碰撞,使這門藝術迸發出全新的力量,這契合了中央政府多次強調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個重大的文化方針,與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強調的「文化自信」不謀而合。
在靜心創作的數十年內,他不斷嘗試、論證、創造,以驚人的耐力賦予漆藝更加系統化、學術化的知識架構。憑藉執著與專注,默默耕耘,令他手下的作品煥發出全然不同的光彩。的確,近年來其作品屢陳各類國家級展覽,每次陳展的作品都格調高雅,匠心獨具,成為展覽中獨一無二的焦點。
學以致用,傳習為宗。這也正是黃文勇大師努力的貢獻之所在。這些年黃文勇先生一直致力徽州傳統漆藝的傳承與推廣。積極主動為黃山學院培養漆藝專業的師資力量,並協助設立了漆藝專業課程,對學生的技藝傳授不遺餘力,不取分文,廣受師生愛戴。在他看來,漆藝技術不是他一個人的,也不是他一家之物,它屬於中華文明,屬於整個人類文明的一部分。而他的任務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好藝術傳承,這遠遠比掙錢更重要。正是這份初心和溫度,吸引並鼓舞著新生力量不斷湧入,讓傳統漆藝得以活態傳承。
漫長的漆藝史,是技術不斷進步,種類不斷增多,品質不斷提升,影響不斷擴大的歷史;也是一代代藝人的發明、創造、探索的歷史。在漆藝中,積澱著十分豐厚的歷史文化。漆藝之美,是材質、技術、藝術、文化等諸元素的綜合產物。相信在新的歷史時期,擁有黃文勇大師與諸多前輩的努力下,漆藝會煥發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