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16: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你知道
被稱為「難人木」的魯班鎖
怎麼解開嗎?
你知道
沒有一顆釘子的木製建築
為何能千年不倒嗎?
你想
「化身」木匠
過一把工匠癮嗎?
來到廣西科技館,
你將慢慢探尋到
中國的「榫卯」
凝聚的創新之魂和智慧之光。
12月9日,2020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廣西站)和中國古代優秀科技專題「榫卯的魅力」主題巡展在廣西科技館同時啟動,共同組成了古今輝映的科技華章。
「解鎖」古老技藝
「榫卯的魅力」主題巡展以榫卯為中心,通過互動模型、微縮模型、虛擬實境等多種現代展覽形式,共38件(套)精彩展品,展示了榫卯工藝在古代建築、家具、造船、造橋等不同領域以及現代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早在七千年前,河姆渡人就能夠運用榫卯搭建房屋。在這次展覽中,就有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榫卯文物,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榫卯文物。
展覽還包括佛光寺大殿、獨樂寺觀音閣、晉祠聖母殿、永樂宮三清殿、雍和宮牌樓、應縣木塔等著名木結構閣樓式建築模型。這些各朝各代建築藝術的巔峰之作不僅規模宏偉,造型典雅,而且其中大部分建築都經受住了天災的考驗。以「獨樂寺觀音閣」為例,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樓閣式建築,一千多年來經歷了28次大地震,挺立至今。
(圖片來源:南寧晚報)
榫卯結構在中式傳統家具裡幾乎無處不在,讓家具精巧牢固且散發出一種渾然天成的中式美學。按照1:24的比例製作的2015年米蘭世博會中國館模型,以中國傳統抬梁式梁架結構為靈感設計而成,在膠合木節點中暗置了鋼結構節點,由傳統的「木榫木卯」變成了「鋼榫木卯」。
(圖片來源:南寧晚報)
展覽最受歡迎的區域莫過於「木藝手工坊」,觀眾可以在此體驗鋸、刨、鑿等傳統木工工具和臺鑽、砂輪機、車床等現代化加工設備,親手製作木製用具。
(圖片來源:南寧晚報)
溫馨提示
「木藝手工坊」活動時間為周六和周日上午10:30-11:30;下午14:30-15:30,採取現場報名方式參與,每場限4-6組觀眾體驗,活動體驗者必須由一名家長陪同。
「觸碰」前沿科技
2020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成果巡展(廣西站)包括113項圖文展板,50件實物展項,集中體現了新中國成立71年來中科院在各領域取得的部分重要成果,如上海同步輻射光源、深海探測技術成果(VR體驗)、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港珠澳大橋、中俄原油管道等。
徜徉其中,可以零距離感受前沿尖端科技帶來的巨大震撼力和民族自豪感,親身體會科技成果與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北京時間並非北京本地時間,其實是來自陝西的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因為那裡是祖國大地的幾何中心,分秒不差的北京時間來自於精準的高新技術;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製的我國第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也是目前正在服役的最先進暗物質粒子探測太空設施;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自主研發的高性能塗層聯合防護技術,成功為港珠澳大橋的鋼樁穿上了保護「靴子」,使之能屹立百年。
此次展覽將從2020年12月9日持續至2021年2月28日。除實體展品展項外,觀眾還可以通過掃描展廳裡的二維碼,進入線上三維全景展廳,享受 7×24小時沉浸式的觀展體驗。
原標題:《從「榫卯」到現代科技,「工匠精神」從未消失》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