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中國古代漆器其工藝與技術不斷發展進步、精益求精。在戰國、秦漢之際,漆器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東漢時期,大量質優價廉的瓷器燒造使漆器造作漸減;隋唐以來,瓷器已取代陶器、青銅器、漆器等成為日用器皿,同時髹漆創新工藝技法相繼問世。中國漆器製作素有南盛於北之說。湖北襄州是唐代最大的漆器產地,唐代文獻中有貢朝廷漆器的記載。但唐代漆器實物極為罕見。入宋以後,東南地區的杭州、溫州、福州成為新興的漆器中心,以髹造聞名。宋元漆器品種少,遺存不多,故今所見宋元器亦屬鳳毛麟角。明清時期漆器製作夙稱發達,官府作坊製作宮廷御用之器品種眾多、造型豐富、技法多變、裝飾繁複,不可勝數。王世襄先生據明晚黃成所著《髹飾錄》,將明清時期漆器概括為一(單)色漆器、罩漆、彩繪、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鈿、犀皮、剔紅、剔犀、款彩、戧金、百寶嵌共14個類別。並對明清髹漆有「不同髹飾變化結合,迎來漆器的千文萬華」的高度評價。
雕漆是漆器工藝中最重要的一個品種。漆層髹塗幾十至上百道,針刻刀鏤或堆塑圖案,增添凹凸之趣,展現陰陽之美。雕漆以髹飾顏色不同,分為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剔彩、剔犀等,以剔紅器物多見。雕漆出現於唐代,據《髹飾錄》記載:「剔紅,即雕紅漆也。髹層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鏤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錦朱色,雕法古拙可賞,復有陷地黃錦者。」後楊明加注補充道:「唐制如上說,而刀法快利,非後人所能及。陷地黃錦者,其錦多似細鉤雲,與宋元以來之剔法大異也。」
下文藉此次清翫雅集所藏諸漆器,以示各時代漆器之特徵。
宋元時期髹器的種類有單色漆器、堆漆描金、戧金和雕漆。宋代一色漆器最為流行,將戰國、秦漢時期盛極一時的彩繪漆器嬗變為純粹單一色調的漆器,顯現出不同時代的審美情趣。剔黑牡丹雙鳳紋海棠盤、剔黑牡丹孔雀紋盤(圖1),髹漆肥厚,光亮如新,刀法渾厚圓潤,正如《髹飾錄》中評價「宋元之制,藏鋒清楚,隱起圓潤,纖細精緻,又有無錦紋者」。
元朝漆器的工藝水準較之宋代大有提高,元代《至正直記》卷四中對以金銀為胎的內府製作漆器稱頌不已。元代以雕漆成就最為顯著,名匠輩出,異彩紛呈。元人張成、楊茂最負盛名,據《嘉興府志》載:「張成、楊茂、嘉興府西塘楊匯人,剔紅最有名。」作品多以花卉和山水人物為飾,清幽典雅。張成款剔紅牡丹圖盤(圖2),漆層肥厚,剔刻碩大飽滿花朵,花卉枝葉翻卷自如,工藝精美絕倫,強烈地表現出牡丹雍榮華貴的特性,為一代宗師的佳作。
明成祖朱棣偏好雕漆製品,在京城果園廠設宮廷漆器作坊,漆作由張成之子張德剛主持,集聚一批能工巧匠。據《明會典》記載,輪班到京服役的油漆匠每次多達5000餘人,分工細作,漆器佳品,尤其是雕漆製品層出不窮。永樂帝三次將剔紅雕漆作為貴重禮品贈賜日本國王。明代文獻記載永樂五年(1407年)的賜物記有「花銀一千兩計四十錠,錦緞十匹……」其中包括「剔紅尺盤二十個,剔紅香盒三十個……」可見明朝御用漆器作坊具有相當的規模,也反映了剔紅在雕漆中的重要地位。明代永樂剔紅器也深受乾隆帝的喜愛,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剔紅觀瀑圖圓盒刻銘乾隆題詩一首,稱頌永樂剔紅器之美。
漆器以紅為貴,《宋史》153卷記載國家祭祀、賞賜進奉、宮廷日用多以朱髹,而且朝廷有明確的禁朱漆法令。明代張應文《清秘藏》論雕刻條評:「宋人雕紅漆器,宮中所用者多以金銀為胎,妙在刀法圓熟,藏峰不露,用朱極鮮,漆極堅厚而無敲裂,所刻山水樓閣人物,皆儼若圖畫為佳絕耳。」永樂、宣德時期的雕漆承襲元末張成、楊茂製品風格,刀法圓熟光潤,藏鋒清晰,多以花卉、龍鳳、山水人物等為飾,花紋肥厚圓潤,飽滿豐碩。
永樂宮廷漆作產品以雕漆為主,數量最多的是剔紅。高濂《燕閒清賞箋》稱明代果園廠的剔紅漆器「漆朱三十六遍為足」,製作工藝精湛。剔紅鳳穿花紋盞託(圖3),色彩絢麗,圖案明朗清晰,生動活潑,是典型的明早期的雕漆風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此形制的永樂盞託,藝術風格相同。明代宣德漆器製作工藝精良,用漆由厚而漸薄,花紋由密而漸疏。剔紅龍鳳紋圓盒(圖4),為宣德時期典型器物,圖案龍鳳呈祥,富麗堂皇,為御用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