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段不能回頭的旅程,路過的都是風景,錯過的都是過客。有些問題,一開始就沒有答案。留在一線城市打拼,還是回老家過安逸舒心的小日子?是很多剛畢業的學弟學妹都會面對的問題,都要直面自己的內心。
這個問題就像學弟們問我「要不要讀研」「要不要考公務員」「要不要自主創業」一樣,沒有唯一的答案,更沒有正確的答案。勵志雞湯好喝有營養,毒雞湯很多人也喜歡喝。有時候甚至我自己都還沒活明白,看著自己這一路走來,僅僅是作為一次分享。一種經歷、思考和想法的分享。
@小艾
理想始終豐滿,現實如此骨感
讀大學那會我很早就明確了自己想要留在一線城市的想法。
然而作為一枚剛畢業的職場小白,我只是單純地、感性地、熱切地想在大城市幹一番大事業的宏圖大志,也沒有理性考量過在大城市生活的成本和壓力,也不見得很喜歡著大城市裡無比富饒、活色生香的文化生態,有時候甚至會極其厭惡水泥鋼筋建築的森林。
在廣州上大學的那幾年,那時候還是窮學生,我常跑各個美術館去看展覽。看不起票價動輒幾百塊的音樂會、戲劇,和明星們的演唱會,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去美術館、博物館、紅磚廠、創意園看各種各樣免費的畫展、文物展、電影展,去圖書館和中大聽各類講座。
住在小谷圍島大學城上的我們,每次出去市區來回都要2個小時路程,真不知道那時候哪來那麼多旺盛的精力和無處安放的荷爾蒙到處折騰。
然而,當我畢業後真正定居在這樣一座富饒的大城市時,我才知道象牙塔裡的自己是多麼幸福,當我被「流放」到社會上的時候,我根本無暇顧及我曾念及的那些「詩和遠方」。大城市的十裡繁花、流光溢彩似乎並沒有和我有什麼關係,與城市最多交集的地方可能就是擁擠的地鐵公交,還有每次從老家回到廣州這座城市時收到的簡訊「歡迎來到廣州!」。
2.
@可可
懷念大學三點一線的生活方式,因為畢業後你只有兩點一線的生活
工作以來,每個周末我最想做的事就是賴在被窩裡補眠,睡它個一氣呵成一眠方休天南地北氣貫長虹!要是哪天心血來潮能出去跑跑步打個球就算是太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了。
因為啊,我真的是一心只想著工作啊!
誰說不是呢?在一線城市裡,工作幾乎霸佔了年輕人的全部生活空間!
之前網上瘋傳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的那首《感覺身體被掏空》確實讓一線城市不少加班狗的共鳴!
住在城市郊外狹小的小房子裡,每天疲於奔命地去擠公交地鐵。
我有個同學在上海中心區上班,每天要坐一個多小時的地鐵去上班,重點是她的職業是老師,所以她每天需要6點鐘出門,準時下班回到家也要七八點。而那些經常加班的企業人員,特別是IT行業,八、九點下班是常態,風塵僕僕回到家裡都要十點之後了。
這樣的行程表,還奢談什麼找對象談戀愛?!
表面上你是拿著十幾萬年薪的都市白領,出入CBD,往來無白丁。但是下班後你租的那間小小的破房子,卻要用掉你近3分之一的工資。就像最近熱播劇《小別離》裡學霸媽說的,每天拿著飯盒到公司微波爐一微,為什麼呢?因為你連公司樓下的飯盒都買不起!
是的,這就是在大城裡狼奔豕突的年輕人的日常!
3.
@蘭哥
這種選擇相對應的還有另外一種模式。
我的好朋友小天研究生畢業後,毫不猶豫地回到老家重慶的一個小縣城做了一名人民教師。她的學校沒有升學壓力,工作很輕鬆。小城市的生活也無憂,父母和小夥伴都在身邊。
她很喜歡畫漫畫,工作之餘,她拿起畫筆繼續創造她的漫畫,日子過得悠哉又充實。小天和我一樣是個文青,大學的時候我們常一起四處看畫展聽講座。
有時候累了也挺羨慕夭夭選擇了這種舒適的小確幸。現代交通的發展和網際網路的發達縮短了大城市和二三線城市的距離,身處小城市裡,同樣也能暢想「詩和遠方」。
但是,安逸的小城,就這麼活著。
也許那些熱血奮鬥、不願妥協、喜歡折騰的年輕人慢慢就會消失了。當然,在大城市裡,不見得每個人都是能量滿滿的奮鬥青年。
但周遭的環境至少會給予你壓力,敦促你更新自己,不斷接受新的事物,不斷地提升自我。而這大概也是大城市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4.
@小龍人
我心裡明白,那些活色生香並不是我真正想要留在大城市的理由。
書店、展覽、演出,圖書館、博物館、音樂廳,熱門的、流行的、小眾的,在這座大城市中總有它鬧騰騰的安身之處,然而比這些流光溢彩更吸引人的是,這裡有讓人成長和自我升值的空間。
在深圳讀書的四年裡,我早已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習慣了擠地鐵、追公車的忙碌,習慣了快速接受新事物的狀態。大城市能給我的,是廣闊的視野,是延伸的平臺,是人與人之間有所保留的交往空間。
說實話,我挺享受這種在陌生人裡來回穿梭的感覺,你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你,沒有那種裹挾在熟人社區裡「被看見」、「被談論」的負擔。同時,我也樂見人與人之間偶然交匯的善意和因緣。
當然,每個人的性格和生活軌跡都不相同,選擇的標準也不相同。
有的人想要「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出人頭地,有的人想要「更上一層樓」的銀行卡數字,也有的人想要「悠然見南山」的恬淡閒適。
選擇一座城市,其實也就是選擇一種相應的生活方式,僅此。
正如一個硬幣總有兩面,你選擇了光鮮亮麗的大城市,就註定要背負光影背後的摸爬滾打。大城市的的另一面是生活壓力很大,房子是天價,物價也很高。而小城市也可以有簡單快樂的英雄夢想。選擇本身沒有對錯,重要是的,堅持你所要的,選你所喜歡的!
世界正因複雜多樣而精彩,願你在冷暖自知中捍衛你所要的城池。
5.
@周華
有一種城市記憶,叫「老闆,二兩米粉」
對在異鄉的桂林人而言,鄉愁若是有形,該是一碗桂林米粉的味道——那是一種既質樸簡單而又深切難忘的情感。於外地人而言,桂林米粉是一座城市的味覺記憶——早上起來,在街邊嗦一碗桂林米粉,是桂林生活裡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場景,即便不在桂林,還是很多人想念那香濃的滷水、紮實的鍋燒牛肉和爽辣的口感,嘗一口桂林米粉,就仿佛回到了在桂林的時光……從這個意義上講,桂林米粉是一種既承載遊子眷戀,又承載過客回憶的食物,桂林米粉與桂林一樣,在世界上擁有眾多的粉絲。
作為就是地道桂林米粉合伙人,我就是一個桂林米粉的死忠粉。我是桂林臨桂人,十八歲離家,從2006年到2014年,從北京到上海,歷任華碩電腦品牌中心品牌經理、海聯達中國區品牌總監。熟悉我的人都知道,除了這些社會身份外,我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 一位尋找桂林米粉的狂魔&痴漢。為了吃到一碗地道的桂林米粉,我可以尋遍整個北京城……只要聽說哪兒開了一家桂林米粉店,不管多遠,我都一定要去嘗一嘗,甚至幹過「花上百元打車,吃一碗18元的米粉」這樣的事兒。
在異鄉的日子,能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桂林米粉,對我來說,就是一天最美好的打開方式,鄉愁和在外打拼的苦累,好像也隨之飄散在滋溜滋溜的嗦粉聲中……一碗米粉,竟然能支撐起一個人在異鄉的生活。
從7月11日我帶著他的即食桂林米粉項目進入奧創園,完成「就是地道」公司的註冊,到8月底奧創園開園活動,僅40天的時間裡,我幾乎吃住都在公司,和我的團隊做了很多紮實的工作——完成了產品的定位設計和生產、完成了商業計劃書、完成了「粉大叔與粉小帥」這兩個鮮活的卡通形象、完成了產品包裝文案及設計、完成了品牌系列廣告設計……所以,在奧創園開園活動中,我作為項目合伙人,為工信委領導和園區導師帶來了一場集商業計劃說明、產品體驗於一體的路演,完成品牌的首次亮相,明晰了「粉大叔與粉小帥」未來的發展方向,堅定了前行的信心。
而園區的領導們,也在這場路演中,發現了「粉大叔與粉小帥」這一顆處於萌芽階段的種子選手。在之後的幾個月裡,「粉大叔與粉小帥」作為園區的重點孵化項目,參加了廣西創業大賽桂林賽區預選賽,參加了人社局和工信委舉辦的各種大型展銷活動,作為奧創園的代表企業之一,我們還在中心廣場開了一場別致的發布會,讓往來遊客與市民,記住「粉大叔與粉小帥」這個年輕的品牌。
雖然是一家初創公司,一群年輕人在努力找方向,在摸爬滾打中創業,但我們看到,一路走來,我和他的團隊在產品質量過硬的基礎上做加法,+卡通形象,+創意包裝,+情懷,+網際網路,+鄉愁,+創業精神,+城市新景,+跨界合作……用實際行動為世界奉上「遠觀有顏,近看有趣,品嘗有味,社會有益」的一流產品,並且把桂林地域文化、桂林的城市發展和年輕人為此所做的努力,融進桂林人最日常食物裡,讓桂林的美食和文化,通過更多途徑,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分享給更多的人,「讓世界嘗嘗地道的桂林味道」的願景在一一實現。
這次毫不猶豫地返鄉創業,我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就是要把家鄉的美食分享給全世界,就是有一股幹勁。
北上廣不相信眼淚,小城市燈火通明。沒有到不了的遠方,只要心中有一盞明燈,不忘初心,方可得始終。