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座非常繁華的城市,GDP也高,生活節奏也快,但是為什麼不會堵車呢?這真讓人納悶。其實在香港,堵車基本上是車流量大,人們都只能緩緩前行,不是那種「堵死了,一動不動」的情形。而且如果出現大面積擁堵的狀況,香港政府可能就要遭到市民的問責了,當然指的就是不斷的反映。所以基本上香港的道路都會是暢通無阻的。
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人均消費水平也較高,不管是房價還是物價,都是跟北上廣差不多的水平,但是同樣是經濟靠前的城市,深圳的交通除了上下班高峰時期,還是不算很擁堵的,城市中的共享單車上線之後,擁堵的問題有了顯著的改善,節假日的北京和廣州擁堵下降幅度較小,僅超過了1%,深圳達到了7%,所以這是有事實依據的。
天津,對於解決交通擁擠問題,特地實施了一系列的處罰措施。網際網路的時代來臨,對於違反交通規則的人嚴格監控,並且有相應的處理。道路上的交通信號燈,自動科學配時,覆蓋一千多個路口,道路通行的能力也提高了。有了這些執法措施,市民也開始逐步關注起來,對於大部分的人還是有很大的震懾作用。
蘇州,山水城市的生活節奏相對來說,比大城市要慢一點。但是經濟水平在提高,有車一族也越來越多了。不過,蘇州的交通也沒有大城市的擁擠。政府都是提倡大力發展公共運輸,對於人民群眾反映較強烈的擁堵路段,也會進行拓寬、改造車道,進一步提升了通行的能力,所以這樣一來,蘇州的擁堵問題就得到改善了。
武漢。城市中的交通擁堵問題,是每一座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而武漢駕駛車輛的人逐漸增多,如果採用行政手段去限制車輛購買,也不切實際。而它解決這些難題的方法就是,修建高架橋、立交橋、地鐵,重新修建用於分流的道路,儘可能地在城市中推廣公共運輸方式。
杭州,在去年城市擁堵排名中,擁堵的趨勢下降了接近5%,是當時全國城市緩解擁堵的第一名。老百姓比較關注的是堵車點,地鐵的使用對交通稍有改善,這樣人們出行時開車的就會減少。還有就是「城市大腦」,在城市的多個路口進行調控,減少通行時間,緩解交通問題。因此杭州有了從「堵城」到「治堵典範之城」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