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劫不毀的大漆文化,論黃文勇大師的漆器之美

2020-12-23 匠人百科

中國是漆器的故鄉。漆藝傳承是匠人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在繼承之上加以創新的匠心情懷,是漆藝傳承千年的活力所在。當我們凝視大漆作品的時候,那裡蘊含著萬劫不毀的大美,而這在黃文勇看來,就是本質之美與情懷之美的結合。所謂本質之美就是指大漆文化的原料與材質;所謂情懷之美是指技術、藝術、文化等元素。

黃文勇,安徽休寧人。16歲開始進入黃山市工藝美術職業學校,畢業後進入屯溪漆器工藝廠學習髹漆技藝。在漆藝車間,虛心地向老前輩學習,得到俞金海師傅、設計室汪洋老師的傳授和指導。三十幾年的美學與技藝積累,他恪守傳統大漆技藝創作的同時,講求其文化創新,其歷程是艱辛的,而創作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是不可替代的。黃文勇也曾坦言,過於繁重的外貿漆器生產訂單(出口創匯),曾遏制了他的創作欲望,讓他一度頹廢,是對徽州漆器技藝的真正熱愛與傳承徽州漆器的責任感重燃了他的夢想。

談及走向新生活和新藝術的當代漆藝,黃文勇關注兩個問題:一是面向傳統,傳承數千年的漆工藝和工匠精神;一是面向未來,開拓新的境界,攀登新高峰。如果說,紙上的傳承、技藝的傳承尚著眼於繼承,是以真實、完整地繼承傳統文化為目標,那精神的傳承則有了更高的目標,即文化創新,也就是所謂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每年到了採割生漆季節,黃文勇總是會擠出時間去湖北恩施,爬山越嶺實地考察毛壩漆的漆樹種植、採割,並與漆農深入交流。他認為,只有通過第一線生產活動的審美經驗,綜合書本的理論,才能創作一件成熟的漆器作品。

另一方面,他深刻了解到漆藝這門藝術的精髓在於技法與審美的大膽結合,由舊的經典和新的機遇碰撞,使這門藝術迸發出全新的力量,這契合了中央政府多次強調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個重大的文化方針,與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強調的「文化自信」不謀而合。

在靜心創作的數十年內,他不斷嘗試、論證、創造,以驚人的耐力賦予漆藝更加系統化、學術化的知識架構。憑藉執著與專注,默默耕耘,令他手下的作品煥發出全然不同的光彩。的確,近年來其作品屢陳各類國家級展覽,每次陳展的作品都格調高雅,匠心獨具,成為展覽中獨一無二的焦點。

學以致用,傳習為宗。這也正是黃文勇大師努力的貢獻之所在。這些年黃文勇先生一直致力徽州傳統漆藝的傳承與推廣。積極主動為黃山學院培養漆藝專業的師資力量,並協助設立了漆藝專業課程,對學生的技藝傳授不遺餘力,不取分文,廣受師生愛戴。在他看來,漆藝技術不是他一個人的,也不是他一家之物,它屬於中華文明,屬於整個人類文明的一部分。而他的任務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好藝術傳承,這遠遠比掙錢更重要。正是這份初心和溫度,吸引並鼓舞著新生力量不斷湧入,讓傳統漆藝得以活態傳承。

漫長的漆藝史,是技術不斷進步,種類不斷增多,品質不斷提升,影響不斷擴大的歷史;也是一代代藝人的發明、創造、探索的歷史。在漆藝中,積澱著十分豐厚的歷史文化。漆藝之美,是材質、技術、藝術、文化等諸元素的綜合產物。相信在新的歷史時期,擁有黃文勇大師與諸多前輩的努力下,漆藝會煥發出新的光彩。

相關焦點

  • 誰家「漆研絕技」,美若七言絕句?羅源林氏兄弟與「大漆」的奇妙情緣
    大漆有生漆、土漆、木漆、金漆等不同的叫法,但在我國,大漆被稱為「國漆」,大漆、漆藝和我國傳統文化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在國外,大漆又常常被人們稱為「中國漆」。中國對漆的使用有8000多年的歷史,它賦予了器具豐富的色彩,刻畫了中國最美的記憶。】
  • 大漆:時間的眼淚
    漆,不是指我們現在常用的油漆,而是一種純天然的來自於漆樹的汁液,一般稱為大漆、國漆、生漆、天然漆,土漆等,雖然在200多年前,我們的瓷器比較出名,中國的英文被東印度公司冠之以CHINA,而代表漆的JAPAN,則被標註給了日本,但並不影響我們使用」國漆「這個名字。
  • 福建德化:大漆+陶瓷創新帶來催化效應
    2015年,林劍軍爭取到赴臺灣雲林科技大學學習「非遺類文化成果設計」的機會,他師從臺灣文創學會會長王義勇(現為福建工程學院設計學院院長)學習文化行銷、設計等專業。畢業後,他進入廈門一家漆藝企業實習,學習了大漆工藝,發現大漆與銅、琉璃等各類材質結合的可能性,便嘗試把大漆和德化白瓷結合。  2016年,他和幾個夥伴一起創業,在廈門的沙坡尾開辦了文創產品開發設計工作室,試水「大漆+陶瓷」。
  • 建盞大師黃文勇:燒盞是一場修行,亦是一種日常!
    燒制一隻合格的建盞,從原材料選擇,到拉坯、修坯、素燒、上釉,再到裝窯、高溫燒制,都不能有一點大意,而這也是工藝美術大師黃文勇的日常。在外界看來,黃文勇作為黃美金之子,在這個行業是有很大優勢的,不過他的制盞之路並沒有想像中那樣如意。和現在其他學習燒制建盞的人不同,黃美金並不是按部就班地教授黃文勇,拉坯、修坯、上釉、燒制,而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讓他做一些基礎工作,不好聽的說就是打雜的。黃文勇帶著對父親的些許不解,過了幾年相對比較單一枯燥的「打基礎」生涯。
  • 匠人·盞中新星黃文勇
    以粗胎為底,施燒以黑釉,釉不覆蓋全胚,露以胎底。釉色紋理變化萬千,或含蓄內斂,或矅變光彩奪目。粗胎的平淡與釉色的不凡相融,很好地詮釋了簡淡意遠,與品茶之清逸最為默契。在「機器製造」的當今社會中,我們依然會為「匠人之心」所動。手工藝的發展與傳承承載著時代的美,一物一技,蘊含的是最古樸與純粹的「美」。
  • 地理標誌文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誌保護之揚州漆器
    地理標誌文化:揚州漆器關於揚州漆器揚州漆器是中國特色傳統工藝品種之一。起源於戰國,興旺於漢唐,鼎盛於明清。其工藝齊全、技藝精湛、風格獨特、馳名中外。其工藝採用中國大漆與入漆色調製成各種色彩,按畫面及工藝要求繪製在髹好的漆面上,可反映不同時代的畫面,色彩雅致,氣韻生動,具有中國工筆重彩畫的特色。總之,與中國漆器的其他流派相比,揚州漆器在製作手法和工藝上具有著南派漆器的雋秀精緻,在產品的造型和氣勢上又常見北派漆器的雄渾和博大。
  • 黃文勇盞中皇帝之中堂盞
    中堂盞是非遺傳承人黃文勇「盞中皇帝」系列的其中之一。黃文勇現任南平市建陽區御窯陶瓷研究所所長,從事建盞、將口唐窯青瓷技藝的研究與燒制。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南平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陶瓷工藝一級技師。
  • 黃文勇的「盞中皇帝」
    匠人黃文勇,1981年1月出生與福建省南平建陽區,是非遺傳承人黃美金之子,出生於陶瓷世家的他,從小便跟著父親黃美金學習陶瓷的燒制技藝,在父親的教導和自己的努力下,年紀輕輕便能獨立完成建盞的整套燒制流程,於2018年創立了自己的品牌「盞中皇帝」,推出十多款新品,器型為他個人獨創,而且申請到國家專利,其個人作品獲得眾多獎項,並被多家博物館收藏,深的玩家喜愛。
  • 漆器,了不得
    ~漆器是神秘的,是陌生的,是古老中國的文化,是被國人遺忘丟棄在角落,邊緣而瀕危的傳統手工藝,對於文化我們有太多情懷,也有太多的不尊重和責任缺失。 漆器,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割漆樹天然液體,經過反覆髹漆蔭幹打磨然後推光方成器。傳統手工藝,歷史悠久,工藝考究複雜。溫潤華麗,富含變化,溫暖,與現代機械的冰冷格格不入。
  • 傳承「大漆」之美 傳播魯藝精神
    近年來,她還兩次作為中國漆藝術文化使者出訪日本、尼泊爾進行交流。在2019年由全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中,她和劉子瑜合作的《延安魯藝之光》漆畫作品入選。日前,師雪雁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暢談了這幅作品的創作始末。■意境深邃與技法之美的結合當我們走進師雪雁老師在學校的工作室,她正在用漆作畫中。
  • 「漆以致用:楚式漆器現代衍生品創意開發人才培養項目成果展」 開展
    ,展覽取名「漆以致用」,旨在推進傳統大漆與楚文化走進現代生活。 在主旨發言階段,陳曉娟副教授《楚式漆器的造物之美》指出楚式漆器將漆的性能與符合時代生活要求的用具的實用功能相結合,是有用之用。其無用之用體現在精神層面,漆器的造型紋飾是造物思想中以物體道的折射,器物之中包蘊的審美理念,如手工過程與文化理念的相互印證,器與象的相互構建,人與物的親密融合,以及器以載道、飾以娛神、神與物遊的器道關係都是傳統造物理念的寶貴財富。
  • 黃文勇老師的「青瓷品鑑杯」
    古代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蘭、灰黃等不同釉色,有"青如玉,明如鏡」之說基本製作法為在坯體上施以青釉(以鐵為著色劑的青綠色釉),在還原焰中燒制而成。青瓷標本青瓷品鑑杯」是由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黃文勇打造的創新實驗項目。
  • 揚州漆器大師創作 「運河明珠」系列作品
    本報訊 (通訊員 揚工美 記者 肖為) 為了傳承和弘揚運河文化,近日,由揚州漆器廠工藝大師們創作的以運河沿線北京市通州區、山東省濟寧市、江蘇省揚州市、浙江省湖州市等18個城市代表景點為題材的平磨螺鈿工藝「運河明珠」系列作品驚豔亮相。
  • 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漆器,竟然不是河姆渡時期的那個碗?
    漆器製作工藝,是我國古代手工藝傳承中非常古老的一種,製作漆器的主要原料是大漆,從漆樹上獲取的一種黏稠的液體。很多喜歡漆器的人都會了解一下漆器的前世今生,要說到最古老的漆器,都會講起發現於河姆渡時期的那個漆碗,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清宮造辦處第六代傳人|冰城師兄妹二十年專鑄「國之大器」
    漆器,國之大器。夏立軍、白豔萍是大漆匠人,也是一對 " 師兄妹 ",他們是清宮造辦處第六代傳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金漆鑲嵌工藝代表性傳承人,師從清宮造辦處第五代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漆鑲嵌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柏德元大師 20 載。
  • 黃美金黃文勇父子建盞作品入藏中國美術館
    黃美金、黃文勇父子建盞作品雙雙入藏中國美術館2018年12月,黃美金和黃文勇父子倆的建盞作品同時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父子兩人作品同時被收藏,這在中國美術館的收藏史上可謂鳳毛麟角。「子承父業」,承載的是一種情懷和力量,它是父子兩代人近二十載同心合意的發展歷程;也是父子兩人在傳承先人的審美高度和文化內涵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賦予建盞這一非遺文化,更多新時代的內涵,最直接、生動、具體的詮釋。
  • 漆器之工,獨具匠心——淺談各種漆器製作的18種技法之含義
    一·一色漆器一色漆器是通體光素一色,不加任何紋飾的漆器。一色漆器主要有朱、黑、黃、綠、紫色,其中又以朱、黑、紫色最為普遍。黑漆瓣式盤(南宋)二·罩漆罩漆,是在一色漆器或有紋飾的漆器上罩一層透明漆。明清宮殿中的寶座、屏風多用罩金髹。被透明漆罩的不同漆地上,有的是一色漆器,有的是紋飾的漆器。
  • 漆器廠女工下崗後:她自費教徒弟傳承漆藝,還帶出三位省大師
    漆器每刷一層漆,就要放置蔭幹。生漆遇雨天幹得快,遇上乾燥的天氣,反而不容易幹。所以工作室內一般不吹風扇。天氣太熱了,楊莉的徒弟黃金紅就在腦袋上綁上頭巾吸汗。手上的生漆如果不小心曾在臉上,可是要長漆痱子的,奇癢無比,那感覺非常難受。漆性如此難以把握,但蔭幹後的漆器又十分穩定,耐潮、耐高溫、耐腐蝕。
  • 博物館和漆器廠攜手研發「非遺家居」 14件明清漆器將複製
    值得一提的是,在莊志軍看來,對木胎漆器的複製,不僅是簡單的「整舊如新」,而是讀懂古代漆器背後蘊含的揚州文化。均屬古代工藝珍品包含江千裡點螺漆藝等揚州工藝美術集團副總經理程浩告訴記者,此次挑選的漆器,其所使用的材料之豐富、髹飾技藝之繁多、制器手法之多樣、製作工藝之精良以及漆器用途之廣泛,使用性能之卓越,文化內涵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他們見證了歷史,記錄著人與自然源遠流長的文化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