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廠女工下崗後:她自費教徒弟傳承漆藝,還帶出三位省大師

2020-12-25 考拉看看

1995年,回應「換籠養鳥」的號召,地處市中心的成都漆器廠陷入糾紛。隨著它的大門合上插捎,上鎖後那一聲清脆的「咔嚓」,將沉澱了20餘年的廠房歲月拋在身後。

廠中漆器廠從蜀華街,最後搬至西門的農村小棚。當最後一批的訂單做完,廠裡的工人們也被拋下,成了下崗工人。專守崗位的他們,沒了廠裡的流水線配合,有些人下崗後只能以賣衣服和襪子等打零工為生。

但總有些人在離廠後仍在堅持,楊莉爾倩(下簡稱楊莉)就是其中一位。她在退崗後邊在廣告設計公司工作、邊做漆器,甚至在初期為了傳承還給徒弟包吃包住,而且傾囊相授、毫無保留。

她說,自己什麼事總做了再說,也沒想太多。老一輩的從來有個觀念,「幹一行,就要愛一行」,要做就是做一輩子。

|許藝丹

|受訪者提供

她說,在鄉間,有時候靜得可怕。

沒有直達的公交,沿著鄉間小路走至盡頭,一扇紅色大門緊閉。太陽自頭頂直瀉而下,蟬鳴未至,透過湛藍的天空,大門被照得緋紅,如漆器上沉著的朱色。這裡就是楊莉的漆藝工作室。

600平米的房子內,用鋼板搭建了一個三層樓高的棚子,作為楊莉制漆和裝飾所用的工作室。從市中心出發,拆遷的步伐追趕著她一路尋找安放愛好的新去處,而今年四月搬至的此處,已是楊莉的第四間工作室。

因為交通不便,她就吃家種的蔬菜,生活用品由愛人騎著小電驢外出買回,有時她好幾天都不出門。房子雖然簡陋,但楊莉臉上仍洋溢著幸福。

這處房子是她施展40年餘年漆藝手藝的地方。楊莉從1975年進入成都漆器廠學習漆藝裝飾,師從陳春和、餘書雲、張福清等漆藝老師,學習漆藝裝飾,如成都漆藝中最有名的裝飾工序「三雕一刻」——雕錫絲光暈彩、雕花填彩、雕填隱花和拉刀針刻。但實際上,爾倩從設計、制胎到雕刻等所有工藝都爛熟於心,甚至連制漆都會。

/楊莉爾倩漆器工作室/

漆藝工序繁多。漆器中大件的工序多達七八十道,小件的約有二三十道,製作周期短則兩三月,長則七八月乃至數年。

《紅樓十二金釵圖》便是楊莉拉線針刻的代表作,這幅作品她前後斷斷續續做了近十年時間。從前她在廠裡忙著工作,只畫下草圖,只有留待退休後再完成自己的作品。據相關資料,這幅作品「以上等細木做胎,經過三灰三磨,以多層黑漆,經層層精細打磨、揩漆、拋光、清光後讓漆面光亮透水,再脫稿拉線,以粗、中、細三中拉倒,拉出人物線條,用針刻衣物紋飾及鬢髮,背景,最後添加白漆於線內,紅漆於印章內,搽淨黑漆部分,再清光。此畫是以線條的疏密、粗細表現圖案的黑白灰色調及透視關係」。

為了適應繁多的工序,這間簡陋的工作室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陳列架上放著剛上灰後仍呈土黃色的原胎、木桌上有已刷上黑漆的漆盤,花瓣上堆漆晾乾後,等待貼金屬片再上色,桌上還有塑料覆蓋著尚未用完的生漆。在房間陰涼處,放有溫度和溼度計的蔭幹室。在大棚內還分列了兩間設計室,楊莉和徒弟黃金紅各一間。

楊莉說自己對漆藝愛得痴迷,沉醉於它的不可捉摸和千變萬化,能駕馭得住它,才更有成就感。家裡的衛生間已被她的漆藝用具和作品佔滿。做漆藝所需要的空間在家中很難滿足。她曾經在家中樓頂搭建簡易棚作為製作室,後來被記者拍見,作為違規建築還引來各個部門幫她求情。

/漆器盒子/

/漆器花瓶/

每年三四月份,楊莉能從大邑縣深山的漆農那裡得到一兩桶生漆。漆來之不易,往往百刀才可出一斤漆,每棵樹一次最多得漆二三兩。天然生漆呈乳白色,靜置之後又會分為三層,上層做透明漆,中間做黑漆,底層做灰漆。

漆器每刷一層漆,就要放置蔭幹。生漆遇雨天幹得快,遇上乾燥的天氣,反而不容易幹。所以工作室內一般不吹風扇。天氣太熱了,楊莉的徒弟黃金紅就在腦袋上綁上頭巾吸汗。手上的生漆如果不小心曾在臉上,可是要長漆痱子的,奇癢無比,那感覺非常難受。

漆性如此難以把握,但蔭幹後的漆器又十分穩定,耐潮、耐高溫、耐腐蝕。

一遍遍上漆,又一遍遍打磨,手藝人手指的指紋也變得淺淡,它們都被藏在了漆藝的每道紋路裡。

楊莉可說是天生做漆器的人,她第一次接觸生漆,就發現她不會過敏。

一切故事的緣起都來自於1975年的那天。知青楊莉因病回成都,得知成都市工藝美術公司正在舉辦美術專業考試,從小習畫、繪畫功底紮實的楊莉順利通過了考試。在選擇方向時,她選擇了成都漆器工藝廠。

漆器廠的二十年時光,成了她最懷念的一段歲月,也成就了她和師傅、師兄妹共同合作的無數佳作。

那時的漆器廠還很大,跨過如今大門前的蜀華街,對面仍立有廠裡的平房。那時的廠房沒有屋頂,夏季的午後,陽光透過鏤空的鋼筋結構照射在房屋正中央的空地上,烤得地面冒煙。但廠裡的近300號工人,仍刮灰、磨胎、上漆照做不誤。

/漆器作品/

剛進廠後,楊莉被分配至裝飾組做學徒,一開始就學習磨刀。將一塊鋸片切割成無數把雕刀,雕刀上纏繞紙片和透明膠保護手指,雕刀用於在漆器表面刻出陰紋和陽紋,再填漆;鋸片還需要切割成粗中細三種拉刀,拉刀用於拉線,拉刀如筆就要從頭到尾勾勒出人物線條,再用中、細兩種拉刀修飾髮髻、衣飾紋路。

當時廠裡有條不成文的規定,學徒在學習過程中不能談戀愛。有段資料這麼寫道,幾位剛進廠的學徒被師傅叫至面前,「你們耍朋友沒有啊?沒耍,好!耍了,如果不方便推掉,組織上可以幫你推掉。這三年不許耍朋友啊。」

技工都是三年轉正、四年定級。正值青春年少,三年的時間難熬,廠裡大有偷偷談戀愛的人在。

但楊莉當知青回來後自認年紀不小,於是便申請換為一年轉正、兩年定級的普工。普工在當時是打雜的。可沒過多久,資質聰穎的楊莉就成為廠裡的先進員工。廠裡單獨安排抽調出各項工序中技藝拔尖的技工,如做漆的餘書雲和做漆工的張福清老師傅等組成新工藝組,兩位師傅指導大家的工作,楊莉作為組長,大家一同接收廠裡的訂單。

/成都漆器廠/

幾位同伴一起趕訂單的時光過得很快,也很幸福。廠裡的產品經過蔭幹之後,才能走到下一個工序。而在這個裝飾組裡,大家因手藝嫻熟便可懸腕雕刻做裝飾,器物不用等待蔭幹就可以傳給下一位同伴。雕刀要始終保持尖端的鋒利。楊莉在桌旁備著無數把雕刀,用鈍後就立馬換,都用完後又重新制刀,將刀尖剪去後即可。

他們常常是,幾個人同時忙著手裡的事,兩三月才能完成的漆器訂單,他們一個月就能超前完成。

也是在這個組內,在老師傅對技藝言傳身教的傳授下,除了裝飾技藝,楊莉對磨胎和制漆都有涉獵。制漆也是門學問,即使是黑漆也會有顏色的差異。楊莉感嘆地說,餘書雲制的黑漆是深不見底的那種烏黑色。

楊莉回憶道,在上世紀80年代,是成都漆器的黃金時代。漆器走入了家家戶戶,如家中的常有的漆制碗筷。廠裡也會接收製作鋼琴的訂單,大漆為黑白琴鍵間流淌的音樂增添一份古樸沉著的感覺。

/楊莉正在指導徒弟/

在廠裡二十年的歲月裡,《珙桐白鷳》的製作讓楊莉最為記憶深刻。

這幅漆畫由楊莉和師妹王紅共同合作而成,是對李瓊久一幅國畫的再創作。兩米乘以三米的面積,過於沉重的漆畫板讓兩個女孩子難以抬起作畫,堆漆等各種工藝需要將漆畫板平放。於是,她和師妹兩人跪在畫板上創作了近十個月。畫中有珙桐樹,巖石邊有珙桐花,白鷳信步走在其間。將銀片置於最底層,再做撕金處理,塗上一層透明色後再打磨。白鷳的羽毛也要經過同樣步驟做出紋理和立體感。

兩人跪了近十個月,跪到雙腳紅腫,最終這幅漆畫入選至人民大會堂四川廳。只可惜,這幅作品在楊莉都沒來得及回味拍照時就被送走了。至今這幅漆畫的模樣也只能留在她的記憶中。

廠房裡單純的時光總過得很快。有的老師傅們住在廠裡,每到開年上班的第一天,他們總要去拜神,祈求他們做漆器順利。老師傅們淳樸的心願終究抵擋不了廠房大門外天翻地覆的變化,較為便宜的化學漆在逐步侵入市場,政策也在悄然改變。

一晃眼,幾十年過去,偌大無比的漆器廠隨著陷入糾紛,也在無聲中陷落。後來的漆器廠即使在工人們的努力搶救下,也只保留下最後一棟廠房。

漆器的黃金歲月,也隨著千禧年的日曆,翻過新的一頁。

成都漆藝為四川工藝品的「銀、漆、繡、竹」四大名旦之一,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已經有7000多年的歷史。成都漆器也與北京、福州、揚州、平遙四地的漆器,並稱為中國的五大漆器。

只可惜,成都漆藝正在迅速地淡出民眾視野,成為歷史般的存在,它的傳承也岌岌可危。隨著漆器廠內那批老手藝人逝去,許多漆器手藝也後繼無人。

楊莉看著那些只會某道工序技藝的老手藝人,離開工廠就再也無法以此謀生。而她在裝飾組的特殊經歷,讓她各項工序都了解和精通。她決心要教就要從頭到尾地教,將從制漆至拋光的所有工序都教給徒弟。

一般來說,徒弟拜師都要交學費。但楊莉最初教徒弟還包吃包住。2002年,楊莉在人才市場找了一個樂山來的小女孩做徒弟,小女孩就住在家中,不僅包吃包住,還自掏腰包為徒弟補貼生活費。「女孩繪畫功底好」,在楊莉眼裡是個可栽培的好苗子。

楊莉的300元退休工資全部給了徒弟。但除了生活,生漆的價格仍在翻倍上漲,從90年代的30元,漲到60元、120元。為了負擔做漆器的費用,楊莉每天有半天要去廣告公司做設計和裝飾補充零用。

/漆器作品《黛玉葬花》/

她說,「我做事從來不會考慮這麼多,也沒想過虧錢這類的事」。而生活就在這麼一拉一扯中飛逝而去。2004年,楊莉正式招收徒弟,每三年一個學習期。五批徒弟中出了三位省大師,她感到很欣慰。徒弟黃金紅評價師傅,「她沒有心機,什麼都是傾囊相授」。

楊莉對手藝不外傳這件事毫不在意,傳承下去就是好的。如今她的兒子和兒媳也在做漆器,甚至自己的愛人也幫著將設計圖導入電腦,出外買生漆。「幾乎全家人都在圍著我轉」,從前楊莉打算帶完這批徒弟後可安心做大件漆藝,或出外旅遊。但如今,她感到肩上的擔子愈加有分量。

楊莉始終是那個痴迷於漆藝的人,看見新的材質就總忍不住就嘗試。錫片、鋁片和銀片,不同材質亦有不同的光澤,貼在堆漆上,表現出花瓣不同部位的景深。她還將掐絲工藝引進了成都漆藝之中,為漆器增加立體的邊框,再以細碎蛋殼鑲嵌在邊緣。她更在開拋光漆中加入某種試劑,讓拋出的漆器更加光亮透水。

除了傳統的漆制擺飾,楊莉現在也會製作漆制吊墜等裝飾用品,她認為,一件漆器要有人用,它才是活的。

她語氣堅定地說,她所做的這一切,只是想讓年輕人知道,漆器曾有過的黃金歲月。

人物簡介:

楊莉(伊爾根覺羅.爾倩)滿族,大學專科。從事漆器事業四十四年。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第一屆工美行業藝術大師,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四川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四川省開明書畫院藝術顧問,國家知識產權局聘為「中國智慧財產權文化大使」,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漆藝」傳習所所長,傳承人,四川省民進文化專業委員會委員,許燎原現代設計藝術博物館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專家導師,國家藝術基金漆藝培訓導師,深圳市工美文化創意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深圳公益學院國際非遺傳承研究中心專家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委員會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漆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文化藝術金融委員會副會長及特聘專家。

作品工藝精湛,風格獨特,精美絕倫,榮獲數十項省及國家級以上大獎。許多作品被中外博物館收藏,或作為國家禮品贈送外國貴賓。

蓉漂問卷調查

96編輯器

楊莉爾倩

漆器工藝美術大師

Q:你最喜歡的成都的一道菜是什麼?

A:滷菜還可以

Q:你最喜歡去成都的哪個地方?

A:以前喜歡去人民公園

Q:你最欽佩的人是誰?

A:明星裡欽佩陳道明,很認真,也很顧家,也比較欽佩自己的愛人,知識淵博,為人品德很正,很真誠

Q:你你最希望擁有哪種才華?

A:現在就做漆藝,本來喜歡唱歌跳舞,但是發現自己太容易迷上一件事情,現在就專心做漆藝就好

Q:你目前的心境怎樣?

A:還是適應西河了,最開始在這個年紀過來這邊餵蚊子,還是有點不習慣

Q:你最喜歡的一本書或是一部電影是什麼?

A:以前很喜歡看書,只要是名著都看,以前經常拿糧票去換書

Q:你的業餘愛好是什麼?

A:看書,聽歌,看表演

Q:你最看重朋友的什麼特點?

A:真誠

Q:如果重選一次,你會選擇做什麼?

A:還是做這個,或者堅持畫工筆畫

Q:如何用一句話形容成都?

A:廣泛的包容性,活在這個城市的人確實是很幸運的

Q:如何用一句話形容自己?

A:傻乎乎地一直在堅持做一件事

相關焦點

  • 博物館和漆器廠攜手研發「非遺家居」 14件明清漆器將複製
    中國江蘇網4月12日訊 當古代文物遇見非遺技藝,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昨日,揚州博物館和揚州漆器廠籤署授權合作協議,將通過對漆木器類文物的複製,讓更多人了解明清時期揚州人的生活。漆器大師跨越歷史研究恢復已失傳的技藝這些古代漆器歷史悠久,揚州雕漆技藝是否能複製它們?對此,程浩表示,早在2015年,揚州漆器廠試製了揚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 萬劫不毀的大漆文化,論黃文勇大師的漆器之美
    中國是漆器的故鄉。漆藝傳承是匠人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在繼承之上加以創新的匠心情懷,是漆藝傳承千年的活力所在。當我們凝視大漆作品的時候,那裡蘊含著萬劫不毀的大美,而這在黃文勇看來,就是本質之美與情懷之美的結合。
  • 她用小小的貝殼,點填出七彩世界
    那年,已經23歲的張太珍作為知青返城,被分配到揚州漆器廠工作。雖然進廠比較晚,但她很幸運的被分到了名聲大振的點螺工藝車間,成了恢復點螺工藝的大師高永茂的徒弟,讓許多同時進廠的同事非常羨慕。那時候,張太珍便暗自發誓,一定要將這門工藝學好。
  • 【重磅資料】緬甸漆器考察紀行之蒲甘漆器工坊
    第一站,來到了當地規模比較大的漆器製作工坊之一Bagan House,工坊主人Maw Maw Aung 女士熱情地接待了我們,Maw Maw Aung估約50歲左右的年紀,性格爽朗,有種東北大姐的既視感,她的家族有著輝煌的發展歷程,都是蒲甘漆器的工藝大師,到她這已是漆器製作的第四代傳人了,在她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整個漆器製作中心和漆器展廳
  • 漆藝駢羅——宋元時期的溫州漆器
    1966年瑞安仙巖寺慧光塔塔基發現的北宋描金花鳥紋檀木經函內函溫州漆器除在本地銷售外,還大量銷往皇親國戚、官僚、地主、富賈、士大夫較為集中,交通便利、舟船容易到達的大中型城市,如開封、杭州、常州、淮安、鎮江、邵武等。漆器成為除甌窯、龍泉窯瓷器和絲織品之外,溫州「海上絲綢之路」獨特的外銷商品。
  • 手作江湖|痴迷漆藝,這位東北90後繼承了日本百年漆行
    維基百科 圖通常人們認為,漆器起源於中國,而流入日本後,漆器的製作工藝也得到了傳承和發展。如今在日本,雖然「御節料理」不如過去那麼隆重,但不少漆行老鋪仍然堅守著製作漆盒的傳統工藝。來自中國遼寧的「90後」陳博文就著迷於這門古老的工藝。為了這份熱愛,他大學畢業後,獨自一人前往日本,師從日本國寶級漆藝大師。
  • 日本漆藝介紹第二期——津輕塗
    ,不同的塗就是不同漆器工藝。唐塗的特點就是各種顏色鮮豔的斑點,散落在哪裡,顏色可以自由組合,在有些作品中甚至還加入珍珠貝的碎片,打磨出來後還有珍珠色澤的斑點。在器物上用專用的畫筆,使用黑漆勾勒出線條。竹子穿【桼】衣 身價比金銀【桼 · 書】何振紀與《越南現代漆畫與漆畫家》【桼 · 書】長北與《髹飾錄》➣揭開漆樹的神秘面紗(視頻為主)➣漆樹渾身是寶——你不知道的漆樹用途(圖片為主)➣一部值得收藏的中國生漆科教片(視頻為主)➣以漆之名——探秘漆水、漆渠、漆氏、漆縣、漆王、漆傳說(文字為主)一起來跟大師學漆藝
  • 浙江漆藝大家連旭雲 耶魯大學暢談中國漆藝文化
    耶魯大學助理校務卿王芳致歡迎詞,她說:首先我代表耶魯大學歡迎連旭雲教授到耶魯大學來訪問、發表演講並給耶魯東亞圖書館贈送她的畫冊。中國漆藝文化有8000年的歷史,在世界上首先使用漆器,是中國創造了漆藝文化。連教授到耶魯來演講,把中國古老的、獨特的漆藝傳到西方來,發揚光大中國古老的漆藝。所以我們特別的表示感謝!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學善師徒傳承展啟幕 「匠心永續達摩善」
    此次展覽共展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學善經典作品及其徒弟作品近百件。 記者劉可耕 攝在徒弟眼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學善是謙遜、認真、嚴謹、潛心藝術的領路人;在家人眼中,他是克勤克儉、和藹真誠的「大忙人」。從事木雕藝術40餘年,林學善創作出眾多優秀作品,深受業內人士及藏家好評。
  • 「匠心永續達摩善」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學善師徒傳承展在榕開幕
    ,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會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福州市脫胎漆器行業協會會長、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陳天灨,福州市壽山石鑑定中心主任李霖華,福州雕刻工藝品總廠書記楊小河,福州雕刻工藝品總廠廠長宋繼武,福建省絲路藝術館館長吳立旺,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王曉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州市木雕行業協會高級顧問葉子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祖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益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麗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幼林出席了開幕儀式
  • 揚州漆器大師創作 「運河明珠」系列作品
    本報訊 (通訊員 揚工美 記者 肖為) 為了傳承和弘揚運河文化,近日,由揚州漆器廠工藝大師們創作的以運河沿線北京市通州區、山東省濟寧市、江蘇省揚州市、浙江省湖州市等18個城市代表景點為題材的平磨螺鈿工藝「運河明珠」系列作品驚豔亮相。
  • 西湖龍井手工炒茶技藝後繼乏人?大師帶徒弟
    樊生華抬頭,向一旁側立的徒弟黃孝章面授機宜。  炒了40年茶的老師傅樊生華,平日裡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帶徒弟,他說:「趁自己還幹得動,多教幾個年輕人,把老祖宗留下的炒茶手藝一代代傳下去。」  近年來,隨著機器炒茶的普及,西湖龍井手工炒茶技藝後繼乏人。面對這一窘境,龍塢茶鎮不少有識之士加入到拯救手工炒茶技藝的隊伍中來。
  • 2019廣州·臺中「寶島漆韻——臺灣漆藝文化交流展」在花都開幕
    兩岸漆藝家與嘉賓合影  7月26日,為促進海峽兩岸漆藝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培育青年漆藝後人,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東培正學院、廣州市花都區美術家協會聯合區文化館等單位在花都區美術館舉辦  此次展覽的漆畫、漆器、漆藝作品143件,分別由賴作明等7位臺灣漆藝家、廣東漆藝家46位、培正學院學生65位創作提供。他們以漆為媒,以多樣、豐富的藝術語言敘述著不同的內心情感與生活感悟。臺灣七位藝術家的作品將鑲嵌、堆塑、變塗等髹飾技法與現代造型藝術手法相融合;同時,將漆與金屬、陶瓷等媒材完美結合,展現漆藝的多元化發展態勢。
  • 中國漆藝家連旭雲《漆語·我語》畫冊首發式在耶魯大學舉行
    從商周春秋時期漆工藝在日用器具外表的塗飾及兵器、車馬器的塗飾,到戰國、秦、漢漆器髤飾工藝的繁盛時期;從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及瓷器興起導致了360年漆文化衰落期,到唐代的漆藝技法創新和技術革新;從宋、元時期官府和民間漆器工業大發展到明清外銷漆器以及與歐洲本土文化的結合形成的再傳播,中國漆文化在起起落落中傳承和發揚。
  • 師傅帶徒弟,德藝有傳承
    這位檢齡不到四年,連續三年考評獲得優秀的「90後」小夥子,第一時間把喜訊告訴了自己的師傅——民行科科長黃德壽。丁敬標坦言,自己的成長進步,離不開師傅的諄諄教誨和言傳身教。 檢察幹警互稱師徒並不多見,但在羅源縣檢察院,像黃德壽、丁敬標「籤訂協議」結為「師徒」關係的就有五對。「師傅帶徒弟,既授技又傳德,傳出了助推青年幹警成才成長的一段佳話,帶來了隊伍建設新氣象。」
  • 「道不盡齊魯糧油好」走進信和沂雪:下崗女工建起臨沂最大麵粉廠
    一則是,一戶商家在購進了一大批麵粉後,打電話給信和沂雪董事長李秀玲抱怨:「怎麼你們賣麵粉還帶老鼠呢。」原來,這家企業從不同的麵粉加工廠採購麵粉,只有信和的幾袋面,被倉庫裡的老鼠啃咬了面袋偷了面。「你看老鼠都懂啊。」李秀玲笑著開玩笑說。 臨沂有很多的學校、企業食堂都長期從信和沂雪進貨,看中的就是其產品的安全性。
  • 中國泥金畫,日本蒔繪之漆藝技術
    蒔繪,日本傳統漆工藝技法之一,產生於奈良時代,以金、銀屑加入漆液中,幹後做推光處理,顯示出金銀色澤,極盡華貴,時以螺鈿、銀絲嵌出花鳥草蟲或吉祥圖案。淡雅而優美,不拘泥於自然景象的描寫。將其歸納為紋樣,以比較自由的蒔繪形式來表現繪畫一般的效果。在技法上,出現了研出蒔繪、平塵、沃懸地等。
  • 七千年硃砂紅,見證成都漆器的輝煌史
    除了川劇、剪紙、麵塑之外,漆器中的紅色也很常見,流淌著一種韻律美。成都漆器列為中國四大漆器之一,以精美華麗、光澤細潤、圖彩絢麗而著稱。10月4日,記者來到位於成都市寬窄巷子附近蜀華街上的成都市漆器工藝廠。在廠房二樓一間普通辦公室,記者見到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漆藝代表性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尹利萍。
  • 地理標誌文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誌保護之揚州漆器
    早在秦漢時期,揚州彩繪和鑲嵌漆器製作工藝就有很高的水平,揚州北郊天山漢墓,北京老山漢墓,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都有揚州漆器的早期作品;唐代揚州漆藝還被鑑真大師傳播至日本;到明清時代,揚州成為全國的漆器製作中心,盛極一時。揚州漆器曾於1910年和1915年、2001年三次參加國際博覽會,均獲得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