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傳統手工技藝的現代轉型:一個土家族老木匠的心裡話

2020-12-17 笑語千年

我是一名土家族木匠,住在鄂西南的山區。我的家鄉屬於高山地區,氣候為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溼潤型山 地氣候。境內山巒起伏,雨量充沛,溪流潺潺,土地肥沃,植被豐富,是我們土家人世代生活的風水寶地。

我姓田,你們叫我老田吧!在我們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木匠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

我們土家族木匠有著祖上留下來的特殊的收徒方式 、傳藝方式,我們做木工的工具、技藝、工作方式都和你們漢人有一定的區別,我們生產出來的產品,帶著我們自己獨有的信仰和禁忌。雖然在現代社會,我們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顯著的變遷,但還是有我們獨有的特色。下面我就和你們這些木家人中的新木匠們嘮一嘮。

一、收徒方式

在土家族裡,木匠師傅收徒的條件有兩個:一是學徒與師傅要有親屬關係。直系血親最好,旁系血親關係也可以,姻親基本上不多,但也不是沒有。二是要學藝的徒弟人品一定要好,要忠誠 、有耐心、 能吃苦 。

以前我們收徒弟,有一套繁瑣的手續。當然現在是改革年代,我們今天的木匠師傅招收徒弟時,不再舉行繁瑣的收徒儀式,只是在徒弟藝成出師時,才會去舉辦一場"出師酒 "。所謂的"出師酒 ",就是由師傅出面,召集自己的所有徒弟來到師傅家裡,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喝酒吃飯,一邊由師傅向弟子介紹即將出師的師弟, 並請大家今後多多關照。這時徒弟要向師父敬一碗酒,表明從今天開始正式藝成出師 ,可以單獨出去承攬木匠活了。

徒弟出師後,每到逢年過節都要去拜訪師傅,到師父家坐一坐。平常的小節日可以不用備禮物,但正月初一那天一定要一條豬腿、五斤餈粑、八斤白酒這三種禮物,並向師父磕頭拜年,大聲地對師傅說:給您老拜年了!這就是傳統的拜年禮。

我爹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老木匠,我是跟我爹學木匠手藝的。在我小時侯,跟我爹學木匠的人很多,都是我們家裡的親戚。學木匠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機靈的小夥子,也要學三年甚至三年以上,所以有"三年不出師"之說。現 代社會中,有些徒弟學藝時間很短,甚至學習半年就出師,這樣的木匠在我眼裡,根本不能稱為"木匠",最多只能叫做"木工"。當然,現代木匠有了機械化工具,做起活路來非常方便,但是半年的時間仍不足以讓一個門外漢精通木匠行當的技術,我對這點是有看法的。不過現在的社會是個快節奏的社會,這不是我能改變的。

二、傳統木匠的從業方式

社會的變化引起人們的需求變化,進而導致我們土家族地區木匠行業領域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在傳統的土家族地區,房子是幹欄式的,人們嫁閨女、置壽材都需要我們這樣的老木匠。但是在今天這個社會,大部分木匠並不精通這些傳統手藝,很多木匠只熱衷從事裝飾房屋工作,成了"裝飾木匠",還有一些木匠變成了以銷售現代新式家具為主的假木匠。

我們年輕的時候,木匠還是很吃香的,都是別人來我家請我去做工。但是今天這樣可就不行了,現在的年輕人喜歡買那些好看的家具,我們木匠的活路也越來越少,要是像從前一樣坐在家裡,是接不到活的。所以我們也要順應形勢,變被動攬活為主動攬活,要麼主動出擊,通過各種途徑尋找相關的木工活做,要麼通過親戚、朋友介紹去做相關的木匠活。

從前的木匠工具很多,分類也很細。我的木匠傢伙什就有40餘種 ,包括尺類 、刨類 、銼類、鑽類 、鋸類、砍削類 、打壓類等幾大類工具。像我們這樣的老木匠,必須藉助傳統工具才能進行一些精細木工活路的操作,而且我們手工製作出來的活計,絕對比現代機器製作的要堅固耐用。但是傳統木匠的工具也有缺點,用起來比較費體力,效率也不如機械。現代年輕的木工,工具比我們少多了,幹活時以電力驅動的複合化工具為主,效率是比我們高,但傳統技藝的傳承成了個大問題。

我給你們舉個例子。傳統的木匠技藝中,最複雜和典型的"榫卯"技術 、 雕花技術以及把多片木板連接成一整片的串帶技術,現在很多年輕木匠都不會了,都慢慢消失了;傳統的木匠技術也發生了大變化 ,我們當年的"倒邊走線為主 , 穿邊對角為輔"技術,年輕木匠們沒幾個會的了。

還有,現在的木匠是用直尺與軟尺來操作 ,在畫角的時候藉助修邊機去畫,傳統的六方尺 、規尺 、夾尺、靠尺、搬角尺 、墨斗等尺類工具都不再使用了。現在推平木料都是用磨光機與砂邊打磨機操作 ,傳統的鑽類與砍削類工具都逐漸消失了。現在木匠使用的工具都是複合工具 , 木工機就是鉸鑽、推刨、夾口刨、鋸子、墨斗等工具的綜合 ,同時兼有尺類、刨類 、銼類 、鑽類、鋸類 等傳統工具的功能,借用電力操作。現代的木匠有了機械,都不願意去學習、鑽研了,因為機械讓木匠術則變簡單了。

三、土家人的木匠文化

傳統的土家族地區。手藝人中有這樣一種說法:"學藝先學法"。"法"是指木匠在學藝前、學藝過程中以及在他們出師後都要尊崇的行業規矩, 包括對魯班師傅的尊崇 、掌握一定的 "安啟"知識以及做工中的一些禁忌習俗。

各行各業的民間手藝人 ,對自己的祖師爺都十分崇敬 。我們土家族木匠把魯班當作祖師爺去崇拜,祈求在做活的時候,能得到祖師爺的保佑。過去我們土家族人在建造木結構房子的時候,必須要舉行"上梁 "儀式。在舉行 "上梁"儀式的那一天,掌墨師傅拿著自己的斧頭,站在房屋的中柱旁邊,在中柱上一邊畫 "井 "字符號,一邊念口訣,表示新房落成,主家大吉大利 。

過去我們土家木匠在開工前,要舉行一種"安啟"儀式,這是一種信仰,是以程式化的方式與超自然力量進行聯繫、溝通。 "安"是指木匠為了防止自己在做工過程中對周圍的動物 、人等造成不必要的驚嚇;而施用的一種只有木匠本人才懂得的儀式。能把動物、人安定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以免他們受到傷害。具體做法是在踏入主人家房屋的時候。用斧頭在馬幫上畫 "井"字符號,邊畫符號邊念口訣。過去,木匠不懂 "安啟"是不能開工的。今天的土家族地區,木匠的"安啟"儀式逐漸形消亡了,我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四、土家族民間圓木器具及其造型特點

我的家鄉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型氣候,海拔高度在 600 米至 2494 米之間。這裡溝壑縱橫,山高林密,木材資源很是豐富。所以我們土家人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習慣使用木製器具。以圓木器具為例,涉及飲食的有水桶、水缸、水瓢、端桶、飯桶、蒸籠、鍋 蓋、米桶、措瓢等; 涉及生活起居的有臉盆、腳盆、 尿桶、潲水桶、豬食桶、腰子桶、坐桶、圍桶、火桶 等; 涉及生產的有糞桶、糞當、糞缸、糞車、蜂桶、黃 桶、谷桶和其他大中型木桶等。連餵豬用的"豬食桶"都是木製的。

豬食桶是山裡人家家戶戶必備的常用器具。土家族農村習慣用傳統的方法飼養本地品種的黑豬,俗稱"蘿蔔豬"。這種黑豬具有體型矮小、抗病力強,肉質細嫩;但是這種豬生長緩慢,喜歡吃熟食。土家人一般在灶坊或火塘上架起三腳架煮豬食,豬食煮好後要用豬食桶提到豬圈去餵豬。為了便於木瓢舀取豬食,桶口必須留有較寬的空間,於是民間木匠在豬食桶的結構上,採用了單邊提梁的設計。提梁的選材要恰 到好處地利用長有一枝樹椏的杉木加工,把樹椏留在提梁板材上,形成一個天然的手柄。這樣既 解決了單邊提梁的手柄設計問題,又讓手柄牢固 地與提梁嵌合在一起,避免了人工安裝手柄容易 脫落的問題。它巧妙利用了材料的自然特性,起到意趣天成的效果。

"坐桶"是土家人一種特殊的圓形木製家具,主要是為老人在火塘前就坐而設計的。我們這裡冬春季節天氣較冷,火塘是土家人家居活動的中心,人們用火塘煮飯、炒菜、煮豬 食、燻臘肉,晚上一家人圍著火塘烤火,串門擺龍門陣。

土家族對老人特別尊敬,火塘上最好的位置要留給家中最年長的老人,在這裡擺上一個舒適的"坐桶"。坐桶實際上是一個集坐、烤火和防風寒功能為一體的座椅,從外形來看,坐桶是從一個整體圓形木桶中切割出來的桶形結構,上部直徑略大,下部直徑略小,分為坐面、扶手和靠背三個部分。

坐面是坐桶的主要部位,高約 30 釐米,人坐在上面小腿向前伸展時,膝關節正好可以平放,坐面上嵌有一個厚實的用稻草紮成的草墩,柔軟度適中,既可以起到坐墊的作用,又具有一定 的透氣性。扶手位於兩側,高約 20 釐米,老人就坐起身時,可按住扶手把身體協助站立。靠背上大下小,利於坐者適當後仰,以緩解腰部的承受力。土家人喜歡住吊腳樓,房屋的封閉性較差,這時坐桶的靠背就起到了遮擋風寒的作用,保護老人免受風寒的侵襲。

五、土家木匠的行規

我們土家的木匠雖然沒有什麼行業協會,但祖師爺傳下來很多行規。比如同行工匠不準搶奪對方活路,就是一個要嚴格遵守的規矩。我們每個木工各有自己固定的活動範圍, 在一定地盤內 , 禁止外來工匠擅自闖入,否則, 會遭受同行暗中排擠 。外地木匠來做活之前,如果事先登門拜見了本地師傅 ,那麼本地木匠就不能暗中對外地木匠進行搗亂 ,要不然就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糾紛。

土家族地區木匠中間還存在著不做其他木匠未完工的活路的規矩 。如果一木匠在工作中途終止自己正 在做的的木工活路,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其他的木匠都不能再從事該項工作,以免引起木匠之間的衝突 。還有一個木匠師傅的徒弟,自始至終只能跟從師父一個人學習木匠技藝,再也不能去別的師傅處學藝。

土家族的木匠在修建房屋的時候,因為需要與多個木匠協同做工, 會形成一個非正式的 群體結構。這個群體領導者是掌墨師,他負責在所有的木柱與木枋上面畫墨線,協調好所有木匠與自己徒弟的工作關係,安排好每個人的工作內容。掌墨師與其他的木匠是一種平等合作的關係,他們之間不存在階層之別 、上下之分 。

六、土家族木匠的未來

以前我們土家族木匠做工的地域範圍圈非常狹窄 ,僅僅局限於自己熟悉的地方,業務範圍也僅限於傳統的木工業務 ,沒有從其他方面對自己的工作地域與業務範圍進行更大範圍的挖掘與拓展 。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飛躍發展,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我們土家族的木匠面對外來的新式材料 、複合工具以及新式技藝的衝擊,沒有退縮,而是積極地學習和吸收,順應這種變化 。新一代的土家族年輕木匠,在學習借鑑中改進自己產品的質量和樣式,使自己的產品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

現代社會人口的自由流動,土家族木匠在與外地木匠共同做工過程中,積極吸納外地木匠的先進技術,把它糅合進自己的傳統技藝中,創新發展了土家族木匠的傳統技藝。

以前由於地理環境阻隔的影響、交通的不便、通訊手段的落後,加之歷史傳統的慣性,土家族傳統文化處於封閉半封閉狀態。隨著社會的逐步開放,土家族地區的文化環境也發生了極為明顯的變化,從文化封閉過渡到了文化開放。

傳統的土家族社會,需求比較單一。土家木匠只需滿足土家人的日常所需便可,社會上對木匠的要求也非常簡單。相對來說,木匠師傅製作的產品樣式固定,創新程度非常低。隨著社會的開放,我們土家人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選擇也越來越多樣。他們不僅要求木匠能夠製造出實用性物品,還要求能製造出有藝術欣賞性的物品,能製造出迎合當前大眾需要的產品。這就需要我們新一代土家木匠把現代技術與傳統的木匠技藝更好地結合,順應社會多元化的變化。社會需求的多元化,要求土家族新一代木匠儘快地調整自己,快速地跟上社會需求變化的步調,並迎合這種多元化。

總之,我們新一代的土家木匠要想吃這碗飯,就必須有所創新,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適應社會的發展。這也是我對你們年輕一代的要求,你們一定要記住。

相關焦點

  • 我國各民族的傳統手工技藝
    我國各民族的傳統手工技藝手工藝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土陶燒制技藝、織毯技藝、腰刀鍛制技藝等傳統技藝皆是我們整個國家,全民族的藝術瑰寶,那麼對於這些傳統技藝你知多少呢?一起來看看吧。其造型、著色、燒制琉璃等工藝中蘊含了維吾爾人基於歷史傳統和宗教信仰等多個方面的文化觀念,充分反映了維吾爾人民獨特的審美情趣、富於想像的美學思維和創作才華,其中亦可見藉由古絲綢之路中西文化碰撞的影響和新疆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加牙藏族織毯技藝藏毯編織是藏民族創造的優秀手工技藝加牙藏族織毯產品以卡墊、馬褥毯、炕毯、地毯為主,花樣新奇,做工精緻,還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民間文化底蘊。
  • 老木匠走進大學校園重現傳統技藝
    11月13日至11月17日,「習技營國:中國近世營造匠人的教育圖景」教育影像展在華東師大中北校區圖書館舉行,將中國傳統營造匠人的歷代傳承與習藝景象搬進校園,經驗豐富的老木匠現場重現精湛的傳統技藝,此外觀眾還能體驗搭建鬥拱等充滿傳統特色的互動遊戲。
  • 李亞鶴對傳統手工木匠的擔憂
    李亞鶴對傳統手工木匠的擔憂時間:2017-12-04 15:19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能工巧匠逐步退出舞臺?李亞鶴對傳統手工木匠的擔憂 對此存有疑惑的大多是年輕人,隨著木匠逐漸消失於大街小巷,年輕一代對傳統手工木匠採用的榫卯結構技術並不知曉。
  • 無圖紙的建築: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後各兄弟民族的建築文化相互影響,發展成了今天的轉角吊腳樓,形成了溪州土家族的建築風格。湖北吊腳樓以鹹豐縣最為典型,大多是飛簷翹角,迴廊吊柱。在單體式的吊腳樓中,有的是四合天井三面迴廊,有的是撮箕口兩廂各三面迴廊,有的是「鑰匙頭」兩面迴廊。它們或依山而建,或臨溪而立,或懸在山邊,或矗立平壩,各具形態,各顯風採。而位於唐崖河東岸的劉家大院吊腳樓群,則是坐東朝西,錯落有致,成為鄂西奇山秀水中的一大景觀。
  • 傳統木藝如何與現代課堂銜接?老木匠遇到了新問題
    他說,自己是一個做了40多年的老木工,也是園林技師,現在已經退休了,非常想把自己的手藝傳承下去。「看到錢江晚報的報導,看到我們有那麼多中小學裡開設了木工課,我真的很高興。我願意來當中小學生的木工老師,報酬無所謂。」
  • 人物影像:老木匠與新師傅
    他心無旁騖地守護著木匠的老手藝,並以自己的行動影響著兒子,共同無言地訴說老木匠、新師傅在木工技藝裡的情懷堅守。他的名字叫劉祥德。老祥叔正在簡陋的工棚裡擺弄自己的木雕從小熱衷畫畫現年64歲的劉祥德家住龍陵縣龍新鄉龍新社區大橋組,寨鄰寨舍的年輕人都親切地叫他「老祥叔」。
  • 重慶石柱:王琴——讓古老的土家傳統技藝煥發「青春」
    (隆太良 攝)炎炎夏日,在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氣象局家屬院,一間掛有「瑞雪服飾設計工作室」招牌的房間裡,穿著西蘭卡普民族服飾的土家姑娘王琴,在一架自製的老式織錦機上十指如飛地忙碌著。繞線、穿線、勾線、放線、壓梭子······其嫻熟的手法和技藝,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 「木匠爺爺」李石水的榫卯人生
    最近,福建龍巖長汀一位70歲的老木匠使用榫卯工藝製作「中國版變形金剛」的視頻,引得許多網友誇讚,這位木匠爺爺到底有多牛呢?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這個榫卯技藝手工打造的「變形金剛」名叫「偃甲人」,是北京一家遊戲公司向木匠爺爺訂製的木製人偶。
  • 臺繡:非遺手工刺繡技藝的現代時尚呈現
    和合文化和傳統刺繡的完美交融一花一葉,一針一線,一繡一物,一巾一盒。「和合花韻刺繡長巾」,比起流通的商品,它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大氣又優雅。「材質親膚,圖案獨特别致,包裝精緻用心,款式豐富多樣,通過臺繡純手工刺繡形式來表現現代時尚概念,集文化內涵、手工溫度、藝術品味、生活美學、實用舒適於一體。」浙江臺繡服飾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冼女士說。
  • 好的木匠已經不多了,純手工打的家具也已經不是普通人能用得起的
    家具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很多人的家具還是純手工打造的,然而,如今高速運轉的機器和標準化流水線,輕易地將那段屬於傳統木匠的輝煌擊碎。出師後,只要技藝嫻熟,再熬上幾年,就能自己帶徒弟了。(木匠師傅工具)在那個時代,師傅或多或少都還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想法,所以會留一手。而現在,木匠不再吃香,即使師傅不遺餘力地教,也沒人肯學了。一個老木匠工具多,斧、鋸、刨、鑿、刀、鑽和錘等,林林總總加起來共有近百種,單是刨子就是幾十種。
  • 80後木匠馬明文 三年整理出了108種榫卯傳統技藝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工匠裡面的「匠」最初所指的職業正是「木匠」。在五一勞動節到來之際,本報記者採訪到了一位80後木匠,他用三年時間,他整理出了108種榫卯傳統技藝,還原製作了33種實體模型。  醫學生辭職當木匠,盼傳承木工匠心  木匠這一職業對於60後、70後來說並不陌生,因為當時家裡的許多家具都需要木工親自打造。
  • 劍川木雕千年技藝雕刻時光
    2017年11月,在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和中央美院的支持下,大理傳統工藝工作站劍川基地和中央美院駐劍川傳統工藝工作站掛牌成立,以劍川木雕為依託,帶動全縣傳統工藝的振興。同時,結合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先後建成一批劍川木雕傳習所,為劍川木雕傳承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 土家族「小木椅」:流淌在歲月裡的工匠精神(圖)
    其中,土家木椅就是工匠精神的一個傑作。  小木椅鏤畫工匠心  邢忠瑤是土生土長的平陽壩人,今年57歲,做了40年的木匠,經他手上做出的各種家具不計其數。如今讓邢忠瑤特別專注的,是一把小小的土家木椅。土家木椅樣式精緻,設計巧妙,坐在上面舒服,而且經久耐用。
  • 木匠數學的涵義、特徵及傳承
    」 [1-2].在中國古代數學文化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一種技藝致用的數學價值觀,遵守匠人技藝的用進廢退的原則.比如,中國的籌算,作為一種技藝只是解決當時社會生產實踐的具體技法 [3-4].,而女人圍在四周形成一個大圓圈,未核實圓圈?
  • 【時文選粹】匠心獨具,看傳統技藝煥發時代之光
    主編:王濤欄目主編:劉廣彥、楊文慧 / 責編:孟麗  審校:孫夢霞 / 美編:趙寶茹最近,一位中國老木匠阿木爺爺成了網紅,他在視頻中展現了自己純熟的木工手藝,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傳統的榫卯技術。不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就能把尋常木頭打造成精緻工藝品。
  • 阜城「魯班」毛剛徐永祥:社區老木匠服務鄰裡
    63歲的毛剛和70歲的徐永祥,正沉浸在自己鍾愛的木匠活兒裡。毛師傅剛從網上淘到一塊小葉檀木,準備切成薄片,做成書籤送給孩子們;而在案臺的另一端,徐老正在刨木頭,他想為鄰居打造一把手工斧頭。這兩位老人是「阜城勞作社」的創辦者。在這裡,他們和其他十幾位同樣有著木工技藝的老夥計一起,交流做活技巧,為老街坊們修繕木器。
  •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2020-09-13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藏紙歷史悠久 企業守護民族傳統技藝
    藏紙歷史悠久 企業守護民族傳統技藝 2019-07-02 09:30參與互動    守護民族傳統技藝
  • 土家族那些正在消逝的古老工藝,看哭了……
    土家繡花鞋墊——土家族民間工藝一絕 繡花鞋墊是土家族民間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 老木匠——巧妙匠心的注入 木工工藝是一門傳統而古老的手藝,然而在今天,願意學習這門技藝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 木工能手比拼絕活技藝見真章
    今年26歲的黃水榮告訴筆者,因為喜歡木工活,在2017年的時候就開始拜師,學習客家傳統手工木工技藝。由剛開始家人的反對到現在的全力支持,給了他很大的信心。「木工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技術,做起來也比較有意思,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喜歡做木工,覺得是落後的東西,其實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木工還是很有市場的,許多高科技往往取代不了這項手工活,我覺得應該把這些技術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