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過高考的人,對「高考加分」應該都不陌生。這真的是一項「自己符合竊喜,旁人符合眼紅」的政策啊!只因為一個少數民族的身份,就可以讓你比其他考生多出3-20分,在起跑線領先一步,多麼輕鬆!
不過最近的消息顯示,這項政策已經有了逐步被取消的趨勢。今年9月11日,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召開了新聞發布會。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關於「高考加分」的決定。安徽省決定從2022年起,取消兩項地方性加分項目:
1、僑眷、港澳同胞及其眷屬;
2、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考生
對於四項全國性的加分項目,採取保留措施:
1、烈士子女加20分;
2、在服役期間榮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戰區以上單位授予榮譽稱號的退役軍人加20分;
3、自主就業的退役士兵加10分;
4、歸僑、華僑子女、歸僑子女和臺灣省籍考生加10分。
對於這一決定,不少網友給予了好評,認為應該全國推行。一項政策必然有其時效性,需根據當時的環境決定。上個世紀的政策並不一定適用於這個世紀,發生改變是必然的。
最初的少數民族加分政策
少數民族加分政策始於1950年。1950年,教育主管部門規定,高校招生對於「參加工作3年以上的革命幹部和革命軍人、兄弟民族學生以及華僑學生,考試成績雖差,得從寬錄取」。1956年,高等教育部學生管理司進一步規定了優先錄取的分數控制幅度,要求「在與一般考生成績相同或相近(指總分少20分左右)時,就應該優先錄取」。
當時的中國剛剛成立,百廢俱興。既需要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軍需人才,也需要團結56個民族,還需要吸引掌握先進技術的華僑。從這以後,「加分政策」在多次修改中,延續到了現在。
國家推行「少數民族加分政策」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確保少數民族學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秦始皇的「書同文,車同軌」政策相近,讓各民族統一學習一種語言,交流才能無障礙。「加分政策」在當時也是鼓勵年輕人「統一化」的一種有效手段。
少數民族加分的不公平
到2020年,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整體發展水平及主要指標,已經接近或達到了全國平均水平。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基本實現標準化,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很多少數民族的教育條件、生活條件,已經不比大多數人差,但他們仍然享受著高考加分的政策。
我們總說:「高考一分,壓倒千人」。對於同樣條件下的其他學生來說,他們從出生開始,就已經領先幾千、幾萬人了。這樣的加分,確實不公平。因為之前的「公平政策」,在隨著人民生活環境改善的情況下,已經變成了「不公平政策」。我們不追求絕對公平,但要求相對公平。
少數民族加分政策取消,是大勢所趨
高考按民族加分,就現在的情況而言,是不公平的。更應該推行的,是按地區貧困情況來加分。同樣是少數民族學生,一個在城市生活,一個在貧困地區生活,高考都加20分,公平嗎?當然不公平。
因為這20分,是為了彌補貧困地區學生落後的教育條件而加的。既然城市就讀的少數民族學生,在教育條件上已經不需要彌補,那麼這20分就不應該加。
對於貧困地區的孩子來說,讀書是唯一的出路。對一個貧困家庭來說,培養出一個大學生,就可能改變家庭貧困的現狀。這樣的加分,才有意義。
據息,在安徽省之前,還有一些省份已經走在了前沿。山東、山西、陝西已經做到少數民族不加分。還有一些省份做到少數民族僅加5分,僅報考省屬高校有效。各省份的少數民族情況不同,經濟發展情況也不同,想要實現「高考加分政策」的公平,還得因地制宜。但逐漸取消「少數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