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之工,獨具匠心——淺談各種漆器製作的18種技法之含義

2021-01-10 杞棠鑑定

一·一色漆器

一色漆器是通體光素一色,不加任何紋飾的漆器。一色漆器主要有朱、黑、黃、綠、紫色,其中又以朱、黑、紫色最為普遍。

黑漆瓣式盤(南宋)

二·罩漆

罩漆,是在一色漆器或有紋飾的漆器上罩一層透明漆。明清宮殿中的寶座、屏風多用罩金髹。被透明漆罩的不同漆地上,有的是一色漆器,有的是紋飾的漆器。因罩漆下面漆地的底色不同,而又有種種不同的名稱,有罩朱髹、罩黃髹、罩金髹、灑金幾種做法,統稱之為罩漆。

北京故宮太和殿金鑾寶座

三·灑金

又名砂金漆,也就是有的人常稱的「灑金地」(或者「撒金地」),是指在色漆地上貼金片或者撒金屑,上面再罩以透明漆,使帶有金點或金片的漆地,透過罩漆透出金色光潤的色澤的做法。金片或者金屑有大有小,有疏有密,使得漆器外貌呈現出多種多樣的變化。

清朱紅漆灑金扇骨

四·描漆

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種色漆畫花紋的裝飾方法。

西漢彩繪漆龍鳥紋圓盤

五·描金

又稱泥金畫漆,是一種傳統工藝美術技藝。起源於戰國時期,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繪花紋的裝飾方法,常以黑漆作地,也有少數以朱漆為地,也有把描金稱做「描金銀漆裝飾法」的。

清乾隆朱漆描金龍鳳紋手爐

六·堆漆

是指用漆或者漆灰在器物上堆出花紋的裝飾技法。這種技法在漢代已經出現,唐宋以後有了較大的發展,明清時期則更加趨於成熟。堆漆的做法有好幾種,一種是花紋與地子顏色不同,不同層次的幾種漆色互相交疊,堆成的花紋側面顯露出有規律的色層,效果極像剔犀;另一種是用漆灰堆起花紋,然後上漆,花紋與地子為同一色,具有浮雕般的藝術效果。明清時期,堆漆還出現了在堆好的漆灰上加以雕琢和上漆的做法,叫做「隱起」或「堆起」,這比單純的堆漆更富於藝術感染力。

七·填漆

即在漆器表面陰刻出花紋後,用不同的色漆填入花紋,幹後將表面磨光滑。

明萬曆填彩漆雙龍紋長方形委角盒

八·雕填

是在特製的髹漆坯件上,彩繪各種圖案紋樣,將畫面每個部位的外輪廓,以刀代筆勾勒出輪廓槽線,戧以金粉,使畫面更加豐滿。雕填實際上是一種把填漆與戧金兩種方法結合到一塊的新技法,盛行於明清兩代。

清乾隆雕填鳳紋蓮瓣式捧盒

九·螺鈿

又稱螺甸、螺填、鈿嵌、陷蚌、鈿螺、坎螺以及羅鈿等,螺鈿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瑰寶。所謂螺鈿,是指用螺殼與海貝(主要是夜光貝,也稱夜光蠑螺)磨製成人物、花鳥、幾何圖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據畫面需要而鑲嵌在器物表面的裝飾工藝的總稱。由於螺鈿是一種天然之物,外觀天生麗質,具有十分強烈的視覺效果,因此也是一種最常見的傳統裝飾藝術,被廣泛應用於漆器、家具、樂器、屏風、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關的工藝品上。

清初黑漆嵌螺鈿加金片嬰戲圖箱

十·犀皮(漆)

變塗,又稱犀皮、西皮、虎皮漆、波羅漆,唐宋是犀皮的興盛期。做法是以65%的生漆和蛋清乳合調成厚漆,在以工具為引起料,趁漆器半乾時製造凹凸表面,待幹後再用不同色漆分層髹塗並加以研磨,由於漆層高低不同,打磨後可顯現不同的花紋,產生絢麗色澤。由於多用赤、黃、黑三色填入,紋理常似犀牛皮、虎皮,所以又常被稱作「犀皮」或「虎皮漆」。在「髹飾錄」中犀皮被列入填嵌一類。

清犀皮漆葵瓣式捧盒

十一·剔紅(雕漆)

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塗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紋的技法。由於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紅」「剔黑」、「剔彩」及「剔犀」名目。雕漆與景泰藍、象牙雕刻、玉雕齊名,被譽為京城工藝「四大名旦」之一。

清乾隆剔紅雅集寶盒

十二·剔犀

系漆器工藝。一般情況下都是兩種色漆(多以紅黑為主),在胎骨上先用一種顏色漆刷若干道,積成一個厚度,再換另一種顏色漆刷若干道,有規律地使兩種色層達到一定厚度,然後用刀以45度角雕刻出回紋、雲鉤、劍環、卷草等不同的圖案。由於在刀口的斷面顯露出不同顏色的漆層,與犀牛角橫斷面層層環繞的肌理效果極其相似,故得名「剔犀」。

元「張成造」剔犀雲紋盤

十三·剔彩

雕漆品種之一,亦稱雕彩漆。其技法是用多種色漆分層塗於器物表面,雕刻時分層取色,其花紋五色斑斕。

清乾隆剔彩龍鳳集福葵瓣式盤

十四·款彩

是漆工藝技法之一,其特點是花紋低於地子表面,有類似木刻版畫的效果。由於具備多種顏色,加工中又經雕刻、填漆等過程,所以刻灰技法又稱為「款彩」或「大雕填」。其作法是在木胎上刷一遍生漆,趁漆未乾之際粘貼麻布,幹後打漆灰膩子,打磨平整後上2至3遍大漆。待漆幹後在漆面上描畫花紋,再將花紋輪廓以內的漆面用刀剔去,雕刻深度為見到漆灰為止,「刻灰」之名即由此而來。花紋雕好後再根據圖案的要求填以各種彩漆或金、銀漆。

明晚期黃花梨嵌刻灰樓臺人物紋屏心十二扇屏風

十五·渾金漆

渾金漆為我國傳統的髹漆技法之一,明代已有之,但目前尚未見到實物。渾金漆的做法是以一色金漆做地,另一色金漆飾花紋,然後在金色花紋上再用黑漆勾描紋理,這兩種做法在《髹飾錄》中分別稱為「彩金象描金」和「黑漆裡描金」。

清雍正渾金漆花卉紋圓盒

十六·鎗金

是髹漆工藝的一種,在器物上作嵌金的花紋。明 陶宗儀《輟耕錄·鎗金銀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為地,以針刻畫……然後用新羅漆;若鎗金,則調雌黃;若鎗銀,則調韶粉。日曬後,角桃挑嵌所刻縫罅,以金薄或銀薄,依銀匹所用紙糊籠罩,置金銀簿在內,遂旋細切取,鋪已施漆上,新綿揩拭牢實,但著漆者自然黏住,其餘金銀都在綿上,於熨中燒灰,甘鍋內鎔鍛,渾不走失。

明永樂紅漆戧金八寶紋經文夾板

十七·百寶嵌

是在同一件器物上有選擇性地鑲嵌多種經過加工的珍貴材料,從而達到突出構圖主題和強化裝飾效果的目的,該工藝出現於明代,在螺鈿鑲嵌工藝的基礎上,加入寶石、象牙、珊瑚以及玉石等材料形成的鑲嵌工藝。

清道光百寶嵌雄雞圖長方形漆砂硯盒

十八·脫胎

漆器的一種製法,在泥或木製的模型上糊上薄綢或夏布,再經塗漆磨光等工序,最後把胎脫去,塗上顏料。

清乾隆脫胎朱漆菊瓣式盤

圖片來源於網絡、故宮博物院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絡、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

相關焦點

  • 【重磅資料】緬甸漆器考察紀行之蒲甘漆器工坊
    緬甸的漆器以蒟醬(ju jiang)技法為主,「蒟醬,原屬一種天然植物藥材,生長在緬甸和中國交界的區域,緬甸人將此製成了醬料,在中國明朝時期的緬甸的蒟醬經中國傳入日本,當時蒟醬的漆器包裝盒上用的就是這種漆工藝,之後日本漆藝匠人就模仿了此工藝,也逐漸將「蒟醬」一詞,作為了此種工藝的名稱,這也側面反映了明朝時期亞洲漆文化交流的一個特徵!
  • 漆器,了不得
    漆器首要是以日用器和擺設用器為主,漆器製品的高昂價格和裝飾之華麗,使之成為貴重工藝美術品,成為上層社會日用具中的物品。漆器自出現,便一向居高不下,老一輩的人談到漆器,總會念叨這是皇室御用的器物,我真心不已而然,還是腳踏實地,讓漆器接地氣,讓更多人了解漆器,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永不褪色的經典——漆器
    近年來,隨著各種國寶科普類節目的增多,比如《上新了故宮》、《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這些節目裡都能看到漆器的影子,經典的技藝逐漸以一種全新的形象展示在人們眼前。作為漆器的起源,中國漆之為用,已經有近萬年歷史。
  • 在紅與黑裡感受「漆之美」:根津美術館展傳統漆器工藝與設計
    春日山蒔繪硯臺盒根津美術館蒔繪是在漆器表面以漆描繪紋樣圖案,趁未乾之時,散灑金銀等金屬粉,利用漆的黏性,使其附著於漆器表面的技法。展覽第二部分「蒔繪:日本的驕傲」展出了早期的日本蒔繪漆器。名為「春日山」的蒔繪硯臺盒誕生於十五世紀日本室町時代,盒蓋上描繪了一隻雄鹿在秋天的田野上呦呦鳴叫的畫面,硯臺盒的上方附有這一漆器所用到的蒔繪技法圖示,根據介紹,「春日山」所用的技法是「肉合蒔繪」,它能使隆起的漆面形成緩坡,使畫面的表現更加生動和逼真。肉合蒔繪發展自高蒔繪,此外還有平蒔繪和研出蒔繪,在展覽中,能夠看到用不同的蒔繪技法所製作的漆器。
  • 古韻之美丨日本當代漆器
    (工匠在製作) (輪島塗蒔繪屠蘇器) 日本各地漆器: 「越前漆器」。
  • 清翫雅集珍藏漆器拾粹鑑賞
    在戰國、秦漢之際,漆器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東漢時期,大量質優價廉的瓷器燒造使漆器造作漸減;隋唐以來,瓷器已取代陶器、青銅器、漆器等成為日用器皿,同時髹漆創新工藝技法相繼問世。中國漆器製作素有南盛於北之說。湖北襄州是唐代最大的漆器產地,唐代文獻中有貢朝廷漆器的記載。但唐代漆器實物極為罕見。入宋以後,東南地區的杭州、溫州、福州成為新興的漆器中心,以髹造聞名。
  • 中國漆器鼎盛時期-秦漢漆器
    秦漢時期是我國漆器工藝發展的鼎盛時期。此時漆器的各方面發展較戰國時期有了更大的提高,也可以說是古代漆器最為輝煌的歷史時期。紫色百合香為您介紹秦漢漆器特點,通過知識總結使您更加了解那段炫美華麗的漆器時代。
  • 地理標誌文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誌保護之揚州漆器
    其工藝採用中國大漆與入漆色調製成各種色彩,按畫面及工藝要求繪製在髹好的漆面上,可反映不同時代的畫面,色彩雅致,氣韻生動,具有中國工筆重彩畫的特色。總之,與中國漆器的其他流派相比,揚州漆器在製作手法和工藝上具有著南派漆器的雋秀精緻,在產品的造型和氣勢上又常見北派漆器的雄渾和博大。
  • 漆藝駢羅——宋元時期的溫州漆器
    儘管佛塔發現的漆器數量較少,但是普遍製作精湛,尤其是阿育王漆塔和識文描金漆器的發現,使人們開始普遍認同溫州的漆器工藝之精。文獻記載,在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臨安的繁華大街,均開設有溫州漆器專賣鋪,且溫州螺鈿漆器曾經上貢朝廷。元代溫州漆器不僅在國內聲名鵲起,而且在國外享有盛譽,受到真臘(今柬埔寨)人的喜愛。
  • 美輪美奐的工藝品漆器,在《紅樓夢》中是怎樣的存在?
    從無色至彩色,從薄至厚,從簡單的塗色到各種雕鏤鑲嵌工藝。髹飾工藝發展到明清時代時,已是大放異彩,譽滿海內外,雖是如此,但這滿目金霞的漆器到了明清時期仍只能是皇家、富豪獨享的奢侈品。生活在這樣的家世,曹雪芹自然對這些奢侈品不陌生,所以在創作《紅樓夢》時,漆器自然也就被提及了。《紅樓夢》裡關於漆器的描寫俯拾皆是,而這些漆器根據工藝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幾類。一色漆器:指通體髹一種顏色的漆器,此種漆器無任何裝飾,質樸無華。
  • 博物館和漆器廠攜手研發「非遺家居」 14件明清漆器將複製
    均屬古代工藝珍品包含江千裡點螺漆藝等揚州工藝美術集團副總經理程浩告訴記者,此次挑選的漆器,其所使用的材料之豐富、髹飾技藝之繁多、制器手法之多樣、製作工藝之精良以及漆器用途之廣泛,使用性能之卓越,文化內涵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他們見證了歷史,記錄著人與自然源遠流長的文化脈絡。」
  • 萬劫不毀的大漆文化,論黃文勇大師的漆器之美
    中國是漆器的故鄉。漆藝傳承是匠人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在繼承之上加以創新的匠心情懷,是漆藝傳承千年的活力所在。當我們凝視大漆作品的時候,那裡蘊含著萬劫不毀的大美,而這在黃文勇看來,就是本質之美與情懷之美的結合。
  • 漆器英文為何叫Japan?來工藝美術博物館看日本「非遺」
    正如瓷器在英文裡叫China,漆器在英文裡被叫做Japan,和日本的英文相同,漆器也被認為是日本工藝品的代名詞。但目前最早的漆器是在7000多年前中國的河姆渡遺蹟發現的,漆雕、螺鈿鑲嵌、堆朱、堆黑等技藝也都是千年以前從中國傳至日本高岡等地區。
  • 楚國漆器類型多,製作手法多樣化,探索了一切可以做胎型的材料
    楚國漆器類型多,製作手法多樣化,探索了一切可以做胎型的材料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漆器與楚文化的。最早發現楚漆器是在湖南的長沙。湖南長沙,春秋時期地屬荊楚。
  • 七千年硃砂紅,見證成都漆器的輝煌史
    穿著一身工作服的尹莉萍,正在打磨一件朱紅色的漆器。「這件漆器的名字叫做』念』,是我用成都人最喜歡的銀杏葉做胎,設計製作的一件花器。」尹利萍的辦公室不大,除了工作檯、製作漆器的工具外,還有整整一面牆的漆器成品,琳琅滿目,異常漂亮。其中,有幾件紅色漆器特別引人矚目。「這一組三件產品是我用漢族、羌族、藏族三個民族的吉祥元素設計製作的。
  • 【科普貼】中國漆器生漆彩髹色料探討
    彩漆是各種顏色漆的統稱。即色漆。《髹飾錄》雲彩篇有「即各色料有銀硃丹砂絳礬赭石雄黃雌黃靛華漆綠石青石綠韶粉煙煤之等。在商代以前,漆器的顏色以朱色為主,從西周開始才有了黑地,春秋之後雖然人們已能調製紅、黃、白、紫、褐、藍等各種顏色,但漆器的基本色調仍然差不多全「朱畫其內」、「墨染其外」,時代特徵仍十分強烈。黑色有沉寂之感,紅色則撩人心魄。
  • 盧秀燕28日訪港 豐原漆器作伴手禮營銷臺中
    臺中市長盧秀燕28日將旋風式訪港,選擇豐原漆器餅盒作為伴手禮。盧秀燕特準備豐原漆器餅盒作為祝賀禮,盒蓋上更繪有臺中地標「湖心亭」,盼讓商會會員感受漆藝之美,更能營銷臺中。    香港中華出進口商會為香港最具代表性商會,有4千多名會員,盧秀燕28日旋風式訪港出席交接典禮,並見證臺中市農會與商會籤署合作意向書,不僅拼經濟也臺中藝術帶到香港,選定由豐原業者製作「湖心亭漆藝餅盒」作主禮,盒蓋以黑色為底漆,塗工工序繁雜,再以手工繪製坐落於臺中市地標「湖心亭」,代表臺中在地產業、文化的藝術品,具收藏意義。
  • 280件漆器集中亮相 時隔40年上海博物館再展漆器
    這場關於漆藝的視覺饗宴打開了人們認識中國漆器的大門,吸引了更多的學者關注漆器,推動了全國對漆器尤其是早期漆器的研究。雖然不能窮盡漆器工藝的全部,但也是漆器發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實物之一。  「萬文千華」展的策展人、上博工藝研究部原主任包燕麗介紹,戰國至漢代是中國漆器史上最光輝燦爛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禮儀、生活、喪葬用品,都可以用漆器製作,各地墓葬中出土的以彩繪為主的漆器數以萬計。而宋元明清時期是漆器史上的第二個高峰,品種繁多,數量可觀,以藝術品居多,出現了「千文萬華」的局面。
  • 漆器紋飾:單一精美的幾何紋!
    漆器的紋飾內容經歷了由簡至繁的發展過程,從起初單一的動物紋與幾何紋,逐漸發展為複雜的植物紋、人物紋、文字紋等。而且隨著時代的更迭,一些動、植物形象還被賦予了約定俗成的吉祥含義,構成了別具一格的中國漆器文化。
  • 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漆器,竟然不是河姆渡時期的那個碗?
    漆器製作工藝,是我國古代手工藝傳承中非常古老的一種,製作漆器的主要原料是大漆,從漆樹上獲取的一種黏稠的液體。很多喜歡漆器的人都會了解一下漆器的前世今生,要說到最古老的漆器,都會講起發現於河姆渡時期的那個漆碗,事實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