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榫卯」到現代科技,「工匠精神」從未消失

2020-12-19 澎湃新聞

從「榫卯」到現代科技,「工匠精神」從未消失

2020-12-11 16: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你知道

被稱為「難人木」的魯班鎖

怎麼解開嗎?

你知道

沒有一顆釘子的木製建築

為何能千年不倒嗎?

你想

「化身」木匠

過一把工匠癮嗎?

來到廣西科技館,

你將慢慢探尋到

中國的「榫卯」

凝聚的創新之魂和智慧之光。

12月9日,2020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廣西站)和中國古代優秀科技專題「榫卯的魅力」主題巡展在廣西科技館同時啟動,共同組成了古今輝映的科技華章。

「解鎖」古老技藝

「榫卯的魅力」主題巡展以榫卯為中心,通過互動模型、微縮模型、虛擬實境等多種現代展覽形式,共38件(套)精彩展品,展示了榫卯工藝在古代建築、家具、造船、造橋等不同領域以及現代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早在七千年前,河姆渡人就能夠運用榫卯搭建房屋。在這次展覽中,就有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榫卯文物,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榫卯文物。

展覽還包括佛光寺大殿、獨樂寺觀音閣、晉祠聖母殿、永樂宮三清殿、雍和宮牌樓、應縣木塔等著名木結構閣樓式建築模型。這些各朝各代建築藝術的巔峰之作不僅規模宏偉,造型典雅,而且其中大部分建築都經受住了天災的考驗。以「獨樂寺觀音閣」為例,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樓閣式建築,一千多年來經歷了28次大地震,挺立至今。

(圖片來源:南寧晚報)

榫卯結構在中式傳統家具裡幾乎無處不在,讓家具精巧牢固且散發出一種渾然天成的中式美學。按照1:24的比例製作的2015年米蘭世博會中國館模型,以中國傳統抬梁式梁架結構為靈感設計而成,在膠合木節點中暗置了鋼結構節點,由傳統的「木榫木卯」變成了「鋼榫木卯」。

(圖片來源:南寧晚報)

展覽最受歡迎的區域莫過於「木藝手工坊」,觀眾可以在此體驗鋸、刨、鑿等傳統木工工具和臺鑽、砂輪機、車床等現代化加工設備,親手製作木製用具。

(圖片來源:南寧晚報)

溫馨提示

「木藝手工坊」活動時間為周六和周日上午10:30-11:30;下午14:30-15:30,採取現場報名方式參與,每場限4-6組觀眾體驗,活動體驗者必須由一名家長陪同。

「觸碰」前沿科技

2020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成果巡展(廣西站)包括113項圖文展板,50件實物展項,集中體現了新中國成立71年來中科院在各領域取得的部分重要成果,如上海同步輻射光源、深海探測技術成果(VR體驗)、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港珠澳大橋、中俄原油管道等。

徜徉其中,可以零距離感受前沿尖端科技帶來的巨大震撼力和民族自豪感,親身體會科技成果與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北京時間並非北京本地時間,其實是來自陝西的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因為那裡是祖國大地的幾何中心,分秒不差的北京時間來自於精準的高新技術;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製的我國第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也是目前正在服役的最先進暗物質粒子探測太空設施;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自主研發的高性能塗層聯合防護技術,成功為港珠澳大橋的鋼樁穿上了保護「靴子」,使之能屹立百年。

此次展覽將從2020年12月9日持續至2021年2月28日。除實體展品展項外,觀眾還可以通過掃描展廳裡的二維碼,進入線上三維全景展廳,享受 7×24小時沉浸式的觀展體驗。

原標題:《從「榫卯」到現代科技,「工匠精神」從未消失》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榫卯的魅力」主題展將在成都開展 將持續到5月12日
    央廣網成都2月1日消息(記者 劉濤)2月6日(大年初二),由中國科技館主辦的「榫卯的魅力」主題展將在四川科技館正式對外展出,這是該展覽在全國巡展的第一站。  「榫卯的魅力」主題展覽是中國科技館自主策劃開發的中國古代科技系列專題展覽之一。展覽以榫卯為中心,共有展品38件(套),分為五個主題分區。
  • (勞動節·工匠精神)做好「現代工匠」——國外「勞模」的精神追求
    新華社北京4月30日電特稿:做好「現代工匠」——國外「勞模」的精神追求  新華社記者  做好現代工匠是國外「勞模」精神的重要內涵,也是工業4.0時代國際勞動者們的重要追求目標。  「在技術和手工之間尋找平衡點」——現代科技與傳統人工結合   美國中西部城市芝加哥西郊,世界最大的豎琴公司之一——美國萊昂-希利豎琴公司廠房內,女工芭芭拉手握一把由馬尾巴毛製作的小刷子,在自己的臉頰上輕輕摩擦兩下,然後小心翼翼地用刷子粘上小塊金箔,準確快速地貼在原木琴柱上,之後開始細細拋光。
  • 現代新中式實木家具的靈魂榫卯結構
    榫卯,是現代新中式實木家具的傳統技術,說它是實木家具的靈魂,一點也不過分。榫卯結構是連接家具所有部件的一種技法,除了美觀之外,它還更加的堅固耐用。新中式實木床現代新中式實木家具傳承了中式家具的傳統技術,榫卯結構是老祖宗的智慧,通過各種不用的契合手法,可以讓結構的每一個小單元都能穩定的固定住。
  • 宋代科技文化繁榮與工匠精神
    無論是土木工程還是航海技術,無論是印刷還是火藥,無論是機械、紡織還是冶金,宋代科技文化的巨大成就都離不開工匠精神。        數量和效率並沒有影響刻書的質量,這不得不歸功於其工匠精神。    從上面提到的宋版書三大價值中就可以看出來,宋代刻書工匠不僅富有創新精神,而且能做到精雕細刻。這些工匠可以說都是善於一種或幾種書法的巧匠,其審美水平絕不亞於今天的文人。從筆畫到插圖,從版式到字號,從校對到印刷,全是手工完成,這其間工匠們精湛的藝術功力和敬業專注的職業精神,盡在字裡行間。
  • 2月6日到5月12日 "榫卯的魅力"主題展將在四川科技館開展
    據介紹,「榫卯的魅力」主題展覽是中國科技館自主策劃開發的中國古代科技系列專題展覽之一。展覽以榫卯為中心,分為五個主題分區,共展出展品38件(套)。巡展通過互動模型、微縮模型、虛擬實境等多種現代展覽形式,展示榫卯工藝在古代建築、家具、造船、造橋等不同領域以及現代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旨在傳播古代科技、傳承文化遺產、弘揚工匠精神。
  •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
    文 徐耀強從本質上講,「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現代科技時代,「工匠」似乎遠離我們而去。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需要大批科學技術專家,同時也需要千千萬萬的能工巧匠。
  • 讓現代實木家具充滿「高級感」的秘訣——榫卯結構
    榫卯在現代家具中的應用使得現代實木家具更加精細美觀,不同於板式家具的快速生產,榫卯結構需要更長的加工周期,這都反映了榫卯家具企業忠於傳統工藝、忠於設計的經營理念。本文介紹了5個不同類型的榫卯結構在現代家具中的實例。
  • 適合帶孩子看的有趣展覽:中國家具榫卯結構展
    榫卯,一種充滿中國智慧的傳統木匠工藝,也有人說榫卯工藝是我國傳統家具工藝的靈魂。凸出來的部分稱為「榫」,凹進去的部分叫做榫卯相契合,從而使木頭與木頭完美銜接。在中國傳統家具中,此榫卯常與案形結體相隨左右。
  • 為什麼「工匠精神」在日本能延續到今天?
    將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個環節,做出打動人心的一流產品」。其實不僅如此,「工匠精神」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和人格素質。  說到「工匠精神」,很容易想到「日本製造」。日本很多中小企業都有非常出色的「工匠」。有家螺絲釘工廠只有五六個人,但能做出大到宇宙飛船、小到顯微鏡上的螺絲釘。工廠雖小,世界聞名。還有一家唱片和唱針的工廠,儘管很多廠家早都不幹了,它卻一直維持至今。
  • 「半個木匠」張均成:用工匠精神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同期】張均成  (我)喜歡明式家具,就想做這個東西,但是想把明式家具的格調、造型做好,就會涉及到一些它的結構問題,(到底)是怎麼做的,在這個基礎上就(開始)研究榫卯構造。  【同期】老木匠 吳喜太  張老師把榫卯的圖片拿過來以後,我覺得這個(復原榫卯結構)挺不錯的,因為明式家具是中國家具的頂峰,我本身就是木工,也想把這個(榫卯技藝)傳承下去。  【解說】榫卯是一種古老的結構智慧,是中國古代建築和家具的主要結構方式,榫卯顧名思義:凸出的部分叫榫,凹進的部分叫卯,凸出的榫頭與凹進的卯眼緊密契合,就能將木構件牢固地連接在一起。
  • 基於現代家具設計與生產的粽角榫改良
    由於現代板式家具在製作過程中使用了各種膠黏劑、添加劑等化工產品,對生產及生活環境具有潛在危害,人們在家具選購上更加傾向於天然環保的實木家具。榫卯結構是中國古代木家具各構件間的主要連接方式,在現代家具設計及製造過程中,因其結構製作上的問題常被五金連接件取代。雖然榫卯結構在現代家具設計製造中應用困難,但其所代表的中國傳統工匠精神卻是當今家具設計中的重要文化元素。
  • 巧林:從簡單的榫卯積木來感受中國古代建築的技藝精髓
    巧林榫卯積木建築模型說到古建築不得不提一個特別精巧的發明——榫卯(sǔn mǎo)。榫卯結構,採用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外在滴水不漏,內裡暗藏乾坤,陰陽能生萬物。古建築多以木材為建築材料,各個部件之間不像現在有釘子可以連接,於是那時候的人們用了榫卯結構,這種連接方式不但可以承受大的負荷,而且地震發生時,可以通過一定的形變來抵消地震的影響。
  • 榫卯的魅力主題展 帶你領略中國古代科技
    2018年11月1日,北京,「榫卯的魅力」主題展覽開幕式在中國科技館短期展廳舉行。榫卯,是利用木構件凹凸結構相互咬合實現構件連接的工藝。凸出的部分叫榫,凹進的部分叫卯,榫頭插入卯眼中,兩塊木頭便緊密連接,不再分離,使普通的木頭有了生命。
  • 現代「魯班」不用一釘一膠水再造榫卯結構中國古典建築
    但是根據古人遺留下來的文物來說,有些文物非常的先進,甚至有些是現代科學技術還無法解釋的。隨著科技的發展,家具的靈魂榫卯結構已被很多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大工業生產階段中的釘子和膠水,因為成本壓縮後所獲得的利益更為誘人。下面讓我們來一起感受中國傳統家具文化,感受中國古典家具製作中的木匠精神。
  • 榫卯,是一種充滿中國智慧的傳統木匠工藝
    這便是中國的榫卯早在幾千年前已是古代工匠的必備技能,卯是一種充滿中國慧的傳統木匠工藝,凸出來的部分稱為「榫凹進去的部分叫做「,榫卯相契合,從而使木頭與木頭完美銜接,頭與木頭完美銜接
  • 日本工匠精神的潰敗,中國應該反思些什麼?
    日本人將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手工藝人稱為職人,並由此發展出根深葉茂的職人文化。 這種文化深刻地影響著日本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上到製造電子產品、飛機太空飛行器,下到製作壽司、和果子,都有相應的職人"一生專注一件事",20世紀50年代,日本還專門將那些擁有高超手藝的人認定為"人間國寶"加以保護。
  • 中國爺爺「玩」木頭火了,連接古今的榫卯結構有多厲害
    同時也是一種藝術,而且是已經瀕於失傳的技術和藝術,但又在現實生活非常實用,不只是現在,到了未來,這樣的技術和藝術還具有其長遠的生命力。因為,它不只是可以與現代科技結合,還可以為人和社會創造出更好的物質和精神產品。說到底,阿木爺爺的技藝其實是魯班技術的再現,或者他和其他一些掌握這門技術的中國人就是現代的魯班,其特點在於,把古代建築的榫卯結構發揮到了極致。
  • 80後木匠馬明文 三年整理出了108種榫卯傳統技藝
    「工匠精神」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它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工匠裡面的「匠」最初所指的職業正是「木匠」。在五一勞動節到來之際,本報記者採訪到了一位80後木匠,他用三年時間,他整理出了108種榫卯傳統技藝,還原製作了33種實體模型。
  • 茶藝、剪紙、木工都很有意思,工匠進校園活動走進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盛銳 通訊員 羅曇9月16日下午,杭州市總工會「工匠進校園」系列活動走進了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旨在讓大國工匠為學生樹立職業理想,弘揚工匠精神,增強學生職業信心,把學生培養成「德技雙馨」專業技能人才。
  • 茶藝、剪紙、木工都很有意思,工匠進校園活動走進杭州科技職業技術...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盛銳 通訊員 羅曇9月16日下午,杭州市總工會「工匠進校園」系列活動走進了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旨在讓大國工匠為學生樹立職業理想,弘揚工匠精神,增強學生職業信心,把學生培養成「德技雙馨」專業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