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光耀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封面新聞聯合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推出「尋找非遺中國紅」特別策劃,探尋非遺項目中的那一抹亮眼的中國紅。除了川劇、剪紙、麵塑之外,漆器中的紅色也很常見,流淌著一種韻律美。
成都漆器列為中國四大漆器之一,以精美華麗、光澤細潤、圖彩絢麗而著稱。
10月4日,記者來到位於成都市寬窄巷子附近蜀華街上的成都市漆器工藝廠。在廠房二樓一間普通辦公室,記者見到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漆藝代表性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尹利萍。穿著一身工作服的尹莉萍,正在打磨一件朱紅色的漆器。「這件漆器的名字叫做』念』,是我用成都人最喜歡的銀杏葉做胎,設計製作的一件花器。」
尹利萍的辦公室不大,除了工作檯、製作漆器的工具外,還有整整一面牆的漆器成品,琳琅滿目,異常漂亮。其中,有幾件紅色漆器特別引人矚目。「這一組三件產品是我用漢族、羌族、藏族三個民族的吉祥元素設計製作的。三件漆器一組,起名為』和睦』。」尹利萍介紹說,漢風漆器呈腰鼓狀,用牡丹等吉祥花草做裝飾;羌風漆器呈羊角罐狀,用了羊角花、格桑花等羌族吉祥元素做裝飾;藏風漆器則使用了吉祥八寶的元素。
天然大漆是我國的土特產之一,素有我國「三大寶」的美譽,被稱為「塗料之王」。天然生漆應用源遠流長,中國發現和使用天然生漆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據史籍記載「漆之為用也,始於書竹簡,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畫其內。」這三件漆器是尹利萍為了「配合尋找非遺中國紅」項目,特意翻出來的的得意之作。
說起中國紅,尹利萍滔滔不絕。「紅色可以說是漆器的代表色,漆器使用紅色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現存最早一件漆器就是浙江博物館的朱漆碗。」她告訴記者,紅色在中國古代就有平安、吉祥的寓意。漆器的紅取自硃砂,歷經歲月洗禮不僅不會褪色,反而越來越紅,可以說是最有溫度、有歷史感的中國紅了。
製作一件漆器要經過很多道工序,由於工藝複雜,耗時漫長,因此對製作者要求非常嚴苛,除了擁有嫻熟的工藝技巧,還要具備持之以恆、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在此前發布的10條非遺之旅體驗線路上,成都市漆器工藝廠正是匠心之旅中的一站。在國慶節期間,漆器廠也迎來不少遊客,其中大都是年輕面孔。
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非遺開始感興趣。「我們廠現在做漆器的,有很多都是年輕人,裝飾部8個人全部是80後、90後。這很令人欣慰。漆器不光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相信隨著國家日益繁榮昌盛,製作漆器的年輕一輩越來越有文化自信,漆器這門擁有七千多年歷史的古老的技藝也一定能更加生機勃發。」尹利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