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男子收藏近千雙「三寸繡花鞋」 見證中國婦女千年纏足史

2020-12-23 中國日報網娛樂頻道

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的民間藏家趙士信收藏了四千餘件與「三寸金蓮」相關的藏品。 崔莉霞 攝

中新網太原8月23日電 題:山西男子收藏近千雙「三寸繡花鞋」見證中國婦女千年纏足史

作者 楊傑英 楊潤德 崔莉霞

「這些老物件,見證中國婦女千年纏足史。」23日下午,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的民間藏家趙士信告訴記者,那是一段不可忘卻的沉痛記憶。

因兒時對「三寸金蓮」感到好奇,趙士信開始收藏三寸繡花鞋。在四十多年的時間裡,他收藏了四千餘件與「三寸金蓮」相關的藏品,包括近千雙繡花鞋。

趙士信的藏品。崔莉霞 攝

趙士信介紹,曾有海外人士欲高價收購他的藏品,被他婉拒。「這些老物件儘量不離開山西,不能流失海外,可以做一些展覽,讓更多人了解。」

三寸繡花鞋也稱弓鞋,是古代纏足女性所穿的鞋子,因其鞋底向上彎如弓而得名。趙士信收藏的所有女鞋中,弓鞋佔比高達八成,其餘為近代出現的放足鞋、天足鞋。

趙士信的藏品。崔莉霞 攝

趙士信說:「放足鞋是清末及民國初期出現的一種過渡性女鞋,由纏過足且在足部沒有完全定型時放足的女性所穿,尺寸介於弓鞋與天足鞋之間。天足鞋就是自然長大的腳所穿的鞋。」

趙士信的藏品。崔莉霞 攝

談及為何對弓鞋為代表的女鞋產生興趣,趙士信回憶,自己的曾祖母有一雙「三寸金蓮」。纖纖「金蓮」,從不示人。趙士信與兄妹曾趁其曾祖母洗腳時,才得以偷偷觀察「三寸金蓮」的「廬山真面目」。

「小時候只是對『三寸金蓮』感到好奇,最開始收藏弓鞋也是機緣巧合。」趙士信說。

趙士信的藏品。崔莉霞 攝

從1976年開始,趙士信開始收藏弓鞋。他走南闖北,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

在趙士信的家中,滿屋子陳列著藏品。趙士信所收藏的弓鞋,材質、式樣、用途迥異,有繡鞋、布鞋、草鞋、雨鞋等,也有長約1至3釐米的石制、木製、瓷製、銀制飾品鞋。

與女鞋互相映襯的是展臺上一幅幅老舊黑白照片。這些照片、畫像共有1000多張(幅)。無論照片,還是畫像,其中的女性均腳穿弓鞋,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

「千金散去,才獲得了這一屋子的老照片、畫像以及各式各樣的弓鞋和放足鞋、天足鞋。」趙士信說。

趙士信的藏品。崔莉霞 攝

隨著藏品越來越多,趙士信對弓鞋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弓鞋,是封建禮教之下同纏足相伴而生的產物。我覺得『三寸金蓮』的背後,有一種文化起著支撐作用。」他立志從收藏弓鞋開始,探尋女鞋演化而折射的社會變遷。

「這些影像與實物共同成為了中國女鞋文化發展的歷史見證,是女性社會地位變遷的最好註解。」趙士信說,「雖然這是一段沉痛的歷史,但也是不能忘卻的民族記憶。」

太原古縣城即將開放,城中將設博物館群。趙士信告訴記者,希望在博物館群中展出這些藏品,將「三寸金蓮」這段記憶注入太原古縣城,讓民俗文化更加鮮活。(完)

相關焦點

  • 圖解中國女性纏足史,見證畸形的男性玩物心態
    引言上個世紀的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是美國著名的漢學家,一直從事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他搜集了大量的中國題材照片,製成幻燈片,在哈佛大學近代東亞文化課上使用,其中第53張是一位中國纏足婦人的X光照片,清晰透視出一個畸形的足部畫面,見證了裹腳陋習對多少代中國女性的摧殘。
  • 裹腳纏足,三寸儘量,三寸金蓮真實照舊時的中國陋習
    古代女子自幼兒時期開始以布緊纏雙足,漸漸使足骨變形足形尖小,行路以足跟為主支撐,勉強行走,這就是纏裹腳。據說,纏了腳的女人是良家婦女,不但小腳看上去很美,而且不愁嫁個好婆家。根本不用下地幹活,呆在家裡繡花做家務,可以安享幸福。我說什麼也不信。  我們家世代貧農,也以農為生。父親排行十一,只有一個纏裹腳的姑姑,他是排行中的老大。
  • 專家為女性纏足正名 稱女性以此滿足性需求(圖)
    來自臺灣的廣川醫院院長、三寸金蓮文物館館長柯基生發表演講提出觀點:纏足可以更積極地被看做是中國文化遺產中重要的一面,除了因為其符合當時古人的審美觀,更重要的是,在長達千年的「纏足史」上,中國女性大多依靠「纏足」獲取性高潮,滿足生理上的性需求。  「纏足後女性性器變淺」  五代以前,纏足並不流行。
  • 「纏足」竟有此功效,中國第一個纏足的女人是她?原因讓人費解
    中國古代有一種習俗就是纏足。說到纏足可能大部分人都是知道的,但是還是有少部分人不知道,纏足就是女性把腳用布巾裹起來,慢慢的讓腳變小,最終變成三寸金蓮,當時的人們認為腳越小越好看,如果女子沒有裹腳,那麼,長大後是沒有人要的。其實,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那麼,纏足是從什麼時候興起的?中國史上第一個纏足的女人是誰呢?早在盛唐之世,人們對婦女的「弓鞋」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纏足」與「天足」背後的傳統文化和近現代文明的鬥爭
    女子纏足的陋習是中國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思想的產物,長期以來給中國女性的身心帶來了嚴重的創傷,是我國古代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一、纏足之傳統中國婦女纏足始於隋唐之際,宋代後纏足之風慢慢在社會興盛起來。
  • 古代女性纏足是個「歷史之謎」,何時產生,何以流傳千年?
    從古至今不管是在什麼時候,女性對於美的追求似乎永遠都沒有改變過,然而在中國發展的歷程中卻也應生了一種變態的審美觀——纏足。自此小腳一裹幾千年,在這一段悲傷的歷史中,不知承載了多少中國女性的血與淚。在朱元璋的理念下,女性的纏足已經成為了社會地位與尊卑等級的一種劃分。不僅如此,明代對於纏足還立有嚴明的制度。對於乞丐之類身份卑微的人不允許纏足,而其他人若要是纏足則必須纏為三寸。明代在元代的纖小的基礎上,不但對於大小要求更為嚴苛,還在形狀上有著嚴格要求。
  • 中國古代纏足竟然這麼變態,你見過纏足的人嗎?
    70後80後,如果出身農村,應該是見過纏足的;90後00後,見過纏足的就不多了。作為古代的陋習,纏足是指用布將女性的雙腳緊緊纏裹,使其畸形變小,以為美觀。古代女性一般從四歲起便開始纏足,直到成年後,骨骼定型,方能將布帶解開,也有終身纏足者。
  • 令人憎惡的纏足究竟是什麼?纏足者圖什麼?背後隱藏哪些玄機?
    在中國最為典型的就是裹腳,它也被列為世界陋俗之首,影響了中國古代女性。 裹腳,又稱纏足。古有諺語:裹小腳一雙,流眼淚一缸。從這句中能深刻體會到纏足的疼痛過程。 裹腳的起源有很多的說法,有的人說起源於夏禹,有的人說起源於隋朝,有的人說起源五代十國,有的人說起源於宋朝。這些的說法在歷史上都得到了驗證,但大多學者認為還是偏向於宋朝。
  • 傳承了千年的手工藝鞋——布鞋文化
    據考證,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2009年,「千層底手工布鞋製作技藝」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而將這項古老的手工技藝保護起來。布鞋在湘西有一個非常優美的傳說。
  • 纏足一千年:三寸金蓮,是如何從貴族風範變成了色情風氣的?
    像是大於四寸的腳,成為是鐵蓮,四寸的腳是銀蓮,三寸的腳就是金蓮,而三寸的腳是當時認為最美的小腳。一開始,女人裹腳被稱為是一種傳統文化,一種國粹,以小腳為美,大腳都嫁不出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變成了一種色情的風氣了。
  • 女人為什麼纏足?這個原因很羞澀!
    中國歷史上最殘忍,時間最長、迫害人數最多的「刑罰」要算是給婦女纏足了。上世紀80年代,作家馮驥才的一篇名叫《三寸金蓮》的文章發表之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小腳一雙,眼淚一缸,道盡了金蓮們一生的酸楚。今天的人們或許也已很難理解,這雙被賦予漂亮名字的小腳,曾經是女性美的象徵,而且還存在了近千年。為什麼會有纏足這件事情?據說,女性那個腳特別小的時候,她走路的時候,她的大腿部的尤其胯這兒的肌肉,就必須得特別緊。所以她走路就是腿上頭就繃得特別緊,屁股就是翹起來的。顯得特別性感,特別招男人的喜歡,讓男人有性衝動。
  • 古代女子如何纏足?纏足是為了什麼?
    纏足大家應該並不陌生,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女生從小就用白色的布包裹住自己的腳,纏足這種陋習,是從北宋開始的興起於南宋,歷史上還出現過三寸金蓮的說法。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人們思想的無知封建社會給女人帶來的痛苦,可見女人的地位並不高,一直到清朝才知道纏足的真正原因。
  • 纏足:纏足的興起是男女雙方共同推動的結果
    看待女子為柔弱、嬌小的普遍願望,可能與纏足在宋代的普遍化有關。如今,社會上都認為纏足是最明顯的歷史罪惡,對於我們來說,它不只是壓迫婦女、也是中國壓迫自我的象徵。纏足與當時的女子願意為了美麗而奮鬥有關,我認為這有可能就像我們現在流行的整容相似,都是為了更加的漂亮而忍受疼痛。但是,宋代也有一些人對於纏足的好處提出了質疑。有些人認為纏足會損害女子的身體,受到很多苦,並且沒有什麼用;另一些人認為,纏足包含著男子追求色相的因素,不符合儒家的道德標準。比如說程頤的第六代孫女們既不纏足也不戴耳環。
  • 中國古代為什麼會出現纏足?
    纏足的陋習始於北宋末期,興起於南宋。雖然有人傳言裹足緣起於紂王、隋煬帝等,但基本上屬於牽強附會,無論是史料記載,還是考古發掘,都證明了宋朝之前,我國女子沒有纏足習俗。纏足的興起大概有以下幾方面原因:首先是審美方面,宋代以後,無論男女,皆認為足小為美。例如「三寸金蓮」便是形容女人腳美的名詞。相對的,三寸到四寸被稱作「銀蓮」,四寸以上直接劃歸作「鐵蓮」,可見對小腳的推崇。
  • 從一張老照片說起,中國是怎麼逐漸廢止纏足習俗的
    這張圖片是拍攝於1923年,這位小女孩在賣枕頭,僅從照片裡就可以看到她長的如花似玉,氣質溫婉,但是當看到那雙"三寸金蓮",還是忍不住嘆息一聲!裹腳也叫纏足,始於什麼時候?南宋時,「裹小腳」 的女子較多,以致在南宋末年「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了。元代時,蒙古族婦女不纏足,但蒙元貴族不反對漢女纏足,甚至還持讚賞的態度。因此,元代婦女纏足 之風繼續發展。滿族婦女從不「裹小腳」。清代初期,清朝皇帝反對漢族女子「裹小腳」,並一再下令禁止女子「裹小腳」。但此時「裹小腳」之風已難禁止,反而 在清代愈演愈烈,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 明朝男子纏足為哪般,穿紅妝扮寡婦,造孽10年,182個女子遭了殃
    古時女子纏足是普遍現象,但你知道嗎,男子也有纏足的。男子為什麼纏足,也受封建禮教影響嗎?當然不是。男子纏足的目的各不同,嚮往女性之美也好,取悅於別人也好,都是自己的事。但有人居然以纏足為手段,為非作歹。明朝就有一個男子纏足,秀金蓮扮寡婦,讓182個女子遭了殃。我們先來看男子纏足的幾種情況,都是出於什麼目的?
  • 《水滸傳》中,潘金蓮、李師師、扈三娘等人會不會纏足?
    古代人和現代人的審美不同,古代人以小腳為美,腳越小越好看,於是有了"三寸金蓮"一說,小姑娘從六七歲就開始纏足,母親用布將腳緊緊纏繞,使腳趾等部位出現嚴重的畸形,一直到女性成年骨骼定型後才將布解開。古代男尊女卑,女性一直受到壓迫,受到很多約束,比如說"三從四德"、"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纏足後的女性由於腳小不能站立和行走太久,這樣就可以防止女性出逃或者紅杏出牆,這種做法未免過於殘忍。纏足始於北宋之前,熾於明清,而《水滸傳》講的是北宋末年的故事,此時纏足之風已經興起,那麼潘金蓮、李師師、扈三娘這些人會裹小腳嗎?
  • 古代女人為什麼纏足?背後原因令人震撼
    在宋朝,中國真正風行婦女裹腳,當時大多數婦女紛紛用人為的方法改變自己腳的形狀,使之成為三寸金蓮。 當時,大多數的母親都會為自己的女兒從小就裹腳,因為兒童時期的腳掌柔韌度較好,比起成年時期更容易掌握。在宋代還曾掀起了一股「以大足為恥」的風氣,纏足在明代更是發展到鼎盛,在當時竟被認為是時髦。女子纏足是中國古代三大性畸形現象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所特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